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會議講話稿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用到講話稿的地方越來越多,講話稿是講話者爲了在會議或重要場合上表達自己想要講的話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相信寫講話稿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會議講話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會議講話稿

最新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會議講話稿1

尊敬的xx:

3月12日植樹節,學校大隊部組織了植樹活動,我代表班級參加了這次有意義的環保綠色活動。

那天中午,廣播響起,“請各班級派一名同學到中心廣場集合,參加植樹活動。”話音剛落,教室裏就熱鬧起來了!

“我去,我是大力士。”一個男同學大聲的對班長說。

“我去,我種過,有經驗啊!”另一個同學振振有詞地說。

正在大家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班長髮話了:“還是派勞動委員去吧!”

就這樣,我帶着全班同學的期望來到了集合地點。大家分成五人組,在葉教師的帶領下來到了種植園。那是一塊靠近學校圍牆的空地,上頭長滿了小草,還高低不平的。“這樣的地方怎樣種樹啊”我暗暗地想。

“同學們,大家先平整一下土地,把小碎石都撿乾淨。”葉教師下達了第一道命令。

我趕緊彎腰開始撿石子。不一會而,地上乾淨了不少。高年級的同學開始刨坑了。我們這些低年級的同學就幫着提水,扶樹,填土……這是葉教師的第二道命令。最終,我們用腳把土踩實,澆上水。哈哈,大功告成了。

“同學們,種得很成功。但更重要的是讓樹成活。所以我們要給每棵樹掛上一塊認領牌。”葉教師發佈了最終一道命令。

回到教室,我把這個任務彙報給了教師和同學們。有的同學說用紙牌做,可下雨怎樣辦?

有的同學說用塑料做一塊,可上頭不能寫字。正在我們左右爲難的時候,黃教師發話了:“這個事情交給我吧!我保證完成任務。”教師風趣的話引來了大家一陣笑聲。

第二天,教師交給我一塊長方形的小木牌,木牌上深深地刻着“三(2)班”幾個字。教師說:“怎樣樣我的任務完成了,下頭該輪到你了。把刻的字用顏料塗抹一下,趕緊掛到小樹上去吧!”我高興地跑回教室,用墨汁細心翼翼的在木牌上畫着字。等墨汁乾透了,我來到小樹旁,把這塊“小樹身份證”掛了上去。在回教室的路上,我心裏默默地想:小樹啊小樹!你快點長大啊!

最新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會議講話稿2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早上好!

在今天的演講之前,我想先和同學們回顧兩則廣告的宣傳語:第一則:小草說:“不要從我身上踏過,請腳下留情!”第二則:“請節約用水吧,否則最後的一滴水將會是您的眼淚。”聽了這兩則廣告,不難猜出,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就是“環境保護”。

首先,對於環境保護你瞭解了多少?你知道世界關於環境保護制定了哪些國際日嗎?我想,我們熟知的應該有3月12日的植樹節,3月22日的世界水日,5月31日的世界無煙日,還有最重要就是即將來臨的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今年是第35個世界環境日,主題是“沙漠和荒漠化”。這一主題對於我國的國情而言是十分貼切的。我國以大約7%的耕地養活着大約世界21%的人口,土地荒漠化又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這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而言,都是十分揪心的事。北京的沙塵暴又是尤其的嚴重,隨着申辦奧運時間的迫近,沙塵暴治理這一項巨大的工程讓我們十分得牽掛。雖然,沙漠和荒漠化這一現象距離我們高中生的實際生活比較遙遠,但是我們也應該盡心盡力地爲我們的國家,爲我們的古城嘉興,爲我們的一中校園,盡一份心力。所以,我認爲,我們可以從以下的幾個方面做起。

第一:樹立環保意識,廣泛地瞭解環保知識。我們的政治課、歷史課就都曾對環境問題做過介紹。自然科學書也曾寫到恐龍滅絕的原因是環境問題。中國歷史上的古國樓蘭神祕消失,與當時風沙肆虐、水資源短缺有關。中央電視臺的“科技博覽”、“人與自然”等欄目就對環境做了細緻的介紹。觀後,我也不乏瞭解到了一些知識,如今我國的沙漠面積正以每年2460萬平方千米的速度發展,面積超過國土的40%。

第二:積極參加環保活動。環境保護,要從小事做起。在這裏,我想提出幾個新的'建議:

1、少用罐裝食品和飲料;

2、舊衣物捐給貧困者;

3、少吃口香糖。

最後,我要說的是人人行動起來吧,讓我們爲環保事業盡一份心力。

最新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會議講話稿3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隨着工業化的發展,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們對保護環境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

自然環境和每個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大自然養育了人類、進化了人類、發展了人類,我們每個人都應當珍惜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恩賜,保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保護好我們的生存環境。

其實,環境保護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可是今日卻成爲我們的頭等大事。我們明白,人類僅有一個地球,地球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可是它十分脆弱,此刻更是受到各種災難的威脅,比如水污染、空氣污染、江河斷流等等。看看98年的洪水和20x日本大海嘯吧,我們就會明白,地球其實已經千瘡百孔了。如果有那麼一天地球不堪重負,我們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呢?毫無疑問,我們別無選擇,僅有死路一條。所以,作爲地球上的一員,我們不能僅僅擔憂和抱怨,而必須加緊行動,像愛護我們的眼睛一樣愛護我們的地球。那麼我們應當怎樣做呢?

首先,我們應當儘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比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一次性餐盒等等。雖然這些一次性用品給我們帶來了短暫的便利,卻使生態環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很多森林被毀,水土流失嚴重。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使用,造成了長時間無法降解而會污染土地和水源。

其次,我們應當節儉資源,減少污染。具體來說就是,節儉用水,節儉用電,不亂扔垃圾,同時注意回收和循環再利用等等。僅有這樣,我們纔不會透支我們有限的資源,纔不會給我們自我和我們的後代留下遺憾。

然後,我們應當學會保護動物,保護植物,與其他生物和平相處。因爲,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缺少了它們,大自然的生態系統會發生變化進而會影響氣候的變化,我們的生活也將受到影響。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環境好,生活纔會好。我們應當行動起來,共同守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最新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會議講話稿4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保護環境,創建綠色校園。

大家知道,進入工業經濟時代,社會發展突飛猛進。機器的廣泛使用,既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又排出大量廢棄物嚴重的污染了環境。加上急功近利的濫砍濫伐,貪得無厭的亂捕亂撈,致使森林破壞,生態失衡,水土流失,田地沙化,水旱風蟲害頻繁,在不少地方已出現滿目瘡潰,一派荒涼的景象。再不加強環境保護,不久將來,人類當無安生立命之所!

保護環境,早在“不涸澤有魚,不焚林而獵”的古訓。而今天,我們更應懂得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我們不僅合理利用資源,更竭心盡力保護環境,讓環境永葆青春,永遠爲我們人類的生存發展服務,作爲學生,現在主要是創建綠色校園。

怎樣創建綠色校園呢?

首先,應該樹立綠化校園的意識,應該認識到綠化校園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任務、職責。應該認識到我們固然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壓力大,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只要正確處理好兩方面的關係,就既能提高學習效率,又能與綠化校園作應有的貢獻。

其次,應該履行綠化校園的義務。應該積集參加學校統一安排的有關活動中去,爲植樹造林,栽花種草,環境美化做應有的貢獻,也應該嚴格遵守學校有關規定,不亂扔果皮、紙屑,不浪費用水,還應該隨時隨地發揮有關方面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避免用一次性筷子、飲料杯,不浪費用紙,不隨意毀壞花草樹木,不隨意捕殺鳥獸蟲魚種。

第三,應該促使全員參加綠化校園的活動。應該知道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少數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只有促使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人心齊,泰山移”,在創建綠色校園的活動中才能取得豐碩的成果。

最後,值得提出特別強調的是,應該讓創建綠色校園的思想行爲深入人心,流傳永久,產生無窮無盡的影響作用。這樣,我們創建綠色校園就將是創建綠色祖國、綠色世界的開場鑼鼓!

最新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會議講話稿5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們作爲青少年一代要養成良好習慣,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從而提高我們的禮貌素質,而我們作爲青少年應從平常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傳承禮貌,履行美德,使我們成爲一名優秀的少先隊員。而這本《禮貌美德伴我成長》讀後讓我受益匪淺。它告訴我們怎樣成爲一名懂禮貌、講禮貌的好孩子,它用一些名人事蹟,淺顯易懂的故事和豐富多彩的活動來讓我們成爲一名禮貌的使者。

當我讀到《保護環境我的職責》時,我明白了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也是冷酷的屠夫。還讓我明白了綠色是象徵生命的顏色。比如楊善洲,他植樹不是爲了報酬,而是爲了盡義務。

當然,有的人則濫殺動物,使動物滅絕,比如渡渡鳥。有的雖然沒有滅絕,可是,它們仍然被殺害,比如小海豹。還有的動物雖然沒被殺害,可是因爲全球變暖,生態環境被破壞,導致很多的動物死亡,比如北極熊。預計到20xx年將有百分之三十七的現有物種消失,而這些都是由於人類長期掠奪性破壞的結果。而我作爲90後的少先隊員,我要做一位宣傳環保的禮貌小衛士。首先,我得從自身做起,從我的身邊做起。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看見垃圾要撿一撿,並扔進垃圾桶裏,看見別人亂扔垃圾要提醒他,還要讓他自覺地將垃圾扔進垃圾桶裏。我還要愛護樹木,不能亂砍伐樹木,因爲樹木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好處,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還能給我們遮陽擋雨……我也是一名十分喜歡動物的孩子,我還經常勸告爸爸媽媽不要吃野味,要和動物做朋友。我們此刻生活好了,人們也過上了幸福歡樂的日子,可浪費現象越來越明顯。

所以生活中,我還是一名低碳生活宣傳者,我自我努力踐行着低碳生活,我離開房間做到隨手關燈,注意節儉用水,不用一次性筷子,淘米用的水拿來澆花,沖洗廁所……在我的帶領下,爸爸媽媽對我豎起大拇指,並也進取倡導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