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0.8的哲學

0.8的內涵是不把每件事做到最滿。這樣的理論或許適用於感情處理,但對於追求事業來說,0.8哲學心態無疑是溫水中的青蛙。

關於0.8的哲學

有許多人看過美國勵志片《風雨哈佛路》,影片講述了一個貧民窟家庭的小女兒通過奮鬥考上了哈佛的故事。影片中,女主角麗思獲得紐約時報獎學金髮表感言時說:“我感到慶幸的是,我把所有的安全感都拋在了腦後。”

不難設想,如果當初麗思抱着0.8的心態,安居在那個保證食宿和基本教育的教養院裏,那麼之後的一切都只是空談。她能夠獲得最後夢想中“更好的生活”是由於她達到了那個“1”,沒有給自己留絲毫迴旋的餘地。這是勇氣的體現,是破釜沉舟的再版。而回頭看看她的好友克里斯,總是想着“還能如何”,自然達不到麗思的成就。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喬布斯身上,剛開始創業時他睡朋友家的地板,每週步行幾個鐘頭去吃一餐教堂免費提供的飯。還有《當幸福來敲門》的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納,帶着兒子住公園、睡地鐵,生活得提心吊膽。慶幸的是他們都沒有奉行0.8的哲學,於是最終讓人敬仰,成爲他人的偶像,給無數在絕望中掙扎的人以動力和希望。

麗思被記者問及“如果可以你想換回什麼?”時,她毫不猶豫地答道:“我可以失去這一切,如果可以換回我的家。”這也無疑是影片中的一大淚點。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一開頭麗思的母親因爲毒癮發作,毆打麗思,搶奪一家人的伙食費並破口大罵:“我給了你生命,你該爲我做些什麼了!”可以說麗思的父母、姐姐、祖父,沒有一個長輩曾經照顧、愛護過麗思;然而麗思依然愛着他們,沒有抱怨。麗思的腦海裏沒有那種“愛那些愛我的人”的觀念,即使家留給她唯一的快樂回憶只有兒時與母親玩耍的.短暫片段。她毫不保留自己對他們的愛,她在情感上也達到了那個“1”。也許正因爲如此,她的感情才顯得動人。

其實這個社會不需要0.8的哲學。爲自己留後路、留餘地是人的內在本能。這無可厚非。但是這個社會卻是需要一點衝動、一點感性、一點盲目、一點熱血的。我們給了世界太多的空白,太多的0.8,於是人類歷史有了太多的不完整和遺憾。我們不缺理性的思考,不缺詳細的安排,不缺充分保險的b計劃,但我們缺少去拼、去闖、去不顧一切破釜沉舟的那0.2;於是大多數人握着手上自以爲了不起的成功沾沾自喜時,其實他們擁有的只是那殘缺的0.8。

所以,相比日本志賀貢的0.8哲學,我更欣賞中國古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人生態度。只有當每件事都已經盡我所能達到我能做到的“1”時,每件事才能不留遺憾,才能對得起那個認真努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