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找到合適自己的職業

職業有關的人格、興趣、能力等方面通常是相互影響的,但也不完全一致。那麼怎樣找到合適自己的職業呢?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相關的介紹文章,大家一起解下吧。

怎樣找到合適自己的職業

  怎樣找到合適自己的職業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說過:“一個人能夠成爲什麼,他就必須成爲什麼,他必須忠實於他自己的本性。”人需要“傾聽內在的聲音”,“選擇在本質上 適合自己的東西”,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相反,如果沒有發展和發揮一個人的才能,就常會隱隱地感到不安和失落。可見,職業的選擇和發展是個人發展中至關重要 的方面,值得我們深入地思考。

如果只是尋找一種謀生的手段,需要考慮的主要是自己的能力、外在的可用資源,以及這個職業賺錢的程度。這確實是進行職業選擇時需要考慮的一些很現實 的問題。可是,如果希望職業成爲一條實現人生理想的途徑,希望滿足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需求,就不僅僅要考慮這些。即使是從一個人通過職業獲得經濟收益和社 會地位的角度來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多數職業中的佼佼者都能得到豐厚的回報。

問題在於,如果你只是盲目進入一個目前看來流行的職業,你未必能成爲行業中的優秀者,未必能得到豐厚回報。而且,誰能確保目前看好的職業行情將來不 會變化呢?相反,如果你選擇了一個符合自己的個性、能力和興趣的職業,你不但容易成功,而且工作過程本身常常就給你帶來了很多滿足。可以說,從事一個自己 “勝任愉快”的職業,是一種幸運和幸福。

怎樣找到一個自己“勝任愉快”的職業呢?心理學家認爲,一個人的人格特點是決定一個人適合哪些職業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職業對這些有不同的要求,職業指導就是幫助一個人瞭解與自己的特點相符合的職業,使這個人更容易“勝任愉快”。在職業指導中,人格評估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分。

霍蘭德的六型人格理論、榮格的人格理論等,都是在職業測評中經常應用的理論指導。例如,霍蘭德根據人們的職業興趣將人格分成六種類型:現實型、研究 型、藝術型、社會型、管理型和常規型。每種人格類型有其主要特點及其適合的各種職業,例如社會型的人喜歡社交性工作,如教師、護士、諮詢者等;他們喜歡與 人打交道,個性熱情、友好、善良、耐心、有責任感等。

一個人獨特的特點不僅包括性格,也包括一個人的能力、動機與興趣、價值觀等。心理學中將動機分爲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如果一個人選擇某種工作的原因 主要是因爲父母的期望,或者爲了工作帶來的經濟收入,這些都是屬於受到外部動機的驅動,也就是說,一個人從事某項工作的原因在於工作之外的東西。

如果一個人選擇某種工作是因爲他喜歡這個工作的內容,喜歡這種工作方式,這些就是屬於內部動機的驅動,也就是說,一個人從事某項工作的原因在於工作 本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內部動機驅動的人,就是真正的“樂之者”,也就是對某項工作真正有興趣的人。

真正的興趣從何而來?對一項工作具有真正的興趣,反覆追求、難以捨棄,常常是因爲這項工作的某些特點符合了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某種需求。有的人渴望能 夠分擔和減輕他人的苦難,所以可能選擇醫生、護士,甚至心理諮詢師這樣的職業。我們也許會說這樣的人在工作中有崇高的奉獻精神,但實際上貼近苦難和減輕苦 難會帶給他們的意義和滿足,並不只是犧牲。有的人渴望追求真理,所以可能選擇從事科學研究。

對他們來說,找到變化的世界背後的規律是一件充滿魅力的事業,因爲他們渴望世界公正而可預測,所以他們孜孜以求,不覺得是一件苦差事。我們在生活中 如果看到一個人堅定而執着地追求一項事業,很可能是這種追求符合他的深層需要,這種需要甚至不是自己完全能夠意識到的。但有的時候,人們可以覺察到一些, 這些可以稱爲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所以,反省自己的價值觀和成長經歷,有助於我們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

真正的興趣也可以從“做得好”中間來。我們在學生中間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學生因爲某一科學得好就更喜歡學,因爲更喜歡學就學得更好,培養出對這個學 科的很大興趣。與前一種興趣相比,這種興趣更受到當前環境的影響,也就更容易有意識地培養。前一種的興趣有時候會表現出執着而非理性:一個人在現 實的機會上可能難以從事他追求的事業,或者一個人的能力並不適合,但這個人還是百折不撓地堅持要走上這條職業道路。

與職業有關的人格、興趣、能力等方面通常是相互影響的,但也不完全一致。一個人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就需要綜合考慮這幾個方 面。而尤其重要的,還是對自己的動機和興趣的深入思考:一方面,人格與職業的關係並不是僵化對應的,而如果可能進行與自己的興趣的真正符合的工作,某些能 力也可以再培養;另一方面,如果自己堅持渴求一種不可能的工作,也需要通過自我反省和心理幫助來解決這個心結。

  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一. 正確的自我認知

就職業發展通道來說,一般情況下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專業型,二是管理型。雖人人都有一個創業老闆夢,但並不代表人人都有與之相匹配的能力。

不要以爲專業型人才是一定可以通過惡補啃書來達成的目的。同樣也不要認爲管理型人才是看過幾本厚黑就可以讓人心服口服的。

在這裏,我只談我自己。我工作中的缺點是:計劃性差、拖延症、懶、不太會與陌生人打交道、自控能力差、易怒、不懂得妥協......,這其中的某些缺點是由於性格所造成,而改變人的性格,幾乎是不可能,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也是這番道理,這些缺點使得我註定不可能成爲一個優秀的管理型人才。那麼,如果我創業,那麼必定需要有一個與我能力互補的人。同樣,我也知道自己的優點:學習能力強、會給自己設定目標、對工作與客戶有責任心、專業能力強,在工作中從專業上可以讓人信服......。

知道自己能力強弱所在,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並且在每一次錯誤後獲得提高,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這是給自己進行職業規劃最根本的第一步。

  二. 能夠明確的認識到“目標”與“目的”的區別,並且合理的制定自己的目的。

沒錯,這裏我沒說錯。我知道我這番表達會有人覺得奇怪,因爲我們通常只會說制定目標,而不是說制定目的。別急,聽我慢慢的說。

我以男人追女孩來舉一個例子。一個男人,看上了一個女孩,這時候,有兩種結果。第一種,是和這個女孩談戀愛;第二,是把這個女孩弄上牀。而他,最終將哪一個結果設定爲自己的目的,會直接的決定了他會用什麼樣的行爲方式去和女孩接觸。

假設,這個男人以把女孩哄上牀爲自己的目的。那麼,在他與妹子接觸時,他不自覺的所有行爲方式都是抱着那最終一炮而去。他會選擇夜晚約會,然後將時間拖到很晚。他會盡量選擇無人的場所約會。他會做很多爲了直奔主題而去的舉動......

我們再假設,這個男人如果把和這女孩戀愛設定爲自己的目的,又會如何?他會在意對方的感受,他不會將時間拖到太晚,因爲他知道,這樣會耽誤別人第二天的工作。吃飯時他會盡量拒絕酒精類飲料。他所做一切事情的出發點,是爲了去讓對方感受到他的真誠......

我們再來假設,無論以哪種目的爲出發點。假如,這個男人最終都成功了,那麼上牀就是必然的結果。我們再來思考一下,那麼你們認爲,抱着何種目的去行事的男人,最終的收穫會更大一些?更能夠體會到男女兩性相處的更多樂趣?

在這裏,我不是在討論泡妞把妹,我談的,是我們應該如何制定自己的`目的。

我還是隻說我所接觸到的一些人和一些事。我們常說短視,其實短視的根本是凡事以當下利益爲出發點。任何事情,先去計較得失,到底有沒有直接利益可以獲得,如果沒有,那麼就會缺乏行事動力。這樣的人,在選擇自己行事目的時,必然時時刻刻優先考慮自己感受,很少會去思考自己到底要爲別人帶來什麼。在這裏,我落入俗套的給各位推薦一本書,這應該是一本很多管理者看爛了的書《從優秀到卓越》,我真的建議對目的感不明確的人去看看這本書。

剛剛寫完自己的答案後,又去看了看其他幾個答案。在這裏,我想把 @依翁 答案中的一段話粘貼出來,因爲這便是最典型的混淆了目的與目標區別的例子。

沒有誰的成功的職業生涯是可以被規劃出來,莫言同志要是一開始就奔着諾貝爾獎去,到頭來他也未必能如願,同樣,鐵凝同志一心將寫作的目的定在當作協主席的目標上他也未必能當得了。喬布斯奧巴馬比爾蓋茨等等爛大街的雞湯人物我也不願舉例了,自己腦補。

在這裏,我想告訴依翁,莫言同志從未把獲得諾貝爾設定爲自己寫作的目的。他只是熱愛,並專長,在確定了屬於自己的文章風格後,他就這麼專注的寫着。而獲得諾貝爾,是一個目標。即便他未獲得諾貝爾,也會因爲他所設定的正確的目的,而獲得國內其他文學大獎。

我們還是回頭看看前面我舉的那個追女孩的例子。看看在這個例子中,什麼是目的,什麼是目標。

相識(目標) → 牽手(目標) → 邊緣性行爲(目標) → 上牀(目的)

相識(目標) → 在一起(目的) → 牽手(目標) → 邊緣性行爲(目標) → 上牀(目標)

通過以上的一組對比,我們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抱着上牀爲目的的人,可能會先收穫到更多,而已戀愛爲目的的人,在達成目的後,纔會獲得更多。我個人不喜歡雞湯,但是,在這裏,我要讓你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必有收穫。

順利切換至第三點。

  三. 知道何事可爲,何事不可爲。

我們之所以會認爲職業不可能被規劃,因爲我們認爲外力會改變我們行事的軌跡。

在這裏,我要告訴你們,這是錯誤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除非人力不可抗因素的天災人禍外,大多數對我們直接影響到我們職業軌跡的外因,依然與我們平日的行爲有間接關係。

在這裏,我想先說一個我自己的一個例子。大約六年前,我想開一家攝影工作室,但是我並不懂技術,所以就找來一位曾經的同事談合作。在飯桌上,那位同事向我講述了一個讓我當時難以接受的事實。他臨出門時,他女友交代,如果我想合作,要他千萬不要答應,理由只有一個,我的言行很幼稚。沒錯,這就是我第一次被拒絕的理由。可是好在,當晚我回到家就進行了一整晚的反思,反思我平日的言行到底哪裏給人這般的感覺了。到那一刻,我終於明白什麼叫做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我才知道什麼叫做創造機會(也可以說是毀滅機會)。

所以,無論你選擇走哪條路,管理也好,技術也罷,你想當銷售總監,或者讓自己成爲行業頂尖......,好好的想想,爲了達成你的目標,你平日裏,你到底都做過哪些事情來爲自己樹立威信形象和創造機會。爲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到底哪些話不能說,哪些事不能做。

不要以爲有些無心的言論,例如背後評論別人,偶爾一句玩笑大家都不會記得。你以爲憑什麼和你同期進入公司的同事可以比你獲得更快的晉升機會?

機會不會選擇最有個性的那個人,機會只會選擇最合適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