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而不居,能得心安的人生感悟

“安”爲會意字,“女”在“宀”下,意爲家裏有女子打理就能安,寓意明確而深遠,“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爲天下太平之源”,家族中有母親,有婆婆,有諸多女子,操持家務,爲一個大家庭做事,故能令全家安定。

善而不居,能得心安的人生感悟

顯然,“安”字的緣起與家庭與女子有關。在遙遠的原始年代,曾經一度繁盛的母系氏族就強調,母系血統是維繫氏族存在的紐帶。由此亦可知,女子是家族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時過境遷,雖然隨着社會文明的發展,社會結構形式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是女子在家中安定人心的力量,卻從未改變。是故,若要家中安定祥和,需有女子端正於自家屋檐之下,正如字形所現,“宀”下看似陰柔溫婉之“女”,卻四平八穩地撐起了一個家。家“安”貴在“女”之中正寬和,若“女”不正,則家難安。先祖的造字智慧不但耐人尋味,更有導正人心之功。

《爾雅》注“安”爲“定”;《周書》注“安”爲“好和不爭”;而《大學》中開宗明義提到的大學之道,爲我們進一步深化了“安”的內涵和外延,“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此處的“安”,意義深廣,包括安忍,安定,安寧,安靜,安詳……一切安之所緣的心安理得,這是一種能究竟安住於內心的狀態,一種成爲自心主人的狀態,由此狀態我們才能對人生進行周詳的思考,成就各種事業。

“安”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美好象徵,也寄託了人們心底的願望。出門在外都希望能安全平安,待在家中希望能安寧清靜,與人相處希望能相安無事,處處皆可安居樂業,時時都能安之若素等等。更有一些地方方言,直接用“安”來代替“好”字,“好啦”就說“安啦,安啦”。

然而,真正的安然之態,並非完全依靠客觀事物來獲得。“內心安適,俯仰無愧”,只有當我們內心始終守住一份坦然,一份篤定,在各種紛擾的外境中方能遊刃有餘,不爲其所亂。否則在起伏不定的人生中,很可能不但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別人。

“安莫安於知足。”“能隨遇而安者,天不能困。”安詳是處事第一法,一位內心安詳豁達的人,不但能使自己健康,而且能給周圍帶來溫暖,帶來平和。同時心安的人自然地向四周發散出一股正面的能量,不但能淨化周遭的環境,此心境還可以傳染大家。人心安,環境亦隨之能安,心安是根本。但凡德高望重的長者,渾身上下始終圍繞着安詳的光芒,即便他們不言不動,也能讓人心不由自主的'安定下來,這就是安詳的力量。一顆安詳的心靈,猶如源頭活水,始終流淌着潤澤人心的汩汩清泉。

孔夫子在他的三千弟子中,最喜歡顏回,最欣賞他能在逆境中如如不動,隨遇而安的大氣概。《論語·雍也第六》中夫子對顏回稱讚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雖然人“不堪其憂”,顏回卻“不改其樂”。一憂一樂,並無對錯,無非在人生境界的高低不同。平凡人憂暖飽,因爲還沒體會到更高層次的喜樂;聖賢人求心安,因爲聖賢人已經明瞭,心安才能得真實自在,自在心田能日日綻放喜悅之花。

古人說:“無所爲而爲,善而不居,能得心安。”這是教導我們做好事時,不要老是想着自己在幫助人。真正的“純善”,是付出而不是獲得,是奉獻而不是佔有。只有在無私的給予當中我們纔會懂得,幫助別人是真正的幸福之道。只有透過與別人的分享,我們的成就纔有意義,內心的自私才得以融解,纔會知足、感恩,心也纔會安啊!

心安的人,自然能控制自己的慾望,安忍於自己的得失。“慾望”既可以是推動人向上的一股力量,也可以是主宰人墮落的源頭。如果一個人不瞭解宇宙真理,內心雜亂,擁有得越多,痛苦也就越多。而一個內心安詳的人,無論他處於什麼地位,過哪一種階層的生活,都能獲得幸福。

人生紛繁豐富,我們很容易在各種境界中迷失自己,然而一切生命的浮沉,一切生活的苦樂,全在一念之間。在各種順逆之境,保持安靜而祥和自在的心境,那麼我們就擁有了活在當下的力量。願我們都能找回內心的安詳,找回自己真實的存在,隨處結祥雲,時時綻放喜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