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實踐體驗教學》階段小結範文

通過本實驗階段的實驗達到了期初制訂的實驗目標:在教師的組織、引導與合作活動中,促使學生真正成爲數學學習的主人,通過數學學習的實踐活動,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技能,具有一定的數學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培養和發展良好情感與態度。具體有以下做法:

《中學數學實踐體驗教學》階段小結範文

一、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乃是師生理性和情感兩方面的動態人際過程。爲此,教師不僅要在認識上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思維,而且要在情感上與學生進行不斷的心與心的交流。師生之間只有保持心靈上的交流,才能創設一種民主、和諧、友愛和寬鬆的課堂氣氛,從而使學生處於無拘無束、心情舒暢、心情振奮的心理狀態之中。實際上,也只有在這種心理狀態中,學生的思維活動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創造性地展開,那麼,教師怎樣與學生進行心靈交流呢?我認爲最重要的首先是關注,教師在課堂教學全過程中始終都要積極地關注班上的每個學生。教師講授時,眼睛不能只看書本和教案,而應該與學生保持交流,連在角落處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親切目光。請學生起來回答問題時,教師更應全神貫注地、友好地注視他。其次是激勵,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說得好”、“說得很有道理”等讚揚和激勵學生的話應常掛在教師嘴上,即使對於說錯的學生,也決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隨意責難,而是要想方設法減輕學生因發言不好而帶來的心理壓力,並在適當時候再給機會,讓他嘗試獲得成功的歡樂,從而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

1、提供“玩”的機會,讓學生在玩耍中體驗。

愛玩是中學生的天性,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促進人們素質、個性發展的最主要途徑是人們的實踐活動,而“玩”正是兒童這一年齡階段特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在教學中,可以把課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識轉化成“玩耍”活動,創造這樣的氛圍以適應和滿足兒童的天性。例如,

通過把課本中的新授知識轉換成 “玩耍”活動,不僅使學生心情自然愉快、厭學情緒消失,而且還能從“玩耍”中自覺地探求有關知識、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選擇、有節制、有創造的方面轉化,所以會玩的過程也是一個體驗學習的過程。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時,我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師在臺上做實驗,學生在臺下觀察得出結論的做法,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了充分的動手操作。第一次,要求小組學生將圓錐裝滿水後又把水倒入與其等底等高的圓柱中去,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第二次,讓學生小心翼翼地將圓柱中的水倒入與其等底等高的圓錐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圓柱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三倍”;第三次,請學生自由選擇所提供的學習材料來驗證剛纔的發現。結果,有的學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變形爲長方體後進行比較計算,獲得驗證;有的學生則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樣的結論;更有的學生選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做了“倒水”實驗,提醒大家注意必須是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數關係。可以說,在這幾番“物質化”的操作活動中,數學知識不再那麼抽象,理解數學也不再那麼空洞。將數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着的物化活動,輕而易舉就讓學生對圓錐體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識獲得了相當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後獲得的體驗是無比深刻的。其實, 中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可以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和研究的,而我們教師更多的是替學生“包辦”了,我們不應該懷疑學生的能力,他們無限廣闊的思想空間常常是我們無法企及的未知領域。

2、提供“做”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

“ 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也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因此,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創造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體驗學習的一種方式。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讓學生通過繞線、滾動等方式動手測量圓的直徑(或半徑)、周長,並通過計算,找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在體驗實踐中獲取掌握知識。 綜合上述認識,最終以形成對圓柱周長的整體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經歷了觀察、實驗、猜測、驗證和推理的數字活動,並最終通過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結論。人人都興趣盎然地參與到學習中去,使學生清晰認識了圓周長的求法;而且學生在這一實踐活動中,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數字情感等都得到了和諧發展。

3、迴歸生活,讓學生在應用中體驗。

《21世紀中國數學教育展望》中指出,要使學生在活動中和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要通過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用數學思維、方法,進一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數學回歸生活,並獲得學有所用的積極情感體驗。

例如:如教學“圓的認識”後,我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畫圓。有的學生想到兩個人用一根長繩畫一個圓,有的想到一排人轉一圈畫一個圓,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圍一個圈,沿這個圈畫出一個圓。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爲何現實生活中車輪都做成圓的,而車軸都裝在圓心上”這個實際問題。再例如:我在教學完“簡單的統計”之後引導學生聯繫生活開展了一次實踐活動。首先,請小組學生統計同學們對語、數、外三門學科的喜好情況,製成統計表,並對統計結果作合理的分析,給老師提出一些建議,做老師的好參謀。有的學生分析:英語是一門新設學科,同學們倍感新奇,課堂形式也很活潑,所以大家最喜歡上英語課;也有的學生認爲喜歡數學課的人數比以前多了,因爲現在課上經常開展一些操作、遊戲活動,同學之間有問題可以提、有意見可以爭論,老師有時候也比較幽默;還有的學生建議:語文老師要阻止某些同學取笑回答問題有錯或語言表達有困難的同學,使大家都喜歡語文課……其次,又引導學生設想個人實踐目標:假如我是校長助理,想統計學校某一方面的信息,來協助校長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這裏,我要求各小組設計好統計表,利用課餘時間去展開調查統計。在這一堂課中, “老師參謀”、“校長助理”、這二個生活問題緊緊地吸引着學生去暢想、去討論、去實踐。由此,他們再次經歷了“蒐集信息——整理信息——製表分析——作出決策”這一簡單的統計過程,不光如此,他們還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去審視實際問題,去構想社會現實,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巨大應用價值和無窮力量。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爲“用數學”。

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數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拓展數學學習的領域。

總之,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迫切需要提倡這種“體驗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只有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才能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的體驗學習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