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飄香演講稿(精選9篇)

演講稿的格式由稱謂、開場白、主幹、結尾等幾部分組成。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用到演講稿,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飄香演講稿(精選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飄香演講稿(精選9篇)

端午飄香演講稿1

同學們,老師:

大家好!我是xx。馬上我們迎來的就是端午節,聽到這個節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但我還是要爲大家介紹介紹!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也是六月xx日,端午節也被稱爲端陽節,午日節等。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吧!歸納起來,大概有幾點吧:

1、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詩人,他在這天汩羅江殉國。

2、迎接伍子胥,當時人們把伍子胥視爲河神。

3、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她只有十四歲,每日每夜沿江痛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她父親的屍體。

4、迎濤神,伍子胥含冤死後,化爲濤神,後來人們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節我們會吃糉子,都是用艾葉包的,家人在一起吃,其樂融融,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糉子的品種很多,有蛋黃糉,有肉糉,還有蜜棗糉等。我們還會在端午節這一天划龍舟,划龍舟是爲了祭祀屈原,曹娥。划龍舟不是一個人在劃,而是十幾個人一起劃,有一個人在前面擊鼓。龍舟的樣子更是美輪美奐,非常精緻,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們都是精雕細琢。我們還會看到街上的婦女都帶着艾虎,人們認爲艾虎可以驅邪,小孩子們還會戴着香囊,可以驅避毒蟲。

今天就講到這裏了,端午節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紹嘍!

謝謝大家!

端午飄香演講稿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我演講題目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衆所周知,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端午節又稱端午,“端”與“初”的含義相同,所以“端午”又稱爲“初五”。端五中的"五"又和"午"相通,根據地支順序來推算,五月剛好是"午"月。因爲午時又有爲"陽辰"的說法,因此端五也叫做"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其他的名稱,例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等等。端午節有那麼多別稱,間接解釋了端午節習俗的起源,事情也是如此。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現在至少有四五種說法,例如紀念屈原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等等。迄今爲止,對端午節起源最 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屈原。在民俗文化領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爲賽龍舟。相傳,古代楚國的人們因爲不捨得賢惠大臣屈原投江而死,於是人們紛紛划船去救他。在他們追到洞庭湖的時候去不見了屈原的蹤影。後面,人們在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通過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吃糉子是中國人民的另一個傳統習俗。糉子,又稱"筒糉"、"角黍",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諸多花樣。每年5月初,中國家家戶戶都會泡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也是多種多樣。吃糉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到了韓國、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國家。

謝謝大家!

端午飄香演講稿3

親愛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五月五過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爲端五。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爲五月節、艾節、夏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和紀念曹娥說。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糉子,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今天我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屈原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流放。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蛟龍水獸喝醉暈倒,就不會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今天的糉子。

而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壓邪。

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糉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吃黃鱔吃麪扇子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吃打糕吃煎堆等等。我最 喜歡吃糉子了,南北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糉子大小不一,有甜有鹹,大的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糉,而小的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糉。我吃過咱們四川樂山產的肉糉子最 好吃,黃澄澄的糯米里夾着臘肉,肥而不,吃起來一股花椒和竹葉的清香,口齒留香,味道悠長。最 可貴的是價格低廉,每個重有八兩,才二元五角錢。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從20xx年開始,我國爲宏揚民族文化,保留民族傳統,將五月初五列爲法定節假日。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聆聽。

端午飄香演講稿4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四點,花兒聰明,九子爭新。”今年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長江以南綠色的雨季裏慢慢到來。在江南的雨裏,清涼的春雨無時無刻不在流淌,陪伴着我們悠閒地度過這個美好的節日。

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節日。我不會忘記端午節的由來,詩人屈原,以及圍繞端午節的許多故事。小時候,每年端午的時候,天上都飄着毛毛細雨的牛毛。我小的時候,總是靠在奶奶的懷裏,看她熟練地做糉子,幫我小心翼翼地做香包。

現在打開衣櫃,還能看到一小袋紅緞,上面繫着五顏六色的線。香囊下面的耳朵是由蒜薹切下的小圓圈和五顏六色的布組成的。是啊,可惜那年奶奶給我縫的香囊。如今物是人非,花是花非,應桂妍春秋十餘載。

端午節!你帶給我多少快樂,也讓我想起了對過去無盡的留戀。端午節的滋味是我難忘的記憶。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端午飄香演講稿5

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迎接端午節。農曆五月的第五天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是x月x日。

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其中紀念屈原這一說法最 爲廣泛。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生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他誠實、博學、才華橫溢,在楚國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他主張堅決反對秦的侵略,他遭到了攻擊和排斥,並被楚王趕出宮廷。屈原悲憤萬分,在流 亡途中寫了許多愛國詩,其中最 的是《離騷》。後來,秦軍佔領了楚國首都,看到國破家亡,屈原非常悲痛,在五月初五那天,他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

人民非常愛戴屈原,聽到他自 殺的消息,紛紛划船到江中搶救屈原的遺體,卻找不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壞屈原的遺體,於是把米飯轉進竹筒,扔到江裏,餵食魚蝦,從而保護屈原的遺體。

從那時起,每年五月初五,人們會自發來到河邊哀悼屈原,還會把船劃入波濤洶涌的江中,象徵着人們爭先恐後搶救屈原的遺體,藉此寄託對屈原哀思。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南方形成了端午節龍舟賽習俗。因此,端午節已成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最 後,給所有的同學送上一個句子:“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我們要珍惜今天的生命,互相鼓勵,互相報答。照顧好你的父母。最 後,祝同學們期末考試成績理想,端午節愉快。

謝謝大家!

端午飄香演講稿6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有首兒歌說得好:“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講的就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端午節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關於端午節起源,相關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 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 有名的就是《離騷》。後來,秦國 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汩羅江。當年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 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糉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00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佳節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謝謝大家!

端午飄香演講稿7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明天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春末夏初我國民間最 盛大的一個節日。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留給了我們許許多多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俗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更代表着文化文明和民族的認同。但遺憾的是,現代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以更驚人的速度遺忘着自己的歷史。就比如端午節,大多數人恐怕只知道吃糉子的一種習俗吧!而端午的其它一些習俗已經遠離我們而去。

第一種說法,也是關於端午節流傳最 廣的說法,過端午節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眼見國家處於危難之中,卻無法挽救,他日夜憂愁,最 終投汨羅江而亡。楚國民衆知道後十分哀傷,駕船奮力營救,爲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划着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糉葉包米飯作成糉子,投到江裏餵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年年歲歲,這個習俗便流傳下來,這就是端午節划龍舟、包糉子的由來。

第二種說法,是比紀念屈原更古老的的說法,過端午節爲了“除瘟去病”。端午節正值農曆五月,天氣漸熱,各種蚊蟲開始出沒,容易引發疾病,所以五月又有“惡月”之稱。古人在五月以安息靜養爲養生原則,有的地方還用“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五種植物來祛毒。因此,“除瘟去病”是中國普通百姓過端午的一大主題。

過端午節還有第三種說法,是爲了“祈雨”。端午時節正是水稻生長的旺盛時節,而此時雨水稀少,因此人們借包糉子,來引誘天公下雨。另外端午這天賽龍舟也是爲了求雨,人們攪得水面天翻地覆,是爲了不讓龍王躲在水底下,要把“真龍”引出來。

由此看來,一個端午節就包含了非常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對端午虔誠的紀念,無疑展現了我們華夏禮儀之邦的高尚傳統。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比如,春之將至時,人民以美好的祝福表達對未來的希冀,這是中國人賦予春節的原始意義,而清明後的播種和中秋的收穫,更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的品質……

謝謝大家!

端午飄香演講稿8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這個古老的節日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最 的恐怕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國被侵佔,心如刀割,但他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無奈之下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他。人們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爲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糉子的原型。

是怎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詩人縱身躍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顆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心。

祖國母親用她的身軀爲我們支撐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開闢出了一片成長的沃土。今天的我們無需用捨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我們只需把熱愛祖國這一信念落實到自己日常的行動上:努力學習,尊敬師長,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爲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今天的我們重拾起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不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嗎?

糉葉飄香,又一個端午節就要到了,讓我們在品嚐美味糉子的同時,重溫屈原先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先生的愛國精神吧!

謝謝大家!

端午飄香演講稿9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最 喜歡的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了。

到那天早上,大家都把菖蒲,艾草插在大門上,據說可以除邪避兇。

端午節能嚐到好吃的糉子。糉子的種類繁多,有豆糉,有紅糖糉,有棗糉,有肉糉……真讓我雙眼發光!我忍不住衝上,拿起一個糉子,使勁一咬,“哇!好美味啊!”我不禁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在端午節還能觀看刺激的賽龍舟。每到那天,江邊就響起了洪亮的大鼓聲、歡呼聲、吶喊聲,響成一片。選手們身穿綵衣,緊握船漿,喊着整齊的口號,奮力地擺動船漿,向終點駛去。一隻只龍舟象一條條巨龍在江河上翻滾、飛馳。人們在河岸邊不停地喊着加油助威。

說到端午節,還有個美麗的傳說呢!傳說楚國詩人屈原因爲國家被佔領了而投江自盡。人們怕魚吃了屈原的屍體,就紛紛划着小船來到江面上打撈,還把糉子投下江去,希望魚只吃糉子不傷害屈原的屍身。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端午節,你喜歡嗎?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