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企人力資源出路何在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本成爲企業的第一競爭要素,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愈加凸顯。然而,傳統上穩居頭把交椅的國營企業,在人才競爭中卻越來越有大步落後的趨勢,問題何在?

淺談國企人力資源出路何在

"老闆"缺位,企業產權名存實虛。企業經營者與企業利益不緊密相關,缺乏把企業辦好的最基本的利益衝動。大多數經營者由行政任命,缺乏職業經營者的理性,對改善企業經營的理念、措施被動接受,行動遲緩。如大多數國營企業尚沒有成立真正意義上的人力資源部門。

企業行爲政府化,潛意識中政治氣氛濃厚,重"名"而不重"實"。如管理者的考覈任命強調政治表現,但有些業務骨幹卻因爲不善拉關係而受到冷遇,"又紅又專"的標準最後往往變成"紅而不專"。

領導更換頻繁,導致企業行爲明顯短期化,只重眼前利益。國企領導較少考慮到戰略、文化層次,即使制定了戰略目標,也不能保證它在下一任內的延續性,相應地企業更缺乏支持戰略實現的長期人力資源規劃。

領導者本身的素質和管理水準亟待提高。在國有企業,人力資源尚處於理念傳播階段,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引進,又較普遍地模仿抄搬西方經驗,只是簡單地嫁接一些技術工具和工作程序,忽視或沒有意識到與民族文化、行業特徵及企業具體情況的結合。

企業文化建設範圍狹窄,內容陳舊,對員工的凝聚力微弱。多數企業對企業文化的理解還很膚淺,也沒有明確的價值觀。由傳統的口號式宣傳演變而來的文化氛圍反而造成僵化、保守、形式主義的形象,不能吸引企業外部的優秀人才。

國有企業包袱沉重,矛盾重重,許多問題不是一時採取某個措施能解決的。因此許多企業領導也無可奈何,進行管理制度創新熱情不足。那麼,在目前的狀況下,國有企業的`人力資源工作是否完全無所作爲呢?

不是。至少與民營企業相比,國有企業還沒有完全失去優勢,有時優勢還比較明顯。例如:人才基礎較好,職工素質較高;有規範的制度運作傳統;國家在政策方面給予較大扶持,給予經營者較大自主權,等等。

不少成功的國有企業已經證明,只要有改進工作的動機,充分利用現有的優勢,人力資源工作可以在循序漸進的變革同時取得較大進展。以下就如何挖掘企業現有的人力資源提供幾個建議:

先激活。國有企業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用不好。海爾總裁張瑞敏提出著名的"休克魚"理論,就是要施加巨大的外在壓力,把"休克"的人才"打醒",促成大多數壓迫極少數的組織氛圍,實在不醒的,則堅決淘汰。

再激動。必須大刀闊斧地改革過時的工資制度,真正建立與業績緊密聯繫的薪酬體系,使激活了的員工既有壓力,不進則退;又有外部推動力,不斷改進和提高績效。

外激勵。從物質、精神兩個方面入手,對員工形成牽引力。物質即合理的管理和報酬體系;精神即企業的文化建設,以遠景目標吸引員工,以核心價值觀培養員工的認同感。

內激勵。從根本上尊重、信任員工,使企業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以此達到對員工內在驅動和持續激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