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形象宣傳片解說詞定稿

海開三門 灣納百川

三門形象宣傳片解說詞定稿

天風來回,洋流浩蕩。

中國海岸線中部,出杭州灣南下,是美麗的三門灣。

三門灣口,三十餘條溪河,不捨晝夜,奔騰而來。

陸海相接處,三座島嶼,如門大開,河海相聚,濤捲浪舒。三門縣因之得名。 地質期山海搏擊,造化出一千三百多公里海岸線,五百八十三座島嶼,佔浙江省總數五分之一;億萬年海進海退,沖積成的灘塗總面積佔浙江省近八分之一。

先天地理和資源優勢,讓三門灣成爲“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地。古往今來,演繹着衆多神祕瑰麗的人文故事。

邁出山谷,走向海洋,是自然的規律,也是人類永恆的方向。

三門縣北連寧海縣,南接臨海市,沿海高速鐵路和甬臺溫、上三、沿海三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三門縣地踞甬臺溫產業帶之咽喉,其北面,長三角經濟圈,是中國速度的標本;南面,海峽西岸經濟圈,是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

得天時,風正帆懸;佔地利,潮起鰲出。三門灣次經濟圈的構想應運而生:灣內的三門縣、象山縣、寧海縣一衣帶水、聯袂起舞,將三門灣八千平方公里海域、三千四百平方公里陸域,構築成海洋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扶優和傳統產業提升等三個立體平臺,形成一座大型現代港灣新城。

三門灣的未來是輝煌的未來;而這個未來,也是蹈海先民的千年夙願。

這裏留存着遠古先民傍海而居的足跡,送走過最早商貿海船揚帆遠航的身 1

影。

道家葛玄、佛家曇猷停住了跋涉的腳步,修持傳道,播種着文明和信仰。曇猷當年住錫處,輾轉興盛爲江南第一藏傳名剎——多寶講寺。

東晉章安令梅盛安頓了飄遊的行囊,興儒勸農,承啓着融合與繁衍。

大唐高僧懷玉解下了泥漬的袈裟,圍海築塘,闡釋着接納與進取。

千年來,三門先民逐海聚族,先後開闢沿赤、泗淋、三巖、六敖、海遊五大平原,收穫農牧漁鹽之利。從此,海退地出,浪息土生,廣袤肥沃的土地上,農耕漁作,薪火相傳。

近百年前,意大利炮艦逼租三門灣,叩海激起的驚濤駭浪,已然遠逝;孫中山《建國方略》定三門灣爲“實業之要港”,歸國華僑、實業家的開發之旅,亦隨舊時代的晚鐘暮鼓,音消韻散。

三門,在新時代大門洞開之時,“浙江紅旗第一飄”,成爲全省第一個建立蘇維埃政權、第一個解放的縣。

1997年9月。11號颱風。

百年不遇大災之後,三門人告別了農業文明的迷夢與苦痛:悠悠萬事,民生爲重。居海之濱,堤安則-民安,民安則縣富。三門全民動員,節衣縮食,抗風御浪,歷三年而成標準海塘110公里。當代42萬三門人,以山一般剛強和堅毅,海一樣靈動和機變,直面氣勢磅礴的新紀元。

從山谷經濟走向海洋經濟,農業文明轉向城市文明。三門再次啓航。

一灣灘塗,幾多溼地,原生狀態成就三門海水養殖大縣。

三門灣近海。中國浮游生物最豐富的生態型海灣之一。

數百種魚族貝類棲生繁衍。

悠長的岸線,錯落的島嶼,八十多萬畝淺海灘塗。

人與海,人與物,共存相生。據記載,清乾隆年間,三門漁民已養殖青蟹。 上世紀以來,近海海產資源日漸枯竭。爲平衡自然、富裕民生,養殖替代漁獵,已是唯一選擇。三門濱海漁民停止了向大海的過度索取,率先鋪開生態養殖, 2

成爲國家級的重點海水養殖基地。三門青蟹“橫行天下”,產量佔全國九分之一,“中國青蟹之鄉”是這座城市打響的第一張名片。依海而來的24萬畝水產養殖面積,讓“對蝦之鄉”、“牡蠣之鄉”、“縊蟶之鄉”名至實歸。

三門,連續 年位列浙江省海水養殖第一大縣。

塘田如鏡,漁歌新唱。海產養殖業的均富特徵和可持續發展業態,爲三門沿海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泓海水,幾大內港,港口環列成就三門臨港型工業。

浦壩港、健跳港、海遊港。三大港外,海潮漲落如故。

延續了近五十年的浦壩港萬畝老鹽場,一變而爲已具規模的沿海工業城。 深水岸線通航能力十萬噸級以上的港口優勢,吸引上百億資金進入船舶製造等產業。三門逐漸成爲浙江省最大的船舶製造和船配產業基地。

三變科技爲龍頭的研發優勢,使機電製造產業鏈向高科技化延伸發展。三門將成爲全國變壓器及配件的生產基地。

沿海工業城以造船、機電、工藝品、醫化爲基礎,集聚着船舶、汽車、鋼鐵及新材料產業羣。工業產業的加速更新發展,讓這座城市實現了從山谷到濱海的初步跨越。

一“核”爲先,多種能源,地理優勢成就三門特大電力城。

“西有三峽,東有三門”。

三門核電站,這個千億元投資的中美最大能源合作項目,建成投產之後,將是全球技術最先進、中國裝機容量首屈一指的核電站。

三門火電項目,已獲浙江省政府批准。

《三門形象宣傳片解說詞定稿》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