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報告

考察報告1

商業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持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被譽爲社會“減震器”和“潤滑器”。隨着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保險市場中也顯現出了一些矛盾和問題。爲了進一步規範我縣保險市場,更好地發揮保險業在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中的保障作用,最近,我們組織力量,對我縣保險市場進行了一次全面、深入地調查,並對有關問題進行了認真地分析和思考。

考察報告

一、我縣商業保險市場發展現狀

(一)市場主體發展迅速。截止年7月底,全縣共有10家商業保險公司進入我縣設立分公司或營銷服務部。其中,財險公司有中國財保、太平洋財保、中華聯合財保、大地財保等4家,壽險公司有中國人壽、泰康人壽、新華人壽、生命人壽、平安人壽、太平洋人壽等6家。10家保險機構中,以分公司形式設立的有4家,其中財險有中國財保、大地財保、中華聯合財保3家,壽險有中國人壽1家。全縣共有保險從業人員1800餘人,其中,專職管理人員116人。從業人員中,從事財險人員800餘人,從事壽險人員1000餘人。當前,另有等5家財險公司正在我縣籌建設立分公司(營銷服務部),年底,全縣商業保險機構將達到15家,比年新增9家。

(二)保險產品日益豐富。人壽保險產品主要包括普通壽險、分紅保險、一年期以上健康險和短期險。規模較大的主要有“康寧終身”、“千禧理財”、“國壽鴻泰”、“國壽鴻新”、“學生平安”保險、“校方責任險”等30多個險種。各財險公司主要經營機動車輛險、家財險、企業財產險、貨運險、短期健康和意外傷害險等。有的公司還積極探索涉農保險業務。如中華聯合財保、大地財保公司分別推出了“家家樂”、“農家樂”系列組合產品,正在農村推廣。

(三)經營管理日臻完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各家保險機構不斷更新經營管理理念,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建立客戶回訪制度,完善事前、事中、事後服務控制體系,改善內部管理,增強服務能力,贏得客戶認可,保費收入、上繳利稅逐年增長。年,全縣實現保費收入7540、3萬元,上繳利稅237、47萬元;年,全縣實現保費收入9763、8萬元,上繳利稅262、82萬元,分別增長29、49%、10、68%。今年元至6月,全縣實現保費收入就達10293、7萬元,上繳利稅269、2萬元,保險深度(保費收入佔GDP的比重)爲3、87%;保險密度(人均保費金額)爲101、02元/人,已超過年全年保費收入和利稅。元至6月的保費收入中,財險收入1600、7萬元,佔15、55%,壽險收入8693萬元,佔84、45%。中國財保、中國人壽兩家老牌公司雖穩居主導地位,佔有財產險和人壽險89、66%左右的市場份額,始終領跑全縣保險市場,但也明顯感覺到了來自保險市場開放的競爭壓力。

(四)保險功能逐步增強。全縣保險行業規模不斷擴大,保費逐年遞增,保險所提供的制度安排,如參與社會體制管理、減少社會成員間的經濟糾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維護社會穩定等等,已開始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多個層面、多個環節,其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明顯提升,促進了全縣保險事業與經濟、社會事業的和諧發展。年,全縣各保險機構共受理理賠6047起,賠款兌現1905、2萬元;年,全縣各保險機構共受理理賠5549起,賠付兌現1532、4萬元,今年元至6月,全縣共受理理賠2827起,理賠兌現952、162萬元。今年,我縣“4?26”特大交通事故發生後,太平洋保險公司積極主動介入,並按合同約定,進行頂線賠付,向縣審計局原副局長肖國辛的家屬快速理賠23、4559萬元,爲政府減輕了壓力,維護了社會穩定。年,中華聯合財保公司爲56家涉農企業開辦了小額保險業務,及時化解了這些公司在恢復性發展中的資金困難。

二、我縣商業保險市場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保險宣傳力度不夠。一直以來,縣、鄉兩級政府很少把商業保險工作納入到議事日程,對《保險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保險的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等方面的宣傳組織不力。各保險公司只注重對業務人員的業務培訓與產品推介宣傳,很少組織對相關法律、法規,社會保障知識、案例等的宣傳。加之,不少保險從業人員在進行保險展業推介時,重理財功能的宣傳,輕風險保障功能的宣傳,宣傳方向不對,導致消費者對保險的風險防範功能認識不深、保險意識不強。社會的保險意識與保險業的發展態勢還存在很大差距,被動接受保險活動較多,主動參與保險活動較少。

(二)同業無序競爭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高薪挖引同業公司人員。隨着我縣機構的增加,全縣保險從業人員需求量逐步增大,尤其是高級管理人才和手中掌握着一定客戶資源的業務經理,成爲新保險機構爭奪的重點,在高薪、高位的誘惑下,不少管理人員走馬燈一樣,頻繁跳槽,導致保險隊伍管理混亂,也直接增加了相關保險機構的人員培養和管理成本。二是不計風險成本低價“攬保”。相比之下,財產險比人身險競爭更趨激烈,主要以車輛險、責任險、意外險競爭爲主。違規競爭導致費率嚴重走低,經營瀕臨虧損,承保潛在風險加大。特別是機動車輛保險,各家公司相互壓價,費率折扣超過約定標準的現象比較普遍。個別新公司急於搶佔市場,“低價”攬保。年城區的士車輛臺均保費爲6600多元,現已降至4500-4800元,降幅達46、67%,而責任保額未降,仍爲66萬元。縣大地財保測算,今年該公司承保的士40輛,共收取保費18萬元左右,如有1輛的士需全額賠付,該公司將所有保費全賠進去還不夠。這種局面得不到遏制,勢必將保險經營推向險境。部分公司、部分險種已經開始出現虧損。三是旁落責任拉攏客戶。今年,車船稅開徵後,按照有關政策規定,財險公司在開展車輛保險業務的同時,必須代徵車輛、船舶使用稅。但是,有少數財險公司不顧國家利益,只管拉攏客戶,不代收車船稅,導致少數“聽話”的公司因代收車船稅而客戶減少保費下降,“不聽話”的公司不收車船稅而拉攏客戶,客戶增多保費增加,責任與利益出現了倒掛現象。

(三)營銷人員素質偏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業人員業務知識有待加強。從全縣保險從業人員的組成和來源看,以待崗、下崗、離崗人員和機關事業單位兼職人員爲主,專修保險專業的人員比較少。不少人員本着就業和謀取“二職業”的想法進入保險行業,對保險的相關法律法規掌握不夠,瞭解不多。特別是有不少管理層人員和具體代理人員對公司推出的新產品條款理解不透,宣傳解釋不清,有上下標準不一致、口徑不統一的現象。二是少數從業人員道德、誠信素質有待提高。有不少從業人員短期行爲嚴重,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利用客戶對自己的信任,過分誇大產品的保障功能,對限制性條款和免除責任沒有如實告知客戶,誤導投保人做出非理性選擇,爲以後客戶與保險公司在理賠問題上發生糾紛埋下隱患。三是從業人員中“臨時就業”的現象較爲普遍,隊伍流動性大。各家保險機構從業人員更新換代較爲頻繁,營銷隊伍不穩定,導致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服務斷檔,續保業務開展困難,投保對象“投後撤保”的現象時有發生。

(四)涉農保險發展緩慢。我縣是農業大縣,農業是我縣經濟的基礎產業,也是弱質產業。從目前農村保險保費收入情況看,增速有所加快,但覆蓋面和保費收入仍處於較低水平,與農業在我縣經濟中的地位以及農村人口數極不相稱。特別是近些年,我縣農村自然災害、疫蟲病害頻發,農民損失嚴重。“國十條”和省“八條”出臺後,省政府辦公廳轉發了省保監局《關於加快全省“三農”保險發展的意見》,但是,我縣“三農”保險特別是事關農村經濟發展大局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還未引起縣、鄉兩級政府和相關保險部門的重視。目前,涉農保險也僅限於農房險、家財險、醫療、養老、人身意外傷害險等常規險種,涉及農業的只有變壓器、耕牛、棉花儲運之類的財產保險,真正爲農戶種植、養殖排憂解難的險種較少,或者說保險公司雖有相關的險種,但由於受農戶經濟條件、收入狀況、保險意識、風險難預測等因素的影響,存在“農戶保不起、保險公司賠不起”的兩難現象。

(五)行業監督管理缺失。目前保險市場的監督管理體系不完善,監管明顯不到位。國家設立了保監會,對保險業行使監督管理職能,保監會向下只延伸到省一級。省保監局面對龐大的保險市場,顯得鞭長莫及、力不從心;市一級雖然成立了保險行業協會,制訂了《保險自律公約》、《營銷員流動自律公約》、《從業人員違規行爲管理暫行辦法》、《違約保證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但協會是一個行業組織,不具備行政執法職能,不能採取強制措施,所以,面對各種違規行爲也無能爲力,對行業違約行爲的處罰很難執行到位;縣一級則什麼機構也沒有,個別保險公司只顧快速擴張,不顧自律公約,違約經營問題時有發生,但無人監管。

三、進一步加強我縣商業保險市場建設的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會保險意識。縣、鄉兩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重視保險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種會議和宣傳媒體廣泛開展宣傳,引導社會正確認識保險,引導廣大消費者積極參與保險,理性進行保險消費,擴大保險消費需求,拓展保險的資源空間。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中,要發揮正確的主體導向作用,宣傳、支持並引導農村保險事業的發展,發揮保險支農、助農、扶農的功能。要充分發揮各保險公司自身的作用和行業優勢,利用電視、廣播、報紙雜誌及網絡媒體,向社會公衆廣泛宣傳保險的重要性;要“抱團”宣傳,避免單打獨鬥,降低宣傳成本,提高宣傳效果。特別是要通過正面典型案例、現身說法,向公衆宣傳保險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宣傳的可信度,提高人們的參與意識。各保險公司還要利用保險營銷人員點多面廣的優勢,加大保險產品的宣傳解釋工作,加深人們對保險產品的瞭解和認識,爲擴大保險市場儲備客戶資源。

(二)加強內控建設,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一是要加強對保險從業人員的管控力度。建立並完善保險從業人員准入制度和相關管理制度。要嚴把准入關,防止一味追求擴充市場佔有份額,盲目吸納從業人員;要加強從業人員崗前培訓,徹底杜絕無證上崗。二是要切實加強保險行業的誠信建設。要進一步加強誠信建設,把“誠信保險”的各項教育和創建活動作爲“信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杜絕誤導、欺詐等違規行爲;要堅持向社會發布投保風險提示,增強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促進理性消費;要克服保險服務過程中“重承保、輕理賠,重保前服務、輕售後服務”等現象。對社會普遍關注的車險、健康險等領域,要細化理賠服務內容,明確理賠程序和時限,突出解決銷售誤導和理賠難問題;要逐步建立統一、規範的保險代理人誠信記錄信息庫,與從業資格證書一同管理,實現各保險公司之間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特別是要建立和完善保險從業人員的“退出”機制,加大對保險從業人員失信的懲戒力度,對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保險代理人,要堅決辭退,並記錄在案,終身不得從事保險代理業務。三是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業務操作規程。各保險機構要認真研究制定業務操作規程,明確重要崗位的職責分工,實行業務流程規範化管理。要設立內部稽覈、事後監督崗位,作好日常監督檢查工作,有效降低並規避保險公司與投保人的利益風險。四是要細分市場,找準市場定位。各保險公司要圍繞全縣經濟社會生活的重大變化、圍繞城鄉居民的消費習慣和熱點、圍繞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的調整,發揮自身優勢,細化我縣保險市場,選擇好各自的突破口和切入點,推出個性化、差異化的保險服務項目,努力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職業、不同地區人羣對保險產品多樣化的需求,避免同質競爭、爭奪同一市場帶來的不良後果。

(三)拓寬服務領域,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一是要創新縣域保險發展思路。各保險機構要着眼縣域實際,立足於關注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創新發展思路,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加快發展涉農保險。要在進一步探索開展農民醫療保險、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農村家庭財產保險、涉農企業小額保險等常規險種的同時,不斷開發新的“三農”保險產品,突出解決好農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二是要積極參與政策性農業保險。要堅持“有效需求”的原則,確定種植業、養殖業“兩業”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特別是要儘快啓動生豬保險、能繁母豬保險業務,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起“政府推動、共保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體制。縣政府要作爲農業保險發展的組織者,主動承擔農業保險發展的責任,積極向省、市爭取,落實資金支持,引導我縣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儘早啓動。三是要完善農村保險網絡體系。要進一步優化網點佈局,改善和加強鄉鎮保險服務網絡建設,力爭建立起網絡到鄉鎮、延伸到村組的農村保險服務體系。四是要建立健全縣級保險服務機構。各營銷服務部要不斷拓展自身業務空間,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使之逐步達到分公司設立標準,做到納稅到縣級,參與服務縣級經濟發展。

(四)健全監管體系,強化對保險的監督管理。一是要加強監管體系建設。建議在縣市級建立保險監管機構的派出機構,或委託銀監局對基層保險市場實施監督管理,對基層保險機構進行清理,進一步規範保險市場。二是實行行業准入管理。在機構准入方面,要爭取上級保監機構和部門,根據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收入狀況等綜合指標,加強保險機構設立的可行性研究,合理控制縣級保險機構數量。既要保持適度競爭所需的機構數量和必須的發展空間,同時又要防止因機構數量過多,造成過度競爭、無序競爭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和矛盾。在業務准入方面,要重點對投資理財類保險業務品種進行嚴格審覈把關,既要避免對其他金融產品尤其是儲蓄存款構成直接衝擊,保持各類金融業務的均衡發展,又要防止保險公司不計成本開展業務促銷,確保保險公司穩健經營和投保人利益不受損失。三是要建立集團業務公開招投標制度。交通運輸企業車輛交強險、商業險宜採取招投標的方式進行採購,引導各保險公司進行理性競爭,以免惡性殺價帶來不良社會後果。四是要加強對保險機構的稅務監管與服務。一方面,稅務部門要與保險機構認真研究,重點解決好保險機構代徵車船稅時存在的稅款與保費由保險公司一票同步收取,每月再由保險公司集中向稅務部門開具稅票,投保對象(納稅人)納稅、收據不同步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加強稅務監管,防止偷逃稅收和流失。稅務部門要加強對車船稅、保險營業稅徵收情況的監管,適時監控,對少數保險公司不履行車船稅代徵職責,拒繳、拖繳、漏繳營業稅的,堅決查處,直至停業整頓。五是要嚴厲查處擾亂保險市場秩序的違法違紀行爲。要加大對保險公司的業務檢查和違規處罰力度,嚴厲打擊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爲。同時,要堅決查處行政事業單位公職人員利用職務之便,干擾保險市場的違紀違法行爲,維護公平、有序的經營環境。

(五)實施政策引導,創優保險發展環境。一是要科學編制全縣保險發展規劃。要結合我縣“”發展規劃,認真研究我縣保險業發展規劃,着重解決保險業長遠發展規劃的目標、戰略、步驟、措施以及政策等問題,規範地指導我縣保險業健康有序發展。二是加強政策指導與扶持。縣、鄉政府要認真學習、貫徹國務院《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3號)、省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全省保險業改革發展的意見》(政發[]45號)等文件精神,把保險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實際,研究制定全縣保險業改革發展的具體意見,加強對全縣保險業發展的宏觀指導與政策支持。三是建立保險機構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平臺。縣、鄉兩級政府要以專題會、座談會等形式,組織保險、稅務、銀行、工商、、消防、教育等有關部門開展經常性的交流、探討,互通情況,並就如何支持、扶持保險業發展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爲保險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工作環境。四是要建立保險激勵機制。要仿效對銀行其他金融機構的獎勵辦法,把保險發展業績、在地方繳稅情況納入工作目標考覈體系,把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作爲目標考覈的硬指標,對保險行業實行年度考覈,對保險有功人士、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的保險公司實行年度獎勵。

考察報告2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人才是實現發展目標的關鍵因素。爲了對接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戰略,縣委、縣政府確立了突出工業優先,推進“一主三化”,統籌城鄉發展的總體思路,提出了加快建設新興工業強縣、特色農業大縣、區域物流中心、生態水鄉,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縣市發展爭第一,縣域經濟爭先進”的奮鬥目標。爲了切實加強我縣人才隊伍建設,爲我縣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近期,縣人事局組織專班到縣衛生、教育、農業、建設等專業技術人才集中的事業單位和部分規模企業,就人才隊伍現狀、人才需求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並就加強我縣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建議。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全縣各地、各部門緊緊圍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戰略重點,積極探索人才隊伍建設的新思路、新途徑、新舉措,不斷推進人才政策機制創新,下大力氣引進各類優秀人才,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至年底,全縣企事業單位有各類人才15847人(具有中專及以上學歷或具有初級及以上職稱以及高技能人才)。從人員分佈上看,事業單位人才10205人,企業人才3174人,鄉土人才2468人;從專業技術職務上看,正高13人,副高903人,中級6346人,初級8585人;從文化層次看,研究生24人,本科生20xx人,專科生5780人,中專(高中)及以下7978人;從年齡結構看,35歲以下2516人,36歲—45歲3524人,46歲—55歲6890人,55歲以上2917人;現有各類優秀人才43人,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5人,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省政府專項津貼3人,市政府津貼6人,縣政府專項津貼30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是人才匱乏,分佈不勻。從總量上看,各類人才佔全縣總人口的1、53%,明顯偏低。從人才分佈上看,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職稱的人才大部分集中在事業單位,企業人才僅佔20%,在數量、質量上難以支撐企業的快速發展。從地域分佈上看,鄉鎮人才僅佔15、6%。僅以農業技術推廣技術人員爲例,按每1、5萬畝農田配備一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標準,我縣有農田120萬畝,應配80人,現僅有45人。從結構層次上看,我縣高、中、九年級類專業技術人才之比爲1:7:9,高層次人才僅佔人才總量的6、13%,而且特別缺乏在省、市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

二是整體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專業知識較差,能獨擋一面的人才缺乏。如縣疾控中心,覈定事業編制60人,按編制配齊人員後,第一學歷爲本科的只有4個,能獨擋一面的人員僅佔1/3、在現有人才隊伍中,年齡結構老化,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年齡偏大,而且部分高層人才已退居二線或外流。如國務院津貼享受者張全忠(化工行業)、宋宏章(汽車行業)等,均已退居二線。縣植保站在編在崗4名專業技術人員,平均年齡46歲,不能適應事業發展要求。

三是人才流失嚴重,地域優勢不足。近十年來,由於多方原因,“人才東南飛”現象持續不斷,並呈增量加速之勢。目前平均每年流失各類人才約50人。人才流失呈現“兩多”現象: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流失多;技能人才流失多。如縣梅園中學省級明星教師凡華,年因提拔不成,辭職到深圳某中學任教;原建築規劃設計院10名專業人才中有7人(包括國家一級構造師1人、一級設計師1人,一級監理師1人,本科生4人)陸續外流到廣東、武漢等地。年車橋副總徐才安辭職到三環公司任職等等。我縣基礎教育一直抓得較好,每年大學聯考上大學的學生都在5000人左右,但畢業後回縣工作的每年僅幾十人,約佔考入大學人數的1%。

四是人才難引進,更難留住。面對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各類人才短缺的現狀,各部門(單位)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想辦法引進人才,留住人才,但收效甚微。如車橋公司年以來先後招聘、引進100多人,僅留住19人。今年計劃招聘120人(包含專業人才和普工),趕了7場次招聘會,2場爲零,目前招聘不到20人。年該公司引進德國C28齒輪生產線後,花費20多萬元選送10人(工段長2人,大學畢業生8人)到北京進行專業操作知識培訓2個月,兩個月後僅留下2個工段長。新生源公司自年起先後招聘、引進各類人才40多人,現僅留下4人。

我縣在人才方面存在這些問題,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障礙:

1、經濟區位優勢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縣人才的發展。我縣是欠發達縣市,人均收入在全省比較靠後,事業單位人均月收入(扣除“三險一金”)約爲1400元,如縣植保站高級植保師張才德,扣除三險一金後實際月收入爲1600元;規模企業平均約爲普工800-1400元/月,本科生約爲1500-2500元/月。與南方地區和沿海地區相比,劣勢明顯。我縣經營行業主要是傳統行業和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行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不多。加上縣內企業塊頭不大,實力不強,目前儘管,我縣規模企業增加到130家,與20xx年相比淨增50家,但沒有一家稅收過億的企業,銷售過10億的企業也僅有公司一家。大多數企業存在“有多大廟就供多大菩薩”的思想。相對競爭力較低,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才隊伍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2、傳統的計劃模式和“重財輕才”的舊觀念,使得部分單位引才口頭上重視,行動上忽視。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識和傳統的價值取向將大部分專業技術人才集中到機關事業單位。加上受深層次文化意識的制約,企業愛才只在口頭上,親信式團隊、家族式管理使許多企業重資本聚集,輕人才組合,個別單位是缺才拒才,重引資、輕引智,重使用、輕開發,忽視科研、培訓、引進、待遇、晉升等人才密切關心的問題。

3、體制與機制上的障礙及人員調配方式,客觀上造成人才資源的結構性矛盾突出。由於歷史的原因,我縣事業單位嚴重超編,年實施以編制爲龍頭的人員調配管理機制以來,全縣大多數事業單位仍然在還歷史的舊帳,造成人員難流動,新鮮血液難補充,人才年齡結構老化。如縣實驗國小有教職員工149人,40歲以上佔70%,30歲以下5人,28歲以下僅2人。現有人員專業結構不合理,急需的人才引進了人,卻難留住心。縣職教中心2年前引進了2名模具專業教師,但一直是臨時工身份。目前事業單位普遍反映缺三類人:能做事會幹事的人、業務骨幹、學科帶頭人。如縣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覈定事業編制32名,按要求醫療和財會專業技術人員配備應爲總人數的70%以上,但實際不足50%。該單位目前空餘編制6名,擬調進醫管等專業人員,但縣裏要求從縣衛生系統其它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中進行人員調劑。目前衛生系統內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專業人才無法調劑,而能調劑的非專業人才又不能適應工作需要。

4、投入及激勵強度不夠,綜合環境欠佳,影響人才創業環境的優化。從人才投入看,近幾年全縣各類人才開發的投資有了較大的增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實用人才培訓等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近十年來,縣委、縣政府每兩年對部分優秀人才進行一次表彰獎勵,對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實行政府津貼,累計投入財政性資金30多萬元,但與其他地區的人才創業環境相比較,仍有較大的差距。在投資政策上,往往把產業投資放在首位,技術投資放在第二位,人才投資放在第三位。在投資機制上,尚未建立政府、企事業、人才個體多元投資的機制,也未建立縣級人才發展基金。從動力機制上看,以激發各類人才內在動力爲目的,集精神物質激勵爲一體的機制尚未形成,利益驅動的作用發揮不夠,薪酬待遇也未與能力、業績掛鉤,人才的歸屬感和向心力較弱。從引才留才環境上看,沒有制定吸引人才的特殊政策,企業的人文環境也有待改善、提高,等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縣人才資源的開發和人才隊伍的可持續優化。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

(一)擬定人才發展戰略目標,深化各級各部門人才意識。

調整充實縣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由縣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組織人事部門負責綜合協調,強化各級各部門職責,將人才工作情況納入班子考覈的重要內容。制定“十二?五”縣級人才發展規劃,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加大財政對人才經費的投入,形成政府投入爲引導,用人單位投入爲主體,社會各方出資爲補充的多元化人才開發投入機制。着力營造關心、支持、理解、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環境。

(二)盤活用好現有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1、優化用人機制,拓寬選用渠道,促進各類人才有序流動。制定有利於人才流動的辦法和實施細則,比如對選調生、“三支一扶”畢業生,工作期滿後,只要本人願意,通過相應考覈,就可給與編制,辦理聘用手續,留住人才。積極培養企業人才,如黨政機關幹部願意到企業工作,保留人事關係,行政級別不變,適應的繼續留企業工作,不適應的可回原機關工作。實行編制的動態管理,建立事業單位人員正常補充機制。有空編的應每年補充一次。對高精尖人才實行定向招考。

2、打破地區、部門界限,鼓勵現有人才參與社會分工合作。人才是活化的資源,在一個企業內也不可能得到完全的發揮,在遵守職業道德準則的前提下,允許他們到更廣闊的天地去施展才華。如車橋公司的技師郭全,是省級技能大師,在、都小有名氣。公司與其約定,在保證公司機修工作基礎上(總經理給其特殊待遇),可接攬其他廠家維修工作。

3、加強培訓、暢通渠道,爲人才發揮作用創造環境和條件。一方面,根據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利用各類培訓基地、網絡教育平臺,加大對人才專業技術、知識的培訓與更新。另一方面,建立各級領導聽取高層次人才意見直通車制度。明確縣四大家領導每人聯繫1—2名優秀人才或技術骨幹,經常性地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爲高層次人才提供參政議政舞臺,發揮他們智慧和作用。再次,加強單位(企業)文化建設,打造健康、積極、向上的物質、人文環境,進一步增強單位(企業)吸引人才的魅力,並激發人才的歸屬感與向心力。

(三)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才引智”

1、加強項目建設,搭好引才引智平臺。項目建設是聚集資本、吸引人才、落實國家優惠政策的核心,也是吸引人才的突破口。要加強新生源、移栽靈兩家企業省級博士後產業基地建設,藉助這一平臺,加強與相關高校聯繫溝通,提前向優秀畢業生提供實習崗位,招引高層次人才到我縣工作。

2、完善人才政策,用良好的待遇吸引高層次人才。用足用活現行工資福利政策,提高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待遇。搞活事業單位活的工資部分,允許單位根據工作情況進行再分配。對願意回縣工作的本科生直接執行定級工資,對引進的外籍本科生給予適當生活補貼。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縣政府實行補貼制度,鼓勵企事業單位引進高、精、尖人才,實施“一流人才、一流報酬”。用高薪吸引急需的高端人才。如高薪聘請某技術研究所任光電纜項目負責人,月薪5萬元左右,還爲公司帶來了一個5人技術團隊。設立縣級人才發展基金。由縣財政、企業、社會多方籌集100萬以上發展基金,定期重獎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

3、解決後顧之憂,創優環境穩定人才。建設人才週轉公寓。針對企業難以單一地徵(用)地爲高級人才建公寓的現實,採取政府統一建設,企事業單位租用的模式,解決企事業單位引進人才的居住問題,併力求停車、健身、商務、娛樂、物業管理等功能齊全。簡化程序,開闢“綠色通道”,幫助解決新引進人才家屬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問題。發放“人才健康綠卡”,確定定點醫院,聯繫科室,由定點醫院爲持卡人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定期跟蹤、回訪。加強與外來人才的溝通和聯繫,定期開展座談會、鄉友聯誼會等活動,使他們更好地爲我縣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才智。

(四)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培養急需、長線人才。

1、加大職業教育工作力度。根據事業單位和規模企業發展的需求,對缺口較大的營銷、企業管理、設計等專業實行定單式培訓。由縣職校與需求企業單位簽訂委培合同。

2、實施人才迴歸工程。結合需求,與畢業後願回縣工作(至少5年以上)的高校畢業生(本科或以上)簽訂就業合同,由財政給予一定數額的補貼(約爲大學學費數額),並確保一定的工資待遇(類似國家對師範生優惠政策),爲持續發展儲備一些長線人才。

考察報告3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把推進土地規模經營作爲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試點引導,循序漸進,全鎮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6686畝,佔承包面積的22%;轉出土地的農戶2819戶,佔承包農戶的21%;承包30畝以上的大戶有115戶,承包面積5334畝,大戶承包占承包總面積的7、1%。近期,我們對全鎮土地流轉情況進行了調查,並就土地規模經營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有其堅實的基礎和條件

隨着農村生產條件的改善,農業技術的進步,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加快,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成爲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

(一)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化轉移,使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成爲必然。鎮有21個行政村,二輪延包時有368個自然小組,農業人口54659人,承包農戶13895戶,承包面積73884畝,勞動力33065人。調查統計:外出務工勞動力21503人,留守在家的勞動力只有11562人,全鎮外出勞動力佔66%,舉家外出戶1386戶,佔總戶數的10%,如村(原治安村)7組有人口86人,現在只有21人在家;申津渡村1組(原雙明村7組)一輪承包人口176人,二輪延包只有77人,在家人口僅有39人;法華寺村9組有人口212人,外出人口88人,留守在家的多數都是祖孫隔代。在家人口中,超過60歲的健康男性,充當着農村的正式勞動力。村的胡祖兵今年67歲,和老伴耕種18畝地,還是一個正式勞動力。在耕地面積總量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在家勞力力的大量減少和年齡結構的逐漸老化,促進了土地的規模經營。

(二)社會資本回流農村,成爲土地規模經營的“催化劑”。隨着農村經營環境的改善,經濟效益的提高,一些有實力的投資者或投資公司,特別是從農村走出去的“老闆”受農業規模經營效益的吸引,不斷與家鄉聯繫,要求投資農業。原村,畢業於清華大學,現任公司某分公司副總經理,他多次與家鄉聯繫,要求規模經營土地1000畝以上;外地養殖大戶羅旭初多次與鎮相關負責人聯繫,要求規模經營土地。大量的社會資本回流農村,爲土地規模經營起到了催化作用。

(三)社會化服務的健全與完善,爲土地規模經營提供了條件。隨着社會分工分業不斷深化,農戶家庭“小而全”、“兼業化”的經營格局被不斷打破,一些經營項目和生產環節逐步從家庭經營中分離出來,成長爲專門的農業生產服務的產業和項目。該鎮村農戶自發組建農機服務隊,購置收割機14臺、耕整機20臺,年收入250多萬元。農業生產服務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經營內容的日益精簡,爲農戶家庭規模經營土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政府的引導推動,加速了土地規模經營的步伐。該鎮以法華寺村爲試點,專班與村委會一道入戶瞭解民意,召開了不同層次會議10多次,到農戶做了大量工作。在農民自願的前提下,成功集中該村5個組與鎮邊的機動地土地222畝,爲規模經營樹立了樣板。用該鎮農民的話說:土地經營“捏攏來了,效益也就帶得出來了。”規模經營帶來的收益,爲農民帶來了動力,也成爲了推動土地規模經營發展的根本因素。

二、土地規模經營爲該鎮帶來了“雙重效益”

就該鎮在法華寺村的試點來看,規模經營表現出明顯的優勢,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雙重效益。

(一)優化了農業資源。土地規模經營不是簡單地集並土地,而是通過土地流轉和集中,實現土地、勞力、資金、技術、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改變粗放經營的狀況,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資源的作用。從該鎮法華寺村試點看,5個村民小組農戶轉讓的124畝土地,轉讓前種不保收,轉讓後,連同98畝荒攤一併開發與利用,不僅較好地解決了農民廣種薄收、拋荒不種的問題,而且新開發利用了一些農業資源,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率。

(二)增加了農戶和村集體的收入。法華寺村集中農戶土地後,村以每畝230元的價格發包給大戶羅旭初規模經營,發包期15年,每年收益5、06萬元,總收益75、9萬元。該村農民除獲取轉讓收益外,還可騰出精力從事其他行業,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村集體通過轉讓荒攤、溝幹、田界等,每年可獲取收益2、1萬元。

(三)促進了經營大戶的發展。經營戶羅旭初在承包經營法華寺村土地後,根據土地低窪的特點,將其改造成13口漁池,在放養一定數量魚種的同時,發展黃鱔網箱養殖,共放養網箱7100口,每年可獲純利200萬元以上。

(四)加快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實行規模經營後,農業成爲業主收入的主要來源。爲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經營戶注重使用新品種、新技術,使用農業機械,提高生產水平,帶動了當地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規模經營大戶羅旭初爲掌握網箱養鱔技術,自費到華中農學院學習,並將養殖技術傳授給周邊農戶。在他的帶動下,該鎮網箱養鱔增加了2萬多口。

(五)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法華寺村低湖田與未開發的荒攤,歷來是血吸蟲重疫區。全村感染血吸蟲病人數155人,晚血病人10人,近10年來,該村因血吸蟲病感染共有9人死亡。通過集中轉包,由業主實行低湖田及荒攤的改造,不僅使閒置土地變廢爲寶,而且對釘螺孽生環境進行了有效治理,消除了血吸蟲病威脅,農民十分滿意。

三、土地規模經營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鎮在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的探索實踐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於缺乏宏觀政策的指導,也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影響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順利開展。

(一)幹部羣衆認識上有偏差。部分村幹部認爲,確權到戶後承包權三十年不變,種是農民的權利,流轉不流轉是農戶自己的事,與集體沒多大關係,不想管多了惹麻煩;還有不少羣衆對經營權流轉的法律含義不清楚,擔心土地流轉了,今後無着落。

(二)流轉程序和手續不規範。根據調查的情況來看,目前農戶的土地流轉基本處於自發、放任狀態,隨意性較大。一是農戶間私下轉讓、代耕代種較多,沒有經過村組集體;二是流轉時僅爲口頭協議,沒有辦理書面流轉協議的較多;三是雙方約定租期、租金比較隨意,缺乏應有的基本參照;四是有的合同中籤約主體和流轉主體與實際情況不一致;五是已簽約的合同中僅包含租金、年限等關乎眼前利益的約定,對今後可能出現的糾紛預計不足,解決辦法不具體,留下矛盾隱患。如該鎮申1組於年將組級土地交與村委會,隨着國家惠農補貼政策的實施,該組農戶再次要求承包現屬於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引發了一系列糾紛和上訪事件。

(三)推進深化有障礙。主要存在三大難點:一是土地集中連片難。目前,土地流轉大多是農戶間的分散零星流轉,土地流轉後很難成片,特別是有的農戶對承包大戶存在對立情緒,不願將土地流轉給大戶,也增加了大面積集中土地的難度。土地不集中,是發展規模經營的主要障礙。二是相關基礎設施不完善,規模經營擴大難。三是在家勞動力少,規模經營業主請工難。

四、有序發展土地規模經營的對策與建議

實行土地規模經營,既要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對農民負責,又要保護農村土地流轉權,發揮土地的最大產出效益。當前,應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的指導思想,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推進土地的規範、有序流轉,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一)加強對農民的宣傳引導。土地的耕種和流轉是農民的權利。一方面,要積極向農民宣傳政策法律,鼓勵、引導農民盤活土地資源,促進土地經營從低效益向高效益轉變,把“命根子”變成“錢袋子”;另一方面,要把承包戶擺在土地流轉的主體地位,尊重承包戶的選擇權,不包辦、不搞行政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土地流轉中的作用,用市場手段調節流轉行爲,逐步推進和發展土地規模經營。

(二)規範土地流轉行爲。要進一步明確土地流轉主管部門的職能,賦予工作權力,給予必要的財力支持,做到“有人管事”,“有錢管事”;要迅速搭建以鄉鎮爲中心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開展土地流轉諮詢、登記、仲裁、法律援助等服務;要建立規範的土地流轉程序,統一土地流轉合同文本,加強流轉過程的管理。

(三)引進培育經營主體。要加大現有農民的培訓力度,支持有實力、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民開展規模經營;要鼓勵已外出當“老闆”的農民回鄉發展,創辦現代農業;要着力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建立原料基地,發展訂單生產,優化產業佈局,形成規模效應;要打破行業、區域界限,引導、鼓勵部分工商企業進入農業生產領域,促進規模經營。

(四)強化對規模經營的政策扶持。要在認真研究相關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我縣實際,在政策性補貼、信貸、專業合作社或協會、種養保護和生產銷售、市場流通、稅收優惠等各個方面,對規模經營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加快農村土地流轉進程,推動規模經營快速、健康發展。

考察報告4

20xx年6月26至6月30日公司組織前往四川綿竹的孝德鎮就江蘇援建項目進行了考察。我們參觀了新建的安居房、新建的國小校舍、年畫村,“蘇州水街”等相關設施,大家都感到新的孝德鎮建設總體規劃起點高,體現出蘇州江南水鄉的秀美風景,年畫村周圍還建了許多的門面房用來出租,是爲以後的長期有效的管理提供提供資金保障。在考察中,通過聽取情況介紹、座談交流、實地察看、現場諮詢等形式,瞭解了四川綿竹安居房建設和規劃設計情況,看到了他們物業管理的光明前景,探求了物業管理的寶貴經驗,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考察見聞

五天時間,我們重點考察了新建的安居房、新建的國小校舍、年畫村,“蘇州水街”等相關設施。在江蘇省蘇州市對口援建的孝德新鎮,我們驚歎於蘇州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施工、高速度建設的援建工作,見到了亭臺樓閣,小橋流水,一派江南小鎮的秀麗風光。

(一)五角星——新鎮是夢想起飛的地方

在考察中蘇州援建指揮部的辦公室主任***現場爲我們講解了新孝德鎮總體規劃:“新孝德新鎮是個‘五角星’形狀。在一個五角星的區域裏,分佈着富有蘇州特色的幼兒園、國小、中學、衛生院等建築。這個由蘇州人設計的“五角星”也寄託了蘇州人、孝德人對孝德這個地方共同的美好希望,真是一個絕妙的設計。同時蘇州援建指揮部在四川災區的援建工作中創造了因快而聞名的“蘇州速度”,蘇州人爲災區人在新址上以最短的時間、最好的質量創造一個漂亮的孝德新鎮,讓災區人看到了美好未來,孝德也是災區重建中進展最快的新城鎮。蘇州的援建業績令我們肅然起敬。我們看到了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蘇州的援建者就在孝德建起了如此漂亮的.醫院、學校、住宅區,我們覺得新的城鎮、新的學校將是孝德人美好夢想的新起點。

(二)裂紋——碎片凝聚的“紀念柱”是向上的動力

在孝德學校的正門前,有兩根設計得別出心裁的“紀念柱”,一根柱子上佈滿了裂紋,而那些裂紋是用地震後孝德學校舊址上遺留的碎瓦片拼成的,而另一根柱子的花紋則像是有腳印在一步一步往上走。兩根柱子連成一體,一根代表過去一根代表未來。江蘇援建者認爲,將這樣帶有地震遺物的“紀念柱”樹立在校門口,對人是種激勵,是種提示,是戰勝災難創造美好未來的動力之源。

(三)田園詩般的年畫村——美得像是世外桃源

綿竹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列爲中國四大年畫,綿竹年畫因爲是直接畫在房屋外牆面上的,視覺衝擊力更強。蘇州援建者爲此在這裏傾力打造的一個民俗色彩濃厚的地方——田園詩般的年畫村。在那裏,我們看到的是一派世外桃源般的田園景象:在綠油油的田野上,一座座粉牆黛瓦的農家小院在綠樹環繞中若隱若現的,雪白牆上都畫有巨幅五彩斑斕的年畫,年畫的內容都是喜氣而富足的。根據介紹,年畫村今後會發展成爲一個集觀光、旅遊、休閒、購物於一體的特色景點。

(四)一條蘇州水街,——將成孝德人民“聚寶盆”

踏上綿竹市孝德新城的“蘇州水街”,一條小河曲徑通幽,搖曳的柳絲掛在小河的兩岸。一排排白色的牆腰,開着扇扇軒窗掩映在河中……眼前的景象,讓人彷彿置身於江南水鄉。這是一條商業步行街,是蘇州援建留給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的一筆寶貴的財富。蘇州水街共有商鋪2萬多平方米,由當地政府統一出租管理,目前商鋪租金爲每年120元/平方米。靠着蘇州水街,當地政府每年就可以“賺上”兩三百萬元。在“蘇州水街”兩側的街道上,一些酒吧、水吧、茶吧陸續開門迎客。35歲的楊立是“蘇州水街”第一個開業的茶樓老闆,時尚的她把自己的茶樓裝修得很別緻浪漫。“蘇州援建者把水街建得那麼漂亮,自己會用心經營茶樓,以後這裏一定會熱鬧起來的。”對於水街的未來楊立充滿了信心。

(五)蘇州援建力量——是股撤不走的力量

援建中,蘇州既注重“輸血”,更注重“造血”。在“硬件方面,市區、崑山、吳江共投入1、28億元在綿竹江蘇工業園內建設兩條主幹道和兩個產業孵化基地,爲綿竹招商引資打好了‘築巢引鳳’基礎。“軟件方面,組織了綿竹招商人員在蘇州進行爲期一個月的集中培訓,並將他們分組安排至蘇州及其他各市開發區,‘零距離’學習蘇州市的招商引資政策及實戰經驗。據瞭解,通過援建指揮組的牽線搭橋,截至目前,蘇州先後已有30多批次300多名企業家到綿竹考察投資。目前已有6家企業落戶綿竹,投資額達6、5億元,還有多家正在積極商談中。將蘇州發展理念根植於當地,助綿竹騰飛,不僅扶上馬,還要送一程,讓援建工作成爲了一種撤不走的力量。

二、考察體會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將創新貫穿於安居房建設始終

在學習考察中,考察團成員強烈感受到江蘇援建工作者思想解放,觀念創新,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引入大量高規格設計理念。我們要本着“窮則變,變則通”的理念,在單位本職工作安居房規劃建設中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創新,把創新貫穿於安居房規劃設計的始終。

(二)提速增效,只爭朝夕,全力加快**安居房建設

蘇州援建工作者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裏,使孝德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不得不驚歎於“蘇州速度”。城市建設日新月異。20xx年,我市將累計完成投資約**億元用於安居房建設,我們要在新一輪的建設中學習“蘇州速度”,提速增效,只爭朝夕,加快我市安居房建設,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強烈發展意識爲**市加快發展做出貢獻。

(三)蘇州精神,可資可鑑,爲我**工作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蘇州援建孝德項目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裏取得的成就,形成了獨有的蘇州精神。他們在工作中極力倡導做“執行的先鋒、落實的楷模、創新的典範”,他們響亮地提出了“忘記星期天,淡化節假日,工作倒計時”的奉獻精神和“理解了的就在理解中執行,不理解的就在執行中理解”的剛性執行理念。援建的幹部精神狀態非常好,談及援建,他們如數家珍;談及工作,他們胸有成竹。真可謂人人對孝德的發展飽含激情,個個對孝德的未來充滿希望。在我們公司中各級幹部的主流是好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推諉扯皮、敷衍塞責、不講效能、精神頹廢的現象。在當前的工作中,我們就要學習“蘇州精神”,全面加強領導幹部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建設,深入開展“四查四看”活動,營造“用心想事、用心謀事、用心幹事”的氛圍。同時要深入開展效能建設,解決工作不在狀態的問題,以飽滿的激情、昂揚的鬥志、務實的作風,全身心地投入到**安居房建設的偉大征程中。

考察報告5

6月14日,根據黨校的學習安排,我們青幹班全體學員踏上了山東考察之旅。龍口市南山村作爲全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是我們此次山東之行的重要一站,南山村的發展成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將南山考察的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南山村的基本情況

南山村位於山東半島的港口城市——龍口市。30年前,南山村是一個只有4個生產小隊,240多戶,800多人的窮山村。隨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南山村在村書記宋作文的帶領下靠5000元辦起了工副業。經過30年的艱苦創業,如今南山村已兼併周邊4個鄉鎮,10多個行政村,發展成爲一個經濟實力雄厚、社會文明進步、生態環境優美、羣衆安居樂業的現代化新村。

二、南山村所見所聞

見聞之一:強大的工業產業。南山村的經濟支柱是南山集團,南山集團始創於1978年,經過三十餘年的艱苦拼搏,現已發展成爲多產業並舉發展的國家級大型企業集團。集團轄屬13個居民生活區,40餘家企業。擁有鋁業、紡織服飾業、旅遊業等核心主導產業,並戰略性地拓展了能源、建材、葡萄酒、高爾夫、教育、金融等六大產業。20xx年,南山集團公司總資產達316億元,綜合實力位居中國企業500強第178位,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排名第92位。“南山”牌系列產品連續多年被評爲“消費者信得過產品”,南山精紡呢絨、南山鋁型材爲“中國名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

南山集團實行獨特的“村企合一”管理體制。在南山,村級領導班子與企業領導班子合二爲一,村民與企業職工合二爲一。在“村企合一”體制下,一方面,南山村將相當部分的個人收入通過“加成”和“股份”的方式集中到集體,用於增加企業的積累和再投資發展,這使得南山集團的經濟實力得以迅速壯大。另一方面,南山籍的村民既是企業的員工,又是公司的股東,這使得村民的切身利益與集體利益緊密地聯結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村民發展集體經濟積極性和主動性。

見聞之二:發達的社會事業。走進南山村,展現在眼前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現代化城鎮。工業區、生活區、商貿區、教育區、休閒娛樂區、旅遊風景區櫛比鱗次,錯落有致。

富起來的南山人十分注重社會各項事業的進步與發展,着力創造文明進步的軟硬環境,最大限度地滿足羣衆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教育事業,南山集團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累計投資10多億,建立了從幼兒園、國小、中學、職業中專、職業學院一整套教育體系。達到國家級標準的南山幼兒園,能容納400多名幼兒,南山集團長期聘請兩名外教,在幼兒園實行雙語教育。南山職業技術學院投資1.5億元,佔地600多畝,設有紡織、旅遊、企業管理、電子、計算機應用、工業自動化等40多個專業,重點爲南山培養高級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每年有80%的畢業生在南山集團就業。有力緩解了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爲集團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二是文化設施建設,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人們需要層次的提升。順應需要,南山村投資100萬元,建起了一個面積1萬m2,藏書50多萬冊的大型圖書館;投資1億多元建成了全國農村第一座一流的歌舞劇院;功能齊全的南山體育場能容納兩萬餘名觀衆。南山人利用這些文化體育場所開展經常性的文體活動,極大地陶冶了村民的情操,提高了南山人的文化素養,推動了南山的發展。三是社會保障體系。在南山老有所養的問題已得到全面解決。南山集團利用集體積累資金,投資建起了老年公寓。其建築面積1.2萬m2,共有100多個賓館式標準房間,可容納200多爲位老人居住。南山凡年滿60歲的老人都可入住,每月花費只需200多元,其餘全部由南山集團承擔,除去南山按年齡段向他們每人頒發的養老金,幾乎可算免費養老。

見聞之三:蓬勃發展的旅遊業。80年代隨着南山集團的發展,南山的領導者敏銳的感受到了南山服務業的發展潛力,從最早經營賓館酒店到興建南山旅遊景區,旅遊業已成爲南山集團的朝陽產業。20xx年南山旅遊景區被國家首批授予4A級景區稱號,南山旅遊景區以優雅的自然景觀和底蘊豐厚的人文景觀,形成了融宗教、歷史、旅遊、飲食、商業文化於一體旅遊觀光休閒勝地。

三、南山考察學習的啓示

啓示之一:以工業化促進城鎮化發展。工業化促進城鎮化,沒有工業化的城鎮化是沒有根基的。南山正是依靠發展工業,通過艱辛創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實現了從農業向工業、鄉村向城市、從傳統的自然經濟社會向現代商品經濟社會的轉變,實現了共同富裕,應該說南山經濟發展史是一部工業創業史。

啓示之二:堅持全面推進,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過程。南山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堅持全面、協調發展,政治、文化、社會都取得了很大進步,村民住進了別墅,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建立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鄉村治理新機制。

啓示之三:發展旅遊風景區,提升旅遊帶動作用。南山村書記宋作文曾說,“工業企業做不好可能會倒閉,旅遊產業卻是大家一輩子的保障”。南山旅遊風景區原是一個貧窮的小山村,山是禿山,路是山路,沒有任何旅遊資源,如今通過南山集團大手筆投資建設,已形成了集宗教文化與中華歷史文化、飲食文化與商業文化、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的人造旅遊文化風景區,年接待國內外遊客二百萬人次以上。我們可以借鑑南山旅遊的投資建設方式,立足夷陵區自身優勢,着眼大三峽,開發大項目,發展大旅遊,舉全力培育精品,推動夷陵區旅遊業的大發展,並以旅遊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