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孩子的音樂細胞培養方法

良好的音樂學習經驗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具有特殊意義。在音樂中成長的孩子,能敏銳地感受理解音樂的特徵,並隨着節拍和旋律的變化讓想像力自由地飛翔。下面是yjbys小編分享的一些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2016孩子的音樂細胞培養方法

每個人都有音樂潛能,早期音樂體驗質量決定孩子音樂潛能發揮的程度,因此對孩子進行正確的音樂教育是關鍵。

  把音樂啓蒙與身體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

可以在孩子的腳上系一個小鈴鐺,讓他在走路、跑步的節奏中感受音響。孩子高興的時候,有時會即興跳舞、扭擺身體,有時會自得其樂的哼唱,雖然可能曲不成調,但是大人要積極鼓勵,最好與孩子一起扭擺哼唱。成人可以有意識地對孩子的動作打節奏,伴隨他的走、跑、跳等身體運動。鼓勵孩子敲敲打打的行爲,讓他感受聲源與音響的'關係,只要沒有影響別人的行爲,大人不要嫌鬧煩躁而阻止孩子。

  引導寶貝在自然音域內唱歌。

四五歲以上的寶貝社會性逐漸得以發展,開始唱一些歌曲,但是大人要避免孩子模仿演唱成人歌曲,這對他們發育比較稚嫩的嗓音有損壞,引導他們在兒童的自然音域內唱歌。另外,律動是這一年齡階段兒童表達他們音樂感受的常用手段,鼓勵他們在朗誦兒歌或者聽音樂時喜愛用自己的想法和音響在遊戲中學習。如果孩子喜歡而且家庭條件允許,可以學習鍵盤樂器,鍵盤樂器比絃樂更適合幼兒學習。

  可以帶孩子上正規教育機構的奧爾夫音樂班。

奧爾夫是世界著名的德國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他在音樂教育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發明了一套奧爾夫樂器教具,成爲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重要標誌之一,這套以打擊方式爲主的小樂隊編制樂器現已聞名全世界,80年代初介紹到我國並廣爲流傳。它並不是單純地音樂技能訓練,而是培養孩子多方面的素質教育,它鼓勵孩子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並通過音樂活動發展孩子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以及與人合作交往的意識。

  培養和維持興趣是培養寶貝音樂細胞的第一法寶。

父母對孩子要求不能過高,如果超越了孩子發展的速度和限度,結果將適得其反,不僅扼殺了孩子對音樂的興趣,還可能壓抑孩子的個性。同時,注重音樂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尤其在關乎音樂考級的事情,父母要慎重。學習樂器必然要學習演奏技巧,要求孩子有一定的樂理知識和小肌肉控制協調能力,這對絕大多數學齡前兒童來說都存在着學習壓力。缺乏興趣的技巧訓練可能會讓孩子對音樂感覺乏味。因而,父母要開動腦筋想一些辦法,使孩子始終對音樂感興趣,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避免功利主義的觀念和做法。

爲了考級而把一首曲子反覆地練習很多遍,父母有時免不了情緒化地訓斥孩子,把生動活潑的藝術追求和享受變成單調乏味的機械訓練,結果有的孩子考了級就再也不願意彈琴。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和做法是不足取的。彈琴本身是一個很複雜的心智活動,尤其是在注意力的分配上:既要讀譜,又要看譜,還好搞準指法,有時還要糾正已經形成的錯誤,一雙眼睛、一個腦袋同時要幹這麼多事情,也確實夠難爲幼兒的了,而這一複雜技能的熟練掌握需要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而考級勢必要求孩子彈一個曲目很多遍,爲一個指法而練很多遍,這樣反覆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單調的。也就是這個原因,很多孩子一開始很喜歡彈琴,後來就厭惡了,因爲他們從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和愉快的情緒,而是由父母嘮叨和吵罵而引起的焦慮、煩躁、單調、無奈甚至失望和厭惡。

因此,培養孩子學習音樂的好習慣,要求父母以學樂器爲媒介、爲資源、爲手段,要立於此又高於此,對細節問題既不可姑息遷就,又不可過分苛求,要站在較高的教育制高點上正確看待學習過程,把孩子每一個學習狀態(如勤奮、懶惰、勇敢、畏懼等)都轉化爲積極的人生教育。這才能讓寶貝真正享受到藝術的薰陶和啓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