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故事(精選24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我們時常會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啓發,這時候,就可以把這些感悟都記錄下來,讓自己銘記於心。不過,是不是寫起來就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生感悟故事,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生感悟故事(精選24篇)

人生感悟故事 1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村莊,村裏的人們都很信佛,就集體湊錢在村東邊的廟裏打造了一尊金菩薩。但是這裏經常有土匪搶劫,村民們整天過着提心吊膽的日子。一次在得知土匪要洗劫整個村莊的消息後,村民們決定集體遷出這是非之地。他們收拾東西,打算逃到別處去,但是金菩薩太重,沒有人能背動。他們就想了一個辦法,用厚厚的泥巴塗在金菩薩的外面,把金菩薩包裹了起來,以免被土匪搶走。最終土匪們也沒發現菩薩里的祕密。很多年過去了,陸續有人搬到這裏,大家照樣會去那座廟裏上香,但誰都不知道這尊“泥菩薩”的來歷。

幾十年又過去了,廟裏住進了一個小和尚,在打掃時他不小心磕到了泥菩薩。奇蹟出現了,泥土掉下來,露出金燦燦的金身,人們才知道,原來廟裏供奉的是一尊金菩薩。

爲了能在社會上生存,也爲了滿足社會的'教條和標準,我們常常在自己的身上塗了一層又一層的泥土,以感到安全、被認同,以至於最終我們以爲自己就是那個用泥土塑造出來的泥菩薩,幾乎忘記了其實自己原來也是真金塑身!

人生感悟故事 2

嫉妒產生的法則是以你爲圓點,朋友爲半徑的羣體。你不可能去嫉妒古人,也不會去嫉妒離你很遠的陌生人,因爲了解,你纔會嫉妒,你只能爲你周圍的人獲取某種榮譽而心存妒忌。

對於不如己者取得了成績,我們不服氣,對於勝於己者的成功,我們更不會甘心,必欲找出他身上不如己的弱點。這樣的弱點總會找到的,因爲“人無完人”嘛,他不可能在一切方面都勝於你,我們實在是太看重成功了,不允許別人超過自己,以至於很難接受別人成功的事實。

在某些時候,嫉妒不僅僅是一種心理,它還會化爲攻擊性的.語言,詆譭的詞語,這實在是不明智。面對別人的成功,我們如果不能樂見其成也應泰然處之,我們要學會從中激勵自己,更要善於發揮自己的所長,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纔是上策。一味地嫉妒別人,那隻能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其實嫉妒的人大多自卑,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參與競爭,他們往往不太會去超越別人,而只是一味謾罵、詛咒,從中解脫自己,或自我解嘲,自我安慰。這種可怕的心理,實則是一種病態的人生。

嫉妒屬於弱者,是弱者的品性,也是人性的悲哀。

人生感悟故事 3

朋友從印度回來,送給我一塊沉香木,外形如陡峭的山,顏色黑得像黑釉。有一種極素樸悠遠的香,連綿不絕地從沉水香中滲出,飄流在空氣裏。

最特別的是,那沉香木非常沉重,遠非一般的木石可比。

朋友說:“這是最上等的烏沉香,由於它的心很堅實,丟到水中會沉到水底,所以也叫沉水香。而且,它的香味是不斷從內部散出來,永遠也不會消失,這一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還是和它從前在森林裏時一樣的香呀!”

沉香能夠供佛、能夠靜心、能夠去除穢氣,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沉香作爲佛法的象徵,需要更深的感受,像有着堅實的心,像永遠散放木質的芬芳,像沉定的心情,謙虛如同在水底一樣。

沉香最動人的部分,是它的“沉”,有沉靜內斂的品質;也在它的“香”,一旦成就,永不散失。

沉香不只是木頭吧!也是一種啓示,啓示我們在浮動的.、浮華的人世中,也要在內在保持着深沉的、永遠不變的芳香。

浮世是水,俗木隨慾望水波流蕩,無所定止。

沉香是定石,在水中一樣沉靜,一樣的香。

一個人內心如果有了沉香,便能不畏懼浮世。

人生感悟故事 4

正在上班,一個朋友神祕地對我說:“做一個心理小測驗如何?”

“說吧!”我的好奇心頓起。

“有五種動物,聽好了:老虎、猴子、孔雀、大象和狗,你到一個從未到過的原始森林裏探險,帶着這五種動物,一路上險境重重,你不可能將它們帶到最後,你不得不將它們一一放棄,你會按什麼樣的順序放棄呢?"

考慮良久之後我說:“孔雀,老虎,狗,猴子,大象。”

“哈哈哈--”朋友大笑起來,說:“果然不出所料理你也首先放棄孔雀。”

難道孔雀意味着什麼嗎?朋友一一向我解釋:孔雀代表你的伴侶,愛人,老虎代表你對權力和金錢的慾望,狗代表你的朋友,大象代表你的父母,猴子代表你的.子女。這個問題的答案意味着你在困苦的環境中會道德什麼,讓你看看你是什麼樣的人。孔雀代表我的愛人?我一下驚呆了。在困難的環境中我會放棄我的愛人?在選擇中我爲什麼首先放棄孔雀呢?因爲我覺得孔雀是在艱苦的環境中最不能幫助我的東西。我對朋友的評價不以爲然,於是開始讓很多人也來做這個遊戲。正如朋友所說的那樣,無一例首先放棄的是孔雀。當我最後提示答案,許多人的反應也正發我的反應一樣,甚至有人說,設計這個 人,一定心理不正常。

有一天,我給一位朋友打電話的時候突然想起了這個問題,於是讓他也來做。這個男人考慮了很久之後對我說:猴子,老虎,大象,狗,孔雀。我大吃一驚,他是我遇到的惟一一個最後選擇放棄孔雀的人。“爲什麼你最後選擇放棄孔雀呢?"

我一個勁地問。他對我的問題大吃一驚,說:“是啊,你想想,在所有的動物中,孔雀是最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的,我怎能輕易放棄, 置身於一個危險的環境中呢?"

我頓時明白了我的悲哀。

在我們選擇的過程中,我們大多地考慮了別人對我們的付出,而沒有想到別人需要我們什麼的付出。

人生感悟故事 5

人生,是指一個人從生到死的過程。

從生到死,是生物學上的自然現象,人人難免。有趣的是,雖然凡人皆有死,但是沒有人僅僅以從生到死的生理變化爲滿足,總在設法做一些超乎生死學範疇的事,有時做得熱切認真,好像不知道自己會死似的。

“熱切認真”是“執着”,“不知道自己會死”是“無明”。世間有許多執着而無明的人,爲了名利與權位而糊里糊塗犧牲了。我們由他們的執着看出他們在潛意識中嚮往某種境界,但是他們的無明卻使這種境界無從顯現,最後還是墮入漆黑一團的人生觀。

當一個人存其執着而去其無明時,人生境界自然展現出來。以愛情爲例,戀愛的人沒有不執着的,但是無明與否則關係重大,有人爲愛殺人,有人爲愛自殺,有人爲愛詐欺,有人爲愛鋌而走險、危及社會,此中原因即是無明。再以知識爲例,知識是培育人才、改善社會、建設國家與推動文明的主要條件。但是就個人而言,知識也可能表現執着與無明兩面。譬如我們熟知的一句古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委實道出許多人的求知態度:以知識爲手段,謀求個人的福利,一旦目的達到,就此束書不觀,放逐自己的心靈;另一種是“爲知識而知識”的求知態度:由於體驗書中自有天地,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必欲探得宇宙與人生的'真相而後止。這兩種求知態度,前者以知識爲手段,自然難以涵詠書中樂趣,甚至以求知爲苦,當然談不上境界,這是因爲無明的緣故。後者以知識爲目的,逐漸擺脫無明的侷限,使主體的才性日趨完美。假使再進一步,以知識爲“成德”之資,從“認識自己”開始,經過“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砥礪品德、精益求精,然後再“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以知識引導衆生,造福社會。這種求知態度就充分證明人生是有境界的。

人生感悟故事 6

畢福劍進電視臺沒多久,恰好趕上拍攝一個電視節目。拍攝之前,部門負責人召集所有參加拍攝的人員開會。會上,他將拍攝的構思告訴大家,請大家都發表一下看法。

畢福劍認真地聽完,忽然有了一個不錯的構思。他想了想,又把話嚥了下去。電視臺裏藏龍臥虎,自己一個新人,沒根基沒經驗,萬一說錯,耽誤了拍攝,那多不好。

直到開完會,畢福劍也沒發表意見。

散會後,畢福劍越想越不甘心,總覺得自己的那個構思能讓節目變得更好。

但,同時,他又想,畢竟初入職場,自己的建議如果不能讓拍攝變得更好,那多沒面子,而且說不定會給大家留下能力不強的負面印象。都說萬事開頭難,自己在職場的第一步沒走好,以後的路就更不好走了。

這些念頭像討厭的蒼蠅一樣揮之不去,畢福劍頭疼不已。

在內心糾結了兩天,他一狠心,推開部門負責人辦公室的門,說出了對節目的構思。

負責人靜靜聽完,淡淡地說:“這是一個不錯的建議,就由你來負責主要的'拍攝任務吧!”

說完,低下頭繼續忙工作。

過了一小會兒,負責人驚訝地發現畢福劍還站在原地,就好奇地問他爲什麼還沒離開。

畢福劍笑着問:“這個節目的事就這麼決定了?”

負責人說:“我說的還不夠明白嗎?”

畢福劍沒想到,困擾自己兩天的問題就這麼輕鬆地解決了。他回過神來,樂呵呵地跑出辦公室。

節目拍攝得很成功,播出之後廣受好評。作爲節目的主創人員,畢福劍得到上司的表揚和同事的讚賞。

憂慮是一面放大鏡,它可以將困難放大無數倍,讓人失去正常的判斷力,陷入極度的惶恐和不安中,影響生活和工作。其實,世上的事,沒有你想的那麼難。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彼此之間能力的差距非常小,心理上的差距卻非常大。成功的人,未必能力比你強,但一定比你敢想敢幹,不被憂慮控制。

人生感悟故事 7

花開花落又一季,滄海桑田又一世,幾度夕陽落下任時光輕流逝。

滿頭白髮的老人漸行漸遠落下一生孤獨,一樹枯枝的古樹病入膏肓了卻千年一夢。“神龜雖壽,尤有竟時”縱使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夢想。也擋不住歲月的力量,一生一世走過了什麼,錯過了什麼,又在回憶什麼。

夢與現實間幻化着,痛苦與快樂交織着。分不清爲何存在,又該走向哪個終點。看見了虛幻的天空伸出雙手怎麼也夠不着,走在那人山人海的馬路邁開步伐無目的的向前。

當軀體被黑暗吞噬,連思緒也消散。虛無,空白,荒涼,歲月輪迴無法再次塑造一個完整的你,宇宙中找不到你的印記。渺小如你如我,只是在掙扎着,不被那現實所掩埋。活着看明天陽光再次灑滿大地,繁花開滿又一年。

凡塵落在心中,矇蔽了雙眼,一生落幕,醒來卻已一把黃土。夢幻迷惘住思想,包裹了軀體,暮年回憶,想來卻是人間泡沫。

一杯香茗,虛淡一口,細細品味。是苦?是甜?是酸?亦或是辣?只有心中知曉那種味道。起起落落,浮浮沉沉,看懂了人生有幾個。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三毛提筆構夢卻鬱鬱而終。

一個揹包,一個腳步,看一段風景,拋棄一段痛苦,留下的是美好。華髮滿頭,依舊淡然與世。何必糾結眼前的`路口,在意命運的不公。人生如夢,談笑間灰飛煙滅,慢慢品讀,唯願懂得那種味道。

紅塵一夢困住年少,摯愛一生不放年中,歲月一逝不忘年老。今生何求,又所爲何存?登臨絕頂卻又失落,榮華一生卻孤獨一世。求得的是心,是太陽的給予而不問結果,爲存的是珍惜,是你擁有美好的一切。宇宙的一粒浮塵也有它的意義,就像一位詩人所說:“既然我們來到人間,就應該看看人間的太陽。”縱然萬年以後成爲虛無,來了便是來了。某個時間某個空間,我還是在那不曾消散。

人生很寬很長,卻又很短。繁華落盡不是一季,滄海桑田也不是一世。任時光流逝,心存與空萬古更迭依舊在那。

人生感悟故事 8

有的故事,即使錯過了,也許還會再有;有的離別,即使重逢了,也許還會再發生。

沒人知道那朵山坡上的自然之花會爲多少個春天靜放,也沒人知道,越過頭頂的那隻白鳥最終去向何方。然而,我們偏偏會在某些時刻與這些未知且神祕的力量產生交集。比如,我曾摘過那朵花送給你;比如,我也曾陪你目送一隻白鳥消失在茫茫天際。

就這樣,記憶中,有了靜放的山野之花,有了撲翅遠行的飛鳥,也有了日落沉沉的'悠然歲月。

但是,花兒總要凋謝,鳥兒總要死亡。一切故事有了開始,便必然會有結局。

你會長大,會懂得,會走向未知的城市,遇見無數好奇且令你怦然心動的人或物。你會成熟,會捨棄,甚至會慢慢忘卻那個站在山風中滿含熱淚的少年。你會經歷愛與被愛,傷與被傷,會總結一切成長給你帶來的或悲或喜的體悟——會煩倦,會困頓,會掙扎,會頑抗,也會妥協。

時光讓你漸漸領略了世界的美麗與醜陋,讓你打開心門,歡喜迎接愛情的入駐,也讓你強顏堅忍,凝望另一個背影的決絕和消泯。

你曾以爲自己不會再愛——你認定黎明所釋放的所有光芒,不過是在給黑暗投去徒勞的擁抱。可你終要懂得,也終會明白,所有彷徨和無奈的追尋,不過是一條通往彼岸的必經之路而已。愛與被愛,都是一種修行。若他能給你無言的傷痛,那他必然也曾給過你怦然心動的甜蜜。

也許有一天,你們會再見面,像兩朵隔牆而生的藍薔薇,在突然的崩塌中得以碰面。時光在眼神的交匯中鑼鼓轟鳴,把那顆遙遠而青澀的心震成一地碎屑。你興許會滿懷感觸,會在轉瞬間流淚——不必壓抑,不必逃離。

既然曾在紅塵中走過一段默然的路途,那麼,不管彼此將要飛往何地,都應該心懷感激地道一句珍重,再見。

跟那些不願也不能再回去的舊時光微笑道別。明天,又會有新的黎明和故事,你會變得更好,因爲,你是你。

人生感悟故事 9

美國有一個叫羅伯特的人,用幾年時間收集了七萬多件“失敗產品”,然後創辦了一個“失敗產品陳列室”,並一一配上了言簡意賅的說明。

由於這一展覽給人以真實深切的警示,開展後觀者如潮,給羅伯特帶來了滾滾財源。

妙!展覽“無用”的廢品竟創造了成功!聯想到一句西方的幽默:所謂垃圾,就是放錯了地方的好東西。生活中的很多事也是如此。既然放錯了地方,就不妨給它換個位置,誰找準了這個“地方”,誰就能讓那些“垃圾”大放光彩!

有一位旅行者,走到了一個十分偏僻的地方。在那裏他發現了一大片蘭草。經仔細辨認後,他確定那是蘭花中的珍品:佛蘭。旅行者驚喜之極,決定把這些花帶回城裏出售。旅行者找到一戶農戶,想借一把鋤頭。當憨厚的男主人明白了旅行者的來意後,很爽快地把鋤頭遞給他,只是提出一個要求:跟着他去看一看是怎樣的一種花兒,竟讓旅行者如此着迷。

看過之後,農民很是失望。“原來是這種自生自滅的小草,我們這裏的人誰都不要,這草是沒用的,我們曾割回去喂牛,可是它嗅也沒嗅一下呢。”說完,農民遺憾地走了。

幾天以後,旅行者回到了城裏,帶回去的幾十株佛蘭,很快使他成爲富翁。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

其實,世上本沒絕對無用的東西或失敗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罷了。

同一種事物,在不同的.人眼裏,或者在不同的際遇裏,往往會有不同的價值。

人生也是如此,這世上本沒有天生無用、天生失敗或者天生成功的人,關鍵是你處在什麼位置,或者選擇了什麼樣的道路。

所以不要說自己一無所有,一無所能,只不過你就像那株佛蘭一樣,還沒有被發現而已。

那麼,我們何不換一個角度看自己,試着走出去,充分展現自己的長處,在“平庸”中挖掘亮色,從“無用”中尋找價值呢?

因循守舊,只能讓人的生命固於一種苟且的狀態;創新求變,則會讓人生煥發出耀眼的光芒。

人生感悟故事 10

有許多人都把自己沒能成功歸咎於命運的不公平,認爲成功的人都是幸運的。其實,這種心態恰恰是他們無法收穫成就的主要原因。因爲他們把苦難當成了自己失敗和碌碌無爲的藉口,總是無法跨越過去。

李嘉誠是中國無人不知的商業巨頭,但他的成就卻跟幸運拉不上關係。在李嘉誠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染上了重病,一家人生活相當清貧。兩頓稀飯,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撿來的菜葉子,便是一天的“美食”。

不久,父親去世了。臨終前,他哽咽着對李嘉誠說:“兒子,這個家從此就只有靠你了,你要把它維持下去啊!”就這樣,父親沒有給李嘉誠留下一分錢,只留給他一副家庭的重擔就離開了人世。

李嘉誠在回憶自己的事業道路時說:“生活的貧困迫使我孕育了一股強烈的鬥志,就是要賺錢。可以說,我拼命創業的原動力就是隨着環境的變遷而來的。當我1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我要肩負家庭的重擔,因爲我是長子,而父親並沒有留下什麼給我們,所以讀書是絕對沒有可能了,賺錢是迫在眉睫的.事。在接下來進入社會開始工作的日子裏,我有韌性,能吃苦,因爲我不計較個人得失,只是努力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誠可靠,因此一路進步,薪金也一路增加……”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沒有人能風平浪靜地度過一生,每個人的人生中都充滿苦難,也正是在苦難中成長起來的。

只不過,有人能善待苦難,於是能夠忍受苦難,超越苦難,最終成爲人們羨慕的成功者。

人生感悟故事 11

亨利是個商人,人過中年,事業上卻不盡如人意,屢屢受挫,因此情緒十分低落,常常無端地發脾氣,抱怨別人欺騙了他。

終於有一天,他對妻子說:“這個城市令我失望,我想離開這裏,換個地方。”無論朋友們如何相勸,都無法改變他的決定。

亨利和妻子來到了另外一個城市,搬進了新居。這是一幢普通的公寓樓。亨利忙於生意,早出晚歸,對周圍的鄰居未曾在意。

一個週末的晚上,亨利和妻子正在整理房間,突然,停電了,屋子裏一片漆黑。亨利很後悔來的時候沒有把蠟燭帶上,只好無奈地坐在地板上抱怨起來。

門口突然傳來輕輕的、略爲遲疑的敲門聲,打破了黑夜的寂靜。

“誰呀?”亨利在這個城市並沒有熟人,也不願意在週末被人打擾。他很不情願地起身,費力地摸到門口,極不耐煩地開了門。

門口站着一個小女孩,是普通得幾乎難以給人留下什麼印象的`那種。她怯生生地對亨利說:“先生,我是您的鄰居。請問你有蠟燭嗎?”

“沒有!”亨利氣不打一處來,“嘭!”的一聲把門關上了。

“真是麻煩!”亨利對妻子抱怨道,“討厭的鄰居,我們剛剛搬來就來借東西,這麼下去怎麼得了!”

就在他滿腹牢騷的時候,門口又傳來了敲門聲。

打開門,門口站着的依然是那個小女孩,只是手裏多了兩根蠟燭,紅通通的,就像小女孩漲紅的臉,格外顯眼。“奶奶說,樓下新來了鄰居,可能沒有帶蠟燭來,要我拿兩根給你們。”

亨利頓時楞住了,他被眼前發生的一幕驚呆了,好不容易纔緩過神來。“謝謝你和你奶奶,上帝保佑你們!”

在那一瞬間,亨利猛然意識到了很多,他明白了自己失敗的根源就在於對別人的冷漠與刻薄。生活中欺瞞你的往往也許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的雙眼被冰冷的心靈所矇蔽了。屋子亮了,心也亮了。

人生感悟故事 12

教堂裏,有一尊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雕像,膜拜的人特別多。教堂裏有位看門的人,希望能分擔耶穌的痛苦。

有一天他祈禱時,向耶穌表明這份心願。意外地,他聽到一個聲音,說:“好啊!我下來爲你看門,你上來被釘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可以說一句話。”

於是耶穌下來,看門的先生上去了。

有一天,來了一位富商,當富商祈禱完後,竟然忘記身邊的錢袋便離去了。僞裝的耶穌看在眼裏,真想叫這位富商回來,但是,他得憋着不能說。

接着來了一位窮人,他祈禱耶穌能幫助他度過生活的難關。正要離去時,發現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高興得不得了,認爲耶穌真好,有求必應,萬分感謝地離去。十字架上僞裝的耶穌看在眼裏,想告訴他,這不是你的。但是,有約定在先,他仍然憋着不能說。接下來有一位要出海遠行的年輕人來了,他是來祈求耶穌降福給他平安。正當他要離去時,富商衝進來,抓住年輕人的衣襟,要年輕人還錢,兩人吵了起來。這時候,十字架上僞裝的耶穌終於忍不住,開口說話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那窮人,而年輕人則匆匆離去。

化裝成看門人的耶穌出現了,指着十字架上的人說:“你下來吧,那個位置你沒有資格呆了。”

看門人說:“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不對嗎?”耶穌說:“你懂得什麼?那位富商並不缺錢,可是對窮人,則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的生命。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如果富商一直糾纏下去,延誤了他出海的時間,他還能保住一條性命。而現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這是一個聽起來像笑話的寓言故事,卻透露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自認爲怎麼樣纔是最好的,但事與願違。我們必須相信,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們才能在順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依舊存喜,認真地活下去。

人生感悟故事 13

留點空白,爲他人留點空白,才能友好相處,給自己留點空白,纔會快樂度日。

當你春風得意時,留點空白給思考,莫讓得意衝昏頭腦;當你痛苦時,留點空白給安慰,莫讓痛苦窒息心靈;當你煩惱時,留點空白給快樂,煩惱就會煙消雲散;當你孤獨時,留點空白給友誼,真誠的友情是第二個自我。人就是這樣,痛苦可以忍受,淚水可以恣情,但絕對不能灰心、低頭,停滯不前。當生活把你逼進狹窄的小路,留點空白、光亮給心境,就會變小路爲寬廣大道。

在互相交往中,爲他人留點空白,遇事能讓三分,自己就會多一分愛心;爲他人留下三分寬恕,人際關係就不會緊張;凡是能爲他人留下設想的空白,世界就會多一分美好;一個肯爲他人留下空白的人,自己便能舒泰安樂。不要忘了,你留給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給自己的出路。人生舞臺,風雲變幻,何處沒有矛盾,何時沒有紛爭?世上人,有坦坦君子,也有慼慼小人,若是你沒有堅忍的心智,沒有寬容的胸懷,就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也要允許他人的誤解,領導的.刁難,同事的傷害……對此,只有弱者纔會報復,強者總會寬容。如果你尋機報復,輕則別人對你敬而遠之,重則埋下怨恨的禍根。倘若你能包容理解,爲他人留下三分餘地,反省自身,解剖自己,矛盾就會迎刃而解,最終會得到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慾望若是留點空白,就會無怨無憂,知足常樂。其實,一個人只要工作上往上比,纔會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上往下看,纔會得到滿足,不會去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滋養世人。假若粗茶淡飯具備人體所需要的營養,就不會眼氣他人常吃山珍海味;假若自己有自行車騎,又能鍛鍊身體,就不會眼氣他人有小汽車接送。人世間的事物紛繁,有領導者就有被領導者,有名人就有凡人,何必要與其比高低?靠自己的誠實勞動,會收穫一份甜蜜的果實,且儉樸的生活,更會貼近生活的本質,會使你在一點一滴的回味中,享受美好的生活樂趣。

人生感悟故事 14

二戰期間,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發生激戰,最後兩名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繫。他們之所以在激戰中還能互相照顧、不分彼此,是因爲他們是來自同一個小鎮的戰友。兩人在森林中艱難跋涉,互相鼓勵、安慰。

十多天過去了,他們仍未與部隊聯繫上,幸運的是他們打死了一隻鹿,依靠鹿肉又艱難地度過了幾日。可也許是因戰爭的緣故,動物四散奔逃或被殺光,這以後他們再也沒看到任何動物,僅剩的一點鹿肉,背在年輕戰士的身上。

這一天,他們在森林中遇到了敵人,經過激戰,兩人巧妙地避開了敵人,就在他們自以爲安全時,只聽到一聲槍響,走在前面的年輕戰士中了一槍,幸虧只是傷在肩膀上。後面的戰友惶恐地跑了過去,他害怕得語無倫次,抱起戰友的身體淚流不止,趕忙把自己的襯衣撕下,包紮戰友的傷口。

晚上,未受傷的戰士一直叨唸着母親,兩眼直勾勾的。他們都以爲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身邊的鹿肉誰也沒動。

天知道他們怎麼過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隊救出了他們。

事隔30年後,那位受傷的`戰士安德森說:“我知道是誰開的那一槍,就是我的戰友。他去年去世了。在他抱住我時,我碰到他那發熱的槍管,但當晚我就寬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獨吞我身上的鹿肉活下來,但我也知道他活下來是爲了他的母親。此後30年,我裝着根本不知道此事,也從不提及。戰爭太殘酷了,他母親還是沒有等到他回家,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後來他跪下來,請求我原諒他,我沒讓他說下去。我們又做了二十幾年的朋友,我沒有理由不寬恕他。”

放下即寬容。一個人能容忍別人的狂妄無知,卻很難容忍對自己的惡意謗和致命的傷害,但唯有以德報怨,把傷害留給自己,讓世界少一些不幸,迴歸仁慈友善,纔是寬容的至高境界。

哲理: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人生感悟故事 15

幾日前,朋友圈裏流傳一條關於“稻草定律”的微信,說路邊的一根稻草如果沒人搭理,它永遠是一根稻草。有個賣白菜的人發現了這根稻草,用它捆綁了白菜,於是,這根稻草的身價就與白菜一樣了,如果有個賣螃蟹的人發現了它,拿去捆綁螃蟹,這根稻草的身價就與螃蟹一樣。

由此得出結論,人的身價有時也像一根稻草,與自身無關,就看你與誰捆綁在一起,是結交什麼檔次的朋友,具備什麼樣的背景。人生之旅就像搭上什麼類型的火車,就享受什麼樣的速度。

可我恰恰不覺得“稻草定律”是人生借鑑的寶典。稻草什麼時候都是稻草,螃蟹什麼時候都是螃蟹。螃蟹活着的時候,你稻草沒有螃蟹的蠻霸;螃蟹就是死了,你稻草又回到了原點。可螃蟹的.美味卻是稻草永遠不會散發的。稻草的價值在於它是稻米成長的母本,稻草孕育的米香是無論多麼橫行霸道的螃蟹也無能爲力的。

“稻草定律”最可怕的是它主張的價值觀是不怕平庸,就怕你不會經營自己。因爲成爲稻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與“高貴者”捆綁。所以,女孩常說“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男人常說“有才華不如有學歷,有學歷不如有背景”。這種甘於稻草的人生行事心態,必然導致更多的人成爲稻草。如果稻草多了,白菜、螃蟹少了,稻草去捆綁誰?稻草的命運只能是稻草捆綁稻草,那不就是一捆捆的草包聚堆了嗎?

做人的“稻草定律”價值觀是我們文化中的劣根之一,弱者一旦知道了自己的平庸,就不再追求人格的獨立與尊嚴了,而是把自己捆綁在強者的戰車之上,能“貨與帝王家”的就爲仕,不能“登堂入室”者就算去闖蕩江湖也要找個“老大”當靠山,好狐假虎威。

人的價值還是自身的素質決定的,把命運捆綁在別人的身上就如購彩票,中獎的人總是有,但不一定是你!

人生感悟故事 16

人生煩惱無數。先賢說,把心靜下來,什麼也不去想,就沒有煩惱了。先賢的話,像扔進水中的石頭,而芸芸衆生在聽得“咕咚”一聲悶響之後,煩惱便又漣漪一般盪漾開來,而且層出不窮。

幸福總圍繞在別人身邊,煩惱總糾纏在自己心裏。這是大多數人對幸福和煩惱的理解。差學生以爲考了高分就可以沒有煩惱,貧窮的人以爲有了錢就可以得到幸福。結果是,有煩惱的依舊難消煩惱,不幸福的仍然難得幸福。

煩惱,永遠是尋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數。

尋找幸福的人,有兩類。

一類像在登山,他們以爲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頂,於是氣喘吁吁、窮盡一生去攀登。最終卻發現,他們永遠登不到頂,看不到頭。他們並不知道,幸福這座山,原本就沒有頂、沒有頭。

另一類也像在登山,但他們並不刻意登到哪裏,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山嵐、賞賞虹霓、吹吹清風,心靈在放鬆中得到某種滿足。儘管不得大愉悅,然而,這些瑣碎而細微的小自在,縈繞於心扉,一樣芬芳身心、恬靜自我。

對於心靈來說,人奮鬥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實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有的人本來很幸福,看起來卻很煩惱;有的人本來該煩惱,看起來卻很幸福。

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這是因爲,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兒,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所以,人生的煩惱是自找的。不是煩惱離不開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這個世界,爲什麼煩惱的人都有。爲權,爲錢,爲名,爲利……人人行色匆匆,揹着個沉重的行囊,裝得越多,牽累也就越多。

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斷章》所寫的那樣,我們常常看到的風景是:一個人總在仰望和羨慕着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觀自己正被別人仰望和羨慕着。

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裏。

人生感悟故事 17

傑西是一家餐廳的老闆,他生性樂觀,善於激勵別人。如果誰有煩心事向他求助,他總會告訴求助者凡事要看到好的一面。

一次,傑西遭人搶劫,腹部被三顆子彈擊中,生命面臨危險,可是不久他就出院了。傑西的同事很驚訝:“你的身體這麼快就好了?”傑西哈哈一笑:“當然,想不想看一看我的傷疤啊?”“可是,你的傷勢實在是很嚴重啊。中彈時,你在想些什麼呢?”同事不解地問。傑西拍了拍同事的肩膀:“我想到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生,一種是死,而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生。所以,我認定我去的那家醫院是全國最好的,那裏醫生的.技術更是一流的。”傑西喝了點水繼續說:“可是,他們在手術時好像把我當做死人來治療,我向醫生們做了個鬼臉,使勁兒喊了起來:‘啊,我過敏呀!’他們問我對什麼過敏,我指了指小腹,裝作哭了起來:‘肚子裏有三顆子彈啊!’那時,我簡直像一個孩子,惹得醫生們都大笑了起來。就這樣,我的手術順利地做完了。”

一天,一個朋友問傑西:“我不明白,你不可能一直都保持積極樂觀吧,你是怎樣做到的呢?”傑西笑着說:“每天早晨我醒來後,就對自己說:‘傑西。今天,你有兩種選擇:你可以選擇好心情,也可以選擇壞心情。’我選擇了好心情。每次壞事發生的時候,我可以選擇成爲受害者,也可以選擇吸取教訓,我選擇了吸取教訓。每當有人向我抱怨時,我可以選擇聽取抱怨,也可以給他們指出生活中積極的一面,我選擇了指出他們生活中積極的一面。其實,生活就是由許許多多的選擇構成的呀!”

心態樂觀的人,沒有音樂照樣可以跳舞!面對挫折或不幸,與其垂頭喪氣地哭泣或哀號,不如把煩惱和恐懼暫時放在一旁,唱支動聽的歌,放鬆自己,也能鼓舞別人。

每天,當你從睡夢中醒來,睜開眼睛,你便面臨着兩種選擇:快樂地迎接這一天,或是一整天悶悶不樂地度過?無論如何,這都取決於你自己。

人生感悟故事 18

最近的感覺,就像緊握手中的細沙,越是努力用盡氣力把握,越是遺漏。

以致於在這個即將炎熱的季節裏,多了一些憂愁與惆悵,漸漸地想放手,讓心無強烈的慾望與渴求,做到無所謂的心境。

道路兩旁的梧桐樹,已紛紛盛放綠葉,生機的景象,隨着無心觀望而消失,卻仍舊保持着生氣,不因個人的心情而善變無常。

只要你偶然的一見,她如陽光、海洋或是鮮花一樣,依稀綻放着芬芳與美麗。

兩條射線的'人生在某一時間與地域相交一點後,卻仍然保持着各自的本質不斷地前進,於是他們就在未來的路途中永遠地分離,但也永遠地系在一起。

相較以上的比喻,我更希望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們都是一條條可以任意曲折的弧線,彼此可以有意識地交融與分離。

無論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人,只要你把她當細沙一樣,捧在手上的時候,能捧得她最多、最豐富,反而,緊握的時候,只握的最少、最貧乏。

生活的經歷,心路的旅程,時間的流逝,這一切會教會我們:最喜歡的時候,不是緊握;最失望的時候,不是放手;最在乎的時候,應該把她捧在手心,讓她豐滿而美麗。

生活中的因果,或許就發生在身邊,或許隔着遙遠,一幕幕都在頻頻發生,這個信息靈通的年代,讓我們見識了許多東西,但我相信每個人的現狀都有着前因後果。

成長的過程中,遇到過許多難以決擇的事情;遇到過許多從未想過的境況,但人生是充滿迷惑與誘惑的,只有不斷地整理並前進纔是不變的腳步。駐足不前的時候,可以細心地反省,抑或看看這身旁的景色,一切都要在心中安置上一個希望的動力,前行纔有力量。

就是這樣地活着,對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許多事情,不斷地被人說服,或被自己說服,仗着一顆不斷被修復與刷新的心,快樂地生活着。

把一堆細沙抓起,握住,再到重新把她捧在手心,細細地欣賞。

歷經過生活的艱辛,工作的苦惱,愛情的叛變,親人的分離,也許待歲月老去,青春散盡,大家能無悔人生。

端一壺水,品一杯茶,捧一顆心,欣賞人生。

人生感悟故事 19

威廉懷拉是美國前職業棒球明星,40歲時因體力不濟而告別體壇另找出路。

他琢磨着,憑自己的知名度去保險公司應聘推銷員不會有什麼問題。可結果卻出乎意料之外,人事部經理拒絕道:“吃保險這碗飯必須笑容可掬,但您做不到,無法錄用。”

面對冷遇,懷拉沒有打退堂鼓,而是決心像當年初涉棒球領域那樣從頭開始。首先是學會“笑”。由於天天要在客廳裏放開聲音笑上幾百次,鄰居產生誤解:失業對他刺激太大,他神經出了問題。爲了不干擾鄰居,他只好把自己關進廁所裏練習。

過了一個月,懷拉跑去見經理,當場展開笑臉。然而得到的卻是冷冰冰的回答:“不行!笑得不夠。”

懷拉生來就有一種犟脾氣,他回到家裏繼續苦練起來。一次,他在路上遇見一個熟人,非常自然地笑着打招呼。對方驚歎道:“懷拉先生,一段時日不見,您的變化真大,和以前判若兩人了!”

聽完熟人的評論,懷拉充滿信心地再次去拜見經理,笑得很開心。

“您的笑有點意思了。”經理指出,“然而還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那一種。”

懷拉不氣餒,再接再厲,最後終於如願以償,被保險公司錄用。這位昔日棒球明星嚴肅冷漠的臉龐上,綻放出發自內心的嬰兒般的笑容。那笑容是那樣天真無邪,那樣討人喜歡,令顧客無法抗拒。就是靠這張並非天生而是苦練出來的笑臉,懷拉成了全美推銷保險的高手,年收入突破百萬美元。

威廉懷拉感慨着:“人是可以自我完善的,關鍵在於你有沒有熱情。”

任何人都會有熱情,不同的是,有的人只有30分鐘的'熱情,有的人熱情可以保持30天,而一個成功者卻能讓熱情持續30年乃至終生。

熱情激發出我們的潛能,讓我們發揮出無窮的活力,是熱情讓懷拉笑迎挫折,最終成功。

人生感悟故事 20

有段時間,很喜歡法國電影,卻對法國電影裏總要出現的“愛”感到不耐。

以法國女歌手伊迪斯·皮亞芙生平故事爲主線的電影《玫瑰人生》裏,記者向坐在海灘上的皮亞芙發問:“您對少女們有什麼建議嗎?”“愛。”“您對青年們有什麼建議嗎?”“愛。”“您對孩子們有什麼建議嗎?”“愛。”……在法國電影裏,愛是最重要的事,電影裏的男人女人,不斷地告訴自己和別人,要愛,要示愛,要落實愛。

愛是被誇大的信仰,還是詞窮之時的自動回覆?他們爲什麼要用愛去解釋一切、解決一切?愛對他們來說,到底意味着什麼?

後來讀到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的書《愛的多重奏》,這是他在71歲時一次訪談的文字稿。此時的他,清澈洞明,對這種“愛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闡述。他論述的愛,是愛情,但又不僅僅是愛情。人本來是單個的,以單數形式存在,而愛情,卻讓人從“一”變“兩”,在這個過程裏,人得打破自己身上的封閉,試着通過另一個人的角度去看世界。兩個人的愛,是“最小的共產主義單位”,但這種形式,卻是一種更大規模的集體之愛的演習,讓“從兩個人過渡到人民”成爲可能。

在他看來,愛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得靠忠誠去維護,得不停地宣示愛意,“儘管在一開始就已經宣佈,愛仍然需要不斷地被重新宣佈”。而這,顯然需要巨大的`行動力,需要不斷激發自己身上的熱情和能量,所以,他所謂的愛,是一種更樸實的態度:積極生活。去愛,去行動,去寄託,去反省,去剔除焦慮,去解決不安,去認識命運,去抵抗死亡。

裝扮自己,是愛;維護自己的健康,是愛;經濟獨立,讓自己過得舒服一點,是愛;尊重自己物質和情感上的慾望,是愛;去山清水秀的地方遠足,是愛;種植花草,是愛;接聽朋友的傾訴電話,是愛。當然,愛情,也是愛,克服愛情中的障礙,彌補自己的缺陷,也是愛。

愛,就是一種積極的生活,積極生活,就是愛。

人生感悟故事 21

有個朋友拿了一個算命遊戲來測驗我:“請各用兩個字的詞來形容狗、貓、鼠、咖啡和海洋,用直覺回答。”

“嗯,好吧。”我拿起筆,在紙上寫下:狗——忠實;貓——溫暖;鼠——勤勞;咖啡——享受;海洋——壯闊。

答案揭曉,他說:“狗,代表自己的性格;貓,代表你對朋友和夥伴的感想;鼠,代表你的敵人;咖啡是你的愛情感覺;海洋是你的人生觀。”

看了他的答案,我莞爾一笑……

我自己養貓,對貓沒有任何負面印象。它們真是一種愛乾淨且貼心的小動物,對我而言如同家人。凡被我列入朋友和夥伴的人,確實都是溫暖的。我常覺得自己人生中最寶貴的資產,就是擁有一些可以寒冬幫忙送暖、酷暑幫忙散熱的友人,當然,我對朋友也一樣。

敵人嘛,人生在世難免會有一些。你做得再完美,還是會有人看着不順眼,在網絡世界,也有不少人生性喜歡躲在暗處亂咬,像老鼠一樣。但有時你還得佩服老鼠,就算布袋裏沒有它想要吃的.米糧,它還是要費盡心思地咬。損人不利己的事,它還樂此不疲,這不是勤勞是什麼?

而人生在世,如果能活得波瀾壯闊,把愛情當成享受,那也死而無憾了。

“你這個人還挺樂觀的。”朋友說。

其實,我並非天性樂觀,做一件事之前,我通常會想:如果失敗了,那我該怎麼辦?如果最糟糕的結果擺在眼前,我還負擔得起,我纔會想要怎麼執行,才能往上加分。

人家都說,金融風暴不知道還有多少未爆彈,未來還可能引發大裁員,於是大多數人的心情都好不起來。

但在我看來,與其擔憂未來,不如享受當下一些小小的確定的幸福。

冬日的陽光是幸福的,和朋友相聚是幸福的,好好吃一頓飯是幸福的,看一場電影也是幸福的——當你握住了那些現在可以掌握的,我們就擁有了希望。

人生感悟故事 22

朋友大李是個文學愛好者。當年,他寫了大量的稿件,但無一發表,十分惆悵。眼看着身邊熟悉的朋友不斷有“豆腐塊”發表,他既羨慕又嫉妒。

爲體驗一下文章發表的樂趣,也爲滿足虛榮心,他開始實施一個“罪惡”計劃。經過精挑細選,大李的目光停留在一本雜誌中的一篇文章上,他細心地把文章謄寫在稿紙上,只是把原作者的名字改爲自己的名字,然後投進了郵筒。

等待的結果並沒讓他失望,兩個多月後,一本散發着油墨清香的雜誌寄到大李的手中,正如他所想像的,自己的名字終於變成了鉛字,他無比驚喜但又有一絲恐慌。

不久,讓他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文章的原作者傘他寫來一封義正詞嚴的長信,對他的抄襲行爲進行了無情的批評。大李這才知道,原作者是一位很有名氣的作家。

大李經過再三思索,終於給作家回了一封信,承認了自己的抄襲行爲,並向作家道歉。不久,作家回信說可以原諒的抄襲行爲,但他必須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代價,作家要他支付500元賠償金,否則,便把他的抄襲行爲公佈於大李所在的單位。大李害怕了,悔恨自己的一時糊塗。

思量再三,大李終於湊夠了500元錢,寄給了作家,握着郵局給他的`收據,心疼了一下。

以後的日子風平浪靜。

一日,投遞員忽然給他送來一張匯款單,他接過一看,居然是500元錢,落款是那位作家。作家在留言欄裏寫下了這些字;款退回,我只保留一張收據就可以了,望努力。

大李的眼睛潮溼了。

此後的大李,開始了認真閱讀和努力寫作,其正屬於自己的文章也開始見諸報端。多年後,大李才把這個故事講給我們聽。

我很感動,感動於作家的豁達和高明。

500元錢去了又回,卻不是簡單的循環,因爲它在此地和彼地留下了兩張收據,一張上面寫着恥辱,而另一張上寫着寬容。

人生感悟故事 23

一位16歲的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

他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願望,已經很難得了。很多比你年長很多的人,從他們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讓他們那樣好了。”

少年滿懷虔誠地聽着,臉上沒有流露出絲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說:“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

少年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中正一些?”

智者微微點頭,接着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而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

智者兩眼發光,繼續說道:“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

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着你以後慢慢品味吧。”

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是一時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麼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智者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歷。”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後叩首告別。

後來少年變成了壯年人,又變成了老人。再後來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以後,人們都還時時提到他的名字。人們都說他是一位智者,因爲他是一個愉快的人,而且也給每一個見到過他的人帶來了愉快。

人生感悟故事 24

有一天,上帝創造了三個人。他問第一個人:“到了人世間你準備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第一個人想了想,回答說:"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創造."

上帝又問第二個人:“到了人世間,你準備怎樣度過你的一生?”第二個人想了想,回答說:“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上帝又問第三個人:“到了人世間,你準備怎樣度過你的一生?”第三個人想了想,回答說:“我既要創造人生又要享受人生。”

上帝給第一個人打了50分,給第二個人打了50分,給第三個人打了100分,他認爲第三個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他甚至決定多生產一些“第三個”這樣的人。

第一個人來到人世間,表現出了不平常的奉獻感和拯救感。他爲許許多多的人作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對自己幫助過的人,他從無所求。他爲真理而奮鬥,屢遭誤解也毫無怨言。滿滿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善行被人廣爲傳頌,他的名字被人們默默敬仰。他離開人間,所有人都依依不捨,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爲他送行。直至若干年後,他還一直被人們深深懷念着。

第二個人來到人世間,表現出了不平常的`佔有慾和破壞慾。爲了達到目的他不擇手段,甚至無惡不作。慢慢地,他擁有了無數的財富,生活奢華,一擲千金,妻妾成羣。後來,他因作惡太多而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正義之劍把他驅逐人間的時候,他得到是鄙視和啐罵。若干年後,他還一直被人們深深痛恨着。

第三個人來到人世間,沒有任何不平常的表現。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過着忙碌而充實的生活。若干年後,沒有人記得他的生存。

人類爲第一個人打了100分,爲第二個人打了0分,爲第三個人打了50分。這個分數,纔是他們的最終得分。

單純說來,人似乎只可以劃分爲這三種人。

上帝的打分和人類的打分存在着天差地別,人類說:“失誤的上帝!”可是人類卻聽不到上帝的回答。

最好的解釋是:人要自己活着,可不是爲上帝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