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智慧 語錄

有舍纔有得,有付出纔有回報,有耕耘纔可能有收穫是因果法則。看似簡單,可人們做事似乎只重結果,忽視了方法與過程。播的種子與方法錯了,怎會收穫理想的果實?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懂得並運用因果法則,物質富裕、身心健康就會變得容易。

經典智慧 語錄

二、心有定力

由於意識到萬事萬物的本質不是永恆不變的,都是變化的,所以,對待周邊發生的一切事物變化,從現象上就會以平和心接受。本着凡事內求的原則,以內省心探究其源,不論順逆,皆是成長之因。心有定力,就會有生命圓滿的力量!心有定力的具體體現是能夠做到放下過去,珍惜現在,發展未來,心靈即刻得到解脫,即是活在當下的快樂。相反若是活在過去,不滿現在,只希望未來之人,則是缺少智慧的人,煩惱不斷。心有定力就會清楚:只有“現在”纔是你唯一能真正擁有和掌握的!若把握的不好,“現在”就可能變成不幸的“過去”;若把握得好,“現在”就會造就美好的未來。

三、中庸思想

不是騎在牆上,是兩條腿走路;不是折中調和,是不走極端;是辯證處事,而非偏激待人。“中”是做事準,恰到好處;“庸”是做事狠,堅定不移。“中”是智慧,“庸”是勇氣,“中庸”之人是智勇雙全之士!

四、道法自然

道是規律;法是效仿,依據;自然是規律的本源,宇宙運行的原則。做人做事應該求的就是個“道”——自然。做人的“道”體現的是真誠、平等、清淨、精進;做事的“道”體現的是看開、隨緣、感恩、內求。

◇真誠:一心一意,不虛假。搞假騙的'是自己,良心不安,真誠心是道。

◇平等:人與人的問題,包括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多是我大你孝我優你劣這種人心不平等造成。

◇清淨:不沾染惡習,待人不分高低貴賤,處事不計較你我多少。

◇精進:不懈努力,不停追求。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看開:看透開悟,即明瞭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人生的本質是體驗中成長,目標設定後的過程體驗是至關重要的,至於收穫什麼或多少,計算而不計較,所謂“只求耕耘,莫問收穫”,纔是快樂的智者境界!

看開就不會去執著結果的不變,就會少生煩惱這個副產品。

看開的人做的事,都是自利、利他乃至無我利他的事!

看開的人追求的都是過程中的成長!

看開的人由於沒有了名利結果的包袱,反而在體驗快樂的同時更易成功!

◇隨緣——緣是條件,做事成功離不開條件,有些條件,尤其是客觀條件非主觀努力所能爲。那麼“山不過來,我就過去”——善盡心力,隨緣變化有多好!一直在努力,又不執著條件,輕鬆自在啊!智者會意識到外在環境是變化無常的,唯一能改變的是內心的狀態。我們不可改變事情的結果,但可改變對事情的態度!

心不隨境轉=不隨境起舞=不隨煩惱起舞。

◇感恩——凡事感恩!好也感謝——理所應當;壞也感謝——亮眼明心;順也感謝——陽光是美麗的;逆也感謝——成功總在挫折後。

別拒絕困難與挫折,困難在古希臘語中,意爲“上帝授予之物”!接納後纔有驚喜,感恩心一定快樂!曾國藩的成功祕訣:“平生長進,全在承辱受挫之時。”

內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將注意力只放在自己是否想得對、說得對、做得對上。真正的財富源自內心!世人做事不得要領的一個主要誤區是向外求,順則罷,一旦是逆、苦,心中便也跟着逆、苦起來,多可憐!真心不變,調整自我,適應外界,進而改造外界——此適者生存之真諦!

遇事多做內省是一大成功祕訣。曾子(孔子的學生曾參)每日三省:

1?做事是否忠乎——一心一意、竭盡全力。

2?與人交往是否信乎——言而有信、行而守約。

3?傳授習乎——所學知識是否複習和練習。

在競爭中保持快樂

■平心而論,我們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得多,但快樂的人並不一定比以前多。生意場上人人想贏怕輸,經商、經商,經常受傷;經理、經理,經常被修理。學生、孩子也快樂不起來,一大堆功課壓着,加之升學的巨大壓力,很早就感受着成年人的艱辛。

■慾望高,與現實的距離大,就失落、痛苦。反之,慾望不高,就不會痛苦,還會時時“喜出望外”。什麼叫“欲”,“欲”字,一個“谷”,一個“欠”,欠穀子,也就是沒有飯吃。沒飯吃,有“欲”,那還情有可原,但現在是家有穀子。屋頂下有谷,是什麼字呢?那就是“容”。有了容,就能易,所以叫“容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快樂人生,能容則易。

■嬰兒出生時都是握着拳頭,彷彿是說“我什麼都要”。但在離開人世時,人都是撒開雙手,彷彿是說“我什麼也帶不走”。如果我們能多認識一些自我的心靈,少一點名利的追逐;多一些境界的提升,少一些物慾的沉淪,就能過一個比較知足的快樂生活。

■哲人說:生活像鏡子,你對着它哭,它就哭,你對着它笑,它就笑。人生在世,猶如匆匆過客,難的是那份自在和悠閒,難的是那份可心和舒坦。把生活看透、看穿些,把日子看平、看淡些,你就會變得心平氣和,隨遇而安。

■送人鮮花,手有餘香,你努力使別人快樂,也能使你自己快樂。因爲當你幫助別人時,就很少想到自己,能使自己的心靈淨化,使自己得到更大的精神滿足,而且幫助別人,不僅使別人解決困難,減少煩惱,還可以結交更多的知心朋友,得到更大的快樂。

■中國傳統禮節中人們見面時都要相互鞠躬,爲什麼呢?因爲,鞠躬就是放低自己,擡高別人。人不要學鵝,鵝看見人都不怕,原來鵝眼與人不一樣,看出去的東西都是縮小的,那是過低估計了別人。但人也不要學牛,牛看見人都怕,因爲牛眼與鵝眼截然相反,看出去的東西都是放大的,那是過低估計了自己。所以人既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大,要有自信,不要迷信。

不少人的一生都非常忙碌,如何在忙碌的人生中學會內心調整追求快樂?

有的人認爲快樂遙不可及,但也有人認爲快樂伸手可得,因爲他知道打開快樂之門的鑰匙不在別處,就在自己手中。快樂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不如確切地說是來自於人對外來東西的內在價值判斷,來自於人的心靈對生活的感應。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快樂,貧困者有貧困者的快樂,位尊權貴者有快樂,身份卑微者也有快樂。生命裏,人人都有淚有笑;生活中,人人都有苦有樂。爲了快樂,人要努力使自己活得更自在,爲此,要找回人生的一些基本要素,尋求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這是一種內心的調整,這是一種積極的調整,這是一種根本有效的調整。

要學會做一個明白人,學會開通、開明、開朗、開心

人,要做一個明白人。所謂明白人,既能努力改變環境,更能努力改變心境。改變環境靠聰明,改變心境靠智慧。智慧的人能悟出人生真諦,把握生活方向,知道自己的根本追求,不會爲了一點瑣事而惱。

開心的前提是愛心。所謂愛心,可理解爲一個人要有愛人之善心,也可理解爲人要愛自己的心。通過修身養性,純潔心靈,隨時調控自己的心境,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快樂的反面是痛苦,消除了痛苦,人也就自然快樂了,那麼人爲什麼會痛苦呢?

產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一是想自己想得太多。大多數人在監獄中不會幸福,因爲空間太小,沒有自由。但你仔細想想,如果一個人心胸狹窄,凡事只想自己,這不等於將自己的心靈關在監獄裏嗎?怎麼會不痛苦呢?天地多廣闊,世界太奇妙,心胸放開些,眼光放遠些,你就不會痛苦了。彌勒佛爲什麼整天笑呵呵?因爲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產生痛苦的再一個根本原因是慾望太高。所以,心胸開闊、少欲知足就能使你更快樂。人要學會在複雜的生活中保持一種單純的心態,纔不會被複雜的生活所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際雲捲雲舒。”

我們倡導知足常樂,要積極地理解知足常樂。知足常樂不能成爲不求上進的遁詞,所謂知足常樂,是勸喻人要常持愉快的心態,它是人在不盡如意的現實面前,在無可奈何的挫敗之後心理復衡的一種策略,而心理復衡的作用恰恰在於避免意志消沉,在於振奮鬥志。知足常樂,能使人在任何困境前都能以一種平和心態更積極地對待生活,能使你掌握生活的遙控器,隨時將自己的心境切換到快樂頻道。

當然,“天有不測風雲”,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坦然面對不幸,既是成熟的表現,也有助於不幸的減緩。要相信時間可以撫平傷痕,時間可以減輕痛苦。同時,振作起來,集中精神,保持良好心態,採取積極行動,儘快走出困境。

幫助別人能增進自己快樂,快樂能感染,愛心能溝通

人是社會人,工作中、生活中免不了要和方方面面打交道。人的快樂也有兩種,一是自樂,“沒事偷着樂”,二是共樂,與大家同樂。自樂很短暫,而共樂則是持久的。所以,人既要知足常樂、自得其樂,還要努力助人爲樂。你幫助了別人,別人感謝你,你從中也得到了精神的滿足,認識了自己的價值,所以你也快樂。互相幫助,共同進步,那更是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