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華嚴寺導遊詞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旅遊從業人員,通常會被要求編寫導遊詞,導遊詞的主要特點是口語化,此外還具有知識性、文學性、禮節性等特點。優秀的導遊詞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山西華嚴寺導遊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山西華嚴寺導遊詞
山西華嚴寺導遊詞1

華嚴宗,依《華嚴經》立名,故稱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法界宗、圓明具德宗,發源地爲陝西西安華嚴寺。該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妙旨,以隋代杜順和尚(公元五五七至〇年,即法順)爲初祖。

華嚴主要教理爲法界緣起說。宇宙萬法、有爲無爲、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重重無盡;並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門,來闡明無盡緣起的意義。其理論有四法界、六相、十玄門等。

華嚴寺始建於唐貞元十九年(803),現僅存磚塔兩座,東爲初祖杜順禪師塔,西爲四祖清涼國師塔。四祖法名澄觀,於三祖法藏歿後私淑其學,住五臺山清涼寺,撰新譯《華嚴經疏》等,後世稱之“清涼大師”。

華嚴寺位於少陵原半坡,當年李白居高臨下,俯瞰樊川,不禁詩興大發,留下了“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的絕句。

華嚴寺由初建到以後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築的記載,而只記有鑿原爲窟,以安置佛像及僧衆居住,華嚴寺可以說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從塔的記載看,這裏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1930年陝西大旱,朱子橋居士來陝西賑災,與佛教界人士瞻禮華嚴寺塔時,見到元代重修碑內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於塔前發願“重修兩塔,祝願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橋遂與佛教界人士動工修塔。

華嚴寺現存的兩座塔中,東邊的是杜順的靈骨塔。杜順雖是禪師,但又以華嚴爲業,住靜終南山,爲華嚴宗初祖。杜順圓寂時,有兩隻鳥飛入房中,悲鳴哀切。杜順屍身一個月後仍肉色不變,一直有異香飄出,後起塔藏葬。現存的杜順塔呈方形角錐體,共7層,高約21米,爲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每層疊澀出檐,檐下均砌兩層菱角牙子,塔身壁面用磚砌成扁柱、欄額、斗拱、昂等,第三層嵌有“無垢淨光寶塔”刻石。

原西邊的塔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澄觀的靈骨塔。澄觀(737——838年),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華嚴宗實際創始人法藏圓寂後數十年,中興華嚴宗的著名思想家和學者。澄觀多次奉敕譯經撰疏、入殿講經,深得皇室尊崇,被委任爲天下大僧錄主持全國佛教。澄觀世壽一百零三歲圓寂,歷唐玄宗至文宗九朝。澄觀弟子很多,圭峯宗密、東都僧睿、海外法寶及寂光號爲門下四哲;宗密不僅繼承其學說,而且發揚光大,被稱爲華嚴五祖。其思想對中唐以後的中國佛教有很大的影響。

山西華嚴寺導遊詞2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大同,山西省省轄市,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批13個較大的市之一、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中國雕塑之都、中國十佳運動休閒城市。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於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爲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

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古蹟衆多,著名的文物古蹟包括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等。

大同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國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準格爾新興能源區與京津唐發達工業區的中點。素有“鳳凰城”和“中國煤都”之稱。

大同這座有着獨特自然地理條件的城市,歷經多年的投資與建設,城市綠化與園林覆蓋取得明顯效果。20xx年1月14日,大同市被國家住建部正式命名爲“國家園林城市”。

山西華嚴寺導遊詞3

華嚴寺始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取“慈悲之華,必結莊嚴之果”的大乘教義而命名。清寧八年(1062年)建華嚴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遼末因爲戰爭,寺院局部建築被毀,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遼、金兩代,平城(今大同)都是當時的別都,該寺受到皇室的重視。

遼保大二年(1122年),寺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後重建,至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通悟法師等重建大殿、觀音閣、山門、鐘樓等殿堂。後省學、慈慧法師又廣植花木,徵集藏經,使華嚴寺得到恢復,但規模已遜於遼代。金大定六年(1166年),金世宗曾到此巡視。

元朝武宗至大年間(1308一1311年),慧明法師主持重修,大殿、方丈、廚房、堂寮都修繕一新,並新建浴室、藥房及房屋數百間。元末戰亂,華嚴寺遭到嚴重破壞。

明初,寺院被沒收爲官產。明宣德(1426一1435年)、景泰(1450一1456年)年間,又重新作爲佛教寺廟並予以重修。明中葉以後,華嚴寺分爲上、下二寺。

清初順治五年(1648年),華嚴寺又遭戰火,只有大雄寶殿和薄迦教藏殿倖存。清朝時,其餘殿堂又陸續予以重修,但規模和結構都不如前朝了。清朝末年,華嚴寺千瘡百孔,一片荒涼。

山西華嚴寺導遊詞4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你們這次旅遊的導遊,這次我們去的旅遊景點是大同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據佛教的七大宗之一——華嚴宗的經典《華嚴經》而修建的,故名華嚴寺。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築、塑像、壁畫、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國遼代藝術的典範。

上華嚴寺俗稱上寺,是以大雄寶殿爲主體的一組建築。進入山門,可見方門兩側門楣分別磚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間”三字,均出自於佛家典故。大雄寶殿始建於遼代清寧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毀於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舊址重建,以後歷代予以修補。大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 1559平方米,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佛殿之一(另一座是遼寧省義縣奉國寺大殿)。殿內佛壇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稱五方佛。正中三尊爲木雕,其餘二尊及其他脅侍菩薩都是泥塑。佛壇兩側各塑十尊諸天像(護法神),神情各異,身軀前傾。殿內四壁滿布清代繪製的21幅巨型壁畫,色彩豔麗,金碧輝煌,保存完好,面積在山西省寺院壁畫中居第二位,僅次於芮城永樂宮。

下華嚴寺坐落於上寺的東南側,以遼代建築薄伽教藏殿爲主,大同博物館就設在下華嚴寺。薄伽是梵語,譯爲“世尊”,是佛的十大稱號之一。薄伽教藏就是釋伽牟尼所說的經典教藏,薄伽教藏殿自遼代中葉以來,就是華嚴寺的藏經殿。薄伽教藏殿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建築結構嚴謹,形制穩健。殿內四壁排列重樓式雕木藏經閣38間,殿後壁正中間懸一天宮樓閣。這些精巧玲線的木構模型,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稱其爲“海內孤品”。這座天宮樓閣和晉城宋代二仙觀的天宮樓閣、應縣淨土寺大殿的金代天宮樓閣一起構成了山西古代建築獨有的地方特色。殿內完整地保存着31尊遼代塑像。最爲經典的兩尊塑像歷爲深受學者與遊客的推崇與讚賞,合掌露齒菩薩塑像體態嫋娜,婉麗動人,藝術價值最高;普賢菩薩像流露着細膩動人的感情,魅力獨具。

好了,華嚴寺的介紹就到此爲止了,華嚴寺還有美麗的風景,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細細遊賞。

山西華嚴寺導遊詞5

華嚴寺位於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據佛教的七大宗之一——華嚴宗的經典《華嚴經》而修建的,故名華嚴寺。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築、塑像、壁畫、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國遼代藝術的典範。

上華嚴寺俗稱上寺,是以大雄寶殿爲主體的'一組建築。進入山門,可見方門兩側門楣分別磚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間”三字,均出自於佛家典故。大雄寶殿始建於遼代清寧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毀於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舊址重建,以後歷代予以修補。大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 1559平方米,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佛殿之一(另一座是遼寧省義縣奉國寺大殿)。殿內佛壇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稱五方佛。正中三尊爲木雕,其餘二尊及其他脅侍菩薩都是泥塑。佛壇兩側各塑十尊諸天像(護法神),神情各異,身軀前傾。殿內四壁滿布清代繪製的21幅巨型壁畫,色彩豔麗,金碧輝煌,保存完好,面積在山西省寺院壁畫中居第二位,僅次於芮城永樂宮。

下華嚴寺坐落於上寺的東南側,以遼代建築薄伽教藏殿爲主,大同博物館就設在下華嚴寺。薄伽是梵語,譯爲“世尊”,是佛的十大稱號之一。薄伽教藏就是釋伽牟尼所說的經典教藏,薄伽教藏殿自遼代中葉以來,就是華嚴寺的藏經殿。薄伽教藏殿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建築結構嚴謹,形制穩健。殿內四壁排列重樓式雕木藏經閣38間,殿後壁正中間懸一天宮樓閣。這些精巧玲線的木構模型,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稱其爲“海內孤品”。這座天宮樓閣和晉城宋代二仙觀的天宮樓閣、應縣淨土寺大殿的金代天宮樓閣一起構成了山西古代建築獨有的地方特色。殿內完整地保存着31尊遼代塑像。最爲經典的兩尊塑像歷爲深受學者與遊客的推崇與讚賞,合掌露齒菩薩塑像體態嫋娜,婉麗動人,藝術價值最高;普賢菩薩像流露着細膩動人的感情,魅力獨具。

山西華嚴寺導遊詞6

華嚴寺位於陝西省長安縣韋曲東南少陵原半坡上,距西安城約15公里。寺居高臨下,襟山帶河,殿宇庭院精緻幽邃。它俯視樊川,西望神禾原,南望終南山的霧巖、玉案諸峯。

寺建於唐德宗(李適)貞元十九年(803年),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發源地,古“樊川八大寺院”之一。清朝乾隆年間,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志內殿宇全被摧毀,現在僅有兩座磚塔。

東邊的一座是華嚴宗初祖杜順禪師塔,四面七層,高約13米,上層石刻有“嚴主”二字,第三層石刻有“無垢淨光寶塔”六字。西邊的一座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塔,內安奉清京相師舍利子21粒。

該塔六面五層,高七米,塔上石刻有“唐清原國師妙覺之塔”十字。二塔下層各有磚築龕堂,內有石刻影像及像贊,石刻下半部刻重修記,爲近代宋伯魯、宋聯奎同時書寫。另有唐宣宗大中六年刻的《杜順和尚行記碑》,已移存於陝西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