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晚餐達芬奇油畫解說詞

《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畢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以構思巧妙,佈局卓越,細部寫實和嚴格的體面關係而引人入勝。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最後的晚餐解說詞,僅供參考。

最後的晚餐達芬奇油畫解說詞

  最後的晚餐解說詞【篇一】

1495年-1497年在有公爵廬多維科王徽裝飾的主窗下,達·芬奇選擇了大廳北牆繪製他打稿已久的油畫“最後的晚餐”,就連顏料也是他自己的發明,是一種油彩與蛋彩的混合顏料。而非中世紀時期廣被運用的溼壁畫顏料。此顏料因混合了有機物,據知是雞蛋與牛奶,而且達·芬奇塗的很薄,導致“最後的晚餐”在五十年後就因溼氣而開始嚴重剝落,修道院費盡心力修補此畫多次。達·芬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科學家。

1452年,4月15日出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芬奇鎮,1519年5月2日卒於法國昂布瓦斯附近。

小時候的達·芬奇聰穎好學,對任何事都感興趣,在學習數學時經常提出一些疑難問題。在音樂方面,達·芬奇善吹笛子,能創作,不僅作詞,還會作曲,又有一副好嗓子,能自彈自唱,在爲米蘭公爵演奏豎琴時,還自制樂器,表演完全超出了其他樂師。達·芬奇體格健壯,愛好各種體育活動,善訓馬,曾力挽狂奔之馬,。在辯論中,能使最強的對手甘拜下風,他左右手均能書寫作畫。 達·芬奇愛好頗多,但繪畫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卻無與倫比,每日放學回家扔下書包,便拿起畫筆,不吃不喝,完全沉浸在畫面上,被人稱爲小畫家。

達?芬奇15歲開始在畫家A·del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1472年入畫家行會。15世紀70年代中期個人繪畫風格逐漸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國,除爲米蘭公爵服務外,還從事其他藝術和科學活動。這期間他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巖間聖母》、《最後的晚餐》則是他的代表作。

1500年出遊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羅倫薩,創作《聖母子與聖安娜》和《蒙娜麗莎》,還着手爲市政廳繪製壁畫。1507年再去米蘭 ,並服務於法國宮廷。1513年移居羅馬,1516年又到法國,最後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死後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內容從物理、數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並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並善於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最後的晚餐》壁畫取材自聖經馬太福音第26章,描繪耶穌在遭羅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餐時預言“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後,門徒們顯得困惑、哀傷與騷動,紛紛詢問耶穌:“主啊,是我嗎?”的瞬間情景。唯有坐在耶穌右側(即畫面正方左邊第五位)的叛徒猶大驚慌地將身體往後傾,一手抓着出賣耶穌的酬勞、一個裝有三十塊銀幣的錢袋,臉部顯得陰暗。

達·芬奇沒有采用一般的處理方法來對待它。畫面利用透視原理,使人感覺房間隨畫面作了自然延伸。圖可分成四組,在耶穌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我們可以看到,越靠近耶穌的門徒越顯得激動,而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背後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彷彿一道光環。他的雙眼注視畫外,彷彿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

畫面中的所有人物,他們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爲,都被刻劃得精細入微,唯妙唯肖。我們彷彿能透過表情看到他們的內心活動。這是由於達·芬奇對人的形象和心理作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所以才能通過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並將其表現出來。這是在他之前一些畫家的《最後的晚餐》所不能比擬的。

達·芬奇改變了文藝復興早期對這一題材的傳統處理方式,圖中人物列爲一排,以耶穌爲中心,十二門徒分爲四組,對稱分列兩側,形成了一個穿插變化又相互統一的整體。 他所描繪的弟子們的心理和情態,在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兒,可是叛變者的形象是很難畫的。爲了完成猶大這個人物形象,達·芬奇可謂是絞盡腦汁,苦思冥想了很久,最後選取了院長作爲模特兒,他和達·芬奇要塑造的人物猶大一樣都很貪婪金錢,他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所以猶大是作爲貪財、叛賣、邪惡的典型而進入達·芬奇的作品的。 讓我們從畫中人物的各種反應及表情來看看達·芬奇是怎麼樣構思這一題材的。 左邊一組是由巴多羅米奧、安德烈、小雅各三人組成。巴多羅買好象懷疑自己的耳朵聽錯了,從座位上跳起來,手按在桌上,面對耶穌,情緒激動;安德烈雙手張開,手指向上。夾在中間的小雅各緊張地由背後伸手到第四個人的肩上,形成兩組間的聯繫。 右邊一組由馬太、達太和西門組成。三個人聽了這駭人聽聞的消息後,自發地談論起什麼來,三人的手都伸向畫面的中心。

中右一組是多馬、老雅各、腓力。多馬伸出一個指頭,好象在問老師:“有一個人要出賣你?”和他並坐的老雅各張開兩手,作驚奇的表示:“這是多麼可怕呀!”年輕的腓力則用雙手掩着胸部,似乎說:“難道在懷疑我對老師有背叛行爲嗎?”

中左一組的彼得、約翰和猶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畫上的主要角色。坐在耶穌旁邊的約翰歪着身子眼睛向下,神情平靜,作出憂愁狀。火性的彼得,則情緒激昂,他從座位上跳起,似乎在問約翰,叛徒是誰?而猶大,聽了耶穌的話後,他情緒緊張,身子稍向後仰,右臂支在桌上,右手緊握錢袋,露出一種抑制不住的驚恐。即使沒有錢袋我們也可以通過達·芬奇繪畫的特點找出這個罪惡的叛徒。

坐在正中央的耶穌攤開雙手,把頭側向一邊,作無可奈何的淡漠表情,加強了兩邊四組人物的變化節奏感,使場面顯得更富有戲劇效果。而這十二個人,由於各自的年齡、性格和身份不同,他們的驚訝與疑慮表情也得到各自貼切的表現。

在所有門徒中,聖.約翰是耶穌最喜愛的一個。約翰象耶穌那樣平靜,他已經領悟了他主人的話。約翰形容俊俏雌雄難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身份也一直是個謎,衆說紛紜。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把水果刀,就在叛徒猶大的背後,偶然中對準了猶大的肋部。那把握着刀的手卻難以確定是誰的,有人說是約翰的,有人說是彼得的,還有人說是耶穌的,這也是這幅畫的祕密之一。就連耶穌身後的一個半月形的窗戶亦包含着一個數學的和占星術的謎。

人物之間互相呼應,彼此聯繫,感情不是孤立的,這是達·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寫因素。古代所謂“多樣統一”的美學原則,在達·芬奇的這幅畫上得到了空前有效的體現。

“一幅人物畫的成功表現,應該做到使人一看就很容易從他們的姿勢中覺察他們的思想.就好象一個雙耳失聰的人,雖然他聽不到聲音,但是依然可以從說話人的動作姿態以及口形中揣度說話的內容!”達·芬奇是這樣主張的,他也這樣做到了。在這幅畫中發揮的淋漓盡致!在這靜止的油畫中我們看到的不是一羣沒有任何動作的呆板的人,相反,從每個人的不同神態中,我們能夠真切的感受到人物的動感。我們彷彿看到了整件事的全過程,耶穌是怎樣鎮靜的說出那句讓人震驚的話,菲利普是怎樣一躍而起,猶大當時有怎樣的心理活動?

由於製作過程的先天不足,整個壁畫在達·芬奇還在世的時候就開始剝離,不知被後世畫家重複畫了多少次,哪一筆是達·芬奇的真跡恐難尋覓;此外這塊聖地還經歷了多次戰爭。除了拿破崙的大炮的轟擊,二戰時教堂也遭遇了轟炸。多虧意大利人把這面牆前後上下用好幾層沙袋完全遮擋住,壁畫才倖存了下來。

這幅鉅作花費了達·芬奇三年的時間,卻深深地影響了以後的藝術家們,也成爲了這個領域一個不可超越的高峯。達·芬奇的畫神祕而且蘊含了許多未知的祕密,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對於畫作裏面某些人物或事物的爭議從未停止過。這個天才的畫家在他很小的時候便展現出與一般的孩子不一樣的聰穎與智慧,而在他進入創作階段以後,便潛心研究,雖然留下的畫寥寥無幾,卻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這幅《最後的晚餐》可以說是達·芬奇最負盛名的作品,這是人類繪畫的極品,這幅畫的巨大成功緻使以後的畫家沒人敢再涉足這個題材。

  最後的晚餐解說詞【篇二】

《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是意大利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創作,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畫面中的人物,以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爲,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

達.芬奇於1452年4月15日生於托斯卡納的芬奇附近。1482年達·芬奇來到米蘭,應聖弗朗切斯教堂的邀請繪製祭壇畫《巖間聖母》。這是他創作的盛期。《最後的晚餐》是他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現存於意大利米蘭的多明尼加修院的聖母感恩禮拜堂的餐廳牆壁上。

十四世紀中葉,文藝復興開始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爲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達.芬奇屬於這個時代。他是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藝術家、科學家、發明家。現代學者稱他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

《最後的晚餐》取材於《新約聖經》,據《新約聖經·馬可福音》記載:耶穌最後一次到耶魯撒冷去過逾越節,猶太教祭司長陰謀在夜間逮捕他,但苦於無人帶路。正在這時,耶穌的門徒猶大向猶太教祭司長告密說:“我把他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多少錢?”猶太教祭司長就給了猶大30塊錢。於是,猶大跟祭司長約好:他親吻的那個人就是耶穌。逾越節那天,耶穌跟12個門徒坐在一起,共進最後一次晚餐,他憂鬱地對12個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12個門徒聞言後,或震驚、或憤怒、或激動、或緊張。《最後的晚餐》表現的就是這一時刻的緊張場面。畫中人物從左到右依次是巴多羅買、小雅各、安德烈、叛徒猶大、西門彼得、約翰、耶穌、多馬、大雅各、腓力、馬太、奮銳黨的西門、達太。

《最後的晚餐》寬420釐米,長910釐米。達·芬奇不僅在繪畫技藝上力求創新,在畫面的佈局上也別具新意。一直以來,畫面佈局都是耶穌弟子們坐成一排,耶穌獨坐一端。達·芬奇卻讓十二門徒分坐於耶穌兩邊,耶穌孤寂地坐在中間,他的臉被身後明亮的窗戶映照,顯得莊嚴肅穆。背景強烈的對比讓人們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於耶穌身上。耶穌旁邊那些躁動的弟子們,每個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動作各不相同。尤其是慌亂的猶大,手肘碰倒了鹽瓶,身體後仰,滿臉的驚恐與不安。

《最後的晚餐》的藝術成就體現在幾個不同方面。

首先,畫家運用造型藝術的手段使畫中人和欣賞者的感情緊密聯繫在

一起,我們如果來探究一下畫幅中每個人物的性格和情緒發展是很有意思的。請看:基督在說完“你們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以後。神色鎮靜而又慈祥,很自然地攤開兩手,微微低着頭,毫無恐懼之色,爲剛纔所說的那句話似乎還有點不甚感慨之情;門徒中反應強烈、顯得特別激動的是坐在基督左手邊的那一組三個人,他們各具有一個表達情感的作。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年輕的、具有火爆性格的菲利普突然按捺不住地從座位上跳了起來,帶着不可捉摸的疑問轉向基督,想弄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他用手捂着胸口,欲向基督表白自己對老師的 真 誠 與 純潔,那個老 雅各 極度憤慨,用 力地攤開雙手 , 身 子 因失去重 心 而 稍 向 後 仰,在 他們後面站着的是多馬 ,他 儘量 按 下性子,向基督舉着食指向上,哆嗦的說什麼,在靠近基督右邊的一組三個人中充滿着一種複雜情緒,顯然處於剋制狀態。那個告密的叛徒猶大就在這一組裏,慌忙地握緊告密所換來的錢袋,極端害怕地斜視着威嚴的基 督,他 陰沉而醜陋的,又 顯得特別粗魯的 臉皮等等 的人物刻畫 。畫裏十三個人的外貌,情緒和性格特徵,活靈活現地印入我們的腦子裏,觀賞畫的人好像隨畫中人經歷了這一嚴重時刻。這是一羣典型的人物,具有典 型的性格,處在典型的環境中。畫面 具有戲 劇衝突的舞藝術效果,它是一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情節性歷史畫,這個題材曾爲達芬奇之前的不少畫家 所描繪過,唯有 達 芬 奇 的《最後的 晚餐》爲 空前的傑作。

其次,列奧納多采用了平行透視法,運用了最爲傳統的一字形排開的構圖慣例,讓中心焦點集中於耶穌的明亮的額頭。

耶穌伸開雙手,低垂雙眼。他已經把話說完,沉默着。但是,他的手勢卻有着不可抗拒的精神的號召力,召示和啓迪人們去內省,去沉思。作品運用了高超的明暗技法,“達·芬奇被認爲是明暗對比法之父,尤其是他的《最後的晚餐》,在較後的藝術中第一次大規模地把明暗用作構圖因素。”所有人物都被統攝於神祕而寧靜的光影之中。不同於卡斯塔尼奧等三位畫家,列奧納多用陰影消除了背景中應該會有的所有的細節。沃爾夫林說,爲了精神統一的需要,在列奧納多的作品中,“僅僅能夠給觀者快感或分散注意力的因素都從場景中取消了。只有能夠滿足這個主題迫切需要的東西??才被提供給想象力。沒有一樣東西是爲了它自己而存在的:畫裏的一切都是爲了整體。十二門徒的情感充溢,動作強烈,展現出了列奧納多觀察和塑造各類人物的才能。同時,以基督爲中心,他們被相當有序地組合成左右平衡的四組。巧妙的組合使他們獲得了秩序的`寧靜。猶大本人的“隱退”,使得由他而起的衆門徒的激情轉化成了“無聲的喧譁”,成了耶穌這一“最強音”的“和聲”。正是由於這一對比,耶穌的沉默顯示出了巨大的力量。

沃爾夫林在 《古典藝術》中,用專門的章節對列奧納多的《最後的晚餐》作了精彩的分析。沃爾夫林認爲,列奧納多在兩個方面打破了傳統。他取消了猶大獨處的位置,改變了約翰臥睡的姿態。沃爾夫林認爲列奧納多在《最後的晚餐》這一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種種“同一性”,預示了巴洛克風格的到來。他把聖經文本中存在的“聖餐設立”和“宣告背叛”這兩部分相矛盾的內容和諧地統一在了一起,這種創造能力同樣是史無前例的。

而且《最後的晚餐》在藝術形式的處理上也是極爲完整和成功的。畫面的構圖並不複雜,基本上是在一直線上穿插變化的,因此總的是在單純中見豐富。大師把十三個感情激盪的人物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既有區別又緊密聯繫,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層次分明地刻劃出每一個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徵,高度地概括又深刻地揭示了這一戲劇性的場面。畫家儘可能地調動了一切藝術手段,着意表現出耶穌的臨危不 俱、神態自若。大師 把 耶 穌 安 排 在 既 是 畫 面小 心、又是視覺中心的 位 置上,用 背景 中大 門的透光,更加清楚地 襯托出 耶穌的形象,並 且 有意識地把兩側的門徒和耶穌分開,初看似乎耶穌很孤立,實際上內在的情緒和感情,以及事件把他和門徒始終緊密聯繫在一起。一切都以耶酥爲中心:畫中的餐桌,牆壁門窗和天花板的處理取平行透視;都集中而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這一切很自然地把觀衆的視線首先吸引到基督的身上。畫家將十二個門徒三人一組平均對稱地分配在基督的兩邊,以其各自的動作和表情與基督發生聯繫和呼應。整個環境和道具的處理比較單純,爲的是更加突出激動的人物,這些獨具匠意的藝術處理,使藝術語言顯得高度凝練,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不僅標誌着達·芬奇藝術成就的最高峯,也標誌着文藝復興藝術創造的成熟與偉大。這件作品達到了素描表現的正確性和對事物觀察的精確性,使人能真切感受到面對現實世界的一角,在構圖處理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物形象的組合構成了美麗的圖案,畫面有着一種輕鬆自然的平衡與和諧。更爲重要的是,他創造性地使聖餐題材的創作向歷史源流的文化本義迴歸,從而賦予了作品以創造的活力和歷史的意義。

  最後的晚餐解說詞【篇三】

《最後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約聖經記載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幾乎被所有宗教畫家描繪過。但在達·芬奇爲米蘭格雷契寺院食堂畫《最後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畫家對畫面藝術形象處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猶大與衆門徒分隔開,畫在餐桌的對面,處在孤立被審判的位置上。這是因爲畫家們對人的內心複雜情感無法表現,從形象上難以區別善惡。

由於達芬奇對人的形象和心理作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能從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並表現出來。畫家選擇的瞬間情節是耶穌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猶大出賣,大弟子彼得通知在逾越節的晚上與衆弟子聚餐,目的並非吃飯,而是當衆揭露叛徒。當耶穌入座後即席說了一句:“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說完此話,引起在座的衆弟子一陣騷動,每個人對這句話都作出了符合自己個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師表白自己的忠誠;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誰;有的向長者詢問,整個場面陷於不安之中。

過去的畫家無法表現這一複雜的場面和弟子們各不相同的內心精神活動,唯達·芬奇從現實生活中對各種不同個性人物的觀察,獲得不同的個性形象,於是在畫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觀賞者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對畫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畫家描繪的弟子們的心理和情態,在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兒,可是叛變者的形象是很難畫的。達芬奇爲塑造猶大的形象已停筆幾天,他常站在畫前沉思。當時請達·芬奇作畫是按時付酬金的,後幾天不動筆使院長十分惱火,並打算扣芬奇的工資。院長將想法通過總管告訴達·芬奇,達·芬奇說了停筆的原因。總管雖能理解,但扣工資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長旨意。這時達·芬奇轉首看看院長,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猶大的形象,如果實在找不到猶大的模特兒,就把院長的頭像畫成猶大,總管會意地笑了。後來米蘭大公來看芬奇已完成的畫,一見坐在猶大位置上的是院長,他笑了,並說:我也收到修士們的指控,說他剋扣修士們的薪金,他和猶大是一個樣的,就讓他永遠地坐在這裏吧。大公對芬奇說:“他對你不公平,你巧妙地報復了他。”達·芬奇之所以用院長作模特兒,並非完全是出於個人的報復,而是發現院長和猶大都很貪婪金錢,他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所以猶大是作爲貪財、叛賣、邪惡的典型而進入達·芬奇的作品的。

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牆壁上的宏大畫面,嚴整、均衡,而富於變化,無論從構思的完美、情節的緊湊,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現手法的純熟上都堪稱畫家藝術的代表。它也是人類最優秀的繪畫作品之一,由於它的問世而使達·芬奇名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