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阿爾法狗大戰議論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精選阿爾法狗大戰議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阿爾法狗大戰議論文

精選阿爾法狗大戰議論文1

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裏,所有的物質、科技、文明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人工智能也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人類總是杞人憂天,擔心有一天人工智能會對人類產生威脅,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發展。但我覺得關於人工智能發展的方向,一切都掌控在人類自己手中。

與世界圍冠軍李世石對抗的機器人只不過是在程序中輸入了各種圍棋棋譜,集多人智慧於一身。同時,在面對緊張的局勢下,機器人比人類少了感情。它不會緊張,不會膽怯,不會害怕失敗,他只需機械地在李世石下完一步棋後,在程序中搜索相應的破解方法。這其實不是一場公平的人機對抗賽,而是一個人與成千上萬位圍棋高手的對抗,甚至也包括了他自己,所以輸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倘若李世石用了一招前人未曾用過的套法或者他根本不按套路出牌,這一堆冷冰冰的金屬製品能鬥得過複雜的人腦嗎?所以說僅從持續十來天的人機大戰中並不能斷定人工智能將會對人類產生威脅。

那能保證人工智能一定不會對人類產生威脅,一定能爲未來創造給機械以寬容。

世界圍棋冠軍慘敗於人工智能之手,於是引起熱議。其中提及最多的便是稱人工智能進步過於神速,甚至可能威脅人類云云。而我卻認爲,對於以人工智能爲突出代表的機械科技,我們應予以寬容。

這不是第一次在人機對抗中人類失敗。就在去年,也是“阿爾法狗”人工智能系統,打敗了世界國際象棋冠軍。但據說真相是第一局時人工智能出現故障,嚇了一着“任意棋”,人類棋手卻因此亂了思緒,百思不得其解,誤認爲此手高深莫測,才得了個落敗下場。在之後這位選手也稱“絕對有信心擊敗機器”,體現了人類在機器面前應有的從容自信。正是有了這份從容自信,纔能有對人工智能發展的寬容。爲什麼要害怕一臺機器呢?

人工智能的確被賦予了高超的學習能力——這項人類獨有的技能。也許正是因爲這份學習能力與人相似乃至超越人類,所以人類對此感到懼怕。就像一個從未照過鏡子的人突然看見鏡子裏自己的像,於是嚇得尖叫後退。對於人工智能,我們確實應當懷疑,懷疑其能否真正爲人類所用,懷疑人類能否掌控這份力量。有許多科幻片,如《機械公敵》,講述的就是在未來某一天人工智能失控,並報復全人類的故事。對於難以控制的,人類總是懷有質疑與不信任,早在工業革命時便有了這種體現,機械製成的龐然大物侵佔了土地和資源,於是受到排擠,但最後還是因其對人有利獲得了支持。人工智能亦是。只是盯着那一點可能的隱患,將其放大並以此作爲反對發展的依據,着實有些過分緊張了。“人類對於一切預料之外的事物,都應保持寬容”,黑塞如是說。人工智能的突出表現,也許是預料之外,但應更在情理之中。科技的指數發展,應當是十分明顯的現象了。爲一場人機對戰就大驚小怪,未免太過。況且人工智能的智慧終究是人類賦予的。被賦予者和賦予者,在這裏看來應當如孩子和父母。孩子表現優秀乃至青出於藍,父母應當欣喜不是嗎?爲什麼要有這麼多沒必要的擔憂呢?

所以,給人工智能寬容,對科技抱以寬容,相信科技總是能做到控制好它的產物的。與其在意其未來的可能存在的危害,不如思考如何應用管理好當前的科技產品。

畢竟,人類的未來,由人類自己締造。

精選阿爾法狗大戰議論文2

近日於韓國首爾舉辦的人機大賽以1:4的人機比分結束引起了巨大轟動。

我們不難發現,科技進步的腳步越來越快,人工智能一點點的'入侵我們的生活。看似遙不可及。可卻近在咫尺。小到我們家中的自動掃地機,大到谷歌人工智能系統“阿爾法狗”,其實它早已無處不在。

那麼問題便已然產生,關乎人工智能,亦關乎人工智能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甚至可以將人工智能的範圍擴大至整個科學技術的存亡。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因爲它早已有了必然的答案。科技進步的步伐不會停止,也決不會放緩。那麼應該如何呢?

霍金說:人工智能對人類產生威脅。李開復講人工智能未來將創造“有”與“沒有”。

“阿爾法狗”大勝世界圍棋冠軍,這樣一齣戲,讓看臺下的觀衆們議論紛紛,人羣之中,有讚賞,有懷疑,而“科技”一詞到底讓我們有了什麼?

現在的我們,可以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裏打太陽能手電看激光照排打出的文字;可以乘飛機天南地北地跑,甚至開始計劃奔南極島培訓;可以把自己的思維一個字一個字碼到網上去,一個回車就讓世界都知道。

我們有着迄今最爲便捷的生活條件。

看過一個故事。某天,辦公室內的編輯在埋頭電子文稿時迎來一位老先生。老先生說自己是來給雜誌投稿的。手裏是厚厚的牛皮紙袋,一疊手稿被摞得方方正正躺在裏面。

我感慨頗多!

現在已經有了幾分鐘打字成文章郵件發送的條件,可老先生卻執意手寫稿件親自送來。

也許,這就是我們當代所沒有的對於文化的執著。手寫稿和電子稿看似差不離,可是,一筆一畫寫下漢字,筆尖每一次出墨水都浸潤着各人的習慣與風格,飽含作者的情感與思想;而敲擊鍵盤時,同一規格同一大小,按鍵的啪噠啪噠之中只是千篇一律。

高度數字化的今天,人們有了更好的技術,有了更靈活的思維方式,開始追求速度,追求結果,追求GDP的猛漲,追求高鐵一天比一天快速,追求一個像在計算機中運算立刻就能得到的結果。

在這樣一個連斷臂維納斯的模型都能批量生產的時代,有誰還記得那些本應有的對作品精雕細琢的過程呢?

曾看過一段視頻,作爲中國已經少見的傳統剪紙藝術家,這位年逾七十的老人,用鉛筆在紙上一筆一畫勾出窗花輪廓,用剪刀一點一面裁出窗花大體,用極細的刻刀一絲一釐精修窗花細節,這樣一幅年畫窗花的創作就花了七個小時。

也曾經在路邊看見滿臉風霜的老手藝人捏糖人。先揉糖泥巴,吹糖人形狀,再貼上精緻的五官,最後點染上紅綠黃藍,經過半個小時,由如此繁複的工序捏出來的糖人只賣二十來塊錢。

七個小時,半個小時,工業流水線上能產出幾萬張窗花,幾十只糖人,有的是速度,有的是社會追求的所謂“結果”!

可是卻沒有老手藝人對作品精雕細琢的熱情,沒有紙張材料經過手掌觸碰所應有的熱度,沒有一個由人賦予作品生命所應有的過程。

沒有的,是對於行事精益求精的態度。

我們的社會,就像一輛車,人們不斷把車上原有的以及沒有的予以更替,科技發展讓這輛車不斷提速卻不想模糊了窗外本應有的風景。在車程日積月累的同時,別忘了最初擁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