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寫景話題作文

炎熱的夏季被蕭瑟的秋風吹跑了,家鄉也由翠綠變得枯黃,由喧鬧變得冷清。

高中生寫景話題作文

躲開嘈雜的人羣,漫步村南的小山,灌木的葉子已經枯黃。一陣颯颯的秋風吹來,黃葉翻轉了兩下,便戀戀不捨地脫離了枝頭,猶如斷線的風箏一般,隨風飄起,而後,悠悠地向地面撲來,在地上形成薄薄的一層。松柏越發顯得清瘦,迎着風顫抖地搖着頭,從喉嚨裏發出無奈何的嘆息。樹葉嘩啦啦地唱起輓歌,和着松濤,引起山谷的共鳴。正是“碧雲天,黃葉地,秋雁南飛,晚來已染霜林醉”的時節

選一塊視野開闊、背風向陽的山石坐下,眼望秋天的家鄉:山腳下那條灰黑色的公路,越發顯得陰暗、開闊,猶如灰黑大蟒匍匐在山溝裏,蜿蜒前行,伸向遠方;來往穿梭的車輛失去往日的活力,斯文地慢騰騰地一路行去;行人也失去往日的瀟灑,瑟縮地等着寒冬的降臨。前邊是一片玉米地,棒子早已收回去了,剩下一棵棵枯萎的玉米秧,兀立在空曠的原野上,就像一個個垂頭喪氣怕俘虜,沒有精神,沒有活力。玉米的葉子滿地都是,風一吹滿天飛,半空枯葉,一空秋意;坐落在地中央的是一片沉寂的房屋,看不見煙火,聽不見雞鳴、狗吠,有些蕭瑟,有些寂寞。

秋水繞村行,亙古到如今,河漲河又落,人傑地不靈。這裏的河就是村後那條河,但這時卻不是“天淨水明霞”,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變得渾濁,衝不盡這裏的風風雨雨、曲曲折折。

那河邊是荒山了,山岩突兀,起伏平緩。山勢的起伏已被茅草掩蓋了許多,整個山坡放眼望去,毛茸茸的,風吹過來,整坡枯草隨風擺動,發出鳴鳴的哨聲,像呼喚萬馬千軍要與秋風抗衡。

當年這裏是赫赫有名的竇敦城,三面環水,一面是山。一夫當關,萬戶莫開,佔盡地利之便,造就一代綠林英雄,遙祭竇敦城獨秀成林,安下三十六寨,建立邊環套,鐵馬金戈,馳騁於羣山之中,何等威風,何等豪情,而後呢,不也是被清兵踏破山城金鏢奪命嗎?英雄往昔,不堪回首,徒增傷感。

一陣涼風吹來,收回飄忽的思緒,無論如何,我還是要回去的。

適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雲,如煙似霧,彌矇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雲的.紅娘,牽於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奪主,又有萬般嬌態。

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這似明眸的圓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實爲不妥,諺語有“八月十五雲遮月”之說。雲生月隱,神祕、迷離。此中秋圓月雖不及西子之善睞明眸,卻獨具情調。

我願隨月在雲中漫步,聽她講古老的傳說;也願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爲柔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纔是真實的接觸,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願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臺或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

我曾讀過唐人曹鬆的《中秋對月》中“直到天頭無盡處,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詩句,也曾看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對,還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些難得的佳作中曹鬆的詩抒發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發對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發哀愁。他們均寫月,寫月的無私公平普照大地,寫月的淡淡月光給人的安慰,縱然其中並非都是中秋圓月。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恬靜的象徵。尤其是中秋圓月,多少詩人睹物生情,寫下傳世之作;又有多少離別之人的惆悵。而我卻沒有這樣的哀愁,我記起臺灣的地震,它牽動着我也牽動着億萬炎黃赤子的心,一片片溫暖跨海傳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爲此感人之舉默默流淚。她,繁忙的信差,祖國人民的安慰由她傳達。

那麼,原來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徵中,更應添上一筆關愛和幫助,使無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這月光雖不及太陽熾熱的光芒,但卻更能喚起聯想——在困難之時,定有人伸出無私的手,給你幫助和溫暖。這聯想不是對世俗的乞求,而是我們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類年輕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納百川,這中秋圓月彷彿是平靜的大海本文來自小草範文網吸收這每個人的思索,在她的溫柔恬靜中,思索的波濤也在緩緩地釋放,化成雲霧環繞其周。這是意境,注入新象徵的意境。

願這意境盪滌我陳舊的思想,沖刷掉世間的不平。或許你對這圓月還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請開啓你思維的閘門,暢想明天,暢想屬於自己的“心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