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別集

乾元面目(卷三)

樂育堂語錄別集

樂育堂語錄曰:初下手時,先要認真自家太極,太極即本來人也。認定此物,以我一點

智慧燭之,達摩所謂淨知妙圓,體自空寂是,是於無知無覺時,忽焉有知覺,即淨知也,妙

圓也,即本來人也。

又曰:吾人於混沌時,有此一覺,急忙攝提真念,用吾真意,此意雖主發作,然只一心

無二,猶是本來之意,去道不遠。以此交姤水火,會合金木,久久烹養,後天心肝脾肺腎所

藏之精神魂魄意,打併一團,渾是先天真陰真陽,所謂返於太璞,還於太初,仍是當初未生

時一團元氣是也。

又曰:混沌後無知無覺時,忽焉而有知覺,即真神也。我於是主之,不會遊思妄想滲雜

其中,只一心無兩心,只一念無兩念,即元神用事,識神退聽也。要之神也氣也皆乾坤陰陽

之所與我者也。幹陽也,陽賦吾性。性寄於心,而發爲神,神則無所不昭而無物不知也。坤

陰也,陰界吾命,命界於身而發爲氣,氣則無時不運而無地不充者也。此性命之原亦即神氣

之所由立也。然猶非吾人煉丹之本領,修道之真宰也。夫以此個性命神氣猶是玄關一動,太

極開基,判而爲陰陽。寄之人身則爲性命,爲神氣,猶是一而二者也。

又曰:若要真正丹本,必於太極未動之前,鴻鴻蒙蒙一段太和之氣,非性亦非命,即性

亦即命,有非言思擬議所能窮者。

周身關竅(卷三)

樂育堂語錄曰:山根、玄膺二竅,皆是通精氣往來要道。人能存想山根,則真氣自然上

下,復歸黃庭舊處,人能觀昭玄膺,則真津自然攝提而上。

又曰:古云:‘山根是人初生命蒂。’吾人開督閉任。通氣往來。即是此竅。苟能存神

於茲。自可長生不老。卻病延年。

展竅開關(卷三)

樂育堂語錄曰:日夜行功,須要先定一時,滅卻知識之神,泯乎思慮之念,身坐如山,

心靜於水,如此澄淨一番,果然身心安泰,氣息和平,於是將雙目微閉,凝其心神,調其氣

息,任其自自然然,一往一來,一開一闔,呼而出,不令之粗,吸而入,不使之躁,久久自

無出無入,安然自在,住於中宮,此真凡息停也。凡息一停,胎息自見,如此慢慢涵養,自

然真氣沖沖,上達心府,此展竅也。蓋以真氣有力,直上衝乎絳宮,庶幾一身毛竅,亦有自

開之時,所謂:‘一竅相通,竅竅光明是。’又謂:‘一根既返本,六根成解脫’是。學者

行功到此,始可自虛危穴起,往後而達尾閭,直上泥丸之宮。若但氣機微動,或僅衝心府,

不見七竅大開,又不見一身毛眼皆開,此非真展竅時,切不可驟運河車。況無水行火,必燒

灼一身。務要有此景況,方得內真外應,外感內靈,吾身之氣與太虛元氣合爲一體,所謂真

藥者。

又曰:果有真藥發生,流通一身內外,則多年凝滯陰氣,自化爲汗,從毛眼而出,一切

濁垢之污,消融淨盡,吾身氣質變化,自漸近聖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