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山導遊詞

作爲一名優秀的旅遊從業人員,就有可能用到導遊詞,導遊詞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須是從實際出發,因人、因時而異,有針對性的。如何把導遊詞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棲霞山導遊詞,歡迎大家分享。

棲霞山導遊詞

棲霞山導遊詞1

“金陵名藍三,牛首以山名,弘濟以水名,兼山水之勝者,莫如棲霞”。棲霞山古稱攝山,因山中盛產中草藥,可以滋養攝生,故名。棲霞山位於南京東北郊十八公里處,山有三峯,中峯最高,名三茅宮,又稱鳳翔峯,最高峯等,海拔286米;東峯綿延向東形似臥龍,名龍山;西峯突兀江邊,狀如伏虎,名虎山。棲霞山外形似傘,因此古時又稱爲傘山。至於“棲霞”名之由來,至少有兩種說法:一是山以寺名,二是因山中漫山紅葉,每當深秋時,猶如晚霞棲落,蔚蔚壯觀。現棲霞山爲我國五大紅葉觀賞風景區之一。

古人云,“會遊遊棲霞,不會遊遊天下”。可見棲霞山獨具魅力,首先棲霞山兼山水之勝,被乾隆皇帝譽爲“第一金陵明秀山”,且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其次,棲霞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被專家稱爲濃縮了半部金陵文化史,是南京六朝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見證地。第三,棲霞山(古稱攝山),自古以來以盛產中草藥而聞名於世,在我國中草藥資源寶庫中獨樹一幟,葛玄、葛洪、李時珍等名人曾多次來棲霞山。第四,對於國內外地質、地理工作者而言,棲霞山富有地質之勝,棲霞山是我國東半部地質情況中南方類型的“模特兒”,現在國際地質學界還把一些地層名字冠以“棲霞”二字,此外,棲霞山還盛產金、銀、錳、鋅等礦產。第五,就自然景觀而言,獨特的山巒奇石,二澗四泉,加之春桃花、秋紅葉,確實爲一引人入勝的風景名勝地。

乾隆皇帝與棲霞山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除了第一次外,後五次他都來過棲霞山,並在棲霞山行宮前後駐蹕四十五天,描寫棲霞山各名勝的詩有120首,匾聯44副,佛贊一篇,對其偏愛的'棲霞十景,行宮、彩虹明鏡、紫峯閣、玲峯池、萬松山房、珍珠泉、德雲庵、疊浪巖、幽居庵、天開巖,不僅寫出許多讚美的詩聯,而且並畫下這個十景當時的盛況。乾隆皇帝第一次來棲霞山就寫下了讚譽棲霞山美景的詩《遊棲霞山》,“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畫屏雲庵紫峯閣,乳竇春淙白鹿泉,梵業鐫碑尚隋代,淨因舍宅自齊賢,更誰鑿壁名紗帽,只恐平原意未然”。

哼哈殿

哼哈殿位於景區主入口,於2001年9月15日建成。一般寺廟都設有三個門,亦稱“山門”,象徵解脫人生、痛苦的入口。殿內兩側通常供奉兩尊金剛神像,威武驃悍、露牙睜目,就是“哼哈二將”。他們的俗名一個叫鄭倫,一個叫陳奇。鄭倫是商紂王的督糧大將,他只要用鼻子一哼,便能使人魂飛魄散,因得名“哼將”;陳奇原也是商朝的督糧官,他張嘴一哈,黃氣噴出,嗅者當場喪命,二人一個哼鼻,一個哈氣,各顯神威,故稱哼哈二將。

棲霞山導遊詞2

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蹟,遍佈諸峯,被譽爲“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風景名勝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爲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勝舍利塔,還因爲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爲“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

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象徵全家紅紅火火,登高遠望,甚爲壯觀,景色十分迷人。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於湖邊,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巖”,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巖”、“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

秦淮八豔之一的李香君,在愛情不順後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獨自來到棲霞山下,在一座寂靜的道觀裏,出家爲道士。棲霞丹楓堪稱金陵一絕,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棲霞山上鬱鬱蔥蔥,林深谷幽,更兼漫山遍植樹十種紅葉樹種,有楓香、紅楓、雞爪槭、羽毛楓、三角楓、黃連木等,每到深秋時節,楓葉如丹,層林盡染,宛如堆錦散綺,又如火染血涌,殷紅奪目,歷來便有“秋棲霞”之譽,有詩曰“萬樹霜楓赤似霞,三峯高處夕陽斜,攝山秋色年年好,惹得人稱二月花”。深秋時節,楓紅如火,層林盡染,民間有“春牛首,秋棲霞”之俗。南京棲霞山與北京香山、湖南嶽麓山、蘇州天平山並稱爲中國四大賞紅勝地。最佳旅遊時間棲霞山屬於溫帶向亞熱帶的過度性氣候,平均氣溫介於13~16℃,春秋兩季較適宜旅遊。秋天看楓葉,棲霞山爲中國四大賞葉勝地之一。

棲霞山導遊詞3

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峯,主峯三茅峯海撥286米,又名鳳翔峯;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爲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棲霞山古蹟名勝很多,她的深秋紅葉,特別是2000年發現的“東飛天”石窟,成爲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蹟,遍佈諸峯,被譽爲“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爲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構舍利塔,還因爲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爲“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登高遠望,甚爲壯觀,景色十分迷人。

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於湖邊,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峯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爲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爲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棲霞寺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佛寺,現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鑑真紀念堂等主體建築。

棲霞山導遊詞4

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峯,主峯三茅峯海撥286米,又名鳳翔峯;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爲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棲霞山古蹟名勝很多,她的深秋紅葉,特別是2000年發現的“東飛天”石窟,成爲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蹟,遍佈諸峯,被譽爲“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爲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構舍利塔,還因爲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爲“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登高遠望,甚爲壯觀,景色十分迷人。

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於湖邊,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峯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爲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爲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棲霞寺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佛寺,現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鑑真紀念堂等主體建築。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峯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爲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爲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唐代時稱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餘間,規模很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清咸豐年間毀於火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現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爲南京地區最大的寺廟。

千佛巖在鳳翔峯西南麓。聞名遐邇的“東飛天”就在中102號佛龕中。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紹之子與智度禪師合作開鑿三聖像以紀念明僧紹。樑大同六年(540年)三聖像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樑貴族,於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樑天監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又據傳,棲霞寺創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巖壁上有如來佛光,於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

他病故後,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三尊佛像,這三佛合稱“西方三聖”,該殿也稱“三聖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鑿於294個佛龕中,望之如峯房鴿舍,號稱千佛崖。

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峯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其中“大佛閣”爲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於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2000年南京旅遊界要說有什麼大事恐怕只有棲霞山發現“東飛天”,各大媒體更是抓住這一熱點進行大量報道,學術界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使“東敦煌”、“東飛天”蜚聲海內外,很多人慕名而來。“東飛天”位於中102號佛龕中。

這個洞龕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頂的兩組飛天爲橙色,線條清晰可辨,中間佛像頭頂的火焰隱約可見。雖然僅有這麼兩對飛天,但這是我國所發現的最東部的“敦煌遺蹟”。最近又傳來消息稱在千佛巖旁的舍利塔上又發現了飛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線條皆與敦煌相似,據有關報道稱,這一發現進一步豐富了"東敦煌"的文化內容。

舍利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始爲木塔,後毀於唐武宗會昌年間。現存之塔系南唐時高越、林仁肇建造。從棲霞寺南側圍牆外山路向東行不遠,就可看到舍利塔,該塔用白石砌成,五層八面,高約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態生動傳神。

塔基上刻着釋迦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誕生、出遊、苦行、坐禪、說法、降魔、涅般。該塔爲五級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釋迦八相圖和海石榴、魚、龍、鳳、花卉等圖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賢騎象圖和文殊菩薩像,像上還刻有“匠人徐知謙”等題名。

塔檐下雕飛天、樂天、供養人等像。第二層以上每面都刻兩個圓拱形龕,均內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計64尊,雕刻精細,甚爲生動。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細膩、精湛,裝飾華麗,爲佛教藝術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巖”,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巖”、“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

南朝石刻

體現南京南朝古都神韻的藝術瑰寶——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蘇省內共有32處,其中南京地區有19處,分佈在江寧、棲霞等處,其年代最早始於南朝劉宋,距今約1500年,19處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處,另有失考墓7處。

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鎮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鎮墓神獸分雙角天祿、獨角麒麟與無角辟邪三種,形態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兇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後交錯,神態威猛莊嚴。天祿與麒麟僅限用於帝陵,辟邪則專用於王侯墓前。

位於棲霞區獅子衝陳文帝陳倩永寧陵前的天祿、麒麟,是帝陵石獸的代表作。它們相向而立,造型矯健靈活,雕刻手法細緻圓熟,已脫盡漢代簡樸作風,給人以挺拔、豐滿的印象。而位於仙鶴門張家庫村的樑臨川王蕭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渾簡練,雕刻技法嫺熟,造型的'整體和局部皆十分和諧,顯示出一種勻稱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稱華表,以棲霞十月村吳平忠侯蕭詹墓的碑文保存最爲完整。南朝立碑較少,千百個碑毀散湮沒,流傳極少,而此碑巍然獨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碑身、龜趺三部分。碑身鐫刻當時著名書法家貝義淵所書2840多字的楷體碑文,是十分罕見的書法藝術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漢,下啓隋唐,而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藝術遙相媲美,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的傑作,也稱得上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祿、麒麟雕刻

精美者,當屬位於棲霞鎮獅子衝的陳文帝永寧陵石刻。天祿又稱“天鹿”,也稱“挑撥”、“符撥”,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與“天命”和“祿位”有關。麒麟是傳說中的“仁獸”,它的出現,往往被附會爲聖賢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徵,永寧陵現存石天祿、麒麟各一隻,昂首而立,凌空欲飛,富有動感,給人以挺撥、豐富的印象。

棲霞山導遊詞5

棲霞寺的千佛岩石窟造像,僅較大同雲崗推遲31年,即開創於齊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而我國另一處重要的石窟造像即河南的洛陽龍門,比之棲霞山千佛巖要遲20xx年。

整個千佛巖大小佛龕總共爲三百四十九個,包括所有的大小造像共爲五百一十五尊,鑿像或五六尊爲一龕,或七、八尊爲一龕,遙望之如鴿房峯舍,故有千佛巖之稱。這些佛像藝術品長時間的暴露於天下,極易剝落風化,所以經歷了千百年以後已經凋敝不堪,尤其是頭部五官手指等纖細的.部分最易破壞,無法觀看眉宇間的神氣,甚至有不少頭部和手臂都斷缺了。

在諸多的佛龕中,還有一個獨特的並且長期爲人稱道的石匠殿,石匠殿位於無量殿左側角落中,龕洞高僅2米龕中雕鑿的不是佛像,而是一解衣持錘的石匠,關於石匠殿有種種推測和傳說,較爲普遍的說是一位石匠真身所變,據說這位能工巧匠是在造千佛岩石窟石佛時,迫於期限將至連夜開工,直至最後一夜天將破曉卻還剩最後一座佛像來不及雕鑿,石匠情急生智,跳入佛龕化身爲石,立地成佛,留存至今。

棲霞山導遊詞6

棲霞寺山門廣場左側即是棲霞一寶明徵君碑,明徵君碑是唐代高宗皇帝李治在上元三年4月25日(公元676年)爲紀念明徵君(明僧紹)將自己的宅第捐獻給佛門,創建棲霞寺而立,至今有1300多年,現已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文爲唐高宗(李治)所撰,出自唐初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手筆,筆法俊逸清秀,剛柔有致,可見當時風格特點,碑面除碑額篆書“明徵君碑”四字外(四字爲王知敬手書)均爲行書,共二千三百七十六字,現尚存二千三百六十三字,僅缺十三字,字跡清晰可辨、碑陰有“棲霞”兩個大字,據傳爲高宗親筆。其字體歷來有兩種說法,其一,筆力遒勁,雄渾;其二,字體並無遒勁,瀟灑之感,倒有柔弱疲軟之貌,如果說字如其人,那它不正是李治自身的寫照麼!要不然他的政權怎麼會落到武則天的手中去呢?此碑也是南京地區保存得最完美的唐代碑刻,在全國現存唐碑中,是極罕見的.珍品。

棲霞寺歷代僧人都稱碑材爲“梅花石”。現此碑經古生物專家考證,屬於沉積岩類的“海百合莖石灰岩”,朵朵梅花是海百合莖等動物化石,全碑正面約有海百合動物化石2萬2千多個,距今已有2億零5百多萬年。具有這麼多可見的動物化石製成碑的如此大塊的標本,在全國甚至全世界也是罕見的,因此,棲霞山的明徵君碑不僅是文物古蹟之珍品,而且也是地質界收藏的化石標本之珍品。

棲霞寺座落於棲霞山中峯西麓,龍山、虎山相抱,前有南象山、北象山,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由隱居於此的高士明僧紹(字徵君),舍宅爲寺,始稱棲霞精舍,由高僧法度居之,即棲霞寺之始創,爲“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高祖時規模宏大,與湖北玉泉、山東靈巖、浙江國清並稱爲我國“四大叢林”。

棲霞山導遊詞7

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0公里處,山呈傘形。因山中產“滋潤攝(養)生”的草藥,又名攝山。南朝建棲霞寺於此,山又以寺名改稱棲霞山。山有三峯,主峯三茅峯海拔284米,卓立天外,又名鳳翔峯;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爲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稱作虎山。

棲霞山馳名江南,不僅因爲有一座棲霞寺,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塔舍利塔,還因爲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爲“金陵第一明秀山”。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層林盡染,民間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公元620年,隋文帝將“舍利”(佛骨)分送全國八十三州建塔收藏,指定“先往蔣州棲霞寺”。棲霞寺在唐初更名爲功德寺,擴建殿宇49所,成爲東南巨剎,與山東長清靈巖寺、湖北荊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國清寺並稱“四大叢林”。此後,該寺幾經興廢,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20年)重建。棲霞寺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佛寺,現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鑑真紀念堂等。

明徵君碑在棲霞寺門前北側,是南京地區惟一的一塊唐碑。此碑是爲紀念棲霞寺的創始人明僧紹而刻制的,明徵君是對明僧紹的尊稱。明僧紹,字承烈,號棲霞,平原人(今屬山東),南朝劉宋元嘉期間(424~453年)曾中舉。他隱居在攝山20餘年,宋、齊兩朝皇帝曾幾次下詔,徵他入朝作官,他堅辭不受,人們稱其爲“徵君”。由於他甘心隱居,所以人們又稱他爲“隱君”。南齊永明元年(483年),明僧紹建“棲霞精舍”於此,後舍宅爲寺,發展成棲霞寺。

明僧紹的五世孫明崇儼,因擅長方士之術,受到唐高宗的寵信,爲他的先祖爭取到一方御碑,名爲“攝山棲霞寺明徵君之碑”,碑文爲唐高宗李治所撰。碑陰鐫刻“棲霞”兩個大字,相傳是唐高宗李治親筆。碑的全文2376字,敘述了劉宋時期明僧紹信佛教,隱居棲霞,皇帝徵召他爲國子監祭酒等官時,他都婉言謝絕的故事。碑文是行書體,筆力遒勁,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書寫。高正臣早年練習王羲之書法,後來又吸收了唐初褚遂良的`書法,並融會貫通,自成一家,在書法藝術上具有較高的造詣。此碑高4.23米、寬1.31米、厚0.37米,雖經風雨侵蝕,但保存較好,是研究我國唐代歷史和文學書法藝術的珍貴實物之一。

在棲霞山鳳翔峯的西南麓,有著名的千佛巖。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紹之子與法度禪師合作開鑿三聖像佛窟。三聖像在西巖壁上,其正中無量壽佛像高10.83米,兩側爲各高約10米的觀音、勢至兩菩薩,合稱“西方三聖”,是千佛巖中最大的造像。

相傳樑大同六年(540年)千佛巖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樑貴族,於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千佛巖上下呈五級,層次分明,佛龕大者數丈,小者盈寸,共有佛龕250座,摩崖造像500座,號稱千佛。

棲霞山導遊詞8

“彩虹明鏡”與月牙池

過了哼哈殿可見一個小巧的明鏡湖,真象是透明的玻璃鑲嵌在綠色的地毯上,當湖水盈盈之時,可見寺門及兩側崗丘前的古楓綠樹倒映水中,漣猗驟起,波光浮動,山林古寺就象映在銀幕上,景色比岸上更勝三分,即所謂“彩虹明鏡”爲棲霞之一景也。

鼓 樓

明鏡湖向前數步,可見鐘鼓樓,棲霞鼓樓沿古寺主建築中軸線與鐘樓完全對稱,而建築結構、尺寸、材料、色調、外形與鐘樓保持一致,形成南有千禧鍾,北有太平鼓之完臻格局,鐘樓之聲更添古剎之莊嚴,實乃太平盛世之殊勝因緣也。大鼓腰直徑二點五米,鼓面直徑二點一米,厚一點八米,重約四百公斤。

鐘樓

棲霞山鐘樓建於1999年12月,“鐘樓”二字出自於著名書法家林散之之手,樓下供地藏王菩薩,佛教中認爲他是地獄中的神,鐘聲響起時能解脫罪惡的靈魂,樓上的千禧大鐘總重量爲9.6噸,每年新年來臨人們在此舉行敲鐘活動以祈禱來年平安幸福。

寂然法師像

在鐘樓後方豎有一寂然法師像,寂然法師弱冠之年出家於壽聖寺,一九二一年來棲霞奉事剃度師振禪和尚,法師悉心照料體事入微,若舜和尚深爲感動,遂請法師擔任監院。

一九三七年,南京淪陷,日軍燒殺姦淫,暴行肆虐,寂然法師留守棲霞,得大本、志開二位法師建議與協助,以大慈悲之心,於寺中設佛教難民收容所達四月之久,救護難民二萬三千餘人,並掩護抗戰將領安全脫險。爲賑濟難民,又設法四處告貸募化。一九三九年秋終因積勞成疾,心力交瘁,壯年早逝。

法師一生,愛國護教、濟世救民,實爲佛門楷模。

白蓮池

鐘鼓樓向前數步爲白蓮池,呈半月形,故名月牙池,供遊人或佛門信徒放生之用,俗名放生池,沿池的漢白玉欄杆,雕刻水禽花卉,頗有藝術情味。關於放生池的由來,尚有典故可尋,這裏從顏真卿說起,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梁武帝蕭衍是歷史上顯赫一時的佛門天子,是一個以佛化治國的皇帝,在位時極爲倡導佛教,主張天下僧民皆吃素食,但他借皇帝權威,自作“斷酒肉文”,強令各地寺院執行,從此形成了中國佛教素食的'制度。放生池的設置亦在此時。素食與放生是一脈相通的。

二億年前的碑材——明徵君碑

棲霞寺山門廣場左側即是棲霞一寶明徵君碑,明徵君碑是唐代高宗皇帝李治在上元三年4月25日(公元676年)爲紀念明徵君(明僧紹)將自己的宅第捐獻給佛門,創建棲霞寺而立,至今有1300多年,現已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文爲唐高宗(李治)所撰,出自唐初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手筆,筆法俊逸清秀,剛柔有致,可見當時風格特點,碑面除碑額篆書“明徵君碑”四字外(四字爲王知敬手書)均爲行書,共二千三百七十六字,現尚存二千三百六十三字,僅缺十三字,字跡清晰可辨、碑陰有“棲霞”兩個大字,據傳爲高宗親筆。其字體歷來有兩種說法,其一,筆力遒勁,雄渾;其二,字體並無遒勁,瀟灑之感,倒有柔弱疲軟之貌,如果說字如其人,那它不正是李治自身的寫照麼!要不然他的政權怎麼會落到武則天的手中去呢?此碑也是南京地區保存得最完美的唐代碑刻,在全國現存唐碑中,是極罕見的珍品。

棲霞寺歷代僧人都稱碑材爲“梅花石”。現此碑經古生物專家考證,屬於沉積岩類的“海百合莖石灰岩”,朵朵梅花是海百合莖等動物化石,全碑正面約有海百合動物化石2萬2千多個,距今已有2億零5百多萬年。具有這麼多可見的動物化石製成碑的如此大塊的標本,在全國甚至全世界也是罕見的,因此,棲霞山的明徵君碑不僅是文物古蹟之珍品,而且也是地質界收藏的化石標本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