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 的人生感悟

讀《論語》看人生修養

 讀《論語》 的人生感悟

自西漢董仲舒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以《論語》爲代表的儒家學說被歷代封建統治者不斷地推崇,一度成爲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一代代的讀書人在“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訓條中熟讀“四書五經”,汲取向上的力量,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國在“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贊益聲中撫民、治國、安邦。重讀《論語》細細體味,發現《論語》裏孔子的許多言論更重要的是在於教人在“爲人”“立身”“處事”方面做到“有德”“有信”“有義”“有禮”,教育他的弟子們做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有魅力的人。《論語》其實也是一本關於人生修養的書。

有 德

孔子認爲爲人立志,以德爲先,“志於道,據於德”,“德者,成和之脩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立身處政,以德爲重,“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從技義理,以德爲要,“依於仁,遊於藝”、“不恆其德,或承之羞”。細讀《論語》穿越時光的隧道,兩千多年前孔子關於“德”的論述今天讀起來還令人對至聖先賢的洞察力而肅然起敬。一個人沒有的美好的道德,就像一個沒有裝滿東西的袋子,無論你怎麼攙扶也站不直,立不穩。美德是一個人健全人格的基礎,是一個人人格魅力的源泉。

想起了《魯哀公問政於孔子》中的一則故事。有一天魯哀公問孔子,說一個叫哀駘它的人,外形奇醜無比,跛腳駝背。哀公好奇“召而觀之,果然其以惡駭天下”。可是這個哀駘它很得人緣,“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於父母曰:與爲人妻,寧爲夫子妾者,數十而未止也。”問這是爲什麼?孔子說這個人何以能夠做到大丈夫和他相處不忍離去,女孩見了他就回去跟自己的父母親說與其做他人的.妻子,情願做哀駘它的妾。這是因爲他有美德,而且“德”不外露,“才全而德不形者也”。一個人有了崇高的道德修養,就像一個人的有了美麗的光環,能燭照他人,人格的魅力就會像冬天裏的陽光去溫暖周圍的人。“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一個有德之人,就像一個母親有母愛的光環,她的孩子愛他的母親是因爲母愛的光輝,而不是母親的外表形體,這個形體不論是美醜。跛腳駝背的哀駘它爲什麼能夠如此招人愛就是因爲他的德,而且有道德光環形成燭照他人的魅力。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像哀駘它那樣,用自己美德的魅力影響他人,“民德歸厚”的社會氛圍就離我們不遠了。

“德”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魅力,還可以浸潤自身的心靈,我們常說的“德潤身”說的就是這種情形。《韓詩外傳》中說一個故事,閔子騫是孔子的學生,子貢發現他入學前面黃肌瘦,入學後沒多久閔子騫的臉就變得潤澤飽滿,精神煥發,全身透出一派健康的好氣色,子貢就問他爲什麼?閔子騫說:“德行的修持不斷滋潤了心田,那自然就會喜悅洋洋、容光煥發啊!”閔子騫以親歷親行的變化,告訴大家一個很樸實的道理:美好的德行可以滋潤心田,愉悅身心。

有 信

孔子認爲“信”是一個人爲人處事的根本,人如果沒有了誠信,就像一輛既沒有平衡轅也沒有平衡的盯梢的車子,走在大路上搖搖晃晃的,那車怎麼能走呢?“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爲政》中的這句話道出了“信”的真諦。一個人行得正走得直,穩穩當當的行事就必須有誠信。子曰:“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要實現“義”和“禮”,必須以誠相待,不可欺騙食言。

食言是可怕的,它可能讓人成爲一個虛僞的胖子。《左傳》中孟武伯的故事讀了讓人深思。孟武伯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總是說話不算話,魯哀公老想借機會教訓他。有一天,魯哀公請客,孟武伯和胖子大臣郭重坐在一起。郭重是哀公的寵臣,孟武伯心懷嫉妒。席間,孟武伯藉着給魯哀公敬酒獻媚之機,就當面羞辱郭重,說:“你吃什麼東西長得那麼胖啊?”魯哀公聽後,感到噁心,就代替郭重答說:“一個人不誠信,食言多了,能不長肥長胖啊!”魯哀公諷刺孟武伯的話,讓孟武伯頓時面紅耳赤,難堪萬分。一個朝廷重臣,食言而不守信,在大庭廣衆之下失盡顏面,我們可以想象孟武伯羞愧難當的表情。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見“信”在孔子教學科目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孔子用“信”教育自己的的學生要誠信,他的學生身體力行踐行着誠實守信的德行操守。《韓非子》裏記載了《曾子烹彘》的故事。一天,妻子去趕集,曾子的兒子哭鬧着想跟去。曾子妻就許諾說:“女還,顧反爲女殺彘。”你回家去吧,我們回家以後就給你殺豬。曾子的妻子從集市上回來,看見曾子拿着刀就要去殺豬,妻子忙過去阻止他說:“我當時只是開玩笑罷了。”曾子說:“不要隨便戲弄小孩子。小孩子是不懂事的,聽從父母的教育。如今你用謊言欺騙他,就是教他學會說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相信母親。”於是把豬殺了。曾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再一次強調了“誠信”不欺,無論童叟。言而有信,以父及子,誠信待人,以及幾人,纔能有良好的社會氛圍。“主忠信。無友不知己者。”“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裏的這些句子再次提醒熙熙攘攘的人們要誠實守信。從“毒牛奶”“劣質火腿”到“毒膠囊”,還有多少能讓老百姓有“安心之選”的承諾?今天讀到這些錚錚告誡的金玉之言,我們在孔子智慧之光的燭照下前行時,也爲那些只爲追求利潤而不顧百姓安危的蠅營狗苟者敲響“誠信”的警鐘。

對於商人是這樣,對於個人,乃至一個國家,一個政府又何嘗不是這樣?《論語》裏記載了子貢問政孔子的一段話:

子貢問政於孔子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軍隊、糧食是一個國家強大的物質基礎。然而孔子認爲一個國家除了軍隊糧食以外,絕對不能失信於老百姓,“民無信不立”,老百姓對國家沒有了信任,纔有國家,才談得上國家建設。

有 義

48歲的客車司機吳斌,在高速公路上面對從天而降的鐵塊破窗擊肝,他強忍疼痛,停穩汽車,起身囑咐23位旅客安全有序的撤離。在危難來以後,吳斌不顧個人危難,心中只旅客的安全,那是怎樣一種臨危不亂的大義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爲成人矣。”《論語》中孔子的一席話,再一次明證着吳斌的義舉。

孔子認爲立身處世“義”字當頭。“ 見義不爲,無勇也”、“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 君子義以爲質”、“ 君子義以爲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論語》中的這些名言警句,告訴我們成就一個道德高尚爲人敬重的“君子”必以“義”當先,君子九思其中就有“見得思義”,可見儒家先賢倡導社會“見義勇爲”“見義忘利”。

其實我們歷來不會缺少“見義勇爲”“見義忘利”的人。無論是在太平盛世還是在民族危難時期,儒家的“義”以爲重的民族精神,人格力量不斷地激勵那些在危難中踏“義”前行的勇士,他們站立成歷史或時代的標杆,激勵來者“仗義執行”,弘揚社會正氣。於是就有了“最美司機吳斌”、“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女警察蔣小娟”“最帥交警孟昆玉”……許許多多的“最美”組成了我們時代最美的風景線。

“行義以達其道”、“以義爲質”是“最美”的本質所在,在人來人往中記住聖人的金玉良言,立身以“義”,伸手傳遞那些溫暖體溫的“善行義舉”,“最美”中華的“最美”生活指日可待!我想無論誰得到那一份溫暖全身都會浸滿幸福的陽光。

 有 禮

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於是就有了“禮儀之邦”的美譽。注重禮儀古已有之,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國家要立足根基以禮而立。“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恭敬有禮,不卑不亢就可以遠離恥辱;“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一個國家需要德的引導,禮的教化,一個人何嘗不是這樣?《論語》裏說道子貢想把每月行告朔禮的餼羊免除掉,孔子對他:“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孔子最擔心的就是一個社會“禮壞樂崩”,因此“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和我們今天提倡的“和諧社會”不謀而合!“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論語》中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說,有一天孔子問他的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各自的理想。四個人在老師面前“各言其志”,孔子一一給與評價,唯獨對子路報之以“哂”。曾皙問老師:“您爲什麼要笑仲由啊?”,子曰:“爲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要用“禮”來治理國家,子路說話不懂得謙虛所以笑他。注重禮,踐行禮,纔會有如此的好局面“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如禮何?”

當下許多學校開展“有禮有序”的日常行爲規範教育,建設和諧有序的校園,和孔子當年的“克己復禮”、“夫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社會秩序相契合,與我們今天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不謀而合了。

重讀經典,撥開歷史的迷霧,讓先哲聖賢的金玉之言擺脫封建歷史的桎梏,你會發現孔子的片言隻字語短意長,關於“德”“信”“ 義”“禮”錚錚告誡,總會在那些我們的心間撞擊出生命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