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羣文且行且思作文

我最初瞭解羣文是從一些書刊上,透過那些油印的文字。雖獲取了一些認知,但對羣文教學的困惑依然存在。我嘗試融入其中,極盡目力,卻看不清它的真面目。朦朧的神祕感讓我對羣文增添了幾分瞭解的渴望。

相約羣文且行且思作文

感謝侯德重老師雪中送炭的分享,《羣文閱讀背景下的思考》如明麗的陽光、涼爽的秋風帶給我愜意的享受。我陶醉在講座中,思維一刻也沒有停止。“有道理,思考真深入,說得好……”唯有窮盡其詞表達我心中的激動。同時,讓我看到了一位熱愛教育,不懈行走的小語人,在語文的百花園中如癡如醉地尋覓,滿腔赤誠。

我情不自禁地停下腳步,回味着那讓我心潮澎湃的智慧之言,重新審視“羣文閱讀”,努力看清它的模樣。抽象的語言描述,對於迷惘的我來說,還是一頭霧水。侯老師通過案例引領回顧,慢慢讓我理清了幾個關鍵詞,走出了認識上的誤區。

1、一節課讀多篇文章≠ 羣文閱讀

以前,我認爲一節課讀上幾篇文章就是“羣文閱讀”了。聆聽之後,我才發覺“師生圍繞着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後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閱讀”,才能稱之爲“羣文閱讀”。所謂的“羣文”不單單指篇數上的“多”。

2、主題≠議題

“主題”和“議題”一字之差,側重點截然不同。“議題”是一組選文中所蘊含的可以供師生展開議論的話題,具有“明確性、開放性、可討論性”。以單元爲主題的文章中的“主題”不一定具備“議題”的特點,不能直接拿來上羣文閱讀課。但是,我們可以將“主題”單元中的文章進行重組,確立“議題”,實現課程的`開發與利用。 通常,我們可以“依據議題確定選文”,也可以“依據選文確定議題”。

3、共識≠統一答案≠標準答案

羣文閱讀的課堂要經歷“個體研讀文本”、“分享文本”、“交換意見”、“達成共識”這些階段。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孩子在研讀文本時會有自己個性的理解。分享中呈現差異,交換意見過程中完成建構,不事先確定議題的答案,在個人智慧的基礎上,師生一起共享智慧,在共享中逐步構建文本的意義,達成共識。這個“共識”是通過不同意見之間的對比分析,師生一起取得對知識的認同。它強調了學生獲得認知,達成共識,不是單方面老師的告知,既保證知識的“準確”,又沒有“統一答案”,是每個人在擁有獨立、精彩的觀點基礎上,進行思想與思想的交換,是一場“頭腦風暴”。

走出誤區,讓我看清了“羣文閱讀”教學,更深刻而準確地理解了它。課堂是靈動的,羣文閱讀的課堂教學中又出現了哪些形式?侯老師做了梳理與總結:一種“一篇帶多篇”(共讀一篇,方法引領;分讀多篇,共進共享。好處是“以一篇帶多篇”的羣文閱讀教學結構,教師易導,學生樂讀易學,操作性很強);另一種羣文齊讀式(通讀羣文,整體感知:再讀羣文,比對發現;交流分享,形成共識。一種形式是學生閱讀所有羣文;另一種形式是自主選文。)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需要融入教師的智慧與創造。

回想起我的羣文課堂,採取的是“一篇帶多篇”,教學的時間與節奏沒有把握好。要單位時間內完成多篇文章的閱讀,傳統的閱讀課堂是無法實現的。而要學生在多篇文章中進行建構,達成共識更需方法的指導。如何將科學的方法帶進我的羣文閱讀課堂?怎樣引領孩子們體驗羣文閱讀帶來的快樂?我將在羣文閱讀教學之路上,吸取優秀的教學經驗,且行且思且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