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國際學校的趨勢是怎樣的

我國國際學校滋生收費標準不一、教學質量良莠不齊、辦學機制多元且權責不清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學校市場的良性發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選擇國際學校的趨勢,歡迎大家參考!

選擇國際學校的趨勢是怎樣的

  7位大咖分享國際教育思考

此次國際學校聯展的一大亮點是請來7位大咖就家長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分享他們的思考和建議。

“讀公辦學校國際部,孩子需要提前做哪些準備?”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提醒家長和學生在提前規劃時不僅需要提升英語,也需要關注其他能力培養。從公辦校轉戰國際教育的君誠學校中方校長尚金華認爲,國際教育的優勢在於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巧妙引導學生,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昆明/北京世青國際學校升學指導教師&校長助理李錳爲家長詳解北京各類國際學校該怎麼選。有美國中學留學、工作經歷,目前任職於鼎石國際學校的林傑曾從切身體會出發幫助家長了解在國際學校和海外中學之間該何去何從。

北京新府學外國語學校創始人盧振虎闡述了數學思維與國際教育內在的關聯。針對傳統文化熱潮,康福國際教育董事長劉煜炎分享他對國際學校如何培養學生中國根基的思考。

此外,營天下創始人、兩個孩子分別就讀哈羅國際學校和啓明星雙語星學校的楊莉則從國際學校家長的角度解答家長對課程、學校選擇等諸多方面遭遇的現實困惑。

  調查

57.3%受訪者想讀公辦校國際部

3月19日,9位新京報小記者參與了2017新京報國際教育聯展活動,他們向家長髮放數百份調查問卷,瞭解家長對於國際教育的需求。

調查顯示,在“你傾向於選擇哪類國際教育”中,57.3%受訪家長希望選擇公辦學校國際部、國際課程班;33%的家長希望在國中階段開始讓孩子接受國際教育,佔比最高;而在家長最關注的選擇國際學校的諸多項目中,師資成爲家長最關注的選項,46.3%,其次爲教學質量(45.5%),第三位爲教育理念(44.1%)。

調查還顯示,家長們選擇國際學校的最大困惑是無法“辨別國際學校、公辦學校國際班的優劣”,佔比達到41.9%。

  請家長多關注“無用之學”

孩子在國際部學習絕不能單純地搞所謂的應試教育,而是要從做人、中國情懷、中國文化、傳統積累等角度,關注學生的成長。

鈕小樺表示,公辦學校國際部的最大特點就是:辦學規範,這種規範不僅體現在對中外課程研究、師資配備、學校管理等方面,更體現在對學生的培養理念,以及學校對誠信的堅守。

鈕小樺說,二中國際部是中美合作的課程項目。既有中國課程,如語文、歷史、地理、技術等課程,也有全英文授課的物理、化學、數學、文學、歷史等美方課程,中外課程相互承認學分,因此課程不是疊加重複,而是相互替代的關係,因此學生的負擔不一定很重。

與普通高中的壓力主要來自於大學聯考不同,國際部學生的壓力在於每一個階段所走的路都很重要,取得的成績也都很重要。而鈕小樺認爲,進入國際部學習的學生,更應該把彰顯和發揚自己的個人特點作爲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二中曾有一位學生被哈佛錄取,而這個學生最吸引校方的是在高中期間進行了持續兩年半對女權問題的研究,並形成了10多萬字的研究成果,還動員社會力量用畫作的方式進一步呈現對女權問題的表達。

鈕小樺說,作爲家長不能再把目光全部鎖定在子女的課程分數上,而應該關注一些“無用之學。”比如涉及學生生活自理、人際交往、個人理財、如何在團隊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等等,這些纔是學生今後在社會上立足影響更大的因素,而二中也針對這些能力開設了很多課程。

最後,鈕小樺也再次重申了一個觀點:二中不會縱容希望通過學術造假而獲得錄取的行爲,一旦發現會堅決抵制。他說,這是學校堅守的底線原則,更是對學生最大的負責。

  國際學校仍是小衆之路

據統計,中國現在就讀國際學校的孩子約14.5萬,也有自媒體稱這個數據是20萬。與中國1.9億的中國小生相比,讀國際學校仍是小衆的選項。所以,父母們尤其是低齡孩子家長在給孩子選擇差異性教育時更要慎重。

提供國際教育的學校通常有以下三種:

第一類,外籍子女學校,中國家長習慣稱這類學校爲純國際學校,只招收外籍學生。如果孩子的身份符合學校入學要求,家長自身有長期海外生活經歷,也屬於這個圈子,且未來幾年有去往其他國家的計劃,比較適合選擇這類學校。

第二類,公辦學校國際班。現在,北京公立學校的國際班會考錄取分數線超過大學聯考班,首先孩子自身要優秀,其次還需要北京戶籍。

第三類,民辦國際教育學校,對孩子的國籍、戶口、年齡等條件通常沒有限制。

孩子年齡不同,選擇民辦國際學校也有不同時機。

北京的民辦國際學校每個班的招生規模都較小,尤其是低齡階段。如果是小寶寶,建議五歲時考慮入學。

如果5歲時錯過了,那麼國小五年級升六年級時再選擇國際學校是較好的時機。一方面可以避開小升中,六年級時絕大多數國際學校會有新生班級對外招生,入學難度不大。另一方面,公辦學校的六年級在國際教育裏屬於七年級,孩子可以在國際學校度過完整的中學。

如果六年級也錯過了機會,還可以八年級升九年級時轉,九年級在國際教育序列裏是高一。十年級在國際教育序列中已經是高二,想到美國或加拿大讀高中已經晚了一年,但好處是可以讀公立學校國際班,也可以讀民辦國際學校。劣勢是美國大學在十一年級結束就開始申請,留給孩子的高中時間只剩一年多。

  浸潤中營造雙語教育氛圍

中方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一種殊途同歸的教育,各有自己的優勢、各有自己的特點。

尚金華說,他加入君誠學校的時間不長,最近在惡補關於國際學校管理的一些理念和國際學校教育教學的一些特點,以及課程體系的構成。他也感到,總校長張愛君白手起家創辦君誠,是希望學校在管理上關注到每個孩子的.特點,關注到每個孩子的發展。

“君誠學校在力求創造一個多元文化的雙語學習的氛圍,採用一種中西合璧一體化的優質教育的思想來引領。”尚金華說,學校從幼兒園到國小一直到國中、高中,我們傳統概念中孩子“班主任”的這個角色,全部是來自美方的老師,他們全天候陪伴着學生。

尚金華感到,通過語言的浸潤、課程的浸潤、活動的浸潤以及環境的浸潤,君誠學校在營造一種“浸潤式的國際雙語教育氛圍”。

學校的幼兒園採用了美式主題教學模式,孩子有了初步的中英文的語言感受;而到了國小,君誠70%是英文授課,30%是中文授課。同時學校應用了美國的閱讀系統,把人的語言和閱讀能力從A到Z分爲26個等級,以此測試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生每年要進行3次測試,學生不僅能在網上查詢自己閱讀能力提升的過程,也能在圖書館中按照分級的提示,逐步進階自己的閱讀能力。

尚金華表示,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加強對教材、課程的研究和梳理,同時加強對師資的培訓,使學校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有效的貫徹和實施。

  擇校是風險和收穫的平衡

擇校從本質上講是風險和收穫的平衡。如果孩子能駕馭自由,那麼建議孩子出國讀中學。如果無法駕馭,還是選擇國際學校更爲妥當。如果家庭的風險承擔能力較大,海外學校有可能讓孩子發生脫胎換骨的表現,但需要提醒家長的是,這樣的概率並不是很高。

如果把國際學校和海外學校放在一起,我覺得最根本的區別是——對自由的駕馭能力。

這種自由反映在很多方面,比如課堂教學方式的自由化、選課的自由、選擇課外活動的自由等。

國際學校可以把孩子培養成雙語人才,也能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獨立自主的能力等。但有一點國際學校做不到,那就是雙文化。舉個例子,中國人講求謙讓,但如果去美國留學你會發現,謙虛、謙讓往往不能解決問題,你需要嚴肅表達自己的看法,學會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在海外學校,簡單的吃飯、聊天中都有文化衝突和文化思考,孩子在國際學校是很難意識到這些的。

所以,你想獲得更多東西,也會付出更高代價。雖然我是美國教育的受益者,但我不會提倡大家都往國外跑。家長不要盲目跟風。家長最先要解決的問題是風險和回報。比如IB課程大家都覺得含金量很高,但其實風險也很大,因爲它對孩子的要求非常高。最好的東西不一定最適合孩子,就像給一個消化能力不好的人吃再多營養品也沒有用。

在準備工作中,很多家長會聽講座、看書、諮詢專家,我還會給家長推薦一個降低風險、提高回報的方法——試錯。年齡越小,試錯的成本越低。比如通過參加國際學校或海外學校舉辦的暑期課程,在親身體驗中發現不同學校在教學方式等方面的差異,瞭解孩子是否適合此類教育。

  數學助力升學國外名校

即使孩子的英文再棒,與英語爲母語的孩子相比仍有差距。如果你加上數學的翅膀,這對孩子就讀國外名校,是一個助力。

盧振虎發現,根據某項心理學的調查數據顯示,一個兒童如果經過五年至七年的時間,完全可以把一門語言母語化。他認爲:所有國際化的學校,雙語教學都是一種共性,在此基礎上,我們發揮新府學外國語學校的特色——數學。

“從申請角度來說,SAT滿分2400分,數學佔800分。這對於數學、英語雙優的學生來說,是有優勢的。從人才培養來說,數學學科不僅僅是一種知識學習,更是一種優秀思維養成的過程,學數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嚴謹的思維模式和科學的態度。”盧振虎告訴在座的學生、家長。

盧振虎說,即使孩子英文學得再棒,在國外留學的時候,與英語爲母語的孩子相比仍有差距。“若你加上數學的翅膀,這對孩子未來就讀國外名校,是一個助力。”

師資和課程是衡量國際學校教學質量的因素之一。盧振虎說,以數學學科爲例,在師資上,新府學有500人的專業數學教師團隊。在課程上,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水平進行分層教學。在課程類別上,除了提供數學等基礎學科的必修課,還會開設選修課,以及社團活動,通過這三類課程貫穿培養中西通才。

  先賢智慧融入國際教育

我認爲國學的根本是要實現四個合一:陰陽合一、天人合一、心身合一、知行合一。最終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這樣我們才能成爲一個對社會和世界有用的人。

國際學校如何兼顧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劉煜炎看來,我國的傳統文化與國際學校的教育理念能夠得到很好的融合,其中最佳的融合點就是“育人”。

“我覺得做教育需要有一個非常正直的心,如果價值觀不對,就沒法把學校辦好。”劉煜炎說,在他心目中,做一個理想的教育,要全人、全息、全智的教育方式纔是對的。

他認爲,在培養學生心智方面,我國古代先賢,特別是孔子和老子的智慧,對於形成正確的育人理念有很大幫助。他說,自己格外推崇老子,因爲“老子告訴我們行的方法,而不僅僅是告訴我們理念,教我們做好人。”

“一個人要想優秀,必須要積累能量,沒有能量、沒有能力就不可能優秀。但光有能量和能力也不夠,需要有一個心智的靈魂的東西,靈魂的東西主要是以慈悲、慈愛、仁愛爲基礎的路徑,這個路徑的能量比前面那個能量還大很多倍,但人們往往忽視這個能量。” 劉煜炎認爲,這些育人理念,都蘊含在古代先賢的智慧中,需要老師、學生、家長一起去發掘。

我們要建設我們的國家,應該是以中華文化爲根、西方科學爲用來實現我們的目標,這纔是人類偉大的幸福的方向。劉煜炎說,他也將這種理念融匯到了學校制定的校訓當中,即“立志、明德、求真、創新”。

  不扎堆“名校” 擇校因人而異

知名的國際學校很難進,所以在擇校時不要死磕“名校”,市面上仍有一些不錯的學校可供選擇,且他們的教學質量與知名學校的差距不大。

目前,國際學校在教學語言上,一般分爲雙語和純英語兩種。楊莉認爲,提供雙語教育的國際學校有很大成長空間。將來孩子出國,英語不是特別好的話,可以在全英文環境下很快補上,但若沒有系統學過中文的孩子要重新學中文,非常難。孩子究竟適合哪個學校,因人而異,要看家長的訴求。如果你希望中西兼顧,雙語學校比較適合。

提到入學測試,楊莉說:國際學校在招生的時候也會從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測試。一是入學測試,一般會考察學生的英文水平、邏輯思維能力等。二是進行一對一面談,一般會問你選擇這所學校的原因、有什麼愛好等問題。有的學校還會有demo課,五六個孩子在一起聽課,瞭解孩子在課堂時的表現。最後,一些學校還會面試家長,看家長的教育理念是否與學校相符,除一些競爭大的學校外,一般的學校不會重點考察這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