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你就贏了的勵志文章

每個人都有一筆巨大的財富:一個會思考的大腦。美國學者瑪格麗特·米德認爲,大腦資源的95%沒有開發。前蘇聯學者伊凡·葉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潛力之大令人震驚,我們迫使大腦開足一半馬力,我們能毫不費力學會40種語言,把蘇聯百科全書從頭到尾背下,完成幾十個大學的課程。”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境界啊!

專注,你就贏了的勵志文章

從理論上說,每個人都能成爲偉人式的人物。但在現實生活中,小到一個班集體,大到一個國家機構,我們會發現人盡其力的事實並不存在,是大家不想建功立業嗎?不,所有的人都渴望成功,渴望成爲被人需要的人。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人做不到專注和持久,過早地放棄了。

一個學生坐在教室裏,聽老師講數學課。窗外有人走過他看見了,隔壁有人唱歌他聽見了,於是抓耳撓腮,心猿意馬。下課了,說沒聽懂。這樣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學習方式,要能學到知識就怪了。可同樣是這個學生,一讀《紅樓夢》,便沉湎其中,茶飯不思。旁邊的人在他耳邊喊他三聲,他硬是充耳不聞。其精力之集中,令人刮目。當與人談起《紅樓夢》時口若懸河,連細節也能繪聲繪色一一道來。同一個人,讀《紅樓夢》與聽數學課的效率迥然不同,其原因不是很明顯嗎?

讀書學習是一項艱苦而漫長的活動,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高度專注地完成任務,纔有可能獲得成功。比如說別人能每天堅持學習五個小時,而你能每天堅持學習八個小時;別人一件事做一個月就煩了,而你做一年也不會厭倦。別人不能專心去做的事情你能專心認真地去做,你成功的機會就會比人家大得多。

大學聯考有一個看圖作文,圖中一個人挖井找水,在地上挖了很多坑,深淺不一,有的地方都快要挖到水了,但因爲他淺嘗輒止,沒有在任何一個地方持久地挖下去,結果是他一點水也沒有找到。其實,任何偉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瑣碎的、點點滴滴的事情組成的。要把事做成,需要的是持之以恆地把一個事情做得非常深入。

什麼是持之以恆?簡單地說就是重複。有一本書叫《異類》,它提出“一萬個小時定律”,很多成功人士,無論是比爾·蓋茨,還是打高爾夫的泰格·伍茲,要想成爲高手中的高手,在某個領域成爲傑出的專家,一萬小時是最基本的投入。如果以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爲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勤能補拙是良訓,勤裏面就有對重複的態度和重複的方法。很多人只看到名人明星成功的一面,卻沒有看到人家爲成功做出的積累。有個七個饅頭的比喻很恰當,你吃了第七個饅頭以後終於吃飽了。別人就開始研究,你吃的'第七個饅頭是用什麼麪粉做的?爲什麼吃了這個饅頭就飽了呢?他們沒有看到你前面還吃了六個饅頭,這六個饅頭正是前面提到的一萬個小時的積累。再比如一個巨大的飛輪,特別重。我們每個人去推,一下兩下,這個飛輪紋絲不動。但大家堅持,咬着牙不放棄。突然有一天,這個能量積攢到一定數量,飛輪就慢慢動起來了。一旦這個飛輪動起來,自己就有了動能,後來大家再推,它就會越轉越快。我們不要覺得自己每天做的事很枯燥,很瑣碎,每天是重複一遍又一遍。不要怕重複,重複是專注的別名,累積到一定的程度,重複的事情就會發生質變。

清華大學的一個學生,他的GRE考了滿分。有人問他爲什麼GRE能考滿分,他說:“原因其實很簡單,我認爲自己並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都會比別人多花一點兒時間。我從國小到中學學習的時間就比同學都要長,一篇課文別人看一遍,我通常要看三遍,這樣我就比別人熟練一些,最後我就考進了清華大學。到了清華以後,我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很多人蔘加期末考試都是提前一個星期才複習,然後匆忙上考場,結果分數不理想。而我總覺得對期末考試把握不大,所以我一般是提前一個月複習,最後我考得很好。我當時考GRE的時候是先學習了四個月,結果和周圍同學一樣只能考到210多分,沒有競爭優勢。然後我就想如果我再學習四個月,分數一定會更高,於是就又學習了四個月,最後走進GRE考場,比較輕鬆就拿到了滿分的好成績。我背GRE的詞彙書一共背了50遍,做GRE題目做了十幾遍。”

在別人還沒有開始時,你已經着手在做了;在別人都已停止前進時,你仍然堅持着;在別人都已失望放棄時,你仍然進行着,這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的。使你得到比別人較高的位置、較多的成功,使你超乎尋常的,正是這種專注和持久的能力。

訂下一個固定的目標,然後集中全部的精力去實現目標。不管情形如何,總堅持着你的意志,總能忍耐着重複着,則你已經具備了成功的要素,成爲一個非凡的人於你而言只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