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故事作文15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故事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15篇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1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糉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糉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糉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糉,一種是竹筒糉。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糉子,引開魚蝦。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糉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有生氣勃勃的春節,秋意濃濃的中秋節……但是我最喜歡端午節,端午節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呢!戰國時期,請過爲了統一中國,向楚國發兵攻打,但是卻攻打不下來。就假裝發求和信,楚懷王就打算簽下求和信。這是,愛國詩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懷王,而受到楚王和衆臣的指責,被降職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時候,楚懷王被秦國殺害,楚國就滅亡了,屈原聽到消息後,百感交集、心如刀絞。最後抱着一塊石頭,跳進了楚江裏,自殺了。這是,正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把老百姓感動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們都到楚江邊,爲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了屈原,就把米飯投進江中,不讓屈原被持刀,還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鬧屈原的屍體,後來就出現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的端午節習俗。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不僅是端午節,還有許多節日值得我們去探索,屈原這種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2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去姥爺家吃午飯。一開飯,姥姥就端上來一盆自己包的糉子。我見後很高興,急忙伸手拿了一個大的,剝開糉子葉就咬了一大口。姥姥包的糉子裏有蜜棗、花生和紅棗,非常好吃。

這時,姥爺說:“先別忙着吃,誰能說說端午節的由來呢?”我忽然想起了前幾天看過一本關於端午節傳說的書,於是我便脫口而出:“我知道!我知道!”。

原來,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是“春秋五霸”之首。因爲楚國的實力最強大,有雄兵百萬,戰馬無數,戰車千乘。屈原就是楚國的一個大臣。屈原給楚王獻了許多有利的政策,昏庸的楚王都沒有采納。有些大臣對楚王說:“大王,如果你聽了屈原的話,楚國將毀在屈原的手裏,連您都活不成了!”楚王便將屈原削職爲民,逐出京城。從此以後屈原便被流放在一個小村莊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屈原也老了。在屈原晚年時,楚國被秦國滅亡了,屈原很傷心,便來到汨羅江邊,發出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感慨,投江自殺。

人們聽說屈原投江了,便跑到江邊,往江水裏仍許多糉子,以免江裏的魚把屈原的屍體給吃了。屈原昇天以後,玉皇大帝便將屈原封爲“江神”。因爲屈原投江那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以後人們每年這天都包糉子來紀念屈原,這就是現在的端午節了。

我邊吃着糉子,邊給大家講屈原的故事。這時,媽媽又問:“那屈原身上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和紀念的呢?”我冥思苦想,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姐姐則若有所思的說:“我們要學習屈原寧死不屈的精神。”我忽然心頭一亮,接着說:“還有堅持真理的精神。”

大家紛紛說對。姥爺又說話了:“過端午節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吃糉子,更重要的是要把屈原的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3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是一個神奇的節日,當然也有關於它的神奇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美麗機靈的姑娘叫端午,她的爸爸做生意失敗了,沒有錢還債,債主名叫周伯強,聽說這事後,馬上找到了端午的爸爸,說:“你做生意失敗了,怎麼還我錢?但如果你把你的女兒端午嫁給我,你就不用還錢了!”

爸爸和端午都被這個提議嚇壞了,於是狡猾的周伯強思索了一會兒,說:“跟我來。”端午和爸爸跟着他走進了他家別墅裏的鵝卵石小路,道路都是用黑色和白色的鵝卵石鋪成的。周伯強對端午說:“就讓上天的`旨意來決定吧!我準備兩個袋子,裏面各放黑色、白色石子一枚,然後你我各從袋子裏取出一枚石子,如果顏色不一樣,你就要嫁給我;如果顏色一樣,你就不用嫁給我了!”爲了表示自己的慷慨,周伯強還加了一句話:“你爸爸的錢也不用還我了!”可憐的端午和爸爸,實在無計可施,只好答應了。

然而,就在周伯強撿石子的時候,眼尖的端午發現,他明明是在自己的袋子裏裝了兩個白色的石子,而在端午的袋子裏裝了兩個黑色的石子。那麼就是說,無論端午拿出哪顆石子,最後都是和周伯強的顏色不一樣!機靈的端午急出一身冷汗,但她並沒有慌張,突然,一個好辦法來了。於是端午拿出一顆石子,然後假裝不注意掉在了路上,路上都是黑色白色的石子,當然判斷不出剛剛端午拿出的是什麼顏色的石子,於是端午建議看看袋子裏的石子是什麼顏色,袋子裏只剩下一個黑色的鵝卵石,那麼按照周伯強說的“一黑一白”的說法,掉在地上的應該就是白色的了,和周伯強拿出來的石子的顏色是一樣的,這樣,端午就不用嫁給周伯強了,而端午爸爸的債也不用還了。

後人爲了紀念端午的智慧,就把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定爲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4

唐人詞曰:“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在臨近仲夏時分,白天越來越長的時候,端午大約就要到了。

端午節到了,我吃着從超市買來的各種餡的糉子,沒有所謂的氤氳,也沒有滿口的清香,也沒有過節的味道。這是我想起了奶奶的糉子,還記得那年端午節……

農村保留着古老的習俗,端午節吃的糉子都是自己做的,當然我的奶奶也不例外。那年,端午節前一天,奶奶就開始摘竹葉,洗淨晾乾,在廚房裏忙活,而我則是一邊寫作業一邊看。

奶奶面前,大盆小碗,草繩,竹葉擺了一溜。奶奶把原料都放在盆裏拌勻,之後她把一片竹葉放在一隻手裏捲成漏斗狀,然後舀入糯米和配料,再用筷子搗幾下,使其結實,奶奶從始至終眼睛都沒有離開過糉子,之後又在外面加了一片竹葉,另一隻手拿着草繩,一疊,一折,一捂,一繞,一系,不一會兒,一個糉子就出現在了奶奶手裏,這是她看向我笑了笑,並對我說:“這第一個糉子是你的。”之後奶奶又聚精會神的包糉子,一個又一個,她不時的擦擦頭上的汗,之後又七手八腳的包了起來,忙的不亦樂乎,不久,盆裏就躺滿了糉子,讓人越看越喜愛。

接下來就是蒸煮了。糉子要慢慢煮,需要耐得住性子,不是添加柴塊,我迫不及待的坐在鍋前,看着火焰忽明忽暗的舔着鍋底,彷彿在跳着一曲歡快的舞蹈,映着我們的笑臉。有時撥火不小心,或會伸出長長的舌頭,把我的頭髮燙成“卷”狀。

不久,就從鍋裏飄出了清香,氤氳瀰漫整個屋子,恨不得馬上就吃,但還是不得不等到明天——端午節。、

端午節到了,早早的起了牀,睡眼朦朧的就到了廚房裏,看見了早早就在廚房了的奶奶,看見我,立刻就拿一個熱騰騰的糉子給我,看着奶奶深深的黑眼圈,顧不得燙,一口一口的吃着,品嚐着過節的味道……

現在,已經很久沒有回老家了,和想念那個味道。老家雖然缺乏物質條件但每個節日都過得快樂充實,而現在雖然什麼都不缺,但卻沒有節日的氣氛,所以過節不一定要豐富奢侈,而在乎的是過節的心情。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5

每逢端午佳節那天,大家都包糉子吃。聽說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據瞭解,很長時間以前,有一位著名的愛國大詩人,他叫屈原,當初他被其他人殺害了並且扔進了又急又寬的汩羅江裏,大家知曉了,怕江裏的魚蝦把屈原的屍體吃掉,便包了很多味道鮮美的糉子扔進江裏,如此魚不會吃屈原的屍體了。正好那天是陰曆5月初五,善良的大家爲了紀念屈原,把這天定爲端午佳節,以示哀悼。

知曉糉子是如何包得嗎?讓我來對你說吧。第一把新鮮又綠油油的糉葉洗得乾乾淨淨,然後用左手託着糉葉,右手輕輕地勺起糯米,並加上綠豆、蜜棗、葡萄乾、排骨、花生米,包起來用繩子捆緊,最後把美味的糉子煮上幾個小時,熟透了就可以吃了。還在煮的時候那香味早已傳遍了整個大街!你咬上一口嚐嚐,保證令你越吃越想吃,即使你不吃,聞一聞,都會讓人垂涎欲滴,並且那香味直往心裏鑽。

一頓豐富的午餐過後,大家就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不約而同地來到河邊,來觀看激烈的賽龍舟。只見兩隊選手精神抖擻地坐在船上,手緊緊地握住船槳,目不轉睛地注視着前方,整裝待發。叭的一聲,一條條龍舟像射出的箭一樣向前衝。兩岸的大家也歡騰跳躍,興奮地大聲喊着:加油,加油。那簡直鑼鼓喧天,響徹雲霄,熱鬧非凡!

到了下午,大家也早已滿頭大汗,該洗個舒服的澡了。按着傳統的習慣,大家把早已籌備好的艾葉、菖莆、魚腥草等燒上一大鍋水。全家人都要洗,說是避邪氣,其實按中藥原理是殺菌除溼氣。洗了將來,不會生痱子。

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佳節,朋友們,歡迎你們到我的家鄉來過端午佳節,那肯定一飽會眼福和口福!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6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一年糉葉飄香,華夏大地處處瀰漫着溫馨,炎黃子孫陶醉在糉葉淡雅香味中,陶醉在屈原不朽精神中。真可謂有水地方就有龍舟鼓聲;有岸地方就會楚歌四起。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清瘦老人——屈原,在汨羅江邊徘徊,他仰望蒼天,對當時社會腐敗十分不滿,他憤怒、哀傷,最後,他吟誦着“世人皆醉我獨醒”,帶着滿腔悲憤抱石跳入江中,以死來扞衛正義。當地漁夫知道此事後非常痛心,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米撒向汨羅江餵魚以保全屈原屍首。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包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以此來紀念屈原。可以這樣說,沒有一種食物能像糉子一樣寓意豐富,糉子形狀棱角分明,象徵着屈原人格棱角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糉子裏面包着一顆紅棗,象徵着屈原赤膽忠心…………總之,糉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無比敬重。

今天一早,和左鄰右里一樣,媽媽便去菜場買包糉子材料:糯米、糉葉、紅棗……媽媽先把糯米泡好,把糉葉和紅棗洗淨,洗好後,再把紅棗切碎,用調料把紅棗與糯米拌在一塊兒,過了一小時,媽媽開始包糉子了,她先把糉葉折成一個陀螺形,把拌好糯米用勺子盛在糉葉裏,再用靈巧雙手左折右疊,最後用繩子層層纏繞,很快一個精緻糉子便誕生了。

開始煮糉子了,那一個個小巧玲瓏糉子就像一個個小鴨子,在水中快樂游泳。大約一小時後,滿屋飄香,糉子煮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糉子,用嘴吹吹,輕輕解開繩子,剝開糉葉,哇!露出泛黃米粒,咬一口,滿嘴都充滿着糉葉清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大棗餡兒。糯米清香與大棗香甜結合在一起,別有一番滋味。

在這糉葉飄香節日裏,我深深感受到炎黃子孫對屈原尊重和對祖國熱愛,立志做一個愛祖國、愛人民、有理想、有抱負小公民。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7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5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夥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法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愛吃香噴噴的糉子,也看過其他人包糉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至今,我纔算是大長見識了。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姥姥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卻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滿頭大汗。幸好姥姥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我手忙腳亂的折騰了一會兒,終於到了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扎糉繩。姥姥說,糉子要包紮嚴實才美味。我接過棕繩,先把糉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自作主張地打了一個蝴蝶結,自覺得包得很好。可是當我拿起糉子籌備放入碗中,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只聽得“嘩啦”一聲,糉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滾落下來。

我不甘心,又試了一次,這次順利多了,我一連包了好幾個糉子。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小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一直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狀況。等待的時間一直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開心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

品嚐着我們的勞動成就,我不禁想,明年端午節,我還要包糉子。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8

在我國的山西一帶認爲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介子推而產生的,《琴操》中說:“介子綏割腓骨以啖重耳,重耳復國,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綏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

山西著名民俗學家聶元龍說:“漢代末期,山西寒食節的風俗異軍突起,影響廣遠。民間百姓爲紀念晉國介子推而舉行禁火寒食,以蘆葦葉包裹黍米煮熟,於寒食期間食用。雖然介子推的端午節起源說更多讓位於寒食節起源說,但與端午節吃糉子習俗相同的是,由於糉子是即可用來祭奠又可用作冷食的食物,在禁火期間把糉子作爲主要寒食食品,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很多地方民衆依然在寒食節吃糉子,這與端午節吃糉子習俗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爲紀念介子推而形成的風俗。

山西表裏山河,人文薈萃,文化厚重,奔涌向前的黃河爲三晉大地孕育出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介子推,晉國賢臣,寒食節便因其而生,爲後人所念,成爲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然而,流傳千年的端午吃糉子習俗也因介子推而生,知道的人卻不多。端午節的由來,作爲端午文化的一部分,因時間和地域的不同,歷代學者各有不同的認知,國內也有多個關於端午節起源的版本。屈原說、伍子胥說、曹娥說等等,關於歷史人物與端午節的故事,衆說紛紜,各不相同。在衆多傳說中,屈原說一直佔據主流,在民間有着廣泛的影響力。實際上,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的民間節俗,只是這一端午源起之說鮮爲人知而已。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9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來了,我們都知道,在端午節這天孩子們都要系五彩線,你們知道這是爲什麼嗎?下面就讓我來給你講一講吧!

從前,有一個惡魔,叫艾米麗,他有一個嗜好,就是吃小孩!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他總來村子裏索要小孩,如果不給,那麼嘿嘿嘿,這個村子就要倒黴了!洪澇啊、旱災啊、颱風啊,應有盡有,讓你們吃不了兜着走!

村子裏特伯利家是一個幸福溫馨的大家庭,爸爸媽媽養育了四個聰明可愛的孩子,每天晚上一家人都圍坐在爐火前講故事。不巧,這天晚上,惡魔艾米麗敲響了這家的門。爸爸特伯利驚得心砰砰跳,他真的不知道該怎樣抉擇:是送出去一個孩子,還是把孩子們都藏起來?哎,怎麼能藏住呢?只能是引火上身,最後全村都倒黴!於是經過苦苦的掙扎之後,他決定將最小的兒子送出去。

就在送出孩子之後,他整個人就變了,不吃不喝,不哭不笑!故事?早就隨着他的心一起死了!哀莫大於心死!在經歷了內心的不斷拷問後,他決定出走,去尋找自己的孩子。他知道艾米麗就住在村子東面的大山上,那山高聳巍峨,看上去很陡峭,而且荊棘叢生,沒有一個人敢攀上那座山,然而特伯利顧不了那麼多,手腳劃出血了,衣服被荊棘勾破了,雙腿腫脹得像兩條大面包……一切的一切他都不在乎,他只要自己的兒子!

就在見到艾米麗的那一刻,他全部的悔恨、痛苦終於傾瀉出來,他左手操起樹枝,右手抓着一大把野花,準備開戰!然而,就在他揮舞手中的樹枝和花束準備衝鋒的時候,艾米麗卻自動敗下陣來逃走了!最終他找回自己的孩子,一家人團聚在一起。

艾米麗爲什麼不戰而逃呢?原來是他最害怕五顏六色的東西,是五顏六色的野花幫助了特伯利。從此以後,特伯利就發明了“五彩線”,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孩子們都要系五彩線。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10

又是糉葉飄香時,世間處處盈滿了喜悅氣氛。

“節分端午誰自言,萬古傳聞爲屈原”,端午節是凝聚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傳統節日,深邃而又悠久。每當這時孩子們會在手臂繫上五彩線,帶上漂亮香包,與父母一同去踏青。

對於北方人們來說,端午節是個踏青好時機,這時果園中,草地上,路邊,田野中處處生機勃勃,滿眼綠,漫山遍野綠,爲這個節日增添了色彩。古往今來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習俗,而人們也不禁陶醉在山水之樂中。

今年,我同父母一起去了舅舅家果園,綠色出現在眼簾,依稀可以看到一兩抹紅色,走進才發現是嬌紅欲滴櫻桃,小巧玲瓏掛在枝杈間煞是可愛。將它們摘下洗淨後,一股腦放在嘴裏,甜意用上心頭,不禁讓我感受到端午很甜。

接着,我們去了太奶家,在太奶家吃到了香噴噴糉子,糉子中果味濃香穿梭在脣齒間,黏黏軟軟口感令人陶醉。這時,我不禁想到了屈原,那個吟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偉大詩人。

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們又怕江河裏魚吃掉他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避免魚蝦糟蹋屈原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習俗。而古來就有“糉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詩句,這也印證了端午節悠久歷史。原來,端午很淳濃。

據資料說,香包也叫香囊或荷包,內裝香料通常是用苞白朮、白芷等植物根莖碾碎混合均勻製成。而每到此時,孩子們都會帶着自己喜愛香包和小夥伴們一起展示,玩耍,淡淡香氣在風中盪漾,令人沉醉其中,原來端午很香。

香包中也蘊含着一縷春風,兩滴夏雨,三片秋葉,四朵冬雪,做成五顏六色禮盒;打着七彩八飄絲帶,用九分真誠,十分熱情,父母和老人對子孫無限愛。

“淡淡煙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樓,淡淡魚兒水中游,淡淡蝴蝶落繡球,淡淡胭脂淡淡酒,淡淡酒解淡淡愁,淡淡思念贈與友。”牽着親人手圍坐一桌感受端午滋味,凝神品味節日氣息。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11

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發現色彩鮮豔的荷包已經上市了,這時我才意識到端午節馬上進要來臨。關於端午節,我國有許多悽美的故事,其中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故事最讓我難忘。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因爲他才華出衆,受到了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面前,陷害屈原。楚王繼而逐漸疏遠屈原,也不採納他的諫言,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憤,流落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死後幾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爲秦所滅。

但是屈原這位忠君愛國的悲劇英雄還活在人們的心中。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很悲傷,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撐起船隻,齊心協力划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這一舉動逐漸演變成現在的賽龍舟活動。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糉子、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的往江裏面丟,爲了讓魚蝦吃糉子和雞蛋,而不去咬屈遠的屍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這些風俗逐漸的流傳了下來,因此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糉子,佩戴荷包,喝雄黃酒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我也要趕緊去買幾個糉子到靈臺的大溪河畔祭奠屈原,夥伴們,讓我們努力學習,更多的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12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今天,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吧。

端午節起源於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

因爲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爲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奶奶都會包很多的糉子。奶奶從山裏採來了糉葉,那糉葉綠油油的,寬寬的,沒有一點兒縫。“把糉葉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奶奶一邊示範一邊語重心長地教導我。我點點頭,示意明白。奶奶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葉子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的模樣,倒進一勺糯米,在手掌中抖實,然後用餘出來的糉葉一蓋一折,再用嫩竹絲綁緊了,一隻糉子就包好了。我模仿着奶奶的樣子,可是卻沒有我想象得那麼簡單。一不小心要麼嫩竹絲的長度不夠扎糉子,要麼就是糯米從哪個小洞漏了出來。忙得我不可開交,不久,額頭上就佈滿細細密密的汗珠。等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40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那透着濃濃糉葉清香的氣味,吊人胃口,使人垂涎欲滴。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呦!

我最喜歡看的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有規律地敲着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我也在旁邊爲水手加油鼓勁,不亦樂乎。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那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13

“天蒼蒼,野茫茫,不吃糉子是瞎忙;水彎彎,路長長,龍舟划起槳飄揚。祝你端午安康”一條信息跳了出來,吵醒了還在睡夢中的我。“誰呀,這麼早”,睜開朦朧的睡眼,映入眼簾的是端午安康幾個大字。“啊,今天是端午節”。睡意一下子就煙消雲散了,穿好衣服,給五彩繩沾上露水系在手上。

既然是端午,就一定少不了糉子。最初,屈原投江自盡,百姓爲了不讓讓魚龍蝦蟹去咬的屈大夫的身體,將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現在我就要和爸爸一起包糉子。爸爸先把四、五片糉葉稍稍重疊平放在一起,然後再把它捲成圓錐狀,再向裏邊放上準備好的糯米、大棗和花生米,再用餘下的糉葉把口封住,一個三角形的糉子就出來了。然後,還要用繩子把糉子緊緊地綁住。看着老爸包了一個又一個,也挺簡單的。拿起一片糉葉,照葫蘆畫瓢地包起來。誰知道,看和做不是一回事。不是用力過猛糉葉碎了,就是包着包着糯米調皮的跑了出來。爸爸在一旁急的直說,終於包好了一個,還是用了好幾片糉葉,五花大綁包好的,樣子和老爸包的差遠了。“算了,能吃就行了。”

糉子下鍋了,滿屋子都瀰漫着糉葉、糯米的清香,讓我垂涎欲滴。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香氣更加濃郁。要出鍋了,掀開蓋子,濃郁的糯米的香氣撲面而來,勾起了我的食慾。我飛速地拿起一個糉子,用剪刀小心翼翼的剪斷繩子,再剝開糉葉,看到的是是白色的糯米里包着一個小小的蜜棗,像是蜜棗穿着一件厚厚的棉襖。我慌忙咬了一口,甜甜的,香香的,滑溜溜的糯米和甜甜的蜜棗吃在嘴裏,甜在心裏,讓我回味無窮。

端午不止要吃糉子,還有更多的習俗。每年的端午都不同,但都一樣有意義,去紀念偉人,感受端午文化,多好。今年的端午,我和老爸、老弟度過,學會包糉子,和家人一起品糉子,爲記憶的相冊再添上一頁。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14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真高興,因爲我們不但可以放三天假,還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糉子和五毒餅呢!

我看書上說,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五和端五節。我知道端午節是爲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還有的地方要賽龍舟。端午節也是“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都會打掃衛生,門上掛艾枝,這主要是爲了殺細菌預防傳染病呢!

同學們要問,爲什麼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呢?那我就來給大家說說吧:那是在很久以前的戰國時,楚國和秦國爲爭奪天下,整天打仗。屈原是楚國人,他熱愛楚國,爲國家和老百姓做了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事情,很受楚王的信任。後來屈原受壞人的陷害,楚王輕信謠言,就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和愛國心的屈原特別傷心,他寫出了《離騷》、《天向》等詩篇,得到了老百姓的尊重。後來,楚國徹底敗了,不聽屈原勸告的楚王也做俘虜死了。失去祖國的屈原痛心極了,就投江自殺了。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流者淚呼喚屈原的名字,日夜打撈屈原的屍體,人們怕魚蝦吃屈原的屍體,就紛紛拿來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餵魚,還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的屍體免遭傷害。屈原投江的日子是五月初五,所以,以後每到這一天,老百姓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喝黃酒,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看了屈原的故事,我從內心特別尊敬屈原,我覺得我們學生更應該去熱愛我們的祖國,一起努力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團結!

端午節的故事作文15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五、重午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習俗是相同。端午節是我國兩千多年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佩香囊。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努力使自己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楚國百姓聽到屈原投江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身體。

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糉葉清香糉子,是我們孩子們最愛,棗子糉、火腿糉、赤豆糉……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地方,人們還會佩帶着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香袋做飾物,既香味嫋嫋,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夥們留連目光。

說起包糉子,我媽媽可是能手,她拿來了糯米、紅棗、糉葉、五彩線,我把糉葉圍成了圓錐形狀,把糉子餡兒填到了裏面,然後摺疊糉葉,真包成了三角形糉子,我拿五彩線把糉子捆結實。大功告成了!我包了一個又一個,包完後,我把糉子拿到鍋上蒸了20分鐘。打開鍋一看,糉子懶洋洋躺在鍋中呢!我把糉葉剝開黃燦燦糯米閃閃發光哩!一個大紅棗在中央微笑,如同一個可愛姑娘似。我用舌頭舔了舔,甜中帶着香味,真讓我垂涎三尺啊!一口咬下去,軟軟、潤潤、滑滑、甜甜,真是回味無窮啊!瞧!鍋裏還等着我品嚐呢!我張大口,塞進了嘴裏,香甜味道一直在我嘴裏盪漾。

今天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節日,不光是吃到了香甜糉子,還因爲我學會了包糉子,我盼望着下一個端午節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