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名句

論語經典名句1

【原文】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讀“lè”,快樂)乎?(《學而》)

★論語經典名句

【直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情嗎?

【意譯】有好多朋友從遠方到中國來研究學問切磋技藝,不也是讓我們感到很快樂的事情嗎?

【原文】2.禮之用,和爲貴。(《學而》)

【直譯】禮的應用,以和爲貴。

【意譯】我們之所以用最高的禮節熱烈歡迎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是因爲我們認爲同世界各國的朋友和諧相處是最可寶貴的。

【原文】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爲政》)

【直譯】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是怎麼可以在社會上站住腳的。

【意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在社會上是怎樣可以站住腳的。

【原文】4.德不孤,必有鄰。(《里仁》)

【直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意譯】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原文】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

【直譯】讓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朋友們得到信任,讓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意譯】孔子的志向是:讓普天下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普天下的朋友得到信任,讓普天下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原文】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

【直譯】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興旺發達也要幫助他人一同興旺發達。

【意譯】一個高尚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一個高尚的人自己想興旺發達也要幫助他人一同興旺發達。

【原文】7.知(通“智”,讀“zhì”)者樂,仁者壽。(《雍也》)

【直譯】機智的人動而不括故樂,仁厚的人靜而有常故壽。

【意譯】一個機智的人樂於自由運動,一個仁厚的人長於保持操守。

【原文】8.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

【直譯】學習知識從不滿足,教誨別人從不懈怠。

【意譯】一個謙虛的人學習知識從來不會滿足,一個敬業的人教誨別人從來不會懈怠。

【原文】9.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

【直譯】以道爲志向,以德爲準則,以仁爲憑藉,以六藝爲學習活動內容。

【意譯】以道作爲前進的志向,以德作爲做人的準則,以仁作爲行動的憑藉,以六藝作爲學習演習的內容。

【原文】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qīqī。(《述而》)

【直譯】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意譯】品行好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寬廣,品行差的人多行不義經常憂愁。

【原文】11.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直譯】用不義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好像天空的浮雲一樣。

【意譯】用不合禮義的方法得到榮華富貴,對於我來說好像是天空中漂浮的雲彩一樣,從不沾邊。

【原文】1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直譯】三軍的主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一個人的志向是不能強行改變的。

【意譯】戰場上三軍的主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生活中一個人的志向是不能強行改變的。

【原文】13.知(通“智”,讀“zhì”)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直譯】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意譯】聰明的人足以明禮所以不會爲一己私利而迷惑,仁德的人足以愛人所以不會爲一己私利而憂愁,勇敢的人出自禮仁所以不會爲一己私利而畏懼。

【原文】14.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直譯】後生是值得敬佩的,怎麼知道他的將來不如現在呢?

【意譯】年輕人是值得敬佩的,怎麼知道他將來的造詣不如現在呢?

【原文】15.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

【直譯】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意譯】普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和睦相處。

【原文】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直譯】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

【意譯】品行好的人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

【原文】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

【直譯】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施加給別人。

【意譯】凡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原文】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直譯】君子和諧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意譯】品行好的人和諧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品行差的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原文】19.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

【直譯】面對仁德對老師也不要謙讓。

【意譯】在實行仁德之事的時候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要謙讓。

【原文】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靈公》)

【直譯】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須先把工具弄好。

【意譯】工作上想做好某件事情,一定要做好事先準備。

論語經典名句2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飢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着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孔子教育人們,父母在世時,子女輕易不要出門遠行,以便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子之道。如果非要遠出,首先要安頓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訴父母確切的行蹤。因爲“兒行千里母擔憂”。子女只有對父母孝敬有加,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要讓年事已高的父母無人照顧,還要牽掛遠在他鄉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爲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面臨着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闡發仁義,捍衛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爲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侷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慼慼。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並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爲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

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

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這句話說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着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對不如自己的人喜歡譏笑﹑輕視,因而沾沾自喜;對比自己強的人喜歡貶低,甚至嫉妒﹑畏懼退縮,害怕與他們交往: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鬥;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這句話對於青少年來說,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在今天看來,孔子的“戒色、戒鬥、戒得”的說法,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爲政》

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 孔子認爲,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也要守規則,講誠信,才能在競爭中得到發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三個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的師長的人。人人都有相對的技能和特長,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只要虛心向別人學習,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師。

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經過反覆考慮然後才採取行動。這話適用於莽撞行事的人。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論語》中記載孔子的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的文字很多,這一條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爲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爲的人來說,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論語·子罕》

天寒地凍,才曉得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在艱苦的環境裏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節操和品格。在艱苦的環境裏才能真正考驗人。

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

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和態度獲得的。這也是我們求知、做人應具備的品格和態度。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論語·公冶長》

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壘起的牆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養他。人的智力因素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別。孔子有個叫宰予的學生,大白天睡大覺,孔子說,對於宰予這樣的人沒有什麼可責備的。因爲他學習態度太差,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

只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達不到好的效果。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說出的話一定要算數,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一諾千金,敢作敢爲,受人尊重;出爾反爾,優柔寡斷,遭人鄙棄。

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們幹出政績不要急於求成。事物發展有它的規律性,學習上也要循序漸進,不打好基礎,就想攻克尖端科學,快出成果,也是辦不到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這句話說明了對真理的渴望。“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這首詩,正是表達了這種思想,對自由、對真理的執着追求,可以使人捨棄生命。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

知道的就承認已經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自作聰明的人總是把無知當已知。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志士仁人不肯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他們總是寧可犧牲性命以成全大義的。自古忠臣義士把仁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文天祥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表明了他視死如歸,捨身成仁的心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爲政》

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的概括總結,說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幾千年以來,無數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爲勉勵自己的座右銘。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論語經典名句3

1.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爲疑惑而更加危險。

3.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纔是真正的明智。

4.既來之,則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裏安定下來。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想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你首先要把自己的工具準備好。

6.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一個軍隊可以使它喪失主帥,但一個普通人卻不能強迫他放棄主張。

8.言必信,行必果。

講話誠實,做事果敢。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統治者本身行爲正當,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統治者本身行爲不正當,縱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信從。

1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想要的,切勿強加給別人。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聰敏又好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爲恥辱。

1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真正高尚的人重視的是正義感,堅持自己的處世原則,而卑賤的人僅僅狹隘地從自身利益出發。

13.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開導的;不到想說可怎麼也說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

14.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1

15.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他人工作是否忠誠?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師傳授我的知識,自己是否熟悉了?

16.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這件事情能容忍,那還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

1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知識以後,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嗎?

1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而改正缺點。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20.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21.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時間猶如流水一般,不論晝夜,時刻流逝。

2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到了冬天來臨的時候,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2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4.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單純追求速度就無法達到目的,只顧小利,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

25.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26.道不同,不相爲謀。

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無法共事。

27.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習禮儀,就不能夠在人羣中立足。

28.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幹不義的事得到了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如同浮雲一樣。

2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

30.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人的性情很相近,但隨着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3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看到別人好的地方,我們要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有沒有。

32.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

33.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當初我對於別人,是聽到他的話就相信了他的行爲;現在我對於別人,是聽到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爲。

34.有教無類。

不管貴賤賢愚,哪一類人都給予教育。

3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用自己正確的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處,卻不肯盲從附和。小人只是盲從附和,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

36.當仁,不讓於師。

遇到行仁義之事的時候,即使是老師也不用謙讓。

3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

38.譬如爲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士不可以不剛強堅毅,因爲他們責任重大而路程遙遠。

41.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纔是真正的過錯。

4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與朋友交往,要守信用。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爲樂的人。

論語經典名句4

1、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爲可知也。(里仁)

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6、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8、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季氏)

9、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0、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1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13、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1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爲政》

16、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1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20、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2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2、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23、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2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2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26、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27、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2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

29、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述而)

30、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

31、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yi)》

32、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3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3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而)

35、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6、不知命,無以爲君子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3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已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3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39、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0、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4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4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4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4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46、不遷怒,不貳過。《雍也》

47、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48、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49、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5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54、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55、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篇》

5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5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58、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59、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60、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6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62、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63、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爲政)

6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65、言必信,行必果。

6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67、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論語·爲政》(溫故知新)

68、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衛靈公》

6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70、見義不爲,無勇也。——《論語·爲政》

71、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7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7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7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7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76、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77、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7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79、道不同,不相爲謀。(衛靈公)

8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經典名句5

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敬鬼神而遠之

4、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5、譬如爲山,未成一簣

6、未知生,焉知死

7、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8、不患人之不己知

9、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10、鳥獸不可與同羣

11、無可無不可

1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13、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14、吾日三省吾身

1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6、不遷怒,不貳過

1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18、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9、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20、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22、小不忍則亂大謀

23、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24、巧言令色,鮮矣仁

2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6、朽木不可雕也

27、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28、子不語:怪、力、亂、神

29、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3、仁者,其言也切

31、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也

32、邦無道,危行言孫

33、知其不可而爲之

34、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5、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6、君子有三戒

37、鄉原,德之賊也

38、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39、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4、不學詩,無以言

41、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42、有事弟子服其勞

43、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4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5、禮,與其奢也,寧儉

46、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47、犁牛之子,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48、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49、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50、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論語經典名句6

1、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4、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6、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衛靈公》

7、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10、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14、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15、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19、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20、君子不器。《論語爲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2、古之學者爲己(所謂爲己之學),今之學者爲人。《論語憲問》

23、見義不爲,無勇也。《論語爲政》

2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5、孝弟(t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26、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論語爲政》(溫故知新)

2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2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3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爲政》

31、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憲問》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33、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爲政》

3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名人名言 )《論語微子》

37、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41、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42、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4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

44、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46、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49、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5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殺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論語經典名句7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

溫、良、恭、儉、讓。(《論語》)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論語》)

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論語》)

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論語》)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論語》)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論語》)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過而不改,是謂過也。(《論語》)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論語》)

不以言舉人,不因人廢言。(《論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論語》)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

往者不可鑑,來者猶可追。(《論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

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論語》)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

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論語》)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論語》)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

論語經典名句8

篇一:論語經典名句翻譯

【原文】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讀“lè”,快樂)乎?(《學而》)【直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情嗎?【意譯】有好多朋友從遠方到中國來研究學問切磋技藝,不也是讓我們感到很快樂的事情嗎?

【原文】2.禮之用,和爲貴。(《學而》)【直譯】禮的應用,以和爲貴。【意譯】我們之所以用最高的禮節熱烈歡迎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是因爲我們認爲同世界各國的朋友和諧相處是最可寶貴的。

【原文】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爲政》)【直譯】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是怎麼可以在社會上站住腳的。【意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在社會上是怎樣可以站住腳的。

【原文】4.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直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原文】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直譯】讓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朋友們得到信任,讓年少的人得到關懷。【意譯】孔子的志向是:讓普天下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普天下的朋友得到信任,讓普天下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原文】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直譯】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興旺發達也要幫助他人一同興旺發達。【意譯】一個高尚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一個高尚的人自己想興旺發達也要幫助他人一同興旺發達。

【原文】7.知(通“智”,讀“zhì”)者樂,仁者壽。(《雍也》)【直譯】機智的人動而不括故樂,仁厚的人靜而有常故壽。【意譯】一個機智的人樂於自由運動,一個仁厚的人長於保持操守。

【原文】8.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直譯】學習知識從不滿足,教誨別人從不懈怠。【意譯】一個謙虛的人學習知識從來不會滿足,一個敬業的人教誨別人從來不會懈怠。

【原文】9.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直譯】以道爲志向,以德爲準則,以仁爲憑藉,以六藝爲學習活動內容。【意譯】以道作爲前進的志向,以德作爲做人的準則,以仁作爲行動的憑藉,以六藝作爲學習演習的內容。

【原文】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述而》)【直譯】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意譯】品行好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寬廣,品行差的人多行不義經常憂愁。

【原文】11.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直譯】用不義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好像天空的浮雲一樣。【意譯】用不合禮義的方法得到榮華富貴,對於我來說好像是天空中漂浮的雲彩一樣,從不沾邊。

【原文】1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直譯】三軍的主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一個人的志向是不能強行改變的。【意譯】戰場上三軍的主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生活中一個人的志向是不能強行改變的。

【原文】13.知(通“智”,讀“zhì”)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直譯】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意譯】聰明的人足以明禮所以不會爲一己私利而迷惑,仁德的人足以愛人所以不會爲一己私利而憂愁,勇敢的人出自禮仁所以不會爲一己私利而畏懼。【原文】14.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直譯】後生是值得敬佩的,怎麼知道他的將來不如現在呢?【意譯】年輕人是值得敬佩的,怎麼知道他將來的造詣不如現在呢?

【原文】15.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直譯】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意譯】普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和睦相處。

【原文】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直譯】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意譯】品行好的人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

【原文】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直譯】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施加給別人。【意譯】凡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原文】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直譯】君子和諧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意譯】品行好的人和諧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品行差的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原文】19.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直譯】面對仁德對老師也不要謙讓。【意譯】在實行仁德之事的時候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要謙讓。【原文】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靈公》)【直譯】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須先把工具弄好。

篇二:《論語》名句及譯文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 孔子說:“學習並且不斷溫習,不也很愉快嗎?遠方來了朋友,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巧言令色,鮮矣仁【譯】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3.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爲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真誠,教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研習好。”“傳”字有兩解,一,師傅之於己,一,己傳之於人。依上文“爲人謀”“與朋友交”推之,當謂“己之傳於人”。

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原】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譯】子夏說:“重賢輕色、侍奉父母能竭心盡力、侍奉君王,能捨棄自己的身軀、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認爲他已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做事靈敏、言談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6.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譯】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不如貧窮而樂於道,富貴而謙虛好禮的好。”子貢說:“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一樣下功夫,恐怕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吧?”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詩了。提起學過的知識,你就知道將要學的知識,並有所發揮。”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譯】孔子說:“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譯】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可以說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10.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譯】孔子說:“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譯】孔子說:“君子團結羣衆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羣衆。”

13.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原】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譯】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纔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譯】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呢?”

15.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譯】孔子說:“《關雎》篇,快樂而不放蕩,悲哀卻不傷痛。”

16.朝聞道,夕死可矣【譯】孔子說:“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譯】孔子說:“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飯爲恥的人,是不值得與他交談的。”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譯】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要反省自己。”

20.以約失之者鮮矣【譯】孔子說:“經常能約束自己的人,犯錯誤的時候就少了。”

21.德不孤,必有鄰【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原】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譯】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真象腐朽的木頭一樣無法再雕琢,象糞牆一樣不能再粉刷了,對於宰予這個人,我還責備他什麼呢?”孔子又說:“開始時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爲;現在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爲。宰予使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23. 聽其言而觀其行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原】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譯】子貢問:“孔文子憑什麼獲得‘文’的諡號?”孔子說:“他聰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爲‘文’。”

25.三思而後行【原】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譯】 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後才行動。孔子聽說後,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

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原】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譯】顏淵、季路在孔子身邊侍立。孔子說:“爲什麼不說說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願能做到不誇耀自己的優點、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願意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說:“但願使老人能享受安樂,使少兒能得到關懷,使朋友能夠信任我。”

27.力不足者,中道而廢【原】冉求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劃。”【譯】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而是我的能力不足。”孔子說:“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話,是走到中途才廢棄而停止,但現在你還沒開始,就給自己劃了一條截止的界限而停止前進了。”

2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譯】孔子說:“一個人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誇虛僞。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然後才能成爲君子。”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孔子說:“(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爲快樂的人。”

30.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譯】樊遲問怎樣纔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倡導)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不可沉迷於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問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就算仁了。”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譯】孔子說:“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好動,有仁德的人沉靜穩重;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3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譯】子貢說:“如國有人廣泛地給人民百姓許多實惠,又能扶貧濟困,怎樣?可以算仁人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那必定是聖人!堯舜尚且爲做不到這樣而感到爲難呢!所謂仁人,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幫別人成功,自己想要通達,先要幫別人通達。凡事都能從切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可算是實行仁的方法啊。”

3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譯】只傳述(舊的文化典籍)而不創作(新的),相信而且喜愛古代的文化典籍。

3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譯】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5.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孔子說:“(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不能領會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去啓發他。不能舉一例就理解其他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複去教他了。”

36.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譯】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就在其中了!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對我來說,(那些富貴)就象(天上的)浮雲。”

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譯】孔子說:“(如果)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爲我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於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譯】孔子說:“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39.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原】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啓予足!啓予手!《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譯】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們說:“(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有沒有毀傷之處)!《詩經》中說:‘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淵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再也不會受傷了。弟子們!”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譯】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強,(因爲)擔子沉重而且道路遙遠。

4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譯】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

42.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原】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譯】顏淵感嘆地說:“(老師的道德和學問)擡頭仰望,越仰望越覺得高聳,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深厚;看着好象就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後面。老師步步引導,用知識豐富我,用禮法約束我,想停止前進都不能。我竭盡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雖然我想攀上去,卻沒有途徑。”

4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譯】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地留去。”

44.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譯】 孔子說:“三軍可以喪失它的主帥,一個男子漢不可以喪失他的志向。”

4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譯】 孔子說:“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4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譯】仲弓問(怎樣是)仁。孔子說:“出門(工作、辦事)時要像會見貴賓一樣莊重,使用差遣人民時要像舉行盛大祭典一樣嚴肅。自己不願做的,不要強加於人。爲國家辦事沒有怨恨,處理家事也沒有怨恨。”仲弓說:“我雖不聰敏,請讓我按照您的話去做吧。”

47.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48.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原】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譯】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命中註定,富貴由天安排。’君子(只要)敬業而不犯錯誤,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呀。君子擔心什麼沒有兄弟呢?”

篇三:論語經典名句翻譯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爲政》)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是怎麼可以在社會上站住腳的。

2.德不孤,必有鄰。(《里仁》)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讓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朋友們得到信任,讓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興旺發達也要幫助他人一同興旺發達

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學習知識從不滿足,教誨別人從不懈怠。

6.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以道爲志向,以德爲準則,以仁爲憑藉,以六藝爲學習活動內容。

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述而》)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8.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用不義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好像天空的浮雲一樣。

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三軍的主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一個人的志向是不能強行改變的。

10.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後生是值得敬佩的,怎麼知道他的將來不如現在呢?

11.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

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和諧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14.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面對仁德對老師也不要謙讓。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靈公》)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須先把工具弄好。

16.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17.“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8.“甯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甯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19.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啓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

20.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複教他了。”

論語經典名句9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選自《學而第一》)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道德的君子嗎?”

【賞析】孔子的這幾句話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主張在《論語》中多處可見。

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在父母面前要孝順父母;離開家要尊敬師長、兄弟;言行要謹慎、誠實守信;博愛衆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規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違規。”

4、子曰:“君子不器”。(《爲政第二》)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像器物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的用途)。”

【賞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的人格的人,而非凡夫俗子。君子應當擔負起治國安邦的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因此,它可以統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爲合格的領導者。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5、子曰:“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智?”(《里仁篇第四》)

【譯文】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纔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沒有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賞析】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一貫重視的問題。古人云:“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德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潛移默化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人的情操。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第六》)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爲樂的人。”

【賞析】孔子在這裏沒有具體指懂得什麼,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有人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和心理學中講的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孔子在這裏論述了學習的三個層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緊承好之者突出樂之者。這樣層層推進,使說理更加清晰,更加令人信服。這裏還使用了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頂真。這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在古詩文中經常見到。它的最大特點就是語言凝練,讀起來琅琅上口,鏗鏘有力。

7、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雍也第六》)

【譯文】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賞析】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至今仍在沿用,而且永遠也不會過時。這是孔子對後人教育上的最大貢獻。

孔子一向認爲,人的智力從出生就又聰明和愚鈍的差別。即上智、下愚與中人。既然人有這麼多的差距,那麼,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則,這使他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即根據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來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這對我國教育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8、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賞析】孔子的教育對象、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他辦教育,反映了當時文化下移的現實,“學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變。除了出身貴族的子弟可以接受教育外,其他各階級階層的人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他廣招門徒,不論什麼種族、氏族,都可到他的門下受教育。打破了等級制,強調了教育的社會化、大衆化。所以,我們說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開創了中國古代似學的先例,爲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奠定了基礎。

“有教無類”是影響了中國近千年的教育思想。指出了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它與身份地位無關。只有民衆的整體素質提高了,一個國家的國力纔會增強。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只有通過教育,文化纔會得到傳播和普及。所以說,每個人都應該接受教育。孔子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心繫國家,高瞻遠矚。

論語經典名句10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

孔子說:“只知道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真正的聰明智慧。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論語·爲政》

孔子說:“溫習以前學過的知識,能從中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就可以擔當別人的老師。”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爲政》

孔子說:“做一個人卻不講信譽,我不知道這怎麼能行。就像大牛車沒有輗,小馬車沒有軏,這車怎麼行走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爲政》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時,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時,我對一切道理都能通達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歲時,我明白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我對聽到的一切都可以明白貫通、泰然對待了;到七十歲,我便隨心所欲,不會有越出規矩的可能了。”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的概括總結,說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幾千年以來,無數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爲勉勵自己的座右銘。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點絳脣·金谷年年》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爲主?餘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註釋:

金谷:即金谷園,指西晉富豪石崇洛陽建造的一座奢華的別墅。因徵西將軍祭酒王詡回長安時,石崇曾在此爲其餞行,而成了指送別、餞行的代稱。

王孫:貴人之子孫。這裏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草盛貌。

譯文:

金谷園中年年歲歲奼紫嫣紅,春色滿園,這亂哄哄的春色究竟是誰安排的。園外花落之處,遍地煙光雨露草色萋萋。

遠處又傳來送別的曲聲,一曲歌聲迴盪在春色籠罩下的長亭前。傍晚遊人漸漸消逝於遠方,只有遍地無窮無盡的春草,長滿條條大路的兩邊。

 賞析:

前兩句用典,寫人去園空、草木無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亂生”二字,顯出荒蕪之狀。“誰爲主”的嘆問,點明園的荒涼無主,蘊含着詞人對人世滄桑的慨嘆。三、四句渲染襯托,描寫無主荒園在細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紛墜,枝頭稀疏的餘花,也隨濛濛細雨飄逝“滿地”,境界開闊而情調婉傷。雖寫雨中落花,卻含草盛人稀、無可奈何的惆悵,爲寫離別奠定感情基調。以下幾句寫離情。“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長亭,亦稱十里長亭,古人送行餞別之地;此暗指別意綿綿,難捨難分,直到日暮。詞人抓住特定時刻,刻畫出這幅黯然銷魂的長亭送別的畫面。最後“王孫”三句,是全詞之主旨。凝望着親人漸行漸遠,慢慢消失了,唯見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無涯。 結尾處詞人以景結情,渲染了無限惆悵和依依惜別的感情,給人留下無窮的想像。整首詞的語言清新柔婉,屬婉約一派。

 作者介紹:

林逋 (967~1028) 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學,恬澹好古,不趨榮利,隱居於西湖孤山。未娶,以種梅養鶴自娛,人稱“梅妻鶴子”。卒諡和靖先生。善行書,工於詩。其詩多描寫隱居生活,能以疏淡之筆墨,勾畫出形象生動的畫面。尤長於詠梅,以《山園小梅》最負盛名。存詞3首,清麗雋永。有《林和靖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