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怎樣讓作文寫長點方法

進入國中後,首先就要把作文寫長。那麼,國中生怎樣讓作文寫長點呢?

國中生怎樣讓作文寫長點方法

作文寫長點方法一、想象法

這兒所說的想象包括聯想,聯想是想象的基礎。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談到:“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可見想象是多麼的重要。

聯想和想象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讓思維自由馳騁,縱橫南北,貫穿古今;可以無中生有,補充情節,豐富人物形象,充實內容。有不少優秀的作品就是通過聯想和想象來完成的。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吳承恩就是憑藉豐富的想象,給我們刻畫了富有濃厚神話色彩的傳奇人物;《海底兩萬裏》的作者凡爾納沒有到過海底,卻憑藉豐富的想象把海底的景色寫得非常生動,使人如臨其境。又如《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讓兒童特別喜愛的電視劇,離開了想象,恐怕就成不了電視劇了。

同學們在作文中,展開聯想,由甲事物聯想到乙事物,然後由乙事物聯想到丙事物,再由丙事物聯想到丁事物,……如此聯想下去,會增加很多內容的,再進行想象,對每個事物進行描寫,字數自然多了。如果字數還不夠,再發揮聯想和想象,增加內容,直到字數夠了爲止。國中生想象豐富,擅於創新,常常在頭腦中產生一些富有創意的想象,讓人耳目一新。當然,同學們在聯想和想象中,要注意合理性。如果不具有合理性,就是胡思亂想了。

例如續寫《蚊子和獅子》,“蚊子將要被吃掉時……”,你不妨打開想象的窗戶:蜜蜂、燕子、螞蟻、太陽、水滴、樹葉、狂風等,你讓它們一一出來,一個接一個地發生奇特的故事,進行精彩的“表演”。有些事物之間可能沒有聯繫,你可以展開想象,在它們之間想象些“過渡”的事物來。這樣,你的聯想、想象一發不可收拾,你的作文就真的會下筆千言,一揮而就。

作文寫長點方法二、小標題法

同學們都看過竹子吧,每節竹子都不長,但好多節竹子長在一起,竹子就長了。寫作文也是同樣的道理,何不像竹子那樣讓它多長几節呢。在作文中採用小標題的形式,容易讓作文變長。

例如寫《愉快的春節》,可以列出這樣的小標題:①年夜飯中的親情,②短信捎來的祝福,③煙花下的驚喜,④紅包裏的喜悅,⑤七年級郊遊的愜意,⑥和父母逛街的幸福,⑦走親戚的愉悅,……每個小標題寫成一個片斷,就算你的'寫作水平低,每個片斷100字,沒問題吧,七個片斷該有多少字呢,完成國中作文600字以上這個要求還有困難嗎。而事實上,你把每個片斷的內容講清楚,寫明白,完全可以洋洋灑灑地寫出幾千字的,如若不信,你就試一試吧。

作文寫長點方法三、多角度法

作文寫不長,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寫作角度單一,造成內容單調泛味,刻畫得不豐富,敘述得不完整,論述得不嚴密,字數也就自然不多。寫作文時運用外貌、語言、心理、動作等多種描寫方法,動靜相襯,採用正反角度,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遠近變換,移步換景,總分結合,分類介紹,內外相協……作文就會長得很長的。

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第二自然段“不必說碧綠的菜畦……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作者先寫百草園的概貌情況,然後再寫泥牆根一帶,這是從整體到局部;這段中寫了動物、植物,由低到高,動靜結合;寫了春、夏、秋的景物,運用觸覺、嗅覺、視覺、聽覺進行描寫;寫了四件趣事,還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僅這段對百草園景緻的描寫,就用了三百多字,文章能不長嗎!

同學們在作文中,可以採用“多角度法”來讓作文長長。例如寫《上學路上》,對於路上的小草、草上晶瑩的露珠、空中鳥兒的叫聲、路上的行人、上學的學生、你的心情,可以運用多種感官,遠近結合,高低變換,移步換景,採用修辭手法等。一個角度寫不了多少字,但多用幾個角度,字數就多起來了,要寫到600字也是很容易的。

作文寫長點方法四、多畫面法

大家對朱自清的《春》都很熟悉,作者寫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五幅圖畫,單就一幅圖畫所寫的字數並不是很多,但五幅畫加起來,文章就長了,同學們在作文中可以學此方法。

例如寫《有趣的課堂》,可寫老師、前面的同學、後面的同學、左邊的同學、右邊的同學、同桌、男同學、女同學等的表現,可寫性格內向的、性格外向的同學反映,可寫小個子同學、大個子同學參與的場景,還可寫自己的感受與體會等。每類同學的參與情況、表現情況就是一個畫面,每一個畫畫的字數可能不夠600字,累加起來又如何呢,恐怕你會覺得作文格子偏少了吧!

同學們,進入國中後,首先就要把作文寫長。如果作文寫得太短,就沒有修改的對象和內容。特別是考試,作文寫短了,達不到字數要求,改卷老師要給點“同情分”都沒有機會。要把作文寫長並不難,上面介紹的幾種方法,你不妨試一試。當然,除了上面介紹的方法外,還有其他一些能把作文寫長的方法。對於不同的作文內容,應該選擇不同的方法,或是運用兩三種方法。平時練筆,可以每種方法都練練,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在考試中,就要選擇你最擅長的,因爲考試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允許你寫第二稿,要做到“一錘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