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生》有感(集合1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人生》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人生》有感(集合15篇)

讀《人生》有感1

機遇是什麼意思,它是能改變人生的,改變人生是什麼意思,它是機遇,機遇改變人生是什麼意思想知道嗎?想知道的話,聽我說:

1、我讀完發現才華出衆的人的感受是:善識人才者,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受語浪言潮所左右。對於已成名的`顯人才,不跟在吹捧讚揚聲的後面唱讚歌,而應多聽一聽反對意見;對於未成名的潛人才,則應留心在意。

2、我讀完精明人的謊言能出彩的感受是:人生離不開謊言,因爲社會進入文明化的運行機制後,謊言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因此自然而然也就產生了。生活中,有些情況下,你不能不說謊。在一些非常時候,甚至只能說謊,才能把一切變得完滿。讓我來給大家舉個例子:在某醫院的一個病房裏,身患重病的病人房間外有一顆樹,樹葉被秋風一刮,一片一片的掉落下來,病人望着落葉蕭蕭、悽風苦雨,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當樹葉全部掉完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被這種悲泣深深打動了,他用畫的樹葉裝飾樹枝,使哪位瀕臨死亡的女病人堅強的活了下來。

機遇改變人生是能改變人生的一本書,我喜歡這本書。

讀《人生》有感2

前些日子出差,乘坐列車去牡丹江,上車找到座位坐穩後,順手掏出隨身攜帶的散文詩精裝本讀了起來。讀着書,卻總感覺一些異樣的目光掃射過來。我擡起身,向我座位的前後左右巡視了一圈,我就注意到了一個現象:車廂裏的旅客,有的,幾個人集聚在一起摔撲克,有的在織毛衣,有的在吃東西,更多的人在睡覺、聊天。難怪很多人把我當成異類多瞧了幾眼,只因我在看書!忽而我又想到了我住宅區附近的社區活動室,每每從那裏經過,裏面都是煙霧瀰漫、麻將聲聲。似乎“社區活動”只是打麻將。又聯想到農村的現狀:一年中近半年是農閒季節,而絕大多數農民也便是在麻將聲中度過的。我不否認打麻將也是一種娛樂活動,可我總是覺得這種生活過於單調,也過於低俗了。

我說的這幾種情況雖沒有什麼代表性,但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社會現象,就是:大多數人還同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還沒有認識到讀書的妙處,社會的良好讀書氛圍還沒有形成,人們的文化素養還有待於提高。

本想就這個話題寫篇文章表達自己的看法,呼籲人們重視讀書,恰逢全國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國家級遠程培訓開始了。通過空中課堂,有幸聆聽了北京教育學院蘇立康教授的講座:語文與人生。所以想在此一併談談我對讀書的看法。

聽蘇教授的講座,真讓我大開眼界。我如坐春風,覺得是一種精神的享受,是一種靈魂的提升。蘇教授淵博的學識、文雅的談吐,給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真不愧是教授,有大家和學者的風範!

蘇教授的講座主要分兩個部分:閱讀與人生,寫作與人生。下面我就報告的第一講《閱讀與人生》並結合我自己的理解,來談談我的體會和感悟。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不僅在於人有會思維的大腦,更重要的是,人追求的是高品質的生活。如果人還只是停留在吃喝拉撒的簡單生活狀態,或只是處於一種野性又蠻荒情境之中,或只是一種簡單的娛樂,沒有更高雅生活格調的追求,那又能比動物強多少呢?的確,現在是金錢和物質的社會,人們的物慾在急劇彭脹,大多數人追求的是豐厚的物質生活,整天忙忙碌碌,而精神世界卻是一片荒蕪。歸根結蒂,是花花綠綠的世界迷惑了他們的雙眼,功利的滋生髮展擠壓了他們高品質的生活。其實,古今中外,追求精神生活的人也不在少數:像蘇教授舉的阿基米德,亞歷山大大帝,還有我國的學者孫也芳,他們個人資財缺乏,物質貧瘠,環境艱苦,精神卻是無比富有。當然,也有許多平凡人物,追求的也是精神生活的豐富。生活雖清貧,精神世界卻是那樣富足。那麼,他們何以有如此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們是從人類的知識寶庫——書籍中取得精神食糧。

讀書,可以對人的精神產生極大的影響。人的成長是一個慢長的過程,都是由最初的矇昧到混沌初開,進而進入知識殿堂的,然後逐漸進入極高的精神境界。而在這個過程中,讀書,無疑是一個捷徑。書籍,是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是前人精神遺產的記錄,也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凝聚。人類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靈動的才智,無不棲於根深葉茂的語文之樹。好的.書籍能滌盪污濁,提精煉粹,陶冶身心,它匯聚了凝重又傳送着浪漫。人類生生不息的知識和文明的傳承,幾乎都是通過書籍來完成的。英國學者培根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長才。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高爾基也說過:“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泉源!---對於有文化的人,讀書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視讀書,它是我的一種寶貴的習慣。”可見書籍的重要性。書籍,是作者精神的產物,成書過程,是作者精神活動的過程。而讀書,是我們在與作者進行心靈和情感的交流,讀一本好書,就是在與偉大的人物談話。尤其是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奠基時期,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而良好的讀書習慣,對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讀有價值的書,書中的精髓會成爲你的思想信念,會影響你對生活道路的選擇,並促使你形成健康的人格,將會受益終身。所以說,書籍,會從你純潔的心靈出發,引你走向深廣,走向博大。

蘇教授講座的目的,是讓廣大的語文教師和學生了解語文與人生的密切關係,更加熱愛語文,熱愛閱讀。希望社會上的人,都能通過閱讀和寫作來提升精神品味、文化修養和內涵,提升人格,盡而提升整個社會的人的素質。

很大程度上,良好的社會的風氣在於教化和影響,而在教化和影響社會風氣的過程中,語文教師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爲語文是個人文學科(這裏指的是大語文),它的基本內容是談人生。我們的語文教材,無論是哪個年級的課文,很多都是涉及到人生和理想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語文老師的點化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自然而然會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並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個性。語文教師是學生一生中接觸到的可以談人生、談理想抱負的人。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傳統教育還是現代教育中,只有語文教師默默守着自己知識的百花園,理性世界的芳草地,獨立地提升着自己的文化和人格修養。而一個稱職的語文教師,常和學生探討的課題是:怎樣做一個人,我們要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語文教師深厚的人文素養和高尚的生活志趣,對學生有極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語文與一個人的人生有着密切聯繫,一個人是否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決定他是否是一個有品味,高格調的人,而我們的語文教師對此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對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應具有淵博的學識,豐富的志趣,幽默的談吐,儒雅的風度,高尚的人格修養。用我們的知識和人格的魅力來影響和薰陶學生。用自身具有的良好閱讀習慣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記得一個偉人說過:一個民族的競爭力取決於它的精神力量,而民族的精神力量不取決於這個民族的人口數量,而是取決於它閱讀的力量。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民族的閱讀風氣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也就形成了。

如果真的這樣,我文章開頭提到的那種情形就會不復存在。願我們的學校書聲朗朗,願我們的社會成爲一個瀰漫着書香的溫馨和諧的社會!

讀《人生》有感3

每次有理想主義的行爲或人格出現,這卑污苟且的社會一定不能容忍;不是拳打腳踢,也總是冷嘲熱諷,總要把那“屈原”硬推入汨羅江底,他們方纔放心。之前的中國是以儒教國,所以理想人格的標準是智、仁、勇。

現在卻不知道變成了了什麼,但目前普遍存在的人性,卻是愚闇殘忍懦怯,是一個反面的性格。但是真理正義是永生不滅,可能有時被蒙蓋掩藏了。大多數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內,何嘗沒有那一點點清明之氣的回覆?但是誰有膽量來想他自己的想,感受他內心的感覺,表現他正義的衝動呢?

蔡元培所以是個南邊人說的“戇大”,愚不可及的一個書呆子,卑污苟且社會裏的一個最不合時宜的理想者。所以他的話是沒有人能懂的;他的行爲是極少數人敢表示同情的;他的主張,他的理想,尤其是一盆旺盛的'炭火,大家怕炙手,如何敢去抓呢?“小人知進而不知退,”“不忍爲同流合污之苟安,”“不合作主義,“爲保持人格起見……”“生平僅知是非公道,從不以人爲單位。”這些話有多少人能懂,有多少人敢懂?

這樣的一個理想者,非失敗不可;因爲理想者總是失敗的。

如果只有理想勝利,那就是卑污苟且的社會政治失敗——那是一個過於奢侈的希望了。如果是當時的有知識有膽量能感覺的男女同志,應該認爲這種風潮是個道德問題,如何謠傳,如何去牽涉政黨,總不能掩沒這風潮裏面一點子理想的火星。要保全這點子小小的火星不滅,是當時是人們的責任,是人們良心上的負擔;我們應該積極同情這種拿以身殉道的精神。

寫後小記:這是這篇隨感的(下)。我從作者本身出發,結合當時實際情況,寫出了這篇文章。

讀《人生》有感4

以前,我將理想束之高閣,終日渾渾噩噩,無所事事,品味着《理想點亮人生》,我對自己的理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托爾斯泰說過一句話,“理想是指路的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就沒有生活。”這句話充分說明理想對於人的重要,它是指引方向的羅盤,讓人們看到曙光。若是沒有理想,人可能會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成爲碌碌無用的`人。

自知者明。理想應該是基於對自己全滿客觀的認識,是提出的合理需要努力付出的想法。所以,理想不能光圖高遠,不顧實踐。最重要的是,樹立理想之後,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付出自己篤定的心血與汗水。

對於我而言,爲國家作出大的貢獻可能是遙不可及的,我應該順應時代的需要,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理想。其次,我應該認識到完成理想不能急功近利,通向成功的路不是一馬平川的,我必須理性地分析可能發生的困難,做好心理準備。尤爲重要的是有毅力,敢於爲夢想而奮鬥,要有獵人一旦盯着獵物,就不會放手的信念,敢於拼搏,永不言棄。

天上春光明媚,李尚風景正好,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啓程。

讀《人生》有感5

浮華一生,終不得意?

我們都懂怎麼過這一生卻仍舊過不好,似乎,在成長過程中的某個時刻,學業受阻,感情受挫,我們總會問:“爲什麼我如此的不幸?”有的人苦於卑微,沒有地位,有的人苦於什麼都有,卻似乎又一無所有,在別人的苦難中,你我都會選擇安慰,,但是自己處於苦難之中,可否拉自己一把?

溯源,就是無所顧忌的曠達,小時候,被父親帶領在鎮上的大街小巷,有一次,在一條窄巷口看見一個流浪漢,身上歷盡風霜的地方露出了可怖的深紅,但在那個時候,我僅僅表以同情了罷,我知道,誰在苦難中都會被同情,但現在看來,真正被同情但應該是我們,在流浪漢沒有掩飾,沒有傷痛的,沒有憤恨的眼神裏,他投以微笑給這個世界。就像他的一生——樂觀。因爲他即使貧窮,但仍然笑容燦爛,內心曠達。

溯源,就是不偏不倚的.看正自己,在年紀稍大點兒,隨着學校時候日漸豐富,人際交往日漸廣泛。有時候,我們會在同齡人中的差距會越來越大,我們也會越來越看重這點差距,無意之中的衝突,便只覺得自己纔是正確的,便心有不平,開始怨天尤人,陷入無盡的埋怨中,就像本來就錯在本身,卻始終解不開心中的結,一直在傾斜的個人世界裏,我們應該擺正心態,正視自己,就像溯源事情源頭一樣溯源自己,不偏不倚的看正自己。

溯源,應是感悟人心後的本心,在父母看來,過着他們精心設計的樣子纔是正確的,但是這麼一來,一旦脫離了父母便像無頭蒼蠅一樣不知所措,面對問題只顧自己心態,甚至試圖改變自己,改變他人成爲自己,想要的模樣,也永遠的迷失了自我,自以爲是,是我們最大的悲哀!

那麼,有人就會問,既然遵循父母一心設計的路會迷失自我,那麼隨着自己的內心去走不就是自以爲是了嗎?

不,追隨內心是適度的,遵循內心就是對內心的溯源,我們應該樂觀看待自己,不偏不倚的看自己,之後便適度的追隨內心本源。

學會從生活中溯源。

讀《人生》有感6

“沒有翻不過的山,沒有趟不過的河。”這就是我讀完朱彥夫的小說《極限人生》後所發出的由衷感嘆。

作爲一本長達三十萬字的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所帶給人們的不只是文字的優美和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它所展現的更是一種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頑強拼搏精神,是一種不畏艱難、勇幹抗爭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它的社會價值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對我來說,在我面臨疾病的折磨和學習的種種困難時,它就像我的朋友,給了我莫大的支持與鼓勵,使我戰勝了病痛及學習的困難。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是班上的佼佼者。但是,五年級時,我不幸得了一場重病,不能坐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課,不能與同學一起學習了。爲此,我落下了好多課,再加上病痛的折磨,我感到非常痛苦和迷惘。正當我感到孤獨絕望的時候,感到痛不欲生的`時候,一天,同學和老師到醫院來看望我,給我帶來一本書,這就是朱彥夫的《極限人生》。實話實說吧,我是流着淚讀完它的。

寫作,對千正常人來說,是一件頭疼的事,更何況像朱彥夫這樣一天學未上,四肢全無的特等殘疾人呢?朱彥夫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用嘴銜筆、殘臂夾筆,歷時七年,七易其稿,寫出了三十多萬字的小說,這是何等的壯舉啊!

讀《人生》有感7

飛機上讀完了路遙先生的代表作《人生》,感慨良多!當年大學時候讀他的成名作《平凡的世界》算是渾渾噩噩,現在過去了大概有十五年了,再讀他的作品,似乎讀到了他身上特有的那種黃土高原的氣息!讓我有種去看陳忠實先生《白鹿原》的慾望,一方水土養育着一方擁有很多共同的人。

讀過這本書第一個感覺就是乾淨,不拖泥帶水,讀起來相當舒服!黃土高原的質樸躍然紙上,夢想與現實總是會有距離,戀愛與結婚也不是一碼事,但不管怎樣總要把雙腳踏在這個真實的土地上。生活中讓你苦惱的一面,總蘊涵着種種甜美;讓你輕鬆的一面,總有藏着種種你忽略的不堪。這本書敘事並不複雜,甚至在我看來似乎過於簡單:主人公由民辦教師轉爲務農,而後又去縣城當記者,最後由於被揭發回鄉!情感段落也很簡單:由於心情壓抑與愛慕自己的女孩戀愛,到之後的爲了靈魂上的溝通與前者分手,與曾經的同學相戀,到最後的由於回鄉的再分手!能把人性和社會的複雜簡化到如此簡單的故事中,並且把故事講明白,再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本就是一種水平!

這本書創作與80年代初期,當然也印着鮮明的時代烙印。首先是寫作手法上,文中有些地方:“高加林的悲劇包含諸方面的複雜因素——關於這一切,就讓明斷的'公衆去評說吧!我們現在仍然敘述我們的生活故事。” “他折一枝柳樹梢,一邊走,一邊輕輕抽打着路邊的雜草,心想:他回到村裏後,人們會怎樣看他呢?他將怎樣再開始在那裏生活呢?可是現在……他忍不住一下子站在路上,痛不欲生地張開嘴,想大聲嘶叫,又叫不出聲來!他兩隻手瘋狂地揪扯着自己的胸脯,外衣上的鈕釦“嘣嘣”地一顆顆飛掉了。”按照現在寫作的處理方式可能就不會加入作者的旁白,也不會太清楚的來用“心想”來直接的表述,這樣故事的敘述可以更加的平穩,更能引起讀者的深思。當然,這也是先生的第一個可愛之處。然後是對於時代的理解,在那個年代,政府人員、父老鄉親、亦或是工作夥伴,整個的大趨勢都是正直無私、單純可愛、團結友善的,對生活在新世紀的吾輩只能呵呵了。對於這種內心對社會趨勢的理解,是先生的第二個可愛之處。真心的希望人生能像《人生》一樣簡單,在不堪的時候,更多的感受是生活的美好。

前段看到“簡書”上有一篇叫寫書並不複雜,我真心不敢認同,我感覺寫書不是套路,寫出一本書出版並不難,要是寫一本書能把自己對於社會與人生的理解提煉出來融入故事中,似乎並不容易。真正能讓人稱的上先生的作家是不是應該對眼前有深於常人的洞察,並且能印於紙上,讓讀書的人略有所感呢?讀書是大衆,寫書也在大衆化,但用心讀書,用心寫書似乎不那麼大衆了吧,用心寫大衆能讀懂的小衆書似乎更加小衆了吧!用金錢和暢銷量來衡量文學作品,總感覺不是那個味道。

讀《人生》有感8

原可能發生的與業已發生的直指向一個終點,那永遠都是現在。——艾略特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面臨很多的選擇,大學聯考、戀愛、結婚、工作等等,我們不可能在做每個決定前,就預料到自己的未來,世界是善變的又是穩定的,再與人對比之後,難免會發現自己曾經做的決定令自己後悔,會想着如果能重來會是更好的結局,然後不斷的抱怨這個世界的種種,覺得自己所有的倒黴都源於自己曾經做出的選擇。但是這個世界一直都是有兩面的,不能同時選A和B,如《人生複本》所說“我們其實是自己所有選擇的總和。”

有句話大家都聽過“人生沒有彩排,每一次都是現場直播。”書中的男主角賈森在夜裏出去喝酒被突如其來的神祕男子挾持到廢工廠注射藥物後昏厥過去,醒來後發現,家中的一切都變了,老婆和兒子都沒了,連同他的工作和朋友通通發生變化,彷彿十幾年的記憶是一片幻想,最後發現他來到另一個自己的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唯一能夠證明自己沒瘋的證據就是無名指上的婚戒留下來的痕跡,之後與對他施與救援之手的心理醫生一起踏上回自己世界的道路,經歷過無數次可怕的世界後,終於回到自己的世界,併成功在幾百個自己的競爭下與妻兒相認。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主角有個磁場方體,有後悔藥,我們需要承擔自己所選擇的,再者從經歷中吸取教訓,而不是投機取巧,要活在當下。

書中提到過量子物理學的著名實驗“薛定諤的貓”,裝貓的箱子被打開前,貓都處在一個生和死同時進行的預測不到的狀態,想像這個世界是一條電影膠片,到我們打開箱子的那一刻起,膠片才一分爲二,左邊是沒有死的貓,右邊是已死的貓。人生中做出的任何一個選擇,都會衍生出一個新的平行世界,在那裏,你做着一個截然不同的選擇。

在普通人的一天裏,明天幾點起牀?去上班要坐巴士還是地鐵?午餐吃什麼?等等日常問題都需要選擇,每時,每刻都做着無數個決定,一路走來,大家會發現其中肯定會有另自己後悔的決定,以至於經常幻想着“如果”。書中的男主角在經歷了無數個自己的平行世界,見過無數個自己後得知,人生並非黑即白,你以爲你當初選另一個決定走一條更順更直的`路,可不曾想過在那條路中也有着無數的分岔路,那些分岔路後面有着更多的分岔路,人生每一個處境都不是由最近一個選擇而產生的,而是由一路走來的選擇累積而成,就像書中的賈森到過荒野才懂得草地的幸福。

人生沒有複本,人生就是要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懊悔裏做出承擔,因爲直到哪天死了,你的人生的走馬燈纔不會有不曾出現的“如果”,只會有珍惜曾有過的“現在”。因爲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讀《人生》有感9

今天,我讀了《理想點亮人生》後,使我受益匪淺 ,使我明白了每一個大人物背後都有一個感人的小故事,他們成功的背後都飽含着辛勞與堅韌的意志,才讓他們走向成功與勝利。讓我懂得了活着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她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張海迪是當代中國英模的傑出代表,她的事蹟被到處傳頌着,她那敢於向殘酷命運挑戰的精神,激勵了無數的中國人。

張海迪5歲時,不幸患上了脊髓病,癱瘓了。張海迪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讀書,她總夢想着有一天能上學讀書。但是由於自己的身體原因,沒有上學。只能每天在病牀上自學。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海迪9歲時就已經能讀很厚的書了。長大之後,還創作了《輪椅上的夢》、《生命的追問》等。幾十年來,張海迪一直在讀書中思考,在讀書中追問,在讀書中獲得奮鬥的力量,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張海迪還爲了給人治病,在自己身上反覆練習扎針,體會針感。就這樣,她終於掌握了一定的醫術。鄧小平也爲張海迪的精神所感動,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看着張海迪對學習的`堅持,我深感愧疚。有時候,我生了一點小病,吃壞肚子,肚子痛。可以繼續上課,但是,我沒有堅持上課,卻向老師請假不去上課。而張海迪雖然下身完全癱瘓,但是沒有放棄繼續學習,後來還能創作書籍。與她相比我真是愧疚萬分呀!

帶着感動一遍遍地讀着張海迪的故事,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張海迪說過的一句話:“活着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做人要學會幫助別人,對社會對祖國有益的人。

所以,我下定決心,要像張海迪那樣,做一個有道德、有信念、有遠大理想的人。長大之後報效國家,報效社會。

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人生的精彩全靠理想點綴,理想能把人生點亮。讓我們做一個有理想的少年吧!

讀《人生》有感10

皎皎的月光中,我掬起一捧倒映着月光的泉水;落落的餘暉中,我擁一縷最暖的影子;灼灼的楓葉裏,我拾一片脈絡清晰的遮擋陽光;萋萋的芳華里,我捧起一本路遙寫的《人生》,我彷彿透過高加林看到路遙的人生態度。

《人生》是路遙的成名作,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爲時空背景,講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因爲民辦教師被大隊長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代替而被迫回到土地,又因爲他叔父的原因得到離開土地重新回到城市工作的機會,到最後被張克南的媽媽揭發控告高加林是走後門參加工作這件事,再被趕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故事中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當高加林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進行着一次又一次重大選擇時,他是怎麼做的呢?在感情與理想面前,他選擇了去城裏當職的理想,遠離了真摯熱烈愛着他的巧珍,沒有與愛人廝守在土地上。當然,小說中這個讓高加林進城機會像是給高加林開了個玩笑,最後高加林因爲張克南的母親舉報還是回到了他想遠離的農村。這裏我突然想到,如果高加林早就知道了自己會有這樣一場空的結局,當初那個讓他進城的機會擺在自己面前時,他還會不會選擇進城大顯身手。我想他大概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就如在《紅樓夢》第五回中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早早就看到了那些女子的結局,可他當時太小還看不懂,又或者未曾經歷過又怎麼會懂得呢?就如同小說中失意的高加林,他本來有文化,覺得當民辦教師可以實現他自己的價值,但卻因爲明樓要讓自己的兒子當民辦教師,將高加林減開了。後來雖然有熱烈癡情愛着他的劉巧珍的慰藉,可他心裏還是會時常泛起惆悵和苦悶,他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想要看汽車、火車、飛機等,所以我想高加林大概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即便他早就知道他這麼做會失去愛人巧珍、令父母失望,畢竟人生最大魅力不就是它本身就是一種充滿未知卻又無限可能的旅途嗎?

在感情面前,他在農村姑娘劉巧珍和城市姑娘黃亞萍中,他選擇了和黃亞萍在一起,他心裏是有巧珍的。我想高加林在這場感情選擇中,除了黃亞萍能讓自己父親帶他去大城市這樣的利益之外,其實還有巧珍跟他之間的文化思想上差距,劉巧珍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而高加林是高中畢業,高加林希望自己的伴侶能跟自己談文學,一塊天上地下地說東道西而不是跟自己說村莊的井修好了、老母豬生了十二個豬娃等這些乏味的事。

最後,我記得路遙在書中的寫過這麼一段,“當然,作爲年輕人自己來說,重要的是正確對待理想和現實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當的,也不能通過歪門邪道去實現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過來會給人造成一種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毀掉人的一生!”我們當然要正確對待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生活,更不能用邪門歪道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如小說中的高加林的人生,如一條蜿蜒曲折的十字路口,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正確的路其實很難走,但高加林選擇了一條看似平坦實則曲折的路,堅持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我認爲這一點是極爲難得的!他在這條路上辜負了巧珍、令父母失望,可卻做到了沒有辜負自己。

《人生》帶給我的最大感動便是,在人生的漫漫長路,有些事情你知道歸知道,但哪怕到最後一場空,可你執着的依舊執着。

讀《人生》有感11

人生的道路雖然很漫長,但在漫長的旅途中,我們必須把握好關鍵的幾步。在路遙《人生》的世界裏,對人生充滿疑問,對人生裏的愛情,有許多感想。

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很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業上的岔道,個人生活的岔道,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在小說中作者通過描寫高加林的人生,來表現城市和農村的巨大差別,從而引發對一個時代對青年人人生的影響。而高加林就是這一時代的青年,他是農村和城市的交叉產物,他的一生的起起落落,來源於理想抵不過現實的殘酷,在學校裏的高加林對生活充滿熱情,對人生充滿希望;在城市裏的高加林擁有遠大的理想報負,而當他被下了教師工作,回到農村的時候,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對生活失去了激情,但是造就這一切的原因,在於他爲了虛榮而拋棄生活的原則,從而造就了他悲劇的一生。

嚴峻的生活現實能教育人,現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如果脫離了社會現實,就等於離了地球。在《人生》裏印象最深的便是,“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的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不到的東西。”是啊!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迴避自己的責任,我應該真正廊清生活中無數不合理的東西,要讓陽光照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使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我們走向人生的正軌,讓我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讓我們的理想得以實現。

在《人生》這本書中,高加林的悲慘人生參雜着諸多因素,他的生活具有複雜而又短暫的變化過程,從民辦教師到縣級通訊員幹事,都參雜着諸多的變化因素,然而高加林他也坦然面對這個悲慘的結局。因爲,理想終究抵不過現實,現實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所以在我們不能改變現實的時候,要學會勇敢的接受。

人生裏的愛情故事,高加林和巧珍的愛情故事,可以說是美好中帶有一絲悲涼,在善良中又擁有擁有一些背叛。巧珍是個善良而又單純的女孩,她簡單的`愛着高加林,而高加林卻因爲自己的高中同學亞萍,而放棄了他與巧珍的愛情,傷了巧珍的單純而又簡單的心。從巧珍對高加林的感情中可以看出,如果一段感情,卑微到用善良來修飾,那麼結局往往早已註定。有那麼一瞬間我甚至在想,如果高加林沒有放棄巧珍,那麼他們的愛情是不是就會圓滿?如果巧珍有知識有文化,高加林是不是就不會選擇他的高中同學?我想如果高加林沒有和他的高中同學相遇,那麼人生裏的愛情故事是不是就不會那麼悲涼?其實在那個時代,這些美好的幻想終究抵不過現實的殘酷,抵不過歲月的變遷。

高加林和巧玲的愛情故事雖然是悲劇結束,但是人的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太多,不要因爲某一個人而不滿意,生活就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雖然在與高加林的感情中她受到了很打的打擊,但在巧珍後來的婚姻中,她也有幸福和快樂。這就表明只有執着、純潔的人才配擁有美麗的愛情。

人生的道路很漫長,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積極的生活下去,一切都要向前看。

讀《人生》有感12

人生的道路很長,有些道理年輕時想不明白,直年老時纔想通,但生命卻快走到了盡頭,所以人生的哲理還是早一點知道,才能少一點麻木,少一些彎路。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介紹一本《人生哲理枕邊書》吧!

這本書呢!是由外國著名的編輯與北京出版社共同努力編制的。裏面有很多充滿人生智慧令人深思的故事。故事雖短,但每一個都藏着無窮的知識和力量。

其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有三個故事,分別是:“人生,樂觀的心”,“人生,學會拒絕”,“人生,不可沒有誠信”。

其中“人生,樂觀的心”是這樣的:曾經有一個非常漂亮的海邊小鎮,鎮上的人們個個都很有善,突然,有一天,一場超大的海嘯襲捲了這座小鎮,到處都是海水和婦女兒童的哭聲,羅利也是這座小鎮的'一員,看,他正穿着靴子坐在院子裏看書呢!鄰居看見了,喊了喊羅利問道:“羅利,你怎麼還是在看書啊?你不傷心嗎?你不擔心你的菜地被淹了嗎?你不擔心你的狗被水沖走嗎?”“我不傷心啊?我有幾天沒有洗澡,我的菜也有幾天沒有澆水,正好海水幫忙。我也不擔心我的狗,因爲我的狗它自己會游泳”。羅利不慌不忙的一一回答。就是這樣的心態使他成功的獲得了小鎮上的最佳心理獎。

讀了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感悟了許多道理,知道了人生雖然短暫,但路還是很長的,每個人都應該爲了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而努力奮鬥,不能爲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停止自己的腳步。

記得我第一次接觸這本書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很小,不懂裏面的意思,但是又好奇裏面的內容,總是瞪着無知的眼神眨巴眨巴的聽着爸爸給我講。

現在,我長大了,也慢慢的明白了這些道理。知道了一側小故事,蘊含着大道理,一段小經歷,濃縮着生命的真諦。

“人生,短暫也好,慢長也好,這天上是雲,撲面的風,路邊的樹。熟悉的或者陌生的人,不必匆忙趕路,慢下來吧!看看周邊的風景,單調的過程需要用心的感捂來潤色,去慢慢的品味。”

讓我們一起一起感捂道理,開啓自己的成功之旅吧!

讀《人生》有感13

我對甘草是沒有多少認識的,即便聽聞,也只看作是極普通的植物而不會在腦中留下一絲波瀾。看過這篇文章,頓覺心中有一口鐘被重重地敲響了,餘音在我體內久久地迴盪。

閉上眼,想象面前是一片戈壁荒灘,嶙峋的怪石,獵獵的狂風,在這廣闊的背景下,卻能依稀瞧見一株草綻着紫色的花兒在風沙中顫粟着,那便是性格堅韌的甘草。

作者描寫了一種甘草一樣的人生,兩位英年早逝的演員高秀敏與傅彪則是最典型的代表。不張揚的個性,從社會底層一點點上來,永遠有着謙卑的微笑,即便功成名就,也是樸素做人。在最不得意時,他們吃過太多苦,似一株耐寒的甘草,默默地掙扎着、努力着。

由此我不禁聯想到我們身邊的人,都是忙忙碌碌、勤勤懇懇地度過漫長抑或是短暫的一生。生命也許脆弱,但精神卻可以不朽,他們又何嘗不都是一株堅韌的甘草?我不很崇拜萬衆矚目的英雄,更不願追捧紅火一時的明星,因爲我覺得包圍的光環太多,反而掩蓋了他們真實的自己。但是小人物卻不一樣了,他們從不被人注意,如荒野中無人問津的花草,渺小又謙卑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本本分分地遵從着爲人的根本,正因爲如此,他們的平凡與質樸才折射出生活中最純粹的美來。

我忘不了在陽臺上晾衣服時,看到樓對面的陽臺上那個耳聾的女人一邊微笑一邊澆着一盆紫瑩瑩的花。她是那樣滿足而且安靜,沉醉在生命與生命的交相輝映中。可那無聲世界裏的寂寞,又有誰能洞察到呢?而她臉上綻開的恬靜的`笑靨卻如一譚春水悠悠盪開;我忘不了在附近的市場買菜時,躁動的人羣中,有一對手牽手的老人,看來已近耄耋之年。老奶奶的眼睛不太好使,不停地詢問着身旁的老伴兒前面的攤位上擺放的是些什麼蔬菜。老人耐心地解釋着,他們銀亮的白髮微微蓬鬆在和煦的春風裏,那別樣的溫情給喧鬧的空氣平添了幾分沉靜;更忘不了在繁華的街市裏,常會瞥見那些穿校服的成人,他們拉着堆滿水果的板車,騎着裝滿了貨物的三輪,或者站在十字路口的大風中叫賣,或者在夜色下爲你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那些他們的孩子舊棄的校服,裹着他們的身體,猶如秋天裏裹着金黃玉米的外皮……

命如甘草,我們知道了應該在生活中學會堅韌和忍耐;生如甘草,我們知道,那難以入口的苦澀之後也會有一絲絲甘甜。

那些平凡而可敬的小人物,在城市巨大的投影裏用自己的一顆心演繹着屬於他們的生活與精彩,並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他們真誠、博愛、單純、質樸,最重要的,還有一顆甘草一樣堅韌不屈的心,值得我們用整個靈魂去尊重。

讀《人生》有感14

帶着複雜的心情把這本書看完,突然想問人生是什麼?有人說人生就像五味瓶,酸甜苦辣都要嚐盡;又有人說人生就像在下棋,每個人走每一步都要謹慎,每一步的機會只有一個,誰都不能保證全盤運籌帷幄,步步爲營。但我認爲,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宰,我們應該要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的等待,錯失屬於自己的機會。

說真的,書中刻畫的男主高加林真的是一個比較複雜但又典型的人物。他身上既有現代青年的那種不斷挑戰自己,自信堅毅的品質,又有着勤勞、樸實認真的傳統美德。他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心高氣傲,熱愛生活,並且愛好打籃球,關係國際政治問題和國家大事,融入時代的潮流。

他雖然生活在農村,身上或多或少會攜帶一些農村的傳統,但是他不想他父親那樣忍氣吞聲、安守本分,委曲求全,他的精神世界有着更高的追求。但是在當時那樣的社會環境下,心中的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總是相差很大的。當他高中畢業後回到家鄉當一位民辦老師是,他很喜歡這個既能展現他的才華還能實現其心中理想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在權力和現實面前,知識顯得如此的沒有地位,他很快就被大隊書記的兒子給頂替了,這樣的現實情況使他開始有點放棄自己了,而後碰到劉巧珍又重新使他振作起來了,所以當機會再次降臨到他身上的時候,他抓住了,開始走進了城市生活。

但是,他卻拋棄了劉巧珍這個美麗善良的`女孩,只是因爲自己擁有更好的前程,只是因爲自己覺得有更好的在等待着自己。這樣的他是自私的,他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忘記了曾經給他莫大幫助、並且深深愛着他的劉巧珍。雖然後來他醒悟了,爲失去劉巧珍,並且沒有好好對她反而辜負她感到痛苦,但是人生不就是這樣嗎,好多的東西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失去了就只知道後悔。

初戀時美麗的,初戀也是激情澎湃的。農村姑娘劉巧珍美麗善良,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的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純真質樸,她一直以她認爲應該的方式去愛高加林,充滿激情但又實際。當高加林失意時,她每天陪着他,給了他精神上很大的慰藉,這樣的愛太單純了,但也是太無助了,因爲你付出了很多但卻沒有更多的,甚至可以講適當的保障。雖然當時的劉巧珍是幸福的,因爲她被自己索所愛的人愛着;而當時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因爲它被村裏最漂亮最能幹最善良的姑娘深深地愛着。但是,這種愛是公平的嗎?顯然不是。

原本多麼美好的愛情,最終變成這樣並不能說誰錯了,人生誰能說誰對誰錯。對於繁華未知的大城市,高加林的憧憬和嚮往是可以理解的,其實高加林是缺少對自己行爲負責的勇氣。放棄劉巧珍,告別了粗俗底下的農村生活,接受黃亞萍,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我們並不能指責什麼,只是最後的結果無論好壞都是要自己承受的。而巧真正是因爲沒有文化,而且從小在鄉野山間長大,所以她對世事無常,或得或失沒有過多的追求和指責,所以她樂觀堅強,即使面對情感上的失意也沒有像一般女孩那樣自暴自棄。所以說,人生無非就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無關對錯,僅僅在於我們是否有勇氣在矛盾中做出選擇並勇敢的承擔一切後果。

依然還記得書中有這麼一段話:“至於他個人生活道路上這個短暫而又複雜的變化過程,他現在來不及更多地思考。他甚至覺得眼前這個結局很自然;反正今天不發生,明天就可能發生。他有預感,但思想上又一直有意迴避考慮。前一個時期,他也明知道他眼前升起的是一道虹,但他寧願讓自己所它看作是橋!

他希望的那種“橋”本來就不存在;虹是出現了,而且色彩斑斕,但也很快消失了。他現在仍然面對的是自己的現實。

是的,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爲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可是,社會也不能迴避自己的責任。我們應該真正廓清生活中無數不合理的東西,讓陽光照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輕人走向正軌,讓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讓他們的理想得以實現。祖國的未來屬於年輕的一代,祖國的未來也得指靠他們!

當然,作爲青年人自己來說,重要的是正確對待理想和現實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當的,也不能通過邪門歪道去實現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過來會給人造成一種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毀掉人的一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劇的奇妙在於它故事情節的曲折、起落,人生的奇妙在於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所以,人生需要我們慢慢去走,去體驗,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當我們都老了,還能回憶往事。

我們要把握人生,把握人生的未知,把握人生的抉擇,把握人生的美好愛情,把握人生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懷揣一個積極的心,走好奇妙的人生。

讀《人生》有感15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魏國在戰國初年本是一個較爲強盛的國家,到了惠王(即梁惠王)統治時,“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如此看來,梁惠王算是個有理想,有志氣的主。他並不只是一個有今天沒明天,吃涼不管酸的敗家子。身處憂患,勵精圖治,就憑此“利吾國”一問,就很值得人們去讚賞的。

但孟夫子很不買帳,並且毫不客氣的對他說“你何必談什麼‘利’呢?”――我這次來,並不是想和你談什麼“利”的,我帶來的是更寶貴的東西,那就叫做“仁義”。

孟子說,如果像你這樣一上來就談什麼利益的問題,是很危險的。比如說吧,如果像大王您一樣的好利。那些當大官的,以下犯上,把你幹掉取而代之,對他們來說利益就大的可觀。那些平民,也犯上做亂,把當大官的幹掉,他們也就獲得了大利益。所以我們就看到,如果大家都只盯着利益的話,那就是禍亂的根源了。不是很危險的事情嗎?所以呢,我們再談利益之前,應當談一下比利益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我所帶來的“仁義”啊。

若單從論證邏輯的角度,我覺得孟子的推理還是有些失於嚴謹的地方,也或者有些強詞奪理。因爲談“利己”並不一定就要通過“害人”才能達到。另外,梁惠王所說的“利吾國”也並不能看成是“損人而利己”的自私心理。

我們也可以知道,孟子的重點也不在於批評梁惠王的“利國”說法,而是否定他的急功好利。孟子認爲樑只着眼於眼前表面上的國家強盛,或者具體來說,就是軍事力量上的壯大,想在與其他諸侯國在爭強鬥狠中勝出,這是錯誤的。

孟在後文也描繪了他理想中的“利國”景象――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也就是說,按孟子的強國理念,國家發展的順序應當是先有仁義,而後國家纔會富足,也正因爲你的仁義富貴,所以才能天下順之,仁者無敵。若套用一下現在的名詞,大約可以翻譯爲:先發展精神文明,既而促進物質文明,最終是一種綜合國力的強盛。軍事上也會達到一種“不戰而屈人兵”的最高戰略目的.。

道理講的很通暢,也很正確。只是在實際應用的時候總又千姿百態。關於“精神與物質”哪一個更應優先發展,這好像本就是很值得辯爭的命題。於是有個折中說法叫做“兩手抓,都要硬”。新問題是,“魚和熊掌不能兼”,或者兼而失之。於是,我們又總在顧此失彼中,此起彼伏中前進。

再關於軍事建設的問題也在實際中糾結。春秋宋襄公就是個可愛又憐,又笑又可悲的例子。沒考慮明白自己的實力問題,就要強出頭。他覺得自己有了“仁義”就有了一切。在實際的對陣中,還要“不鼓不成列”。問題是,對手並沒有按他的意願來講什麼“仁義”,而毫不猶豫把他痛打一頓,於是他只好慘敗,並遺笑大方。可見規則不是一方情願的,包括“正確的道理”。

窮兵黷武的往往短命,粗俗好利的也難長久。而多麼燦爛光彩的文明在前兩者面前,往往不堪一擊。“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一是,你說的不明白,二是他聽的沒興趣,三是大家沒有在一個“頻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