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三月三的來歷

“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又稱爲“烏飯節”“對歌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畲族三月三的來歷,歡迎大家參考!

畲族三月三的來歷
  【1】畲族三月三的來歷

相傳,很久以前,也許是由於年成不好或封建社會剝削過重,畲族羣衆沒有吃的,連谷種都被山主搶走了。春播時,沒有谷種的畲民急得團團轉。這時,一個叫藍天鳳的青年帶着幾個小夥子乘黑夜盜出了山主糧倉中的穀子,分給羣衆連夜撒到田裏。山主追查此事,爲了不連累別人,藍天鳳挺身而出,被山主關進地牢。那天正是農曆的三月三,天鳳被打得遍體鱗傷,死去活來,還沒有飯吃。鄉親們就把剩下的谷種做成飯糰,探牢時帶給天鳳吃。但飯糰卻被看守給吃了。鄉親們於是想了個辦法,就用烏稔葉煮米飯,黑乎乎的飯糰嚇住了看守,天鳳這才得以活下來。到第二年三月三,藍天鳳被起義的鄉親救了出來,並推選他當義軍領袖。之後,畲民們爲了讓後世子孫銘記這穀米來之不易,將“三月三”定爲穀米的生日,成穀米節,亦稱“烏飯節“。

另外,在畲鄉民間還有一個“三月三烏飯節”的故事。據傳是在唐朝初期,山越(即畲族的祖先)首領雷萬興與同族人藍奉高等起兵反抗封建統治者,鬥爭持續了四十餘年。有一年冬天,他們被唐軍圍困在山上,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他們靠採食一種“烏稔草”充飢,熬過了飢餓與嚴寒。終於翌年三月三日衝出重圍,殺退了朝廷軍隊,獲得了勝利。後來,畲族羣衆爲了不忘這些英雄和烏稔果之功,便把三月三日作爲本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到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採集烏稔葉或取其榨汁同糯米一起蒸煮成烏飯祭祀祖先,然後一同品嚐,對歌歡樂,以示紀念。

如今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畲族人民逐漸由過去的農曆三月三吃烏米飯,演變成了以踏青賞花、唱山歌、喝山哈酒、品嚐畲鄉筍包等爲主要內容的節日習俗,並且在節日裏還常常舉辦跳火把舞、竹竿舞、魚燈舞或操石磉、賽龍舟、趕野獸等一系列熱鬧非凡的歌舞和競技表演活動。

  【2】畲族三月三的來歷

“當年你父親被裝在盤子裏養大,你就姓‘盤’吧!”“你父親曾經以籃子爲家,你就姓‘藍’吧!”“你父親離開時雷聲大振,你就姓‘雷’吧!”“你姓龍,將來你所生子女隨丈夫姓。”……

4月16日(農曆三月九年級)下午,全區首屆畲族“三月三”風情文化節文藝專場活動在位於航埠鎮北二村的大成國小民族校區內舉行。講述畲族祖先“龍麒”以及畲族四姓“盤”、“藍”、“雷”、“鍾”來歷的情景劇《龍麒傳說》剛一上演,就吸引住了上千畲漢同胞的目光。

“三月三”是畲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九年級舉行,又稱“烏飯節”和“對歌節”。此次“三月三”文化節活動由區民宗局主辦,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局、航埠鎮政府協辦,大成國小民族校區和航埠鎮北一、北二、殿前村聯合承辦,包括祭祖活動、戲曲表演、文藝專場、篝火晚會四大部分。祭祖活動包括迎祖遊、禮拜祖先、唱《祭祀歌》、講解歷史等內容,主要是緬懷先祖,祈求祖先神靈賜福全村,五穀豐登,人丁興旺。戲曲表演連演三天,一天兩場,讓當地及周邊羣衆過足了戲癮。文藝專場通過精美別緻的畲族服飾、多姿多彩的歌舞表演、別具風情的婚慶風俗,展現了畲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我區民族文化建設成果。文藝表演結束後,身着民族服飾的畲族羣衆還舞起長龍,敲起鑼鼓,點燃篝火,民族校區師生們和少數民族村村民,以及應邀而來的各界佳賓手拉着手,跳起了歡樂祥和的篝火舞,在漢畲一家的融洽氛圍中把整場活動推向了高潮。

據瞭解,我區共有畲族人口3000多人,主要聚居在航埠鎮北一、北二、殿前村和七裏鄉上門村。爲推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近年來,我區相關部門、單位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畲族文化特色活動。市名校大成國小自託管航埠民族國小後,在民族校區開設了畲族特色校本課程,有計劃地舉行“三月三”、竹竿舞等畲族特色文化活動,引領少數民族村發展民族文化。大成國小校長徐雪芳介紹,學校還打算在今後發展具有畲族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

據區民宗局介紹,我區民族村畲族人口的聚居規模在全省都是最高的。近年來,我區積極開展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蒐集、整理工作,位於北二村的藍氏宗祠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正在申報國家級文保單位。同時,組織民族村幹部赴景寧縣、龍遊沐塵參觀學習取經,邀請老師爲民族村的村民傳授民族語言、民族禮儀、民族歌舞,恢復傳統民族節日,組建民族文藝隊伍,大力挖掘、整理、弘揚、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區民宗局、相關鄉鎮黨委政府及民族村幹部還計劃依託現有資源,開發畲族農家樂,建設畲鄉風情休閒基地,培養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精品,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

  【3】畲族三月三的來歷

24日下午,福建寧德福安市富春公園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福建省首屆“三月三”畲族文化節“民族文化遊園活動”在此舉行。畲族歷史文化展、畲家小吃、畲族銀器、畲族服裝服飾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等豐富多彩的畲族文化展示,吸引數千民衆涌向現場。

“三月三”是畲族人的傳統節日。節日期間,畲民們雲集宗祠,自晨至暮對歌盤唱,懷念畲族英雄雷萬興,並採擷烏稔樹葉,取其嫩葉汁浸糯米炊制烏飯,故“三月三”又稱“烏飯節”。如今,“三月三”已成爲畲鄉的品牌節慶,成爲民族文化展示、文化與旅遊融合的盛會。

走在公園裏,記者感受到濃濃的畲族風情。公園東大門的小廣場上,寧德市民族中學的畲族姑娘們正在表演“打槍擔”,整齊、剛勁的表演展現着畲家姑娘的青春與亮麗。“打槍擔原是畲族羣衆上山砍柴勞動休息時的遊戲活動,經過加工提煉成爲一項富有情趣的體育項目,”寧德市民族中學的教師李健民告訴記者,“打槍擔”曾在全國民運會上獲得表演項目第一名,是該校民族體育表演的保留節目。

福安是“中國茶葉之鄉”。勤勞的畲族人民爲茶鄉建設做出了傑出貢獻,名聞全國的國家良種“福安大白茶”就是畲民的一大手筆。畲族人民不但是種植茶葉的能手,而且在社會生活中積累創造了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新娘茶”、“鳳凰茶”便是畲族獨特的茶俗。公園正門的影壁前,福安畲族茶文化藝術團的茶藝小姐正在表演畲族茶藝,吸引民衆裏三層外三層圍觀,一睹獨特的畲族茶文化魅力。

循着香味走去,畲家經典小吃的攤位前人氣更旺。畲家傳統小吃“三大件”烏米飯、菅葉糉和餈粑,在此製作、展示。其中尤以烏米飯最受青睞,聽畲民們說,關於烏米飯的來歷畲家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爲反抗官府的壓迫率領畲民起義,後來被官軍圍困在大山裏,飢寒交迫,多虧山中有烏稔果充飢,畲軍靠它得以生存,最終大破官軍。爲了紀念這段歷史,後來形成三月三吃烏米飯的習俗,並在這天用烏米飯祭祀祖先。

不遠處傳來了陣陣喝彩聲,正在上演是布袋戲。只見一個表演者左右手同時各演一個木偶,口中唱着方言歌曲,木偶人在他的手中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精彩的表演讓看客大呼過癮。正在表演的戲師葉水金表示,希望這門技藝可以代代相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安畲族銀器製作工藝、畲族服飾展、畲族文化圖展、銀飾、根藝、盆景、畲族榜書、畲族風情攝影展等展區亦吸引了衆多遊人關注的目光。來自各地的歌手則爲遊人帶來淳樸的原生態演唱,一對對畲族男女歌手在這裏盤詩對歌,以歌傳言,以歌達意,濃濃的畲族風情令人流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