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讀後感作文

提起雨果,人們一般會想到的是《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可他的作品中對我觸動最深的是《九三年》。《九三年》是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是他的最後一部小說。在動筆寫這部被他稱爲沉重大山的作品之前,他已醞釀了十年之久。這部作品是雨果人道主義思想的結晶。

九三年讀後感作文

《九三年》是一七九三年的簡稱。這一年在法國是革命的狂風暴雨時期,是社會矛盾最爲尖銳的一年,也是社會最爲動盪混亂的一年。誕生不久的共和國尚未滿週歲,帝制的陰魂還在法國徘徊。非常時期必須有非常人物來做統帥:保皇黨軍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前貴族朗特納克侯爵,他是一個有才幹、有魄力的人,鐵了心的保皇派,對屠殺革命軍毫不手軟,他的口號是:“絕不饒恕!”;共和國軍方面有兩個領袖:一個是從前的巴利尼地方神父西穆爾丹,現在是公安委員會特派的政治委員;另一個領袖是負責圍剿旺代叛軍的遠征司令戈萬。他是一個富有軍事天才的前貴族,西穆爾丹的弟子,朗特納克的侄孫,他真誠地擁護革命,痛恨旺代的叛變。這是一場殘酷的戰爭。最後,只剩下十幾個人的保皇黨軍,被革命軍層層圍困在城堡中。但城堡裏有一條暗道,一直通到大森林,侯爵可以從這條暗道逃跑。但爲了救出三個被困火中的幼小兒童,即將躲進森林的侯爵毅然從暗道返回城堡。他的英雄行爲在共和國士兵中引起了一片歡呼。西穆爾丹逮捕了朗特納克,把他關押起來,準備將他送上斷頭臺。戈萬不願意處死一個爲援救三個不相干的.兒童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和事業的老人,經過一夜的思想鬥爭,終於釋放了朗特納克,自己代替他留在獄中。第二天,西穆爾丹將戈萬送上斷頭臺以後,自己舉槍自殺,完成了自己靈魂的昇華。

有人說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說有一千個人也就有一千個九三年。大多數人把九三年看作一部描寫革命運動的小說,而我卻認爲這本書表現的是作者對最高人道主義和完美人格的不懈追求。戰爭中的雙方很難被劃分爲絕對的善與惡,他們都會爲勝利而不擇手段。正如書中所說的:“一方是殘忍,一方是野蠻。”在這種動盪變幻的時局中,唯有人本心中的良知纔是值得守護的最高準則。

本書中的三個主人公分屬於兩個對立的陣營,但他們最終的行爲在人生的最高準則前得到了統一。侯爵本可以無視三個小孩的呼救選擇離開,可他的良知在思想的鬥爭中佔了上風:無辜的孩子不應爲戰爭喪命。這並不是因爲他們屬於某個人,某個家族,或是某個階層;而僅是因爲他們是無辜的,是孩子,是天真的初入世者,是正義,是真理,是純潔。在這一瞬,他的高尚舉動使對方的整個軍隊都顯得渺小,使對手的士兵都爲他歡呼。他們並不是歡呼戰爭的勝利,而是歡呼在戰爭中湮滅的人性良知的復甦。同樣,戈萬放走侯爵並非因爲信仰或是血緣,而是因爲一個基本的人生準則:一個人不該爲他的善行受到懲罰,不管他以前是怎樣的人。放走侯爵後,戈萬自己留在在牢中等待審判,因爲他還是一個軍人,一個放走敵人的軍人需要接受懲罰。西穆爾丹,戈萬的老師,一個視戈萬如同自己兒子的人,決定處死戈萬,以完成作爲革命軍領袖的責任,但他卻用自己的生命表示了對戈萬的選擇的贊同。在三個人的完美行爲前,黨派間的殘酷鬥爭完全成了鋪墊,一切只是爲了展示人性對人的勝利。

很難要求一個人的每個行爲都是美好的,但一個不喜愛美好行爲的人一定是一個心靈扭曲了的人,如果他還能被稱爲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