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別姬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霸王別姬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霸王別姬觀後感

霸王別姬觀後感1

電影《霸王別姬》是1993年陳凱歌執導的一部影片,影片根據李碧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講述一個出身卑劣的孩子自小在梨園成長,學習京劇,與他一同學藝的師哥段小樓感情很好相互照顧。他被選爲飾旦,師哥段小樓演生,倆人藝成後合唱了一出《霸王別姬》名譽京師,成爲戲曲名角。梨園師傅打小將他以女兒身授藝飾演旦角,藝名叫程蝶衣,與師哥戲中情侶相繹。致使程蝶衣人戲不分對他一直愛慕的師哥產生了一種不明不白的感情,多次與師哥出現了感情分裂事件,最終釀成人生的悲劇。

《霸王別姬》這部電影在我小時有看過多次,但都不全記憶也不深。那時覺得不好看,在現在看來是欣賞水平不夠看不懂而已。前一陣張國榮逝世十週年,網絡媒體上出現了很多關於他的評論,包括他的音樂、電影還有他本人。其中在他的電影中評價最好最多的就是《霸王別姬》裏他飾演的程蝶衣形象,看到這些評論使我有了再次觀看這部電影的興趣。看完之後影片給我感觸印象比較深的有這幾點:張國榮在片中的表演;梨園裏師傅授藝時的嚴厲;還有就是影片的故事經歷了抗日、國民、文革三種不同社會階級的時期。

《霸王別姬》的主角是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他人戲不分愛上了自己的師哥段小樓。程蝶衣爲什麼會愛上自己的師哥?這是張國榮的入戲點。我個人認爲這裏面除了他一直以女兒身飾演旦角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所經歷的環境:母親是窯姐,沒有撫養能力才把他送到梨園,從小沒有得到過他(她)人的關愛,弱小的心靈有了很大的陰影。在梨園的日子又與其他孩子不合形成孤立,只有他師哥段小樓對他照顧,長久以此他對師哥就產生了深厚感情,也產生了一種習慣性的依賴感,並且他將他像普通人一樣應有的父愛、母愛、友愛、甚至是情愛一併移致他師哥段小樓身上。又由於經常與師哥戲中情侶相對,導致他自己人戲不分。又由於自身畢竟是男兒身,當他師哥談到要娶妻生子時程蝶衣卻堅決說:“師哥我們這樣演一輩子的戲不好嗎?”。可段小樓卻深知戲非人生,決定娶一位青樓女子名叫菊仙鞏俐飾演,至此程蝶衣就把菊仙當成仇恨的對象,三人的感情糾紛不得休停。 影片張國榮既要對人物的演繹,還要京劇地表演,使得難度加大。張國榮的表演是公認的好,可以說是完全地沉溺於人物角色當中,將程蝶衣柔情似水的形象、人戲不分的異常心理刻畫地淋漓盡致。“對此後來有影迷評論,說這跟張國榮本身的形象很符合,也跟他對藝術的理解有着很大的關聯。”我覺得張國榮之所以能夠有這麼完美地演繹,這拋開他的之前的表演功底,關鍵在於他對程蝶衣人物內心的理解和把握。因爲他自身的因素才能把握住程蝶衣的異常心理,也因爲自己的藝術理解和追求,纔有認真瘋癲地投入,所以纔有了程蝶衣角色的如此詮釋。

《霸王別姬》故事經歷了抗日、國民、文革時期。戲曲是早期的民族藝術,京劇更是戲曲劇種的代表。梨園裏師傅教藝時的嚴厲、訓練時的暴力,這點我有感觸。我想當時是因爲中國的國情不好,也沒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像正統教育中都常會出現類似的情形,更何況那些文藝事業工作者,“棍棒之下出孝子”這種落後思想在好多家長老師視爲教育的宗旨。文藝工作是不入流職業,雖然當時京劇很受歡迎,但戲曲藝人論你再紅始終得不到地位尊重。在抗日國民文革時期,中國完全處在前進道路和文化方向的嘗試摸索期,所有人都在飽受人性撕裂痛苦。影片中主人公在面對着不同勢力的壓制和自身的藝術顯得無所適從,成爲了權勢和思想文化衝突的犧牲品。

《霸王別姬》這部電影給人帶來了思考,對那年代人性觀念的思考。所以影片由於題材涉及到現代文藝工作者的痛楚,還有人物感情糾葛不明,造成上映時的審批阻擾,最後還是得於放映。上映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不僅榮獲第46屆法國戛納電影最佳影片金棕櫚獎,主演張國榮被提名當屆的最佳男演員,還打破了中國文藝片國外票房記錄,成爲了中國文藝片的最高成就。張國榮功不可沒,他的表演在電影界大獲好評,《霸王別姬》也隨着張國榮的離世被人視爲永久的絕唱。

霸王別姬觀後感2

寫在前面:在《霸王別姬》的文化視野中,首要闡釋的是人生理想與現實在這對永恆的矛盾。在銀幕上,這對矛盾具象化爲戲劇理想與生活困惑。"舞臺小社會,社會大舞臺。

本片充滿激情地敘述了這個延續半個世紀的故事,但並不滿足於僅僅動人地講故事。片中一些鏡頭,極具張力,具有相當大的歷史涵蓋面,每一個時代的更替對人民而言無所謂好壞,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生活,過得好就是好政府、好時代。

在此過程中人物的變化益加發人深省。這部影片,在華麗的背後,蘊含着深刻的哲理。攝影機緊跟人物命運而運作,情節波瀾起伏,富於戲劇性的生生死死的劇烈感情衝突一直貫串到底,比如影片剛開始時程、段兩人緩步進入黑暗的劇場,鏡頭在前方一路跟隨,極富意境。人物居於焦點,色彩的使用非常成功,紅色與暗色的對比巧妙的突出了人物,同時運用煙霧營造朦朧、神祕、哀怨的效果,在程蝶衣身上尤爲明顯,臺上的豔紅臺下的青色相得益彰,他眼睛和身體的輕微轉動看來特別傳神,將內心的痛苦側面的突出的反應了出來。

另外,表演元素在電影語言構成中的比重大大提升,於是在演員的選擇上轉向明星。陳凱歌電影的演員表上第一次出現一批顯赫一時的星羣:張國榮、張豐毅、鞏俐、呂齊、葛優、英達、雷漢等,具備充分的商業元素,但同時,卻蘊含深刻的文化內涵。造型刻意求工,鏡頭的涵義卻趨於明確簡練,一目瞭然;節奏亦趨緊湊。香港影評界對於本片的"雅俗共賞",叫好又叫座,以"通俗中見斑斕,曲高而和者衆"來形容,相當中肯。

在《霸王別姬》的文化視野中,首要闡釋的是人生理想與現實在這對永恆的矛盾。在銀幕上,這對矛盾具象化爲戲劇理想與生活困惑。"舞臺小社會,社會大舞臺。

"無論中國或西方,都盛行這種對戲劇與社會人生關係的概括,因爲這種概括確實相當精當地把握了這種關係的要領。但這種概括只側重於藝術反映現實的一面,藝術之爲藝術,還在於它不等同於現實,首先,它融鑄着藝術家的審美理想。現實人生總是不完美的,戲劇在某種意義上是對不完美人生的彌補,從而或多或少帶有夢幻色彩。戲劇理想作爲一種藝術境界,豐富人的精神生活,陶冶人的情操,卻並不提供現實人生所遵循的具體生活模式。因爲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着巨大反差的。

在《霸王別姬》裏面使用了兩樣絕妙的道具,分別是—霸王(段小樓)和自刎的寶劍。電影通過段小樓成功的展示了程蝶衣的迷戀和對菊仙的背叛,通過寶劍的浮沉委婉的見證了段小樓、程蝶衣不尋常的"愛情"。而影片在理想與現實永恆矛盾的審美觀照中,顯然傾斜於理想化人生。雖然仍具那種理性批判的目光,並未將理想化人生過分理想化。

影片未迴避程蝶衣爲日軍演出的失節,也示加避他沉淪於鴉的失行。但程蝶衣對京劇藝術癡迷的執着,"從一而終"的情感的真摯,超越世俗是非的我行我素,倘徉於夢幻與現實的迷離,寓有一片純真的童稚之心,構成了一個超凡的精神境界,瀰漫着一種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朦朧之美。

此片時間跨越了半個多世紀,並記述幾個不同時代政治變幻社會嬗替之軌跡,藝術難度很大。在這個意義上,影片的解答已屬難能可貴。不過人物命運的跌宕與時代風雲的投射,尚未到水乳交融之境。

某些政治變革之筆觸尚見意念顯豁,人物的.時代滄桑感略顯不足,比如菊仙。影片最後的高潮,這種人物與時代的分裂更見痕跡。程蝶衣與段小樓在《霸王別姬》絕唱中虞姬以劍自刎,構思精妙,氣氛濃郁;沒有這戲不足以爲全片劃一個圓滿的句號。遺憾的是,程蝶衣未自刎於演出權力被剝奪或被“”中人的尊嚴遭到殘酷蹂躪之際,悲劇的心理依據和情緒積累就不能說是很充分了。

霸王別姬觀後感3

看了張國榮版的《霸王別姬》,裏面實在太多令人感動的內容,同時也發人深思。

這是一部細節極度精緻的影片,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有那樣的底韻,大概是照顧到國粹京劇這個極具內涵的文化吧?學藝的日子是苦的,但是並沒有太多的逼迫,他們都是爲自己的未來而努力,心甘情願。我看到小豆子、小賴子逃出來了,本該欣喜的,可是在那種情態下哭得無聲。他們看到有名角表演,終究抵不過內心的誘惑,冒着被打死的危險回到科班。我記得他哭着說了一句“他怎麼能成角呢,這得挨多少打啊”。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的心情,正如看到一個好的輪舞者,我會默默想着他會摔得多慘,摔多少次一樣,正因來之不易才讓人舍不下又拿不起,矛盾可想而知。

我們總說人生如戲,反過來想想戲如何不是人生?一曲《霸王別姬》蘊藏着多少道理?師傅告誡要從一而終,四爺解說得卻很殘忍,可是都有道理,不是嗎?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自刎是一切的結束,可是她卻在所有人心裏活了千年,時間不是一個結局,很多時候只會是開始。酒不醉人人自醉,戲本無情人多情,奈何!奈何!

如果只看了前半段,我是開心的,那段時光的他們雖然矛盾重重,吃各種苦,受很多的罪,但是他們從來都沒有對生活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

那時候的楚霸王的確是霸王,不畏強暴,有幾分骨氣,恣意而爲,瀟灑活潑,不懂得怎麼趨炎附勢,讓人時刻擔憂但是又時刻豎起大拇指,是一個好漢。後面的霸王已經沒了霸王的風采,懂得了將就,開始去討好人,儘管第一次是爲了救師弟,無可厚非。可是他的表現越來越讓人失望了,各種退步,直到後來對師弟的揭發,違心對妻子說出不愛她劃清界限的話,已經徹底喪失了自我。雖然在那種大環境下爲了自保做這點犧牲算不了什麼,可是他對觀衆的傷害可算是很大的。其實最開始他就沒有全心全意在戲上,他把它當作生活的手段,爲了更好的生活,生活中有它沒它都是一樣的。

蝶衣不是這樣的,京戲是他的全部,他已經完全入戲了。他的師哥最常罵他的一句話便是:“蝶衣,你真是不成魔不能活啊!”罵他是戲癡戲迷,總是在生氣的時候告訴他分清楚現實和戲。可是對於一個愛戲懂戲的人來說,它和生活早就已經融爲一體了,借用古聖先賢的一句話就是“道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程蝶衣是他還是她?我總是願意用這個“她”來稱呼這位程老闆,她早已經超越了性別的界限。蝶衣對於唱戲是不分國界不分階級地位,她眼中的人只有懂戲或者不懂之分,這是一個無邪純真的人至死都在捍衛着爲戲者的尊嚴。對於日本侵略者,她誇讚“青木是懂戲的”,後來又在生死關頭說“青木要是不死,這京戲早就傳到日本國去了”。八年艱苦抗戰終於勝利,在大家對日本人恨之入骨的時候,她還在尊重死者的尊嚴,還在稱“日本國”客觀公正,思想情懷有着常人難以想象的高度。她的一生純粹爲了虞姬活着,爲了京戲活着。

她深情而又決絕,不肯將就,我想她的世界裏也許除了黑便是白吧?愛京戲所以不肯被糟蹋,在她救回的小四和師哥再一次欺騙打擊她之後,她心傷了,迷茫了,於是她一根火柴燒掉了所有的戲曲服裝,獨自一人走到了少時練功的地方,默默緬懷。她至孝,對於母親不肯透漏半點辛酸苦楚,一路坎坷,但是幾句碎語就爲母親勾勒了一片淨土。直到最後,她怨的只是“原來你們都騙我”,不是怪世道不平人們不懂她和她的京戲,就是這麼簡單卻讓人羞愧。我寧願她哀嘆,她大聲抱怨,至少這樣我會覺得她會開心一點,或者找到一二知己。

她曾問過“虞姬爲什麼死?”,最後她也是和虞姬一樣死去,扮了一輩子的虞姬,她終於懂得了吧?不,也許她早就知道了,可是不願意相信,當所有的事情都過去,一切風平浪靜,大家都老了,不能唱了,她是找不到生存的意義了嗎?所以追隨自己的夢入了九泉,她在爲霸王爲虞姬爲無辜死去的文化者,以及爲京戲殉葬。可是用她做這個祭品,我覺得太過於奢侈。若她能到當世,那水袖一甩,蘭花指一翹,圓潤的聲音慢慢從嗓子裏逸出……我必爲之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