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爲善作文六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爲善作文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爲善作文六篇

爲善作文 篇1

一次,我和一個同學出去逛街,看見路邊有一隻流浪狗。

它身上的毛很長,裏面夾雜着灰塵和泥沙,遠遠地看,灰溜溜的流浪狗面色很差,眼睛裏透露着疲倦與心酸,滿臉都是污垢,它的一隻後腿斷了,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身上散發着酸臭味兒,想必一定是經常翻垃圾桶尋找食物。

旁邊的人經過,一個個都捂着鼻子快步離開,沒人願意給流浪狗一些食物。

正在此時,一個柱着柺杖的老太太路過,看見了流浪狗。她緩慢地蹲下身,摸了摸流浪狗的'毛髮:“真可憐吶!好好的一條狗,怎麼就成這副模樣了呢!那些人太沒有同情心了!”老太太用沙啞的嗓音對流浪狗說道。

老太太從口袋裏,拿出一袋溼巾取出一張,緩緩地幫流浪狗擦拭着身體,“這樣估計能讓你好受些,也能讓你聞起來至少不那麼臭,小寶貝!”老太太溫和地說。我在旁邊,不禁想:這個老太太真善良吶,想必,她也是一位愛狗人士吧!

做完這些,老太太又從口袋裏掏出了一些麪包,幫流浪狗打開包裝。遞到它嘴邊,流浪狗向老太太投去感動的眼神,大口地吞嚥起來。我想:這或許是一位來幫助流浪狗的老太太,她曾經也養過狗吧,她是不是想收養這條狗?如果真有這個心思,那也是這條狗的福份了。

老太太慈祥的笑容洋溢在臉上,她輕聲說:“慢點,你一定餓壞了吧,瞧瞧你,都餓得皮包骨頭了!”

我被老太太的行爲打動了,是啊,我們爲何沒有老太太的善心呢?

爲善作文 篇2

剛剛看到一則很暖的故事,是關於助人爲樂以及因與果之間巧妙的機緣的。

故事中的一位主人公,我們稱之爲小思吧。

有一次,小思在夜晚開車的時候,遇到了暴風雨,在一個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地方,他的車子拋錨了。小思真的是又冷又焦急,後來一位騎馬的男子恰好路過,還沒有等小思向他求助,這位男子就主動下馬幫忙,用自己的馬幫小思的車子拉到了鎮上。

到達安全之地後,小思拿出重金想要感謝這位男子,結果被拒收了,男子只說了一句:“我不需要你的感謝,但是我需要你一個承諾,那就是當你遇到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也要盡力地去幫助他。”

小思謝過了男子,後來的生活中,小思牢牢地記住了這件事,以及男子的話。小思也力所能及地幫助了很多的人,同時他也沒有接受報酬,而是跟他人說了和男子當時說的同樣的話。

直到有一次,小思因爲一場洪水被困在一座孤島上時,他被一會少年救下了,在表示感謝的'時候,少年對他說:“我不需要你的感謝,但我需要你一個承諾......”

小思當下感慨萬千,他想道,原來,他做過的那麼多好事,最後是通過少年來回報給自己,原來那些好事,真的都是在爲自己而做的。

看完這個故事,我也不禁有些感慨,有時候我們總會太過於計較得失,卻不知道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每一點小小的善行,都是在爲自己而積攢,我們總是太過於功利,卻忘了授人以玫瑰,手中留有餘香。

爲善作文 篇3

善,是自古以來人們對好人的稱呼,乃褒義詞。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善的真正含義?又有多少人知道惡的含義?

儒家眼裏,“罵人,打人爲惡。尊重人、禮敬人是善。”

那麼試想,一名父親責罵自己的孩子是否就一定是惡?一陰險小人整天拍他人馬屁,整日假裝君子就是否是惡?!

而佛家思想中,對善與惡的看法確實——“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打人、罵人皆是善。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是惡。”

翻譯一下,大概意思就是“有益於他人的`舉動,是善,而有益於自己的,則爲惡。就算是打人,罵人,都是善。有益於自己的,就算表面上看來是尊敬他人,禮待他人,仍然是惡·。”

以上,我比較贊同佛家的思想。可是,仔細想想,佛家的思想也是有很多紕漏的。有益於自己的,就一定是惡嗎?

禮儀,人類的一種文化,對他人行大禮,一般是雙方地位懸殊,或一方對另一方有恩等。

假設:行禮者爲甲,受禮者爲乙。那麼甲這個禮是不是對自己有益的呢?從另外一個角度想,的確如此。那是不是對乙也是有益的呢?同樣是的。那甲的此舉到底是善還是惡呢?

也許你會說這完全不是一回事。是的,從表面上看確實是兩件毫無牽連的事情。可是,善與惡不都是人類的定義嗎?那麼已經刻入我們骨子裏的善與惡爲何不可相通呢?

放開一切,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善與惡難道不是時刻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嗎?到底何爲善?何爲惡呢?這兩個字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我沉迷於這個問題已經三年了。可是即便有大量的資料輔助,我仍然不明白何爲善,何爲惡。反而引出更多疑問。我甚至感覺這個問題可以消耗掉我一大半的光陰。或許,後人可以參悟這個道理吧。可是,我等不急了,這個問題日日夜夜的纏繞在我身邊,弄得我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可我又覺得我離答案只隔着一張紙的距離。

爲善作文 篇4

人說:“施比受更有福”。爲善就像種花似的,當你幫它澆水時,它就會發芽,最後得到滿園的花香;也像煮菜一樣,只要用心的煮它,幫它調味時,味道就會變得不一樣,最後得到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好菜。

爲什麼“爲善最樂”呢?因爲做善事分兩種,一種是想利用做善事沽名釣譽,使別人以爲自己是個大善人,而這種人就常因爲煩惱這個問題,每天愁眉苦臉的;另一種人做善事則是發自內心的,他們做善事不求回報,所以這種善事不僅讓施恩者快樂也讓受惠者感受到溫暖。

記得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

那時,我的頭很不舒服,臉色也蒼白。這時,正在上課老師看到了我,以爲我生病了,她馬上請同學下去拿條圍巾來給我,並說:“子綾,這條圍巾送給你!”之後我們全班才知道,原來老師買了一袋圍巾,要送給生病感冒的人,真是爲善不欲人知呀!那時,我的內心感動不已,心想老師爲我們設想那麼多,我一定要趕緊康復起來。果然,隔天我的病就不藥而癒了呢!

雖然我不能像老師一樣,有能力買東西送給需要的人,但我可以從日常生活的小地方做起,例如:幫老人家提東西、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等。我相信每個人只要用心,就可以體會到“爲善最樂”的真義。

爲善作文 篇5

何爲寬容?字典中這樣解釋道:寬容,即允許別人的不利行爲或判斷,耐心而毫無偏見地容忍與自己觀點或公認的觀點不一致的意見。寬容作爲人類的美德流傳至今,一定有它的意義和作用。那麼,寬容的意義和作用究竟是什麼呢?

寬容如春風化雨,使人棄惡揚善,感化人的內心。有一位在深山中修行的.老和尚,夜裏上完茅廁看見小偷從自己房中出來,便對小偷說:“你深夜裏來探望我,不能空手而歸,送你這件袈衣禦寒。”說着老和尚便把自己的袈衣披在了小偷的身上。第二天,老和尚發現袈衣被疊得整整齊齊地放在院子中。老和尚的寬容感化了這個小偷,並使他棄惡揚善,重歸正道。正如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懲罰更強烈。”寬容的道德感化力可見一斑。

寬容能化解仇恨、消除紛爭,成就人生境界。著名畫家畢加索對冒充他作品的假畫毫不在乎,從不講究。遇見有僞造他的畫時,最多隻把僞造的簽名塗掉。畢加索認爲畫假畫的需要錢吃飯,鑑定專家也需要錢吃飯,而自己又沒吃什麼虧,何必小題大做呢?畢加索的寬容消除了繁雜的紛爭,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情況下,又幫助了別人,他的寬容成就了他寬廣的胸懷與遠見卓識,使他的人生境界有了高度。“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寬容對於人生真諦的領悟以及人生境界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寬容能顧全大局、凝心聚力,成就復興偉業,成就國家未來。藺相如三讓廉頗是寬容,它保全了趙國;諸葛亮七縱孟獲是寬容,它換取了蜀國南方的民心,平定了動亂。以大度兼容、則萬物兼濟。國人能顧全大局,寬容爲善,國家就能和諧興旺、繁榮富強。

《莊子·天下》中有“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對事物時常寬恕容忍,不與別人計較,可謂達到極致了。常懷一顆寬容之心,你會發現生活將變得更加美好,世界將變得更加和平。

爲善作文 篇6

“勿以善小而不爲”,我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這句古語,但卻對他的理解一直不是很深刻,也從未想過“爲善”在古人心中的分量是如此的重。直到今天,我們一行人去參觀了靈石縣的著名景點——王家大院,一座集元明清建築藝術之大成,凝“孝、善、勤”中華傳統美德之精髓的名勝古蹟,我才明白了古人“以善爲訓,爲善最樂”的良苦用心。

“王家歸來不看院”,王家大院依山而建,居圖片高臨下,氣勢恢宏。我們穿梭在院中的小路上,一座座房屋錯落有致,既有北方古建築的穩重敦實,也有南方建築的溫柔細膩。木雕的精美絕倫,石雕的複雜多變,以及磚雕的寓意深刻,會讓置身其中的你讚不絕口。環顧整個大院,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家老祖先對他們後人的嚴格家訓。大院裏,一塊“爲善最樂”的.牌匾更是所有中華先賢對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的最大希冀。

“與人爲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從小的時候,我們就一直在接受“善”的教育,因爲,只有“善”纔可以拉近我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纔會溫暖我們的社會。我想我們13人的暑期實踐之所以選在敬老院裏,也是爲了讓我們更能夠以身作則,學會與人爲善,弘揚中華傳統孝道。在這裏,我們用我們善良的心去陪老人聊天,用我們善良的行爲去爲老人做事,也用我們的善舉去傳遞愛。儘管我們所做甚微,但還是收穫到老人們讚許的目光,鼓勵的話語。

一顆善心溫暖人心,一份善行回報社會。趁着現在,助人爲樂;趁着青春,與人爲善,別讓年輕,越長大,越後悔。一起去做吧,因爲——爲善最樂!

課,成爲一名優秀的水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