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爲題作文4篇[熱門]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家爲題作文4篇,歡迎大家分享。

以家爲題作文4篇[熱門]

以家爲題作文 篇1

家,是夢想的開始。從童年到現在,多少回憶,都在這裏。家,是一粥一飯,帶給我多少香甜的溫暖。

小時候,家,是父母做的一碗拌湯。紅日初升,陽光正好,空中氤氳起一股淡香,包圍了熟睡的我。我睜開惺忪睡眼,向廚房奔去。一碗熱氣騰騰、五顏六色的拌湯正安靜地躺在桌上,我迫不及待地抓起筷子,準備開吃。母親從廚房走出,笑着說:“小心燙,饞貓。”用筷子攪動拌湯,一個個小麪疙瘩都浮出水面,探着頭往外看,透明的粉條糾纏在一起,你爭我鬥,不分上下。荷包蛋的蛋白露出雪白的一角,青菜葉子和豆角悠閒地躺在湯上,好不自在。吹了幾口氣,顧不上燙,把頭埋入這清香之中,大口吃起來。香甜的湯汁流入胃中,從心底涌起一股熱浪,美味無比,溫暖我心。不經意間擡眼,卻發覺父母不吃,正癡癡地向我笑,面若春桃。我想,也許家的溫暖,就在父母溫柔的目光中,在這碗濃濃的拌湯裏。

長大後,家,是我爲父母熬的一碗粥。夜幕降臨,皓月初起。我在廚房,洗涮着小半碗黃米。鍋中的水開始沸騰,我不太熟練地把米倒入沸水中,蓋上蓋子,把火調小。耐心等待了半個小時,關火,揭鍋,一股米粥的香味流露出來,伴隨着熱氣,溫暖了整個小屋。正要動手起鍋。父親笑笑:“我來吧。”端起鍋來,濃濃的淡黃的`粥流入三個小白瓷碗中。用調羹輕輕攪動,粥濃醇而香甜,濃厚的熱氣撲鼻而來,讓我不禁垂涎三尺。黃澄澄的小米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擠鬧着浮上粥面,頓時,粥面熱鬧了起來,小米上下涌動,隨粥旋轉,隨勺四搖,好不熱鬧。母親慢慢品一口,望着我說:“不錯嘛,趕緊趁熱喝了吧。”母親衝着我微笑,那個鼓勵的眼神,彷彿是對我努力的肯定。我想,也許家的溫暖,就在父母鼓勵的話語中,在這碗美味的粥中。

家是一碗飯,它的香甜,讓我難以忘懷;家是一碗羹,它的美味,給我家的溫暖。

以家爲題作文 篇2

我家門前有一條小河。

記得我小的時候,媽媽領我到河邊去玩,我指着嘩嘩的流水好奇地問:媽媽;這麼多水往哪裏流哇?媽媽笑着說:往下游流,給農民伯伯澆田,灌溉。

我就像岸邊小樹一樣,伴隨着小河慢慢的長大。

春天到了,我看到河裏的冰水融化了,河邊垂柳的枝葉上吐出嫩芽。慢慢地,那粉紅色的桃花也探出了枝頭。小燕子從南方飛來了,在清澈的水面上自由的飛翔。放了學,我們就參加這百花爭豔的盛會,在鋪滿新綠的河灘裏跳舞唱歌。

夏天到了,兩岸的景色更美了。河緹上綠樹成蔭,河灘裏瓜果滿園。放了學,我們有時還到小河裏游泳。遊累了;就跑到瓜園裏吃瓜。白皮的脆瓜、花皮的香瓜可好吃了。有時我們還在岸邊的.樹陰下幫媽媽洗衣服,直到黃昏送走一天的酷熱。

秋天到了,河裏的魚蝦可肥了,岸邊的蘋果熟了。秋假裏,我和爺爺總愛去果園、高興時跑到河裏捉魚摸蝦。河水映照着笑臉,秋風奏起豐收的音樂

冬天的小河也不寂寞。迎着漫天飛舞的雪花,我們又結伴到河裏滑冰,可熱鬧了。

我愛家鄉的小河,一年四季都愛它。我愛源源不斷的流水,我愛兩安的美麗景色,更愛她用涓涓細流滋潤着岸邊的田地,給人們送來豐收的歡樂。

以家爲題作文 篇3

我的家鄉在東北吉林。那裏有一道不得不說的風景——松花江。

春天的松花江冰剛剛融化。各種植物都長出了嫩芽。

夏天的'松花江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閃,猶如銀河一般。花全開了,紅的、紫的、黃的……讓人看着眼花繚亂,美麗極了。花邊楊柳翠綠翠綠的。翠綠的像是被顏料染過似的。

秋天的松花江非常安靜。落葉掉到松花江上後,就像小船一樣靜靜地漂向遠方。

冬天的松花江結了厚厚的冰。你要是往冰上扔石頭都不一定能把冰結扔破。寒冷程度大家可想而知。但即使這樣,還是有許多人去松花江。這是爲什麼呢?原來,他們是爲了看霧鬆而來的。霧鬆是東北特有的自然風光。霧鬆的樹枝全是白的。外面有霧在罩着,給人一種神祕的感覺。

這就是家鄉的松花江。

以家爲題作文 篇4

當我想要翱翔時,總有一縷炊煙給將要啓程的我送行;當我將要墜落時,總有一縷炊煙拖住我疲憊的身軀;在我想要回程時,多希望也有一縷炊煙領着我回到梓里。

“竈”這聽似老土又落後的設備,卻與我一同度過了春夏秋冬,熬過了三伏三九。

從我記事開始,奶奶家就一直用竈來煮飯,燒菜,那時的竈很大,一個竈上有着三口鍋,竈臺上能放得下砧板和許多菜。特別是年前,一整條莊子上的人都很忙,奶奶家也不例外。那時爸爸媽媽也都會放假,來到奶奶家,做年糕,白麪餅和包子。前一天晚上把麪粉、糖精、蘇打、水之類和到一起,放到一個大瓷缸裏,然後把它埋到竈旁邊的草堆裏。第二天早上,一大團柔軟白嫩的麪糰就“出生”了。奶奶把火開起來,我卻跑過去和奶奶搶着燒,這口竈已經有了年代了,竈外也有了幾個小洞,時不時從裏面濺出小小的火星,竈上的石灰也已經往下脫落了許多,露出了裏面發黃的紅磚,高高的煙囪也已經被薰得烏黑,彷彿是頂天立地的擎天柱。坐在竈膛前,說是燒火,其實玩得不亦樂乎。

把一把稻草全部塞進竈膛裏,撓撓頭,看着竈膛裏的灰煙直冒,就是不着火,氣急敗壞之下,就鼓起嘴往裏面吹氣,還是不着,就把頭探過去看看。突然“砰”的`一聲,火瞬間躥起三丈,我前額的頭髮懦弱的蜷縮了起來,躲避這紅色的炙焰,這鍋竈不僅給了糕的熱量,也慷慨的給予我一股溫暖的浪潮。

時光匆匆流逝,我的童年是與這老竈一同度過的,蒸發餅時那雲霧繚繞的廚房,炒菜時飄出的縷縷輕煙,寒冷時給我的陣陣溫暖,彷彿是過眼雲煙般飄過。

可現在科技越躥越高,老竈也漸漸退出了時代的眼線。人們放棄了這既不方便又不環保的設備,都換上了新式的煤氣竈,電飯煲。漸漸地,漸漸地,我忘記了那焦糊的鍋巴的味道,忘記了自家做的包子,餅,年糕的味道,也忘記了童年的味道,僅僅剩下一具吃慣了大魚大肉的軀殼留在這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