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讀後感的作文彙編四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後感的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讀後感的作文彙編四篇

讀後感的作文 篇1

好書似一陣春風,令人心曠神怡;好書似一杯美酒,讓人回味無窮。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被薩克雷稱讚爲“一位偉大天才的傑作”的好書——《簡·愛》。

《簡·愛》的作者是夏洛蒂·勃朗特,她是一位英國作家。書中的主人公簡·愛就以作者自己爲原形,身材矮小,相貌平平。簡·愛父母雙亡,被兇狠的裏德舅媽領養,從小遭受舅媽、表姐妹的欺辱,甚至連傭人也不給她好臉色看。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簡·愛,變得堅強,擁有了堅韌的性格。這樣的她,在生活中處處體現出“愛與尊嚴”。夏洛特·勃朗特通過一個孤女一生的故事,反映了當時英國婦女的悲慘處境,也反映了婦女擺脫男子的壓迫和歧視的要求,這在英國文學史上是一個創舉。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追求人格平等是最重要的。簡·愛身爲一名孤女,在富有的裏德舅媽家中沒有地位,時常遭到欺辱,但她無力反抗。因而,簡·愛非常渴望平等,在勞渥德學校,她對海倫·彭斯說:“當我們無緣無故捱打的時候,我們應該狠狠地回擊;我肯定我們應該回擊——狠狠地回擊,教訓教訓打我們的那個人,叫他永遠不敢再這樣打人。”簡·愛與羅切斯特先生相愛,羅切斯特給予簡·愛無數財寶,而簡·愛只需一顆真心。最後,羅切斯特先生遭遇火災,雙目失明,簡·愛卻不離不棄地照顧他,因爲她始終認爲人是平等的,無論富有還是貧窮。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總有富有的人和貧窮的人之分,難道貧窮的人就該受到歧視,富有的人應被仰慕嗎?不!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所有的人都應該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獨立而平等的。即使我很貧窮,也應該擡起頭,做好自己,獲得他人的尊重。就像有些身殘志堅的殘疾人,他們在內心裏並不需要人們過多的關心和憐憫,他們能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養活自己,有尊嚴地生活,這也是一種追求人格平等的表現。

《簡·愛》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讀後感的作文 篇2

“習慣”兩個字,對我們大家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好習慣、壞習慣”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然而在讀了《習慣的力量》之後,使我深感震撼。一個人的習慣,不僅影響一個人的工作、生活、事業,甚至影響他的一生乃至生命。

從小到大,“好習慣、壞習慣”一直伴着我長大、步入中年,從不經意去留住好習慣,去掉壞習慣,我們總是抱怨爲什麼自己不能成功,而卻不知是很多的壞習慣阻礙了通往成功的路。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而成功並非機緣巧遇。而成功者與平庸者的迥異之處往往在於各自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在書中作者說:"行爲變成了習慣,習慣養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很大程度上,正是不同的習慣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每個人各自的種種習慣,或使你止步不前,或使你激流勇進。而培養良好的習慣是從平庸走向卓越的關鍵。何謂良好的習慣呢?它是一種持之以恆的秉性,它能夠修正你的不足,歷練你的性格,增添你的涵養,使你牢牢把握前進途中的正確方向,從而使你超越平凡,脫穎而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就如同掌握了達致目標的技巧,它將貫穿成功人生的始終。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克服壞的習慣並非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痛苦艱難,只要用"21"天,用好的行爲替代不好的行爲,比如用晨練代替睡懶覺,好的習慣就養成了。其實"21"天絕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字,它只告訴我們,行動起來,習慣的力量會把命運之舟推向成功的彼岸。

成功的人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基於良好的習慣構造的日常行爲規律,他們並不比別人更聰明,而是好習慣讓他們變得更有教養、更有知識、更有能力。他們並不比普通人更有天賦,但好習慣卻讓他們訓練有素、技巧純熟、準備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決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習慣卻放大了他們的決心和努力,讓他們更有效率、更有條理。

《習慣的力量》上說“我們每天高達90%的行爲出於習慣”,也就說,我們能看清並改掉壞習慣,並且堅持好習慣,那麼我們至少在人生路上能得90分,關鍵在於看清自己,自知之明是自我改善的開始。中國有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這個意思。

智力是天生的,但可以在好習慣的'幫助下,提高智力,開發自己與生俱來的潛能。

好習慣是幸福的源泉,壞習慣是痛苦的開始,凡成功者不只是習慣的學生,而能超越習慣並駕馭它。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催化劑;習慣的意義是寶貴的,它是人生無價的財富和資本。在我們看來,培養一個好習慣將會給你的事業和生活帶來無窮的收益。培養良好習慣不妨就從現在做起,讓它帶領我們不斷前行,收穫豐盛!

希望大家都來讀讀《習慣的力量》!

讀後感的作文 篇3

在淡淡的燈光下默默的合上了問題少女的祕密,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讓我久久的在燈下沉思着。

書中講的是一個叫舒文的可愛女孩,她的老師miss關給她起了一個名字爲“爲什麼小姐”,因爲這個女孩以發問爲己任,這是她去世的爺爺說過的話,這位女孩非常喜歡看《天問》這本書,她能把這本書的內容倒背如流,並且她發揮了愛問的精神總問:“爲什麼。爲什麼。”。所以她的老師miss關不太喜歡她,她在圖書館認識了她爺爺的徒弟之後,她總和她爺爺的徒弟——雲映雪阿姨一起談論《天問》這本深奧的書。舒文同學給她的老師miss關寫了一封信,至此她的老師開始喜歡她了,也開始思索了。

爲什麼開始老師不喜歡她問“爲什麼”,我一直在思索,現在社會上應該是老師非常喜歡問問題的學生,也提倡學生主動學習。我們與老師之間應該如何相處恰當,許多學生認爲老師很可怕就像“老虎”一樣,學生都不敢主動問問題,一些老師偏心偏向學習好的同學,學習差的同學都不會太理會他們提出的問題,所以一些同學認爲老師不管他們,就光知道去玩了。反正今天不問,明天問也行,明天不問後天問也行,明天的明天,未來的未來,把要問的問題忘記,可他們不知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把該學習的東西都忘記了。

有許多學生很愛問問題也很愛思考,他們有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但老師覺得他們的心思不在學習上就不去回答他們問的問題,並且說他們不務正業,導致學生和老師之間關係不融洽。

我在想老師與學生的問題怎樣解決,老師的天職是引領學生做人和傳授知識,傳授知識爲何不能講解外界的知識,老師應該誨人不倦,對學生應該有包容和耐心。學生也應該向老師虛心請教,尊重老師,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學習。

老師應該耐心聆聽學生提出的問題,因爲只有老師去聽學生的問題並解答學生的問題,學生才能主動從老師那裏學習知識。

我深深的感嘆到,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係是一個複雜的東西,也是一門永久的藝術。

讀後感的作文 篇4

我們每天都在走路。多數是熟路,少數是生路。但所謂生路也往往是就自己而言的,對別人也許早已是一條熟路。鼓起勇氣去尋找一條真正竟義上的新路,一步步走去,這種機會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難得。

幾年前偶然看到一幅攝影作品,一頭山羊,居然在攀援着一道幾乎垂直的峭壁。它是逃生還是好奇?攝影師特地爲它寫了一段內心獨白:“只要爬過去,我就是一隻非同尋常的山羊!”讀了這句話,再看畫面上青褐色的巨巖間吊着那團白茸茸的小生命,以及它掙扎着的細腿,不禁心頭一顫。

魯迅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我,也便成了路。這就明白地點醒了走路的原始哲理。在沒有的地上第一個走過去,給後來的很多人帶來方便,這就是開拓。人類文明的每層積累,首先都是由開拓者帶動的。開拓之時,很少能動作很小,意義不明,勝敗未卜,因此,它的成果性的收穫和榮譽,總是大量追隨者,摹仿者,複製者來享用。這並非人世的不公,實乃是歷史的必然。

然而也有極少數的開拓,是不期待追隨者,摹仿者和複製者的,所開拓的不是人類生態延長,而是人類生命的極限。一步步腳印永遠也呼喚不來一條陽關大道,卻悄悄地走進了歷史的記錄。這樣的歷程,由於談不上任何個體實利和羣體實利,往往很難被社會廣泛理解,連魯迅那句“走的人多了”的名言也挽救不了它,但正是它,使人非同尋常。

本書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歷程。“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幾乎拒絕一切生命。許多知名和不知名的探險家,科學家一次次進入又一次次返回,其中有很多人,連返回都不能夠,人們甚至不知道是哪片沙漠把他們掩埋了。極少數人走完了其中一些邊角,把橫穿的夢想留給了後代。後代是哪一代?只能朦朧企盼,不少刻意強求。終於在本世紀最後十年,有那麼一些人願意,把前人個有關橫穿的夢想截信,於是有了1993年中英聯合探險隊的六十天時間徒步一千五百公里穿越這個死亡之海而未曾死亡的的壯舉。

這個壯舉,有幾名記者參與。記者在這樣的沙漠裏沒有任何特權,他們也只能首先是個徒步跋涉者,以及習慣於穿行都市,伏案執筆的身軀,去與生命的6名中國隊員的一個,他就是上海記者強熒(即本書作者)。

記者畢竟是記者,強熒用日誌的方式把這次探險的過程記錄了上來。這個記錄就像其它著名的探險記錄一樣好看。不會不好看,生理的極限,荒漠的險惡,奇異的發現,巨大的懸念,焦渴的期待,都不是編造的,哪能不如看?不僅如此,在生命最難存的地方,人的心靈情懷,也以一種罕見的形狀閃現出來,處處令我們深思。

除了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日誌記,本書還收集了強熒的其它探險歷程,以及他對探險家們的追尋和評述,都是同一主題的自然伸發。這些文章,足以讓人產生多方面的感慨,時時憬悟生活在現代化的忙碌中,人之爲人不應忘卻的一些東西。名爲《絕境的地圖》,其實這樣的“地圖”對並未處於絕境的人羣也具有指引作用。對我而言,還有另一番感慨,即我我終於看到我們這裏也產生了敢於以自己的生命開拓讀者視野邊極的記者,這樣的記者在國際傳媒界歷來是不少的。我們的傳媒中,長久充塞酸澀,平庸,無聊許多聰慧的頭腦總是耗費在互相攻陷、蠅營狗苟的鬧劇文中,但是畢竟還有高邁舉止,畢竟還有黃鐘大呂,而且正是他們,維護了傳媒和記者的聲譽和尊嚴。

當我們相信世間存在着高貴,因此尋覓高貴。追隨高貴,報道高貴,參與高貴,那麼也就誇大了高貴。探險是一種艱難的高貴,是一種氣喘吁吁,疲憊不堪的高貴,報道探險,是讓世人一同來分享這份高貴。

以上即是我對本書的一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