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常用讀書學習的名言摘錄39句

抱負的書籍,是伶俐的鑰匙。——列·托爾斯泰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書學習的名言39句,歡迎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1年常用讀書學習的名言摘錄39句

1、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時讀書樂》冬)

2、積累的經驗多了就會慎慮,就像積累的學識多了就會博學一樣。——霍布斯

3、讀書給人很多智慧,實踐給人很多方法。

4、爲了精通自己的專業,必須瀏覽各種書籍。在我們廣泛瀏覽的時候,應該自備—套讀書索引,這樣,在需要的時候,我們就能夠迅速地查到我們所需要的材料。——曹方

5、人的腦子裏本像一間空空的小閣樓,應該有選擇地把一些傢俱裝進去,只有傻瓜纔會把他碰到的各種各樣的破爛雜碎一股腦裝進去。——柯南道爾

6、身邊要永遠帶着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讀詩時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

7、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以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生活。——孫中山

8、讀書之目的非爲辯駁之爭論也,非爲盡信書言,視爲當然也;非爲交談吐屬而讀,籍資讀助也;讀書之目的`在審度與尋繹。——培根

9、我輩讀書,原非與後儒竟立說,宜平心體會經文,有一字非其的解,則於所言之意必差,而道從此失。學以牖吾心知,猶飲食以養吾血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可知學不足以益吾之智勇,非自得之學也,猶飲食不足以增長吾血氣。食而不化者也。——戴震

10、讀書須知出入法,初當求所入,終當求所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善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於言下。惟知出知入,乃盡讀書之法也。——陳善

11、讀書要做到"博、精、新"三個字。"博"是博覽勤聞,這樣可以"多聞闕疑",要反對"孤陋寡聞"。過去說"閉門自精",是不確切的。無選擇,無目的的泛覽,是不易於精的。精是精密,精通連貫,詳明嚴密,反對"淺嘗輒止",也反對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讀書的目的在於用,這就要求新方法,新研究,新努力,新結論,新見解的五新,反對故步自封,人云亦云。——鄭天挺

12、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13、要多讀書,但不要讀太多的書。 ——富蘭克林

14、凡過於把幸運之事歸功於自己的聰明和智謀的人多半是結局很不幸的。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15、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 作者:(宋)程顥

16、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虛度一生,那就要學習一輩子。

17、好學則老而不衰,可免好得之患。 作者:(清)申涵光

18、謬誤百出的書可能是本有趣的書;而一點謬誤都沒有的書也許是本十分乏味的書。——哥爾斯密

19、我們讀書時,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複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猶如兒童啓蒙習字時,用筆按照教師以鉛筆所寫的筆畫依樣畫葫蘆一般。我們的思想活動在讀書時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們暫不自行思索而拿書來讀時,會覺得很輕鬆,然而在讀書時,我們的頭腦實際上成爲別人思想的運動場了。所以,讀書愈多,或整天沉浸讀書的人,雖然可藉以休養精神,但他的思維能力必將漸次喪失,此猶如時常騎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較差,道理相同。 作者:叔本華

20、書籍是人非常忠實的朋友。

21、現在最大的愛國是專心讀書。——廖燕

22、勞於讀書,逸於作文。——佚名

23、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佚名

24、知識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如果知識不是每天在增加,就會不斷地減少。語言是心靈和文化教養的反映。高尚的語言包含着真誠的動機。勤學和知識是一對最美的情人。

25、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

26、讀書有三到,謂眼到,口到,心到。——朱熹

27、學問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佚名

28、把讀書當成跳板的人,讀書不過是人生的裝飾。

29、如果你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已經好長時間沒讀書,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時候,你就必須知道,你已經墮落了。不是說書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讀書這個行爲意味着你沒有完全認同於這個現世和現實,你還有追求,還在奮鬥,你還有不滿,你還在尋找另一種可能性,另一種生活方式。作者:陳平原

30、學會讀書就是點燃火把。

31、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裏,不讀書就完全不大概明確人。

32、蜂採百花釀蜜甜,人覽羣書博衆長。

33、看電視,會近視;讀益書,是好事。

34、書,在喧囂中讓人沉靜,在平淡中給人激情。

35、編造謊話的人撒的每一次謊不可是自殺行爲,並且照舊對人類社會的康健的傷害。——愛默生

36、假如利用得好書是最好的對象;假如濫用了書就是最壞的對象。

37、站在巨人的肩上是爲了高出巨人。

38、得意念書樂,不邀爲善名。 ——王永彬

39、造燈以求明,唸書以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