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安藤忠雄勵志故事

“1分鐘!”

建築師安藤忠雄勵志故事

“1分鐘!”

應援聲從四面八方傳來。只要能堅持1分鐘,就可以獲得5萬日元。當然,如果可以取勝,就能拿到3倍的獎金。但是,他已經沒有力量去承受對方襲來的攻擊了。

他17歲時開始練習拳擊,如今也已經有四五個年頭了。但每次的比賽對他來講都是艱難的挑戰。他幾次想到要放棄,但卻迫於生計勉強支撐到了今天。對於沒有什麼特殊的技術,又沒有多少文化的二三十歲的人來說,賺錢的途徑並不是很多。

“30秒!”

“30秒!”

四周的呼喊聲更加熱烈。他知道,只要再堅持30秒,就能拿預定獎金的3倍作爲出場費。但是,他的身體越來越沉重。

“叮!”

最終,隨着鈴聲的敲響,年輕人也一屁股癱坐在原地。這是一個從22戰13勝3平6敗到23戰13勝3平7敗的決戰瞬間。但是,勝利的光榮和失敗的悲傷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意義。這次的失敗,對於他來說,只是意味着失去了拿3倍出場費的機會。他的口袋中,裝着用長時間的忍耐作爲代價換來的五張1萬日元的紙幣。

幾天後,年輕人離開家前往體育館的路上,突然發現了一家舊書店,他大步走了進去。這對於平時忙於訓練,從來沒有接觸過書籍的他,可是件稀罕的事情。

他隨手翻看店裏的書,這時,他看見了一本四角磨損的相冊。

“LeCobusier。”

這是他第一次聽到的名字。打開第一頁後,他看到了目前在日本很難見到的奇形怪狀的建築物。光線、空間和建築物最大限度地發揮着它們的價值,並且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種建築的形態,對於初次接觸建築的他來說簡直美麗至極。

年輕人一直拿着這本書看。這本書的每一頁,對於他來說,都是一個讓人驚歎的世界。

“出生在瑞士一個貧困的修表工家庭,卻成爲20世紀現代建築業的傳奇性人物,他就是勒柯布西耶(LeCobusier)。”

年輕人看着書中描寫的作者生涯和這本講解建築的圖書,莫名地感到一陣戰慄和興奮。

但是,這種感覺並沒有持續多久。當他翻完最後一頁時,他慢慢回到了現實。

“我只是一個出生於貧困家庭,而且畢業於專科學校的無名拳擊手。柯布西耶是什麼,建築家又是什麼呢?”

他把書放回原來的書架上,然後走出舊書店,又慢悠悠地走向了體育館。但是,越是靠近體育館,越是遠離舊書店,他腦海中浮現出的柯布西耶留下來的.建築物輪廓就越是鮮明。

“修表工的兒子都能成爲一名建築家,爲什麼我就不行呢?”

“不,不!23戰13勝3平7敗。在拳擊比賽中幾乎是屢戰屢敗的我,還有什麼事能做得好呢?”

他不斷地否定自己的想法,躊躇不定。

“但是,我真的不想再這樣過下去了。哪怕只是一次,我也想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成功給別人看!”他陷入了痛苦的糾結中,什麼決定也沒有做出來。但是,他那原本邁向體育館的腳步,已然緩慢了下來。

“沒錯!我的人生至今爲止都是屢戰屢敗,那麼從現在開始我也該乘風破浪做個常勝將軍了!我比別人遲了一步,那我就用獨特的方法贏過他們就可以了。”

他這樣想着,大步流星迴到了家。然後,他開始爲成爲一名建築師做起了準備工作。

但是光有熱情是不行的。對於他來說,連就讀大學建築學專業的錢和時間都沒有。所以,他只能選擇另外一種辦法。那就是,到第一次發現勒柯布西耶著作的舊書店,閱讀關於建築方面的書籍。

最初因爲缺乏建築學的基礎知識,要想讀懂一個句子,他要花很長時間來翻找相關的書籍和詞典。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查找資料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少,他也積累了很多專業知識,並且開始準備下一階段的挑戰。

只要發現很優秀的建築物,他就會背起行囊跑遍世界各地去觀看。八年時間裏,他走遍美國、歐洲等各地的名城,親手爲這些建築物作圖,並用手去撫摸,去感受。就這樣,他踏上了自己夢想的建築家之路。

這是1995年的一個頒獎典禮現場

一位眼睛炯炯有神、頂着滿頭亂髮的中年男子走上了領獎臺。

“各位,讓我們掌聲歡迎普利策建築學獎得主———安藤忠雄!”

普利策建築學獎被稱爲是世界建築學界的諾貝爾獎,而且獲得此獎項的人中,東方人少之又少。安藤忠雄獲得這個獎項還有一層特殊的意義,他完成了從一個專業拳擊選手成功涉足世界建築家隊列的轉變。

成功並沒有就此止步。美國名校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紛紛請他擔任客座教授,而聚集了日本最頂尖人才的東京大學建築學院更是任命他爲正式教授。幾年後,他以名譽教授的身份退休,至今仍在努力地創作自己的作品。他被人們稱作是“這個時代最卓越的建築家”。

他在學生時代從未嶄露過頭角,成績一直非常平庸。他在做拳擊選手的時期,也從未表現出超羣的實力,他只是一個給對方選手做勝利的犧牲品的三流拳擊手。但是如今,他重新樹立了夢想,並且爲了夢想不斷地奔跑,切身體驗到的光線和大自然,成爲他建築作品中的主旋律。

在一次講座中,一位學生向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年輕時,教授是怎樣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決定要做一名建築師的呢?”

他微微一笑,答道:“那是因爲,當時的我一無所有。如果那個時候我擁有某種其他手藝的話,也許就很難接觸新的事物了,我只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已有的技能上。但正因爲我什麼都沒有,所以才能夠接受我看到和感受到的新東西。我也只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稍作調整展示給大家看而已,但人們卻很狂熱地喜歡它。人在一無所有的時候,往往面臨着能夠變大變強的最好機會。只是很少有人能有效地利用這個契機罷了。”

一無所有的人也有擅長的事,那就是“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