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國旗下講話稿

銜接是語篇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實現語篇連貫性的重要手段。正是它的這種重要性,引起了衆多語言學家的研究興趣。演講稿也是一樣。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爲你整理的5月23日國旗下講話稿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5月23日國旗下講話稿

  5月23日國旗下講話稿一

老師們、同學們:

愛國,必須做到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爲的統一,其中,愛國行爲是歸宿,是目的。做爲教育工作者,必須使受教育者在愛國主義方面達到如下基本要求:

一、樹立祖國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思想觀念。沒有祖國的興旺發達,就沒有個人的出路。國破則家亡,國興則家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當正確處理國家與個人的關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民族利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爲重,一事當前,做到想國家這所想,想集體之所想,先人後己。

第二,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熱愛祖國要堅信自己民族的自立能力,不要只看到目前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無視自己祖國,近年來的巨大發展成績,因而自暴自棄;也不要因爲期望自己的祖國繁榮富強,而對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幾代人的艱苦努力*缺乏思想準備,一味地抱怨和哀嘆;更不要因爲羨慕西方的物質生活,而拜倒在金錢之下,把理想、信念、人生價值統統拋到九霄雲外,要在任何時候都維護祖國、民族的榮譽,不做有損祖國、民族和集體的事。

第三,要積極促進祖國的繁榮富強。熱愛祖國,就要有主人翁的責任感、使命感,做到有報國之心,更有報國之志,報國之才,報國之行,立足本職工作,發奮圖強,勇於奉獻,爲儘快把我國建設成爲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奮鬥。

作爲青少年學生,雖然今天還不能直接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但可以通過爲祖國的明天刻苦學習、關注改革和社*會生活,爲社會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等實際行動,表明自己誠摯的愛國熱忱和赤熱的愛國心。我們已經培養了、並且將要培養出更多的既具有報國之志,又具有報國之才的優秀人才,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老師的培養下,經過同學們的刻苦學習和積極努力,我們在場的同學都會成爲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棟樑之材。

謝謝大家。

  5月23日國旗下講話稿二

同學們:

在我們的生活中,在廣袤的自然界裏,常常有這樣的事情,連續不斷的水,點點滴滴地落下來,最後竟至把堅硬的岩石滴穿!

初看上去,這真是奇妙得不可思議,一滴水,渺小的一滴水,既不能生津止渴,又不能洗衣煮飯,更談不上什麼威力了;而岩石呢,堅硬,厚重,人要鑿穿它,也還得藉助於錘子,鋼釺,花費一番功夫才行呢。

那麼這渺小的水滴又是怎樣穿透岩石的呢?這就要從時間那兒去尋求答案了。古人說:“滴水穿石,非力使然,恆也。”滴水之所以能夠穿石,是因爲它在那漫長的時間中從未停止過“穿石”的努力,它有一股堅忍不拔的“韌”勁。

這使我們聯想到人:一個人,不管做多麼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那麼不論你的能力大小,當你的努力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就會獲得成功。

我國清代有個著名的畫家叫鄭板橋,他的畫獨樹一幟,詩也寫得清新雋永,可是字卻寫得軟弱無力。於是他下決心練字。日日練,月月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練就了一手遒勁瀟灑的字,“滴水”穿透了“頑石”。他的畫,詩,字被人譽爲“三絕”。

滴水穿石,還在於落下的每一滴水,都是向着一個方向,落在一個定點上。它們方向明確,目標專一,如果不是這樣,小水滴恐怕是不可能有穿石之功的。同樣,我們在爲遠大理想奮鬥的過程中,也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絕不能見異思遷。我國晉代的大文學家左思,成績平平。他父親對他失去了信心,就對朋友說:“左思的智力,才能還趕不上我呢!”聽了這話,左思受到很大刺激。於是他便發憤苦讀,立志在文學上做出一番成就。他經過十年之久的構思,醞釀,花費了很大的精力,終於寫成了使“洛陽紙貴”的《三都賦》。我們現在有些青年,看到陳景潤摘取了數學王冠上的明珠“1+2”,就幻想着當個數學家;看了一本好小說,就大做當文學家的美夢;參加了一次音樂會,就飄飄然,彷彿自己也置身於舞臺上引吭高歌了。象這樣沒有明確的方向和專一的目標,怎麼能夠“穿石”呢?

滴水穿石的原因還在於:水滴雖小卻從不妄自菲薄,自暴自棄;它不驕不躁,永不氣餒始終如一,矢志不移,有一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定信念。

一句話,滴水穿石,關鍵就在於一個“恆”字。“恆”能出力量,“恆”能出智慧,“恆”能出神奇!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呀!

今天,我們的祖國,仍然貧窮落後;新長征路上依然荊棘叢生,巨石累累。但如果我們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都具有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十三億人口,就是十三億滴水。朝着一個方向,堅定不移,連續不斷地滴下去,那麼貧窮,落後的這塊“頑石”,還怕穿不透嗎?

同學們,讓我們都來做一滴穿透祖國貧窮落後之石的小水滴吧!

  5月23日國旗下講話稿三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是2011年5月23日,第15周星期一,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每天問一問自己。

我們每天問一問自己,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這四句話出自陶行知的《每日四問》。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文中要求我們每天問一問自己,在健康、學習、工作、道德四個方面有沒有進步,進步了多少?健康是生命之本、幸福之源;學問是一切前進活力的源泉;工作的好壞對我們的今天和未來都有很大的影響;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即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不會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他說:“如果我們每天都這樣地問問自己,這樣地激勵和鞭策自己,我們就一定能在身體健康、學問進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長足的進步。”

每日問一問自己,實際上就是一種反省,這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在我國古代先賢身上就有這種好的習慣和品質,《論語》中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每天必定用三個問題來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與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了誠實可信?師長的傳授學藝是不是複習運用了?”千百年來,無數的古代先賢以這一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最終成就了很多的謙謙君子和學問大師。今天,我們偉大的教育先輩陶行知先生更是把它昇華成“每日四問”。

每日四問,值得我們反覆思考,應當做我們成長中的一面鏡子,每天照一照,每天問一問自己,我今天鍛鍊身體了沒有?我今天讀書了沒有?我今天抄了讀書筆記沒有?我今天寫了日記沒有?我今天學到的知識鞏固運用了沒有?我今天做了哪些對集體和他人有益的事情?

老師們,同學們,我們都要來養成每天問一問自己的習慣,做一個身體健康、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