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思作文(4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清明寄思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寄思作文(4篇)

清明寄思作文1

親愛的婆太太您好:

您在天國還好?知道您不識字,但還是想要讓您知道我的心,雖然您離開我們已經3年多了,但我們還是很想念您。

記得在您去世的那一天,下午我放學,天氣陰沉沉的,剛到家,電話就響了,我心裏咯噔一下有了不好的預感,媽媽說這幾天您身體不怎麼好。剛拿起電話那頭就傳來媽媽的哭聲:笑笑,婆太太去世了,唔。聽到媽媽的哭聲,我也“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媽媽這不可能,怎麼這麼快。”放下電話,我扭頭奔向房間趴在牀上大哭起來。從前和您,表妹一起的畫面浮在眼前。記得小時候在外婆家長大,外婆沒有空帶我們,就是您帶我們,因爲您最疼媽媽和舅舅,所以您“愛烏及屋”也最疼愛我和表妹,您給我們買好吃的,給我們洗澡,幫我們扎漂亮的小辮子,經常摟着我們給我們講媽媽和舅舅小時候的事,摟着我們叫“乖乖肉嗷”。

媽媽回家把我帶到外婆家,一進門我就看到您安詳的躺在玻璃棺裏,我不由分說的衝了過去,面貼着玻璃淚水在再一次滑落,家裏都沉浸在悲痛中,我呢喃的說我也沒有見到您的最後一面。晚上我夢到您了,您撫摸我的頭說要我們堅強,不要哭,您不希望我們難過,您是和婆爺爺團聚了。想想也是,願您們在天國團聚無痛無憂。

想您的笑笑

20xx年xx月xx日

清明寄思作文2

走近清明,幾絲細雨,幾縷哀思,穿越了一個又一個清明時節;幾捧黃土,幾杯清酒,度過了那數不盡的悽苦長夜;幾滴汗水,幾行熱淚,訴說了那灑下奮鬥的萬頃高原。清明的哀思不絕,似老鴉低嗚的淒涼,似高猿長嘯的深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杜牧留下的清明之靈;“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是張繼繪出的清明之形;“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仙野僧。”是王宇俏灑下的清明之神;“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是白居易刻畫的清明之境。自古而今,萬千墨客低語細唱出了清明的夕陰。

清明節,這個多麼神聖的日子!這天,筆墨揮灑的陽光溫暖了一個世紀,濃郁深厚的思念籠罩了整個黃土大地。記得1937年,長達六週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掩埋了三十多萬鮮紅的生命:記得2008年5·12汶川地震震垮了千萬座高樓,面對這些,我們中華民族卻用堅強和萬衆一心詮釋了生命的真諦。

漫步墓園,簡樸的灰白色書寫了逝者的過去。一片不知名的藍色小花迎着春風綻放着,

微露笑顏,幾個姐妹兒擠在一起,似比美,似賽俏。他們在一片瓦礫中紮根,似乎在向着命運挑戰,訴說着他們的不甘。

一片寂靜的海中生命開始了。在黑暗中孕育,就像幽深的泥土爲了光明而生長,然後努力地汲取的陽光,開枝散葉,開花結果。

也許生命本該這樣,談不上公平,只有付出才得以綻放。看着那些逝去的亡靈,我們真心爲他們祈禱:“一路走好!”。

春風吹着,我惋惜這空中沒有夾雜的雨。走出墓園,不禁靜靜沉思。其實清明本該有雨,來洗滌城市,洗滌生命,洗滌人生的苦厄。

有風無雨,卻罷折柳寄思話清明。

清明寄思作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到清明節了,天空飄着綿綿細雨,此時此景,我又想起了長眠於地下的大外公。

大外公離開我們已經有三年了,但我還會時時想起他,一想起他就會哭。大外公是得了不治之症,最後一段時間就住在臺胞醫院。我和爸爸媽媽經常去看望他,那時的他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嶙峋,說話都有氣無力了,但一見到我,就會露出笑容,伸出手與我打招呼。大外公,您快點好,我們就可以吃食餅筒了。我知道他最愛吃食餅筒,小小的我只能以這個來安慰他。好的,大外公等病好了,就和你們去吃食餅筒。大外公輕聲地迴應我。

結果大外公還是走了,媽媽怕我傷心,一直沒有告訴我。直到給大外公辦喪事的那天,我才得知了這個消息。我跑到靈堂前,看着睡在靈柩裏的大外公,我忍不住放聲痛哭起來。前幾天還好好地在醫院和我約定吃食餅筒的呀,前幾天還和大家說說笑笑的呀,怎麼就離開我們了呢?我不相信大外公就這樣走了,看着身旁的大人們都哭紅着眼睛在上香,媽媽也在哭泣。我知道大外公再也不會醒過來了,我越想越傷心,哭得更厲害了。

大外公的`爲人,無人不稱讚!誰家有事,他都會出手幫忙。我特喜歡依偎在他身邊,聽他講新聞,講道理。貝貝是好孩子,長大有出息。這是他見到我,總是對我說的一句話。也許就是在大外公的鼓勵下,我覺得樣樣都要做好,這樣長大就會有出息。大外公很愛吃食餅筒,他包的食餅筒就像大象腿,常常被我們笑話。可他總是笑着說:一筒是一筒,吃飽了是自己的,哈哈哈哈他的笑聲很洪亮,能響徹整個房子。哈哈哈,他笑,我們也跟着他笑

今天又是一年清明節,我們又吃起了食餅筒,可少了大外公。我心頭一酸,撇過臉瞧見窗外的雨下得很大,我知道天也在哭,在哀思

清明寄思作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漫漫的哀思,悠悠的傷懷,在這壓抑的節日裏,迷恫的思緒如縷縷涼風吹拂到杏花村外。酒家的店後,定是一片荒涼的墳墓,屹立着民族的魂魄,爲這悽清的節日披上一層傷感而又銷魂的挽衣。

思緒紛飛,抵達汨羅江畔不朽的堤岸,傾聽屈大夫低沉的哀嘆:“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世態炎涼,統治黑暗,污濁的現實中名不下屈原挺直的身軀,只有汨羅江的滔滔巨浪才能讀懂屈大夫千瘡百孔的心靈!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人們用端午節祭奠屈原,然而在這清明落寞的節日裏,有誰去聽聽屈原跳動的心靈?

滔滔江水,咆哮的不是豪邁,不是激情,是悲壯,是哀慟,是爲屈原代民族魂魄逝去奏響的輓歌。端午佳節,喜慶不是人們的過錯。汨羅江畔,龍舟拂水而過,人們的吶喊和助威卻與屈原投江的悲壯形成強烈的反差。喜慶不屬於屈原,只有這清明的蕭瑟才足以撫慰逝去的心靈。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弓兮射天狼。”青衫白衣,這是清明的裝束是中華民族最忠貞的色彩。沒有春節的聲聲爆竹,沒有中秋的朗朗明月,也沒有元宵佳節的張燈結綵。清明這個特殊的節日裏,有的是燃灰,是香薰,是淚水,是面對深邃蒼穹最真摯、最誠懇的禱告和祈福。

清明,屬於精忠報國的岳飛,屬於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屬於赤膽忠心的文天祥——八千里路,開拓與進取是不盡的動力;三十功名,家與民族是不滅的掛懷。

收回思緒,站在列祖列宗的墳旁。清明節,我爲中華民族的一切脊樑敬一炷清香,祭奠那不朽的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