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歐大學生就業指導比較研究

摘要:以法國、德國和英國爲代表的歐盟大學生就業指導獨具特色。文章對中國與歐盟從就業指導的理念、內容、方式、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比較,並就如何建構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提出一些建議和設想。

關於中歐大學生就業指導比較研究

關鍵詞:中國;歐盟;就業指導;比較

大學生就業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隨着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的減緩,大學生就業問題帶來的挑戰越來越嚴峻。法國、德國和英國是歐盟的“三駕馬車”,在歐盟各項事務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三國大學生就業社會化和市場化程度都較高,學生自由擇業,不受政府、學校約束,但三國都非常重視就業指導工作,視之爲解決就業問題的“發動機”,並不斷整合各種資源,探尋建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長效辦法和有效機制。本文力求在認真梳理、分析比較中國和歐盟大學生就業指導特點的基礎上,儘可能爲建立中國特色的就業指導進言獻策。

一、中歐大學生就業指導特點比較

(一)歐盟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特點

1.專業化指導

專業化(professionalization)不僅是就業指導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大學生自身個性化發展的必然訴求,它代表着國際職業指導的發展趨勢。專業性已成爲衡量職業成熟性的重要指標,既包括人員的專業化,也包括內容、方法等專業化,人員專業化是就業指導專業化關鍵所在。在歐盟,大多國家就業指導隊伍專業化水平較高,一般要求諮詢師要具有教育學、心理學、諮詢學或相應人文社會科學的碩士、博士學位或高級職稱,而且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指導師或管理人員也要求具有人文科學背景的碩士學位,且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愛心等。特別是職業指導這項工作有較強的社會公益性和體諒他人與助人的高尚精神而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從而保證了就業指導及其人員具有較高的社會和法律地位,這更有利於就業指導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專業化指導把塑造人、調適人和發展人視爲就業指導理念,認爲要把大學生作爲能動的、具有發展性的主體來理解和信任,諮詢過程是一種心靈的碰撞,諮詢人員和大學生是平等的關係,要尊重大學生的自我選擇和自我決定的權力;要了解大學生的真實想法,重視其內心感受;要創造開放、互動的氛圍,並在其中讓大學生建立起自信心,增強競爭意識。就業指導是一種發展援助活動,隨着社會的發展,人與職業的關係已越來越緊密,人的發展與職業的發展是一致的,就業指導就是要培養人的就業能力,使人積極適應職業和不斷激變的環境,促進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專業化指導重視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設計與輔導,使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更準確,對自我價值的評估更合理,人格得以不斷完善,從而使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需求得以滿足。

2.技能式指導

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這是一個世界性的教育難題。用人單位卻非常看重畢業生的實踐技能,缺乏實踐技能已成爲大學生找工作的最大障礙。面對這種態勢,作爲世界製造業基地和服務中心的歐盟深感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很早就提出把“提高就業能力”作爲解決大學生就業的有效之道,並實施了“以技能促就業”的戰略,開創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技能式指導”模式,使學校、用人單位和大學生實現了“三贏”,也爲歐盟各國培養了大量既能動腦,又能動手,還能創新的“技能型”人才,對推動歐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功不可沒。其具體做法是:一是開展個性化培訓。培訓對提高大學生的實踐技能,縮短工作適應期至關重要,也爲預防失業和轉換職業打下基礎。法國、德國等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每年都要爲畢業生舉辦培訓活動,通過校企合作,聘請大企業的工程師、設計師、項目主管等到校爲學生授課,分析各種技術、知識的發展動態、趨勢,傳授實際操作技能,使大學生所學知識、技術與市場保持同步,與崗位要求實現無縫對接;另外在培訓前,針對每個學生進行學前評估,瞭解其現有的基礎和知識、專業技能水平,根據需要確定所需的培訓內容,做到量體裁衣、因材施教,使培訓更有個性化、針對性、目的性,提高培訓效果。二是開展實習指導。實習除了可以訓練和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外,現已成爲企業考覈錄用畢業生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都非常重視實習指導。通過與企業聯繫、合作等形式,積極爲在校大學生提供實習的位置。接受學生實習的企業對學生的素質、能力要求較高,一般在實習前都要對學生進行培訓,培訓合格後方能上崗,並制定一套完善、科學的考覈評價制度,最後根據企業發展和實習期間的考覈情況,確定是否錄用實習生。爲此,學校就業指導部門在安排學生到各個位置實習時,會根據有關方面的專家、教授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意見來確定某個學生相應的實習位置,並派人到各實習地瞭解企業對實習生的評價、要求等,以此來推動學校的教學改革,也使就業指導更有針對性、時效性。

3.滲透式指導

這是歐盟就業指導的一大“亮點”。所謂滲透式指導就是就業指導不是一個孤立的工作,而是已整合到學校各項發展和規劃中。學校已把培養適應未來社會職業和企業對人才的.需要作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教學和管理工作中處處體現“以人爲本,因材施教,合理分流,科學培養,促進就業”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確立職業計劃和發展目標,通過個體傾向性就業目標的測試,讓大學生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幫助大學生分析職業選擇傾向,並通過專家指導幫助,使大學生能結合個性特點設計學業規劃和職業發展規劃,將學習與未來職業發展相聯繫,明確自己的學業任務,強化大學生的自立、自強和競爭意識,以便在未來擇業時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此外在教學和學生活動中重視培養大學生的職業態度、職業信念、職業倫理、職業紀律,引導大學生將自我實現需要與自我約束的要求相結合,把能力培養與人格塑造相結合,把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主動適應多元激變的社會環境,使個人能夠得以正常乃至全面發展。

4.前移式指導

所謂前移式指導,一是主動與中學實現對接,重視新生入學前的諮詢和指導。每年都舉辦面向廣大高中畢業生的入學諮詢服務活動,向廣大學生和家長介紹包括學校專業設置,專業就業前景,學生如何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選讀相應專業、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等;二是從新生進校起就開展職業生涯輔導。通過開展個性測試,建立學生個人檔案,幫助學生開展生涯設計等,增強大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意識,引導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確定職業發展目標,設計課程模塊和素質發展計劃,以便爲今後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中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特點

1.本位化指導

本位化指導是目前我國大多高校就業指導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就業指導專業化程度不高的現實表現。所謂本位化就是“在其位,謀其政”,具有明顯的職務化、崗位化、經驗化和隨意性的特點。因爲我國高校就業指導人員大多是由學校任命的行政人員擔當的,具有一定的行政級別(或相當何種級別),往往使他們在就業指導過程中角色定位不準,職業形象上行政色彩較濃,個別人甚至以“官員”自居,“官味”代替了“書卷味”。他們大多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訓練,缺乏就業指導基礎理論知識和各種技巧,視開展就業指導爲履行職責,而不是專業使命,故不重視就業指導理論研究,不去分析就業市場的發展動態,不研究大學生的擇業心理,不想法提高就業指導的技能,還是抱着早被淘汰的傳統教條不放,以所謂的經驗和權力性影響力去指導學生,更有甚者把就業指導部門變成了“衙門”、官僚作風十足,整天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架勢,這樣的就業指導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理論化指導

侈談玄學,好發空論,輕視實踐,一直是中國高等教育和文人的通病,根植於其中就業指導也不例外,重理論,輕技能。由於就業指導隊伍專業化水平不高,就業指導人員又缺乏系統的訓練和專門的培訓,致使在開展就業指導時,對理論宣講誇誇其談、興趣盎然,而對就業情景模擬指導卻手足無措,在就業指導中忽視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應變能力、協調能力、決策能力等,純知識的講授多於實戰中的真知灼見,簡單的照本宣科根本無法把握就業指導的精髓和實質,這難免陷入“紙上談兵”的尷尬。特別是不重視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和實習的指導,即使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也往往是走過場,搞形式,爲的是吸引媒體和社會的眼球,片面追求實踐的新聞效應。對此一些媒體就以“大學生爲何熱衷‘見報’——社會實踐切忌走樣”爲題報道一些大學生迫切希望自己的社會實踐“見報”的原因,是爲了獲取學校的表彰獎勵和對評優評先有幫助,批評了一些高校和大學生社會實踐“走過場”和“作秀”的做法。由此可見有不少高校和相當多的大學生不是把社會實踐當做一個接觸社會、瞭解社會、鍛鍊自我、提升技能、積累經驗的機會,而是單純將社會實踐當做一個表演舞臺,這顯然與其初衷背道而馳。這種重理論、輕技能的就業指導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用非所學姑且不論,即使有幸走上專業崗位的,上崗後也要經過很長的磨合期,更談不上勝任愉快。

3.工具化指導

面對高等教育日益大衆化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現代大學已經走出了傳統“象牙塔”的概念,開始研究教育發展規律和麪向市場辦學。但面對就業的壓力、追求“就業率”指標和大學生要求,不少人產生了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態,就業指導也就過多地強調解燃眉之急,找出路,視就業指導爲求職謀生的工具,即強調就業指導的功利性、實用性,迎合學生的實惠心理,對擇業技巧、如何筆試和麪試等問題大肆渲染,點撥有方,把就業指導變成事實上的“應試指導”,即應付“筆試和麪試”的指導,爲追求吸引考官和用人單位眼球的效果,許多大學生不惜工本,整容化妝,拍寫真集,有的極盡“表演”之能事,失去了青年學子應有純真和樸素。還有的大學生爲騙取招聘方的“青睞”,不惜違背誠信這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在個人簡歷中“摻水造假”,把應聘面試當成逢場作戲,把商業欺詐的一些手腕移植到求職擇業中去,這種工具化指導的危害性已經出現,不能不令就業指導界反思和痛心。工具化指導使就業指導缺乏科學系統的理論體系支撐,專業化和規範化不夠,這從另一側面說明了就業指導爲何在一些高校沒有地位、被人“瞧不起”也就不足怪了。

4.季節性指導

季節性指導凸顯中國大學生就業指導仍擺脫不掉“擇業指導”模式的困境,弊端暴露無遺。這是因爲不少高校就業指導缺規劃、缺師資、缺教材等,致使就業指導仍定位於學生畢業前的指導,即向畢業生宣講就業政策、程序及有關擇業技巧等“快餐式內容”,就業指導沒有列入學校的教學計劃和學生的培養規劃中,只是校園一道“應時之景”,姑且不談這種就業指導的效果如何,就是其生存都有問題,更不能奢望就業指導的專業化、科學化和規範化目標。季節性指導其實質是就業指導只是一個擺設,起到一些心理撫慰作用而已,也讓大學生對之不屑一顧。

二、啓示與借鑑

與歐盟相比,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弊端一覽無餘,因此有必要學習和借鑑歐盟先進的指導理念、科學的理論體系、開放互動的指導方式等,從而推動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專業化和科學化。

1.開展創業指導,架構保駕護航的創業平臺

“創業教育,被人譽爲21世紀現代人的第三本教育護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指出,21世紀的青年除了接受傳統意義上的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外,還應當擁有第三本教育護照——創業教育。權威資料顯示,21世紀全世界將有50%的大中專畢業生走上自主創業之路,大學生將成爲未來創業大軍的主體,這已成爲創業大潮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大學生創業有夢想,有激情,有着強烈的創業意願;但創業的征程坎坷不平,有風險,有挫折,真正能夠生存下去,實現可持續發展,並最終走向成功的畢竟是少數,究其原因,缺乏必要的創業資金支持和創業者缺乏創業能力、相應的經營管理知識是不爭的事實。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所屬的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對北京市的大學生的調查表明:“有80%的大學生有過自我創業的想法”,但“對於創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位居前二位的分別是:缺少資金(100%)和缺少經驗(61%)。”由此可見,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創業指導,爲大學生創業建構保駕護航的平臺,營造支持、鼓勵創業的良好氛圍。一要制定支持大學生創業金融政策。難以獲得創業啓動資金是大學生創業時所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因此,促進創業的金融支持政策是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最好舉措。爲支持大學生創業,英國通過提供發展債券式的創業啓動金(大學生申請資助時不需要任何財產抵押和擔保,而且手續簡便,利息低於銀行,大學生只需以自己的信用擔保,分期還款),法國通過政府撥款資金(大學生提出創業項目,由政策部門評審通過即可獲得資助,但個人必須自籌申請資金總額的30%)來扶持大學生創業。二要提供一對一的創業輔導。創業經驗不足和缺乏創業技能是制約大學生創業成功的“瓶頸”因素,因此,爲大學生提供一對一輔導對大學生走好人生創業的第一步至關重要。在德國、英國、法國對大學生創業都實施了“扶上馬,送一程”的策略,從由經驗豐富的企業家或職業經理人組成的志願者中選派一人作爲創業指導師或項目聯繫人,對大學生創業進行具體指導,內容包括提供創業信息、開展技能培訓、提供資金或技術支持等,這種一對一創業輔導模式陪伴大學生走過最艱難的創業初期,大大增強大學生創業成功的信心,提高了創業成功率。三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技能。創業不僅僅是智慧和勇氣,更需要相關的知識和能力,要通過建立和完善創業培訓體系,使大學生擁有創業所需的技能和經驗,掌握基本的理財、管理、團隊建設、營銷、法律等相關知識,從而使創業走向成功。

2.開展心理健康指導,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生成功的關鍵。雖然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已經告一段落,但給人們留下的慘痛記憶和心靈深處的傷痛卻讓人扼腕長嘆,揮之不去。人們再一次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象牙塔”內,大學生怎麼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確實讓人憂慮,據“2003年《北京市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狀況及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研究報告》調查結果顯示:有16.5%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衛生問題。”這個比例看上去似乎不大,但如果以當年北京市50萬在校大學生人數爲基數,這個比例還是相當大,如果不及時解決,任其發展,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年輕的在校大學生尚且如此,已經走向工作崗位的“老大學生”也不例外,據調查:“在全球導致員工喪失勞動能力的10大主要原因中,有5個是心理問題,中國企業中20%的員工受到心理問題的困擾。”各種社會調查和媒體報道都顯示這樣一個事實,心理問題已逼近高學歷人羣,白領的生活並不精彩。究其原因,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壓力過大,人際關係複雜,特別是一些“老大學生”自我要求較高、爭強好勝、渴望成功,但又孤芳自賞、不願與人交流、心理壓力過重、忽視心態調節、缺乏溝通途徑,更不願藉助心理諮詢專家的幫助,從而導致種種心理問題的產生,影響了生活質量,甚至引發異常行爲。職業指導從其誕生之初起就包括職業諮詢和心理輔導。因此,高校要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把之作爲就業指導的重要內容。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正確對待成功和失敗,學會幫助和交流溝通,學會協作,學會做人、做事,掌握心理調適的方法和技巧,培養堅韌的意志力、耐挫能力和適應逆境的心理品質,不斷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找準角色定位,主動融入社會,從而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去獲取事業上的成功。

3.開展誠信指導,引導大學生誠信就業

德國人重視誠信,有一位德國商人說過:“一個人可以失去財富、失去工作,但萬萬不可失去信譽。”誠信是人類具有普遍意義的美德,是人交往處事的基本準則,對誠信的重視,反映了人類對自我完善的不斷追求。“誠”和“信”二字在本意上是相通的,可以互訓,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誠”是“信”的基礎,“信”是“誠”的表現形式。誠實之人行動上必然守信,守信之人在社會上必能贏得別人信任,在健康社會中這是良性循環。但目前大學生在擇業中出現了誠信危機,職場呼喚打假之聲不絕於耳。君不見爲獲取招聘方的好感,謀求成功機會,大學生“造假有術”,從成績單到各種證書,從擔任職務到社會實踐,從文章作品到論文設計等,應有盡有,已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了。更有甚者,爲了獲取同情和社會的關注支持,有的大學生不惜作踐自己,謊稱自己是“孤兒”、“弱勢羣體”子女等,凡此種種,真讓人哭笑不得。但這足以說明大學生中不講誠信之風已愈演愈烈,嚴重干擾了人才市場的秩序。因此,要在大學生中開展誠信就業教育,掃除“象牙塔”裏的“塵埃”。要讓大學生意識到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站穩腳跟的關鍵,以誠信爲本的人會贏得廣泛的尊重和信任,事業會蒸蒸日上,對社會的真誠奉獻精神最終會得到社會的回報。而弄虛作假,不擇手段,不守信用爲社會所不齒,一旦曝光,個人會身敗名裂,信譽掃地。企業已經意識到誠信的重要性,講誠信的人能爲企業贏得信譽,會有很多的合作伙伴,促進企業發展;反之,則會給企業帶來信譽和經濟上的損失,甚至葬送企業的發展前途,企業是不歡迎不講誠信的人,視不講誠信之人爲“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不講誠信要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代價,最終會受到社會的懲罰。

4.開展實訓式指導,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隨着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已經進入新的階段,高新科技的廣泛應用、生產方式的改進、設備的改造、服務方式的轉變等都對大學生實踐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單位急需那些理論水平不俗,動手能力突出,既能搞設計,又能解決實際技術問題,既上得了“廳堂”,又下得了“廚房”的複合型大學生。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們培養出來的大學畢業生,理論上基本都能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但實踐技能明顯不足,這也是造成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產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對這種現狀和挑戰,高等院校要通過開展實訓式指導,提高大學生的實踐技能來破解這一難題,這也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上策。一要建立各種實訓基地,爲畢業生開展培訓活動提供平臺。高校要通過自建或與企業共建的方式,建立各種實訓基地,配齊專業師資和必備的設施、設備。二要構建校企合作培訓人才的模式。學校通過舉辦各種技能培訓班,讓企業參與規劃學校培訓課程和教學安排,或聘請企業的工程師、專家到學校任教授課,直接參與培訓學生,這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工作適應能力,使學生所學知識和掌握的技能與企業最新技術發展保持同步,縮短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磨合期”至關重要。這也改變了原來傳統培訓中“產學脫節”的現象,重新架構了一條流暢的從學校到企業工作崗位新的人才“生產線”。三要加強對實習和社會實踐的指導。要通過制定和完善科學的考覈評價體系和建立實習和社會實踐指導師激勵機制等,嚴格要求,規範管理,追求實效,確保質量,以此達到檢驗知識,提高技能,積累經驗效果,也拓展了大學生的發展空間,從而爲將來成功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