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不要有哪些心理

大學生擇業的過程,是一個複雜的心理變化過程。如何在這場就業的角逐中脫穎而出,需要充分的心理準備和良好的經濟狀態。以下是小編整理而成的是大學生就業不要有的心理,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大學生就業不要有哪些心理

  大學生就業不要有的心理

盲目自信的心理

有的同學認爲自己在擇業中具備種種優勢:學習成績優秀,政治條件好,學校牌子亮,專業需求旺,求職門路廣,因而盲目自信,擇業胃口吊得很高,到頭來往往會由於對自己估計過高,對自己的不足和困難估計不足而在擇業中受挫。

自卑畏怯的心理

有的同學大學四年順利地走過來了,也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和優勢,面對激烈的競爭,卻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如別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競爭勇氣,缺乏自信心,走進就業市場就心裏發憷,參加招聘面試,心裏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總覺得自己確實不行。在激烈的擇業競爭中,這種心理障礙是走向成功的大敵。

急功近利的心理

有些同學在擇業時過分看重地位,過分看重實惠,一心只想進大城市、大機關,去沿海發達地區,到掙錢多、待遇好的單位,甚至爲了暫時的功利寧可拋棄所學的專業,寧可不要戶口,不服從分配。這種心理可能會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滿足,但從長遠發展看並非明智的選擇。

患得患失的心理

職業的選擇往往也是對機遇的一種把握,錯過機遇,你將會與成功失之交臂。當斷不斷、患得患失,這山望着那山高,這也是導致許多畢業生陷入擇業誤區的一種心理障礙。

依賴心理依賴心理

在求職擇業中又具體表現爲兩種傾向:一種是依賴大多數的從衆心理,自己缺乏獨立的見解,不是從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切合實際的選擇,而是人云亦云,見別人都往大城市、大機關擠,自己也跟着湊熱鬧;另一種是依賴政策,依賴他人的傾向,不是主動選擇、積極競爭,而是覺得反正國家要兜底,反正有優生優分的政策,坐等學校給自己落實單位。這種心態也是與激烈競爭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的。

  大學生就業應避免的心理

1、求穩心理

擇業求穩心理,是指從職業的穩定性出發,追求工作職位的安穩、清閒、福利待遇好等等,不願意選擇有風險、有挑戰性的職業,更不敢去自己創業。因而,畢業生對全額財政保障的事業單位趨之若鶩,公務員考試熱度始終不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愈演愈烈,即使選擇企業也首先以企業的歸屬和大小而論,似乎不太在意對企業的發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顧人職匹配的客觀合理性。求穩心理主要由於求職一次到位的傳統觀念造成的,受家庭傳統文化影響,幹部、知識分子家庭尤甚。?

2、依賴心理

擇業依賴心理,是指在擇業中缺乏獨立意識和自主承擔責任的意識。形成擇業依賴心理現象主要是由於個人獨立決策能力不強,缺乏進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現爲不主動出擊,消極逃避就業市場,抱着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依賴家人通融社會關係,試圖通過關係就業;依賴老師、學校送工作上門,總念着車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會掉餡餅,試圖坐等就業;即便有就業崗位選擇的機會,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長尋求決策幫助、對職業左顧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貽誤擇業時機。

3、從衆心理

擇業從衆心理,是指在求職擇業時因爲跟着感覺走而盲目從衆。形成擇業從衆心理現象主要是由於缺乏擇業主動性,缺乏對現實就業市場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對就業信息的主動收集與分析判斷,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需要、價值觀以及自身特點等沒有明確認識,在就業時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素質和擇業的客觀環境,隨大流而造成的。

  大學生常見的就業心理問題

1. 期望過高——精英情結 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形成了國家資源過度向精英階層集中的現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等傳統思想鑄就了很多大學生的“精英情結”, 這種“精英情結”導致了社會價值取向的單一、對白領文化的推崇和種種不合理的職業歧視現象的出現。使大學生本人、其家長以及整個社會對就業產生過高期望,部分大學生就業心態變得狹隘,擇業的自主性和多樣化受到很大限制。“精英情結”造成了部分大學畢業生薪資期望過高,從而抑制了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畢業生大都希望留在發達的大城市中,造成了局部地區人才過剩;部分畢業生只想從事金融、計算機等熱門行業,造成了部分行業人才過剩。另外很多海外歸來人員未能順利就業也和這種“精英情結”有很大關係。 和國內這種就業觀和就業環境嚴重脫節的狀況相比,很多發達國家大學生的就業觀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由於高科技行業收縮和北美經濟低靡,加拿大的失業率達到7.8%,大學生就業很難,不少學生選擇了短期臨時工作來暫時解決飯碗問題。巴西失業率達到12%,大學生們已經習慣“先就業再擇業”。俄羅斯大學生畢業後大約只有30%從事與本專業掛鉤的工作。而西班牙的大學生們已經習慣作“藍領”工人了。面對激烈的求職競爭,國外大學生能夠放下身段,從事基層工作的態度和觀念值得國內大學生反思。

2. 規劃不夠——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儘管很多高校已經開展職業生涯教育,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普遍偏低,出現就業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這方面尤爲明顯。這種規劃意識的薄弱主要表現在對自我和工作世界缺乏足夠的瞭解,在大學期間沒有一個清晰的.職業目標。 對自我的瞭解是職業規劃的起點,需要通過能力、興趣、性格和價值觀等四個方面進行系統的探索,也就是發現自己的過程。同時,大學期間還要對工作世界進行探索,對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分爲兩個層面:行業和職業。對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通過瀏覽網絡媒體、聽講座、實習、職場訪談等途徑進行。做好這兩部分工作,是確保找到和自己優勢匹配的職業的條件之一,有助於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以後,上學期間可以按照目標職業的能力要求來塑造自己,到了求職的時候已經具備目標職業要求的能力素質要求,就可以順利就業。 而很多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學生沒有清晰的職業目標,大學期間主要圍繞專業課進行學習,並且由於不瞭解學習的意義,學習的動力不足,導致學習成績不好,另外也沒有培養工作所要求的必備能力。同時,這些人羣在求職的時候目標不清晰,不能突出自己的優勢,使求職變得盲目,缺乏針對性,降低了求職的成功率。

3. 約束太多——不合理信念 大學生求職中存在許多不合理的信念。這些不合理信念一旦存在頭腦中,就會影響順利就業。求職中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對“自我”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我真沒用。” 這種迷茫時的自我否定心態,會造成求職中的猶豫、軟弱。又如 “我無法從事任何與我本身能力、專業不合的工作。”這種靜態的眼光,怎麼能適應職業生涯的動態發展?還有一些同學對自我的認識過於自負,如“只要我願意去做,我就能做任何事。”自以爲什麼都能做,往往什麼都做不好,也難以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成功。 第二類,對“職業”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一定要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職業,在沒有找到自己適合的職業之前,絕不簽約”,“我從事的工作要能滿足我所有的要求”,“這份工作的專業要求應該是很嚴格的,我或許不合適吧”,“我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否則人生多沒有樂趣啊!”,“這個行業不適合我的性別”……這些非理性的觀念無形中就把自己的職業選擇範圍大大地縮減了,成爲造成目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類,對“就業”的不合理信念。一些同學對於就業過於草率,如“我會憑直覺找到最適合我的職業”,結果到了崗位上才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或者不適合這個職業,造成頻繁跳槽。又如“有工作就做吧,反正以後有的是機會換工作”,過於隨意地選擇職業,往往會空耗精力,不利於在行業中提高自己,延誤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些同學又過於慎重:“這個決定我一定要謹慎再謹慎,因爲一旦選擇了,就不能變了”。把職業看成靜態的,覺得“一選定終身”,結果導致猶豫不決,錯失良機。 第四類,對“發展”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工作一定要在北京、上海,因爲這裏機會更多,利於我的發展。”現在很多人都在乎工作的地點、工資等外在的直接的待遇,這本無可厚非。但是,要辯證地分析自己的狀況和自己行業的性質。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雖然機會看起來多一些,但是優秀人才也多、競爭也大,個人相對競爭優勢不一定能夠體現出來,相反,如果能夠在其他城市,或許更爲體現自己的競爭優勢、發揮自己的才能,取得職業成功。 以上這些求職中常見的不合理信念禁錮了學生的頭腦,影響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因此在決定就業後一定不要用各種各樣的主觀推測“鎖住自己”,而對職業環境以及自我追求的變化無動於衷。態度決定一切,大學生要減少就業心理問題的影響,就必須改變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4. 壓力過大——心理素質較差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就業制度的不斷改革,“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和“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用人制度已經成爲當前就業的主流發展方向。日漸激烈的就業競爭,不僅對當代大學生的知識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特別是近年來就業結構化矛盾日益突出,就業難度日趨增大,給廣大的畢業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些心理壓力,以及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也是導致部分學生就業困難的一個原因。 高校畢業生求職中常見的就業心理問題主要體現爲畏懼心理、矛盾心理、依賴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從衆心理等等方面,並以一些情緒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畢業生求職過程中比較常見的情緒問題主要有急躁、孤傲、自卑、焦慮、恐懼、情感淡漠等。這些就業心理常見問題,除了與當前整個社會就業環境有關之外,也與大學生自身心理髮展特點緊密相連。在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完善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機制,有效的開展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幫助高校畢業樹立正確的求職期望,培養積極情感,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將會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