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感受作文(1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感受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的感受作文(13篇)

清明節的感受作文1

這個月裏的清明節,是個感情色彩很濃郁的節日。我們的一位小記者因遠在他鄉而不能與親人團聚、給故人上墳掃墓,心頭的滋味很複雜。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衣衫與眼眶俱溼,觸景傷懷,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在這樣的思緒和感傷之中,小記者對路上行人慾斷魂感同身受,不由得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又是一年清明節,今年爸爸單位有事,我們一家人遠在他鄉,不能在清明佳節給逝去的曾祖母掃墓,仰望天空,看看大地,曾祖母的身影不禁又出現在我的眼前。我把真誠祈禱送給遠在天堂的曾祖母,希望她在那個世界裏能一切安好,沒有疾病,沒有寂寞。

雨淅淅瀝瀝地下着,微風吹拂着我的臉龐,一陣憂傷不禁涌上心頭。這已不是什麼苦楚,而是一種心靈的烙印,雲端不時地出現曾祖母蒼老的身影,我不禁淚如雨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千多年前,杜牧曾經以酒澆愁,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句,以此來思念已經逝去的親人。一千多年後,當我們站在墳前,看着刻在墓碑上的飽經風霜的一行行文字,禁不住眼角溼潤。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去親人的墳上除草、培土、獻花,來表達自己的一片情懷。親人固已逝,情意必永存!這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

想着曾祖母,也想起了往事。在我的記憶中,和曾祖母一起玩遊戲,往往是充滿歡樂、幸福的,我小時候,我們常常一起玩捉迷藏,那時,笑聲、叫聲遍佈了房間,曾祖母時常拖着疲憊不堪的身子和我一起玩。後來,她因爲病魔纏身,死在了鄉下的那間小屋中。她嘴邊帶着一絲微笑,似乎並沒有煩惱。臨終前,當我們聚在牀邊時,曾祖母奄奄一息地說:位力呀,我我要到很遙遠的地方去了,你要好好學習,別像我一樣沒文化說着,她望了望我們,眼角流着淚水。那時,幼小的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直到現在仍感受到悲傷。

小雨還在下着,那股涼涼的感覺衝到臉上,免不了讓我發出一絲淡淡的嘆息。金魂一縷入雲霄,月來頂峯登意消。清明,是涼的,是酸的,是掏不盡心腸肺腑的思念。也許正因爲有了思念,纔有了涼雨和微風的伴奏。

清明節的感受作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唐詩,小時候就已經能背得滾瓜爛熟,但詩中那絲絲縷縷的悲傷,卻領會不到。如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此刻,才真正領悟到這首流傳千年的唐詩中的情感。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節三天假,每天都有雨,時而小雨綿綿,時而大雨傾盆,好似天公都在爲那些逝去的人傷心,哭泣。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爲的不就是讓我們爲那些逝去的親人、朋友、先烈悼念、掃墓嗎?怎會不悲傷呢?

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排第二。但它除了是節氣外,更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多彩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放風箏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我從小居住在廣東,對於廣東的清明習俗也略知一二。首先,在廣東,清明祭祖的首選食物就是烤乳豬,每年清明,家家戶戶都會飄出烤乳豬的香味,可誘人了!還有各種糕點、水果,祭祖的時候放在一起,顯得十分隆重,也很有尊重先人的氣氛。其次,在祭祖儀式上,許多舊習俗也被保留了下來,比如說放鞭炮、燒紙錢等等,不過如今,更多的還是用鮮花拜祭,讓九泉之下的逝者也聞聞久違的花香嘛!

其實,在清明節,不僅僅要拜祭我們的親人、先祖、朋友,更應該要去拜祭那些先烈們。因爲,是他們用熱血與生命,換回了我們如今幸福美滿的生活。站在先烈們的墓碑前,讓我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值得我們去珍惜、愛護。追思先烈,我們就會理解,他們流血犧牲,是爲了讓我們這些後世子孫過上太平日子,有尊嚴地生活。所以,在清明時節,我們要緬懷先烈,追悼先烈,爲他們掃掃墓,這是所有人都應該銘記的。

清明節的感受作文3

又是一年清明時,我隨父親回老家掃墓。

“清明時節雨紛紛”,濛濛細雨如絲如線,升騰些許雨霧,一時間氤氳了整個天地。

清晨的露珠和貴如油的春雨餵飽了兩旁的小草,綠得養眼。深一腳淺一腳在泥濘中前行,感受着別樣的綠意,心中有種莫名的苦澀。

擡起頭,墳堆就在眼前,兀地扎眼。黝黑的土丘,一棵有着盤虯臥龍般枝幹的樹,一塊青黑色的大理石墓碑。這就是一座典型的墳,一個人去世之後埋葬的地方。

大人們表情嚴肅,掄起鐵杴,翻着新土,不時用新土加固土丘或是刈除荒草。不管是中年漢子還是白髮蒼蒼的老人,眼角噙滿了思念——下面埋的是他們至親的人啊。置身於墳堆之中,心頭壓抑得難受,彷彿心口也有一座墳。

我曾經在孝陵感受那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蕭瑟之美,在八寶山傾聽烈士的吶喊。也曾在腦中想象泰姬陵的典雅和深藏於驪山中的秦始皇陵的壯觀。可這些舉世聞名的陵墓,都沒有眼前這片光禿的土丘給我的觸動深。

這兒埋的是我的先祖。他們或許只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土地。他們沒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與秦皇漢武相比,他們太過卑微。但他們將根植於土地之中。從土地中來,到土地中去,迴歸大地母親的懷抱,或許這是他們最幸福的歸宿。

墳,關於土地的文化,總是那麼的深沉與厚重。“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戈壁古戰場,沙墳如潮,寒峯如浪。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彷彿就在眼前。中原慈母的白髮,湖湘稚兒的夜哭,江南春閨的遙望,故鄉柳蔭的訣別,獵獵於風中的軍旗,都隨着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飄散遠去。這些長眠於異鄉的戰士,爲了守護那麼遙遠的土地而甘願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再看一眼面前的墳堆,他們歪歪斜斜,高低起伏,於土地而言,他們就像清俊臉龐上的“滿天星”。雖然不再完美,卻讓人內心得以接近。

心中的荒涼愈加嚴重了,我轉過身去,想逃離這片土地,不忍心看到它們在我面前消失。可我還是忍不住回頭,想再多看它一眼。恍惚間太陽發出妖異的紫紅色光芒,染紅了天際。我知道,那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正在滴血。

清明節的感受作文4

又到了一年一次的清明節了,爸爸媽媽帶我回廣西老家去掃墓,我十分高興,因爲又可以看到幾年不見的表哥表姐了,心情是那樣地激動,又是那麼地緊張,多希望可以快點見到他們。

我家鄉的清明節是那麼的隆重了,家的祖墳分佈在風景秀麗的山上,清明節的時候,滿山遍野都是上山掃墓的人,山上一片熱鬧。長輩們準備了許多糕餅點心、水果飲料,一整袋一整袋用扁擔挑着,我們這些小孩子有的拿着鋤頭、有的拿鏟子隨後跟着,一家人一起上山掃墓。掃墓活動可有意思了,每找到一處祖墳,我們就分頭忙開了,有的除草、有的添土,不一會兒就把雜草叢生的墳頭整理得乾淨了許多,接着還要把五顏六色的墓錢插在墳頭的新土中,並用毛筆蘸上紅漆把墓碑上的字工工整整的描新一遍,這一來,日久未修的祖墳頓時面目一新了。大人們取出供品:燒豬、雞、鴨等擺在墳前,點燃了香燭,還燒了許多的紙錢,這些供品是給祖先吃的,紙錢是給祖先用的,這表示我們這些後輩對祖先的一片孝心。最後大家要按從大到小的輩份輪流磕頭祭拜祖先,有的口中還唸唸有詞呢。瞧,表哥念着:“祖先保佑啊,讓我考試高多幾分吧,不再被別的同學笑了!”你看看我表哥還是那麼可笑。還有更有趣的事呢,太爺爺的墓碑左列留有一行未曾描過的文字,我呢不假思索拿起了筆就描了一下,慌得爸爸一聲驚叫:“別動!”哦,原來這行字是留着給太奶奶逝世後才能寫上的,我差點闖了大禍,趕緊在太爺爺的墳前磕了四個響頭,希望他能原諒我剛剛所犯的錯誤,長輩們樂得呵呵大笑起來。

掃完了墓後,可真是把我們給累壞了,但是這一次的清明節我過得還真有意義,清明節讓我對我們的祖先增添了幾分得敬意,也增進了我和表哥表姐的親情。

清明節的感受作文5

清明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每年一到清明節我們全家一起去上墳,到了墳地,我的弟弟妹妹們都等着我去玩呢。

我的弟弟妹妹都很喜歡清明節,也包括我這個小姐姐,因爲我們大家可以聚在一起,一起爬山,一起放風箏,可開心了!可快樂了,可惜一年中“‘清明節”只有一次,所以我們很珍惜哦!說到這兒,我得趕快拿着我的風箏去和她們玩了,要不然他們爬山就不等我了。

我走到墳前一看他們全來了,就差我一個人。我們給祖爺爺、祖奶奶祭拜後就去玩了,爬山有兩條路,一條很崎嶇以前放羊時走過的山路,很難爬。還有一條是山野地上長滿小草的路,人們可以輕輕鬆鬆的爬上去,但是兩條路都一樣遠。最後我的弟弟、妹妹們一致決定爲了鍛鍊我們的意志,上山時走那條崎嶇而艱難的山路,下山時走那條平坦而長滿小草的路。

上山了,我們象一隻小老鼠一樣“嗖、嗖、嗖”爬上去,可是爬到半山腰,他們累得直喘氣,我們快要爬不動的時候,兆兆比我小一歲的妹妹對大家說:“我們要堅持,堅持纔是勝利,如果我們退縮了,就是一個懦弱的人,就是一個經不起一點風雨的人”,我聽了後說:“妹妹你說的對,俗話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們一定要爬上山頂”。

“行”,大家說。我們艱難而努力的向上爬,終於,我們爬上了山頂,大家一定會問,我們是怎麼爬上去的,因爲有一種信念,一直記在我們心中,那就是,堅持就是勝利。我們在山頂被清風吹過,把我們身上的“累”給吹走了。往下一看:啊!我們的家鄉貴德就像一個盆地,到處綠樹成蔭,清清的黃河順勢而下,柏油馬路像一條條白色的帶子,高大的建築物拔地而起。好美麗、好漂亮。

突然妹妹對我說:“姐姐我們一起放風箏吧”!我聽了連忙點頭,拿出了我的蝴蝶風箏,妹妹拿出了小鷹風箏準備放風箏。那線一緊一鬆風箏慢慢飛上天空,我們邊跑邊放,風箏越飛越高。我的蝴蝶風箏在空中翩翩起舞,妹妹的小鷹風箏翱翔在藍天中,看到五顏六色的風箏在空中飛舞,我們的心情好高興、好激動。

突然,爸爸、媽媽在喊我們該走了,我們只好依依不捨的收起風箏離開。這一天是我們值的懷念的日子。今天我們好快樂好盡興。

清明節的感受作文6

清明節是一個踏青的節日,春天已經完全的來到身邊了,清明節也是一個緬懷先輩的節日,先輩已逝,年華正流。人生能有幾回夢?在光與影的'交織中,我已無力去憧憬。在鱗次櫛比中遨遊,我已無心迷戀。又是一年清明時,燃燭,仰拜,在香燭的淡淡香氣中,我感覺我已悟到了什麼。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裏面蘊含了很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爲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爲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接着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裏面蘊含了很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爲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清明節的感受作文7

今天是清明節,是全國人民拜祭祖先的節日。可是大家知道爲什麼要掃墓呀?清明,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溼雨。彷彿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和絲絲思念的味道。是清明成全了這濛濛的雨,更是這雨襯托了清明。望着飄落的細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憶思。

原先我並不清楚,於是上網查資料清明節的來歷,後來我知道這是由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演變而來的。

古代的時候,人們就認爲,清明節即起始於節氣。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稱:“春分後加十五指乙則清明風致。”這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故有“三月節”之稱。後來,《歲時百問》一書曾作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顯而易見,清明節是因它所處的時冷,在光照、氣溫、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後來,皇帝爲了紀念忠臣介子,就把這天叫做寒食節﹙也就是今天的清明節﹚,久而久之,清明節就成了拜祭祖先的日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各種各樣的除了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許多地區還植樹,因爲清明節前後氣候溫暖,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的非常快,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在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清明節人們也叫“植樹節”。

清明節放風箏也是人們所喜愛的節日,人們不僅白天可以放,夜晚也可以放。夜晚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五顏六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小星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幸福和好運。

清明節的習俗,各有不同,大多是根據人們的愛好來決定的,少部分是從古代時一代又一代的傳下來的直到現在。但人們通常都會去掃墓,去懷念那些先烈!

將既清明節那天,我感受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幸好清明節那天陽光明媚,我們走進‘祥寧園’,那裏可謂人山人海,不過我們還是闖過了“重重難關”來到爺爺奶奶的墳墓前,我們各個都拿了一沓“錢”燒給爺爺,希望他們收到與奶奶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也希望他們祈禱我們平平安安,身體健康,閤家安康。

雖然今天我們筋疲力盡,但我很開心,因爲我學會了尊敬祖先。

清明節的感受作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次清明時節,又是紛紛細雨,又是面對冰冷墓碑而黯然灑淚的時刻,一代代人都在問自己:我從哪來,要到哪去?儘管我們每個人從孩童時代起就這樣問父母,直到長大後還是無法清楚地回答自己。因爲避諱,也因爲禁忌還因爲難以表述的窘迫心境,所以,佛教禪守就有了:從你來的地方來,到你去的地方去。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如同提出這個問題一樣,不需要什麼思考,當我們在清明細雨中緬懷逝去的親人或先祖,每個人都明白自己仍然如同他們一樣,從虛無間由父母帶自己到了這個人世,又從這個世界回到了一抔黃土中。而在這個世界走了一遭後,給這個永世永存的時空留下的最珍貴的東西,除了一段爲時不會太長的名聲,讓親友與後輩有所懷想,再就是這一墳墓讓同樣不會延續太久時間的後人們來祭奠。

佇立在清明細雨中,深思於安放親人的墳墓前,讓純潔得只剩下親情與生命意識的哀思伴隨着清淚,淡淡地與着雨珠輕輕流淌。也許,它能清洗沉積太久的紅塵世俗的紛雜無奈,給自己一份清新與明白,給遠去的親人或先祖一份醒悟清明的告慰,相信自己能活出清清爽爽的生活,擁有自己的清清白白的人生,那麼,在面對親人在天之靈的懺悔中,我們民族的清明節就真正成爲了人生的清醒站了!

清明細雨在飄灑,人生思緒在輕揚,對冥冥之中的祖先或親人的景仰與懷念,重溫自己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天問,也許我們能再次從心靈深處感受一種人生的超越,體會一份血緣親情的真純,在祖先血脈依存的凝聚力與感染力中,夢尋一段嬌花照水,楊柳臨風的美好境界……

清明節的感受作文9

清明節的感悟“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杜牧描寫清明的一首詩。

清明節裏,人們祭祀死去的親人,心裏充滿悲傷。所以謂之“欲斷魂”嘛!清明節裏,人們還會幹什麼呢?還會禱告上帝(俗稱老天爺),祭祀烈士!在掃墓之前,我們聽了老爺爺對往事的回憶。他說:“日本侵略中國時,把中國踐踏的不成樣子,中國人奮起反抗,組成了紅軍*伍。我們農村人也得反抗,抗戰隊伍叫做土八路。這紅軍歷盡苦頭,兩萬五千里長徵阿!他們翻雪山,過草地,吃草根,多麼艱苦阿。他們因爲俄,喪失了生命!你們生活在這個無戰爭的年代,有這麼好的學習與生活條件,一定要好好珍惜。將來把祖國健身的更強大!”聽完老爺爺的講述,我們邁着沉痛的步子走向了烈士墓,一路上,我再也沒有言語,心想着過去的抗戰日子。

那是多麼地艱苦,使人聲淚俱下。那時,日本人侵入中國,對我國實行三光——燒光殺光搶光,我國人民奮起反抗,組成了紅軍*伍,開始兩萬五千里長徵。一路上,我國隊伍翻雪山,過草地,吃盡了苦頭;一路上,又有多上中國人失去生命?!毛**指揮紅軍取地了勝利,苦日子纔到了頭!現在,我國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奔上了小康社會,農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這樣,我們就放鬆警惕,揮霍金錢麼?回答是否定的!先烈們爲了這一天,甚至付出了生命,我們能把先烈們的勞動毀於一旦麼?我們能辜負先烈們的希望麼?能讓先烈們白白犧牲麼?當然不能!我們應居安思危,時刻警惕,不能再讓中國被侵佔,被傷害了!我們生活在一個與平的年代,在這個美好,舒適的壞境中,我們應該去努力,去奮鬥,去報效祖國,共同建設美好的明天!

清明節的感受作文10

我家在河邊,房子邊上長在三棵鬱鬱蔥蔥的大樹--楓楊樹,聽鄰居老人說,的一棵有幾十歲了!

三棵風楊樹是機靈的小松鼠長期的安樂窩,它們在樹上開心快樂的生活,由於長期相處,和我們成了好鄰居,和我們一點也不生,我們在樹旁泡茶聊天,它們就坐在樹上瞪着眼睛看着人們,就如仔細聆聽的小精靈!

樹上住着各種各樣的鳥,可愛的小麻雀,漂亮的長尾鳥,嘰嘰喳喳的小喜鵲,時刻警惕着樹下河面動靜的綵衣翠鳥......清晨,我們都是在鳥兒的脆鳴聲中醒來,唧唧喳喳,各種聲調,一點也不覺的吵,那是大自然最美妙的樂章啊!入夜,柔柔的和風,是萬物的催眠曲,夜闌聲寂,鳥兒和我們共同進入美麗夢鄉.....

春天時大樹開始抽枝長葉,細嫩葉芽就像一個個頑皮的小孩,探着稚嫩的小腦袋在枝頭!夏天,茂盛的樹冠就像三把鬱鬱蔥蔥的大翠傘,鳴蟬歌唱,鳥兒納涼!秋天到了,大樹結出了籽,翠綠的子兒結成串,一串串一串串,垂滿枝頭!入冬了,氣候漸漸冷了,籽兒慢慢變幹,成了小松鼠們入冬的乾糧!

楓楊樹樹冠廣展,枝葉茂密,生長快速,根系發達,爲河牀兩岸低窪溼地的良好綠化樹種。汛期,有了這三棵樹在陪伴,無論發多大的洪水,我們房子旁河牀一小山丘的黃泥土,從未出現流失!很好的保護了河牀!

一場厄運降臨在了這三棵可愛的風楊樹身上!那天放學回來,從橋頭往家的方向看,一種奇怪的感覺油然而生,我家的五層樓房孤零零的立在河邊,終日相伴房子身邊的一道綠色不見了!再往河裏一看,三棵風楊樹並排躺在河面,就如三座橋,橫跨在水面!

“樹怎麼倒啦?”我趕快衝到家門口。大樹不僅倒了,而且連根被挖起!周圍鄰居七嘴八舌,我終於知道了!隔壁要佔用河牀蓋房子!所以把樹鋸了!我憤怒地大聲喊:“你們怎麼能這樣啊?怎麼能隨便砍樹?”隔壁肥頭大耳的女人開口了:“這是我家的樹,我愛砍就砍。”周圍鄰居一片唏噓聲:“這是野生的樹,怎麼變你們家的啊?”肥頭大耳口沫橫飛:“樹在我房子旁邊,當然是我的了”。

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只是看着躺在水面上的大樹,和那飄在水上小松鼠的屍體,放聲大哭......

清明節,小雨紛飛,無家可歸的鳥兒們,滿天亂飛,鳴聲不斷,那如泣如訴的叫喚,怎不叫人肝腸寸斷?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流着淚寫下了這篇文,懷念美麗的楓楊,懷念可愛的小松鼠,懷念鳥兒們快樂的歌唱,懷念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時光!

清明節的感受作文1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對清明節的一箇舊時的描寫。隨着時代發展,青少年朋友與家人完成祭祖活動後,並不是回家,而是一家人一起去青山綠水、鶯飛草長的地方去遊玩,感受春天勃勃的生機。那帶着花香的透明空氣是那樣醉人!這真是一年中難得遊春的好日子。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贈外,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地景象,正是郊遊地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地習慣。清明前後正是踏青地好時光,所以成爲清明節俗地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踏青地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地清明男人地年”之說。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地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地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地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地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地,最初目地是用來訓練武士。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就不多說了。從這些活動就可以看出,人們現在可以因爲這個節日而開心的度過一天,所以,現在人們不再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了,人們大部分都在清明節時與朋友家人去尋春,去踏青。以前,在清明節,人們都十分傷悲,而現在,清明也變成了快樂的節日,從我們的春遊活動就可以看出,我們對清明節的期待。

清明節的感受作文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清明詩詞。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紀念節日,是我國的一筆無形的非物質遺產,是每個中國人紀念先祖、緬懷英烈的體現。 著名作家冰心的《寄小讀者》二三有提及:“清明掃墓,雖不焚化紙錢,也可訓練小孩子一種恭肅靜默的對先人的敬禮。”是的,現代世俗的喧囂讓我們在這社會中爲名爲利的奮鬥,殊不知我們的心浮躁起來了,忘卻了把握與身邊人相處的機會與時間,也抽不出一丁點時間去懷念過去,清明很好的給了我們這個時間。

追溯清明的歷史由來。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不少人疑惑清明是我國農曆24個節氣的第5個節氣。爲什麼又是節日呢?這要追溯到古代的“寒食節”。寒食節是每年冬至後的第105天,恰在清明的前一天,舊時民間每逢寒食節,家家戶戶不舉火煮飯,只吃冷食。第二天是清明,人們上墳燒紙,修墓添土,以表示對亡者的懷念。這些風俗是春秋時流傳下來的。晉公子重耳爲表達對介子推的無線愧疚和傷感創立了這一節目,也同時註定無法回報介子推成爲了重耳一生的遺憾。我想創立這個節日重耳不僅想要後人緬懷已故之人,也是爲了告誡後人及時報恩,莫要等待以致追悔莫及。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裏面涵蓋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爲安之時,他們人生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曾有那麼一件事我還印象深刻,在我們那有一青年,小時候母親早亡,父親爲了讓處於單親家庭的他不缺乏母愛,父親幾乎擔當了父親與母親的兩個角色,對他十分溺愛,但他不如父意,早早退了學,求職去了,父親也理解他,雖然他後來工作越做越大,但每次打去電話都已工作太忙而被推脫,寄來大筆的錢時父親也只是一聲淡淡的嘆氣。直到最後他父親去世,他來時滿臉的淚花和歉意,儘管每年掃墓的清明他每次都來,但遺憾伴隨着他,至今他還抱有遺憾。生者追求的是健康,死者就讓其安息吧。

清明深刻讓我們感受到國人對生命的珍視,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眷戀,體現人文的關懷。清明也告誡我們有恩早報,珍惜在世之人,緬懷已故之人。

清明節的感受作文13

又是一年清明時,起風了。思緒隨着風兒愈飄愈遠,或許談不上傷感,或許談不上離愁。只是在這懷念的季節裏,想起了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於是,淡淡的哀愁隨着清波盪開,盪開…… 清明時節雨紛紛。瞧,飄飄灑灑,悽悽冷冷,絲絲細雨,溼潤了心頭,也喚醒了我。滴滴答答,似乎很雜亂,又似乎很有律動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輕輕地走在這林間小路上,享受着這難得的安靜。低頭沉思,想起了那個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樣,沉醉於這清明小雨之中。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但細雨紛紛,讓人感受到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於是,他寫下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時節雨紛紛。他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裏,我理所當然地想起了已故的親人。他們走了,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但卻免不了多愁善感幾回。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杜牧或許與我同樣的心情。看那春雨溼衫,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複雜。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又平添了一層愁緒。於是,他寫下了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覺小了,我的愁緒彷彿收斂回來了。人生自古誰無死,何必傷感離愁,抽刀斷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杜牧或許明白人世間分分離離,故寫下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絕句,行人也不願繼續哀愁下去,或許想散散心頭愁緒,於是借問酒家何處,而遙指杏花村卻令所有人豁然開朗。

或許人生總有那麼一些死結,需要別人幫我們解開,而杜牧這句,寫得實在深得人心,一語驚醒我這個夢中人。 喜歡,很是喜歡。喜歡寫這首詩的高明的詩人,寫得自如之極,興味隱躍,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喜歡清明,那種感覺,很是輕鬆很是愜意。楊柳拂過心頭,悄悄地盪開了那顆憂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