互聯網金融演講稿

演講稿是爲了在會議或重要活動上表達自己意見、看法或彙報思想工作情況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用到演講稿,怎麼寫演講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互聯網金融演講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互聯網金融演講稿

互聯網金融演講稿1

1、直銷銀行:

直銷銀行,是指業務直銷,存款業務、銀行其他業務直銷,存款業務直銷容易理解,客戶直接通過網銀定入一筆定期,這就叫直銷,或者通過手機銀行購買一款理財產品,也叫直銷。

直銷銀行業務與傳統業務相比,直銷業務對銀行來說:成本低,可以批量處理(量大)。

對客戶來說:速度更快、辦理更方便、收益更高或成本更低。

那麼貸款業務,能否直銷呢,可以將貸款流程創新、貸款品種業務創新,往直銷銀行的理念方向發展?

我假設一下,在支行存量貸款業務中,三個條件:客戶經營正常、金額50萬元以下、抵押物爲一類抵押(門面、住宅、寫字樓等),在貸款到期前的一個月,

客戶經理進行一次貸前調查,直接提交報告至總行哪個部門,總行審查一下,直接審批,在抵押物不變、金額不增加的情況下,通過直銷審批通過此筆貸款,也就是說,

在客戶貸款還沒有歸還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告知,過去的一年,我們合作非常愉快,貸款已經審批,下個月您將貸款歸還後,1—2天內,可以綁定新的便民卡。

依照這種模式,直銷審批成熟以後,再將金額慢慢放開,甚至於以後可以發展到新建立信貸關係的客戶。

傳統貸款的模式是總行、支行、客戶經理、客戶,我所提的模式是總行、客戶經理、客戶,或許,以後還可以發展爲總行、客戶最直接的直銷模式。

2、互聯網金融思維在銀行的應用:

在上次的的互聯網金融小組討論會議上,有很多小組成員提出了“大數據”的概念,我是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那次會議的意思是說,對我們的存款客戶通過計算機收集數據、並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後,

得出結論後,可以有針對性的,推薦銀行產品給客戶。

那麼這個概念可以延伸到貸款領域,運用大數據系統,對我們的所有貸款客戶通過計算機收集數據,收集資金進出數據、網銀、手銀、POS機數據、並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得出結論,得出什麼樣的結論:該筆貸款風險較低、風險一般、風險較高;該客戶對我行貢獻較大、貢獻一般、基本沒能貢獻;甚至於可以計算出,該客戶在貸款餘額低於多少萬元時,風險非常小;貸款餘額在某個區間時,風險可控;貸款額度超過某一數據時,風險不可控等等。

就可以得到一組客觀的貸款分析數據,對貸款審批是非常有幫助的。

互聯網金融演講稿2

個人放到臺上,我把我所有家底掏給你們看,最後也判斷不了你借我的錢我還不還的了,不是說你把我翻個底朝天,你知道我的家底了,就可以知道我是否能還錢了。

大數據說他理論上可以降低違約度,並不代表真的降低了,至少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可以下定論是肯定可以降低的案例來,全球都沒有。

信貸這個事情整體上而言,我個人感覺靠概率難度還是很大的,具體你們可以去看下我有篇關於小微企業貸款的文章,裏面提到了概率不適用信貸案例的闡述。

互聯網的優勢其實是他的邊際成本非常低,可以快速超越區域隔離,可以把一個標準化的東西快速的成長起來,所以保險產品的在線化的成功概率就很高,因爲阿里有這個基因在,也有直接的客戶羣體在,保險又是標準化產品,屬性相當。

基本可以等同於賣產品,這個模式是容易的,而理財產品的在線化可能沒有那麼容易,因爲他還帶是有風險特徵的。

如果我在淘寶上買東西,十個九個虧,我可能就不在淘寶上買。

這裏面還涉及到每個人的風險偏好都不一致,你無法進行批量化處理,如果你也開始配臵專門的投資經理了,那你又回到金融機構的通行做法了,你的優勢就不明顯了。

所以,像諾亞、好買公司,我說回到最後,其實他們還是個傳統的投資諮詢公司,哪怕他們把網站做的再好,在線化程度多高,他們的背後還是要配投資經理,客戶從網絡端口進來,

還是需要針對性的客戶服務的?所以我昨天晚上那篇文章的核心就是在於區分個性化金融和批量化金融產品的互聯網化的差異,個性化主要指信貸類等帶有很強風險特徵的金融產品,這些產品,其實很難實現互聯網化的。

大數據等一些手段是一種嘗試,但是至少才目前來說,也只是大家的一種期望,覺得可以改變金融特徵,真的效果如何,還處於設想狀態,結果如何都很難說。

在這種情況下,我對於那些用傳統思維進行金融運作的所謂互聯網金融公司,基本上就持有負面的評價了,主要是指P2P的模式。

說句難聽點,P2P在這麼走下去,走到非法集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很多人說我帶有傳統金融的優越性,其實我只要問一句,P2P公司在什麼地方採用了什麼辦法超越了傳統的金融機構?除了在放款和吸收存款兩個層面放低了門檻外,在覈心的風控層面,

你找不到一個更優越於傳統金融的地方,連P2P自身都在模仿傳統金融機構,採取的也都是通行的審覈標準,那麼我又何來的傳統金融的優越性呢?

我在拍拍貸上看到過一筆40萬的借款,800人借出,我當時第一設想,這個案子符合了中國非法集資的三大要素,只是因爲互聯網金融,所以可能監管部門也一直在看,但是最終的最終肯定也是結果說話吧。

P2P平臺還是要學會自我保護,沒必要去打這種擦邊球,意義不大。

我們如果從理論假設,只要政府不倒閉,理論上,中國的金融機構就不會倒的,銀行,他可以活一萬年。

根據類似的辦法,假設我成立一個P2P公司,我不斷的做形象,專門給一百萬以下的投資人許諾遠高於銀行存款的利息,在當前一百萬以下的投資人沒有投資渠道的中國,

其實,哪怕我的P2P90%的壞帳率又怎麼樣呢?我一樣規模可以不斷的做大,爲什麼呢?事實上,因爲目前的P2P帶有銀行的特徵,

但卻沒收到像銀行的監管,所以只要不擠兌,就能存活,如何不擠兌呢?那就不斷的把盤子做大唄,順利兌付,形象不斷的提升唄。

因爲不在同一條線上競爭,銀行要定期審查,接待內部審計、外部審計,應付這些人我要幹多少事,而P2P什麼都不用。

所以兩者各自的監管成本也不一樣的,在加上銀行短期內的相對低效,P2P的快速成長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我們來問一句,爲什麼要對銀行進行審慎的監管?核心其實還是爲了保護投資人的利益。

而中國大量的互聯網是沒有幹這個事情,他本身就獲得了監管上的優勢。

如果互聯網還是以目前的模式,發展下去,一旦出現類似銀行的擠兌,那麼出事的概率就會大上很多。

所以說到最後,我們很多人在想的互聯網可以怎麼樣,可以怎麼樣,但是在實踐中可能性非常小。

互聯網技術如果只是比風險容忍度,他比得過銀行,他比銀行有先發優勢,但能不能走到最後,我個人感覺很懸。

我們現在規模不大,沒關係,反正一兩百億,一千億之內玩,沒關係,政府也先看着,不管你,結果好,表彰你,結果不好,對不起,進去再說。

很悲慘,但是卻是現實。

我跟PROSEPER負責人聊過,他們玩了那麼久才四五億美金。

而且人家是鼻祖,爲什麼中國能遠遠超過美國?互聯網金融如果只是說在提誰能更快把規模做起來,流量做得越大,對社會衝擊越大,遭受損失就越大。

所以監管現在管不管?沒人管。

法不責衆,每個P2P都想到最後幹成既成事實,規模拼命做大,做大到倒逼監管層不能管的層面,從而形成所謂的大而不能倒的局面。

我只想說,最後可能成功的

可能只有一家,大部分是做不到的,做不到的人會怎樣,很難想象。

很多創業無非只是歸零,但是金融絕對不是,他從一開始就是一隻腳在棺材裏面,一隻腳在棺材外面,哪隻腳是你的,要到最後你才知道。

而且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很小,因爲金融帶有很大負面性。

我在微博上苦口婆心的互聯網金融的創業者,也勸互聯網金融的'投資人,被人罵了很多次,說我不懂互聯網,說我別有用心,今天聽了萬老師的講話,很開心,終於感覺找到一個盟友。

因爲在互聯網上,微博上都是在從事互聯網的人,他思維不一樣,他罵他的,我做我的,他說我不懂互聯網,我說他不懂金融。

我今天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支撐我部分觀點的老師。

感覺特別欣慰。

我一直有在孤軍奮戰的那種感覺,所以今天很高興。

互聯網金融演講稿3

大家在那裏聊得更多還是財經類的話題,我把他定義爲財經類微博。

是個很不錯的財經認識交流財經專題的地方。

其實,我來這裏之前,特地還在半夜寫了一篇文章,因爲我不太適合在公衆場合做演講,沒有這個能力,喜歡一個人在小房間寫東西,尤其是大半夜的寫,思路比較清晰。

因爲人多有時候往往比較難理清思路,一個人就比較容易明白。

我覺得我今天有點像被趙本山給忽悠了的範偉,本來是聽萬總講完以後挺有道理,很有邏輯,講得很好,聽高總講了以後,我也覺得很有道理,

也很有邏輯,然後我就悶了,腦子很亂,把昨天晚上好不容易寫的準備今天說的東西全部忘光了,不知道怎麼發言了。

因爲互聯網和金融這兩種思想實在是太“詭異”。

互聯網和金融的思維在這裏體現得就非常明顯。

我自己做基層信貸出身,一直在這個領域,也辦過幾個網站,這個時候讓我發言,我就不知道到底該怎麼發,因爲都聽得挺對的。

昨天的文章我已經發在微博上,這裏乾脆就撇開文章,說說我的想法。

第一個想法,我很多場合都提過,互聯網金融其實是僞爲命題。

因爲中國金融首先是分業經營,必然意味着金融與金融之間會存在縫隙。

我喜歡把互聯網金融定義爲夾縫金融。

甚至小貸機構,擔保機構,我都定義爲夾縫金融。

包括民間借貸,也都是,都是爲了彌補我國金

融機構在市場中競爭低效率的問題而出現,事實上,中國的金融機構過去幾年發展很快,但是這並不是說你有多少能幹,很多時候,只是因爲你有一張牌照。

而剛好又碰上了中國最好的十年,就是過去十年。

一方面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另一方面給他牌照,使人家進入不了這個行業。

所以只要你是銀行,有牌照,就可以高速成長。

所以,你會發現過去十年,銀行哪怕服務態度多爛,水平多臭,都可以活的很好,這個也就導致在中國只要拿了牌照以後,就誰也不肯精耕細作,不要幹辛苦的事情,躺着賺錢,

也就沒人願意幹髒活苦活,就是這種情況下,大量進入不了銀行體系的機構,就得到了很大的機會。

我們銀行反應很慢,是頭恐龍,下面撓癢,上面沒反應,審批效率也很慢,你們去想想,現在去銀行開個帳戶,得多麻煩啊,但是在支付寶點個手機號就可以了,而從結果來看那,銀行過了那麼多手續之後,依然有很多糾紛不斷。

支付寶那麼簡單的註冊,也好像這麼多年沒發生什麼大的事情過,這樣的情況下,支付寶優勢勢必顯現出來了。

民間機構利用更好的服務效率,更好的市場切入,硬生生的拉開了一道夾縫。

很多夾縫金融就是這樣出現的,利用了牌照機構的低效率和短視,一點點的在夾縫中求生存,不斷的成長。

未來,隨着銀行開始發現好日子過到頭了,本來可以大魚大肉,將來可能要去種菜了,銀行必然沉下心來,你們去看,在過個幾年,銀行可能會沉到你都無法想象的地步和姿態裏去,

沒辦法,因爲隨着高速發展的態勢降低,未來的銀行必然意味着一家銀行有飯吃,別的銀行就沒飯吃的格局,所以走出固有的領域,形成差異化的格局都是

各大銀行的戰略性目標了。

這種情況下,本來還能在銀行夾縫之間生存的夾縫金融,也就要面臨着很大的考驗。

夾縫金融中的一些機構生存越來越困難。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夾縫金融全部會活不下去,他們中一些很好的機構,一樣可以活的很好,甚至能打敗金融機構也不一定,但是總體而言,這樣的概率較小,難度很大。

互聯網金融就是這種業態,大量的非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夾縫中擠出一塊領地,切入一個市場,完全是可行的,但是,我自己的感覺是媒體對於互聯網金融擡得太高,

互聯網金融演講稿4

1、直銷銀行:

直銷銀行,是指業務直銷,存款業務、銀行其他業務直銷,存款業務直銷容易理解,客戶直接通過網銀定入一筆定期,這就叫直銷,或者通過手機銀行購買一款理財產品,也叫直銷。直銷銀行業務與傳統業務相比,直銷業務對銀行來說:成本低,可以批量處理(量大)。對客戶來說:速度更快、辦理更方便、收益更高或成本更低。那麼貸款業務,能否直銷呢,可以將貸款流程創新、貸款品種業務創新,往直銷銀行的理念方向發展?我假設一下,在支行存量貸款業務中,三個條件:客戶經營正常、金額50萬元以下、抵押物爲一類抵押(門面、住宅、寫字樓等),在貸款到期前的一個月,客戶經理進行一次貸前調查,直接提交報告至總行哪個部門,總行審查一下,直接審批,在抵押物不變、金額不增加的情況下,通過直銷審批通過此筆貸款,也就是說,在客戶貸款還沒有歸還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告知,過去的一年,我們合作非常愉快,貸款已經審批,下個月您將貸款歸還後,1—2天內,可以綁定新的便民卡。依照這種模式,直銷審批成熟以後,再將金額慢慢放開,甚至於以後可以發展到新建立信貸關係的客戶。傳統貸款的模式是總行、支行、客戶經理、客戶,我所提的模式是總行、客戶經理、客戶,或許,以後還可以發展爲總行、客戶最直接的直銷模式。

2、互聯網金融思維在銀行的應用:

在上次的的互聯網金融小組討論會議上,有很多小組成員提出了“大數據”的概念,我是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那次會議的意思是說,對我們的存款客戶通過計算機收集數據、並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後,得出結論後,可以有針對性的,推薦銀行產品給客戶。

那麼這個概念可以延伸到貸款領域,運用大數據系統,對我們的所有貸款客戶通過計算機收集數據,收集資金進出數據、網銀、手銀、pos機數據、並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得出結論,得出什麼樣的結論:該筆貸款風險較低、風險一般、風險較高;該客戶對我行貢獻較大、貢獻一般、基本沒能貢獻;甚至於可以計算出,該客戶在貸款餘額低於多少萬元時,風險非常小;貸款餘額在某個區間時,風險可控;貸款額度超過某一數據時,風險不可控等等。

就可以得到一組客觀的貸款分析數據,對貸款審批是非常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