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作文

聽的“藝術”

藝術的作文

說與聽是一對好兄弟,說了就得有人聽,如果沒有人聽,說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反之亦然,聽也得有人說,否則想聽也沒處去聽。可就有這麼些情況,鬧得說和聽要吵起架來,聽不願聽,說不想說,兩者都被-逼無奈湊到一起來,這個時候就只有熬的份了。 會場就是這麼一個地方。大大小小的會,正經的、隨意的、大型的、小型的、內部的、外部的、專題的、綜合的,等等,臺上臺下就有了不同的兩種現象的碰撞。是會必有發言,是發言必有套話、廢話,這個時候,聽的就受不了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老套,統一陳腐的客套、綱條,早在聽衆耳裏磨起了老繭,如果新的內容又是缺乏新意的話,那接下來的情況是容易失控的。比如講空話、拉家常、談生活,只聽得會場裏一片嗡嗡聲,與會者都有竊竊私語的嫌疑,但又不能確定具體聲源,仔細看時,卻發現到處的人都在低頭微語,有的還在竊笑,講到傳情之處,眉飛色舞。更有意思的是臺下的聲音隨着臺上講話者的音量變化而變化,上面響,下面也響,上面輕,下面也輕,倘若上面停止講話不出聲了,下面也就老老實實地不發出一點兒聲音來了。這下給臺上的人相當的震懾力,不是氣得火冒三丈,欲言又止,就是急得兩眼翻白,手足無措,只有老生常談者,慣常於會場氣氛,不管下面聲音如何震動,始終不亂不棄,面帶微笑,繼續講述,此時他得有旁若無人的感覺才能講得好,否則定是快速地讀一下就趕緊溜走了。 聽,其實是很有講究的,對人是很有幫助的。不是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嗎?好的講座的確讓人受益匪淺。但大多數的會議與講座總讓人感覺是可以打瞌睡的那種,即使你想聽也聽不清楚,因爲你的左右前後都是嘈雜的市井之聲,猶如早晨的市集一般。殊不知講話者是準備了很多時間的,也是費了一番精力才成的,如能聽得進去,加上自己的思考,多少總能得到一些收穫的.。但就在那種氛圍下,你想聽也是難的,你會不知不覺或不得不進入周圍的議論紛紛中。所以,如果真想聽的話就儘量坐前面一些、聽清楚一些,離嗡嗡聲遠一些。但如果是在村鎮級召開什麼會議的話,那是無法做到的,那裏原本就是聊天場,抽菸的也有,吃零食的也有,是不會有任何效果的,唯一可取的就是這樣的會開過了,可以交待了,可以表決了,能夠形成結果了。 但聽確實是很有講究的。正規的情況下是不允許有不諧調的音符出現的。因此,一般的會議都會在開始前做好動員工作、提出紀律要求。接着,便是臺上在龍飛鳳舞地講解闡述,臺下靜默無言地聆聽。事實上就是一隻耳朵進,另一隻耳朵出,個個俯首帖耳卻心不在焉。人人都抱着一種聽之任之的態度,把坐在那裏當作是完成一樣工作罷了,雖然任務是聽,但只有耳朵,沒有腦袋。 真正的聽應當是洗耳恭聽,這就全憑講話者的能耐了。有的人講話善於旁徵博引、以小見大,有的善於深入淺出、層層剝筍,有的善於幽默生情、調侃明義,這些方式都會引得聽者不由自主地豎起耳朵來,有時是一個個小故事,有時是一段段小插曲,講這些時往往是聽衆最投入的時候,從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平常事當中引喻的內容卻往往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講話的人講多了理論就沒人要聽,講多了事例、個案卻常常能引人入勝、全情投入。 事實上,“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並不是聽衆故意與臺上的人作對,而是講話的人自己的講話沒有吸引力,這跟教師的課堂一樣的道理。聽的人是最明白的,他知道孰優孰劣、孰對孰錯,聽衆的反應是最直接的試金石。言之諄淳,情之深深,意之殷殷,那樣的講座有誰不願意聽呢? 想必聽的“藝術”也就是說的“藝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