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觀後感

2017年2月8日中央電視臺播出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2017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觀後感

  【1】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觀後感

有一種溫暖,不需要語言,就能傳遞,叫感動;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卻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動。

——題記

201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他們分別是孫家棟、王鋒、支月英、秦玥飛、張超、李萬君、樑益建、郭小平、阿布列林、潘建偉等,並特別緻敬中國女排。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着我們,也感動着他人。

中國女排很讓我感動,2016里約奧運賽場上,中國女排姑娘們團結一致,一路力克強敵,時隔12年重奪奧運冠軍!女排精神,再次激勵了億萬中國人!

他們的頒獎詞是雖然它不是頒給個人,但是十一總會讓我們想起一加一大於二,還有它代表着一個團隊。絕地反擊,上演驚天逆轉。比的是實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氣,奮勇拼搏,決不放棄。這是女排精神,是激勵中國前行的力量!

他們襯托着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放飛追逐着我們的中國夢。感動中國,感動我們的心靈。中國夢,凝聚中華兒女的百年期盼,讓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烘托我們美好的中國夢,支撐我們美好的中國夢。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彷彿收到了神聖的洗禮,一個平平凡凡的人,經過一點一滴,也能變得很偉大,在感動於眼淚的背後,我收穫的不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語的那份震撼與動容。當他們的事蹟傳遍大江南北時,人們都爲之感動,感動的不只是那優秀的品質,還有那無私的愛。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

  【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觀後感

三位親人獻出生命,燈塔依然亮着

全國最佳燈塔工、全國勞動模範……故事的主人公葉中央是葉氏家族的第三代燈塔工,很多人可能都聽過他的名字。75歲的葉中央頭髮花白,回憶起燈塔工的生活,葉老一下子變得健談起來。

1883年,白節山燈塔建成,漁民葉來榮成爲中國第一代燈塔工。1944年,葉中央4歲。他和父親葉阿嶽一起生活在魚腥腦燈塔上,那時候父親已經是一名燈塔工。有一次刮颱風,一艘補給船要進港避雨,父親一頭扎進狂風暴雨中去幫忙,結果一個海浪撲來,船被打翻,父親被捲入大海。

掩埋黑髮人,祖父帶着孫兒上了白節山,祖孫倆守着燈塔相依爲命。葉中央在祖父薰陶下,愛上了燈塔。19歲那年,他成爲一名新中國的燈塔工。

1971年春節前夕,幾名燈塔工打點行裝準備回家過年,葉中央卻自告奮勇留下來,寫信讓妻子帶着兩個女兒到燈塔來過年,沒想到等來的'竟是噩耗。途中,小船不幸翻沉,除大女兒被人救起,年僅29歲的妻子和5歲的小女兒雙雙遇難。葉中央的妻女離世後,他本可以要求組織將他調離守塔一線,但最後葉中央只說“給我換一座塔吧”。這一回,他去了爺爺曾經守過的白節島。

葉靜虎是葉中央唯一的兒子。他本可以當一個合格稱職的拖車司機。1982年,他接了父親的班,成了白節山燈塔的一名燈塔工。

孫子葉超羣是個“90後”。2013年4月,大專畢業的他在爺爺和父親的支持下,登上了位於寧波鎮海口的七裏嶼燈塔。

驚心動魄的一夜

冒着12級颱風,爬上塔頂排除故障

“做我們這一行,經常會碰上海難,生離死別見得多了。”小時候,葉中央就跟着爺爺在白節山燈塔值班,最早聽到的一次海難就是“太平輪”沉沒。

“剛好是農曆除夕的前一天,聽爺爺說海上有一艘大船沉沒了,就在駛離吳淞口不久,在燈塔能聽到此起彼伏的哭喊聲,但越來越微弱,聲音很快就被淹沒了。一早看到,海面上泛着油光。”葉中央說,後來得知這就是讓世人震驚的“太平輪”沉沒事件。

他曾在舟山羣島最北端的花鳥燈塔守了3年,那裏被稱爲“遠東第一燈塔”。“以前根本沒有網絡,有沒有颱風,只能靠聽收音機。對燈塔工來說,碰上險風惡浪是常有的事,我們早就習慣了。”葉中央和記者回憶起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有一年夏天,白節海峽遭逢12級颱風,我們在燈塔值班。一陣電閃雷鳴過後,燈塔電器被擊壞。燈塔失明,船舶隨時都有觸礁的危險。我衝入暗夜,匍匐着爬向塔頂。當時,心裏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讓燈塔亮起來。最後,故障順利排除。別看從值班室到燈塔只有100米的距離,但我足足爬了半小時。我們會在值班室和燈塔之間拴一根“安全繩”,抓着繩子爬行,稍有疏忽可能就被狂風吹落海里。

“看得多了,就越覺得燈塔是不可或缺的。在茫茫大海里,燈塔就是希望,就是家的方向。”葉中央說得很平靜。

無邊無際的孤獨

一上燈塔就是11個月,只有海風只見海水

葉超羣,這個家族最年輕的守塔一員,仍在鎮海堅守着傳自父輩的這份燈塔情懷,“我剛踏上燈塔的時候,就倍感親切,可能骨子裏頭就和燈塔有一種不解之緣吧。加上我性格比較內向,喜歡安靜的地方。爺爺提議的時候,我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新一代的燈塔工,生活不再像原來那樣艱苦,電視機、電腦已經普及。但白天看海浪,晚上看星光,孤獨如影隨形。剛到七裏嶼燈塔的那段日子,葉超羣卻有些不適應,“不知道怎麼打發時間。整個島上,走上一圈只要五六分鐘。除了熟悉的幾張面孔,只能聽大海的聲音。很難想象,爺爺一輩子呆在燈塔是怎麼熬過來的。”

記者注意到,葉超羣用了一個字眼——熬。沒錯,那個年代的燈塔工要艱苦得多。那時候,他們的生活所需主要依靠補給船,每月一趟。如果碰上臺風天,補給船來不了,他們只有捱餓的份。“有一次刮颱風,補給船到不了。當時島上只剩一個冬瓜,五個大男人就着一個大冬瓜,吃了整整一個多星期。”葉中央說,遇到緊急情況需要與外界聯繫,只能點菸,“有一次我發高燒,連着燒了三天,到後來整個人昏迷了。他們就在島上放三把火求救,我算躲過一劫。”

然而,最難熬的還是無邊無際的孤獨。燈塔工要在孤島上連續工作11個月纔有20來天的休息,這11個月時間裏,只有海風,只見海水,“唯一能解悶的就是抽菸,那時候煙癮很大,一天要抽三包,現在落下了病根。”

  【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觀後感

201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他們分別是吳錦泉、張寶豔、秦豔友、郎平、屠呦呦、閻肅、徐立平、莫振高、官東、買買提江·吾買爾、王寬等。

最讓我感動的是徐立平。

徐立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高級技師。自1987年入廠以來,一直爲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藥進行微整形。在火藥上動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目前,火藥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無法完全用機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斷,藥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決定導彈的精準射程。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藥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而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藥藥面誤差不超過0.2毫米,堪稱完美。爲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還自己設計發明了20多種藥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爲“立平刀”。由於長年一個姿勢雕刻火藥,以及火藥中毒後遺症,徐立平的身體變得向一邊傾斜,頭髮也掉了大半。28年來,他冒着巨大的危險雕刻火藥,被人們譽爲“大國工匠”。

感動中國讓我們明白,自己的路該怎麼走;感動中國讓我們清楚,人的夢想該如何做。

感動中國讓我們知道人應該懂得關愛和感恩,懂得堅強和堅持;感動中國激勵我們年輕人前行和進步;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感動就在我們身邊,感動一直在傳遞着和發揚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愛和夢想被點亮,願好人一生平安,願善良的人,收穫福報,祝福您們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