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一張名片作文6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一張名片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一張名片作文6篇

家鄉的一張名片作文1

遠道而來的朋友們啊,請品一縷我家鄉真香茗的纏綿茶香,這是我爲你呈上的我家鄉的名片!

——題記

姓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年齡:全國最年輕的少數民族自治州,風華正茂。

姓格:時而溫柔婉約如清澈靈動的神農溪;時而豪邁奔放如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時而神祕撩人如神奇險峻的恩施大峽谷。

相貌:蒼綠的青山是兩道顰蹙的柳眉,清澈見底的河湖是兩汪靈動的雙眸,縱橫練達的道路是殷殷流動的血脈,高聳茂盛的森林是濃密飄逸的長髮。

朋友,觀罷家鄉的名片,莫言“家鄉美如畫”,畫描不出家鄉的神韻;莫言“家鄉美如詩”,詩言不出家鄉的氣魄。

山水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輕輕拔開眼前層層雲霧,看那怪石嶙峋,神奇險秀的恩施大峽谷,讓人敬而佇足,瞠目結舌,唏噓不已啊!再搖一葉扁舟,撐一支小槳,在山青水秀的神農溪上隨清波逐流,聽那豪邁奔波、振奮人心的縴夫號子,這樣秀美的山,這樣清麗的水,這樣無與倫比的景,山水如此之美,難怪有道:“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人情濃

農鄉的女子,既有南方女子丁香般婉約羞澀,也有北方女子的豪爽耿直。能說會道巧舌如簧,亦能歌善舞,賢惠持家。家鄉的男子,身壯如山,膽大心細,熱情好客,肩負着責任一絲不苟。

物產豐

家鄉位於祖國的中西部,地勢險要,物產豐富,有“硒都”之美稱。有味道濃郁的臘肉,獨具風味的豆乾,味道可口的板粟,清新淡雅的真香茗,野香四溢的農家醇……

如此富足的物產,怎能不叫遊子“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叫遊客呼“此景只有天上有”呢?

朋友,請將手中杯舉起,仰面一飲而盡,請收好我家鄉的名片,無論你行到哪,這裏爲你虛席以待。

家鄉的一張名片作文2

我的家鄉在蘇州,這裏溫雅,婉約。而獨有的“小橋流水”的水巷,則成爲了家鄉獨特的名片。

清晨的小橋流水的水巷是婉約的。在朦朧而又清涼的晨霧中,彎彎的小橋,潺潺的流水,黑黑的烏篷船,都不約而同地沉靜在這濃濃的白霧之中。似在沉靜,可一切顯得那樣恬靜。水流潺潺,和着風兒的節奏,流的不急不緩,很少有一絲波紋。烏篷船大大方方地倚在橋頭岸邊。小橋靜默在晨風中,一動不動。這就是小橋流水的水巷寧靜的一面。這不就是它一一家鄉獨特的風貌嗎?

落日時分,夕陽西下。在夕陽迸發出無限活力時,彎彎的小橋,淙淙的流水黑黑的烏篷船,都在歡躍地歸家的歌兒,踏着輕快的步伐一路小跑回家去。夕陽斜射在水中,把水面用紅毯鋪地滿滿當當,水面上駛過一條條烏篷船,把紅毯劃開成一條條,支離破碎的。那場景,很有“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英雄氣概,那樣的紅,紅的壯美,紅的無畏洋洋灑灑地。夕陽沉了下去水面與夕陽驚人地拼接成了一張完美的,壯麗卻又柔弱的畫。這不就是他們一一蘇州男子身上獨特的精神嗎!

夜晚悄然降臨,月牙兒便迅速奔上了夜空,斜斜地懸在那裏,無依無靠地散着清冷的光暉。彎彎的小橋,潺潺的流水,黑黑的烏篷船又歸於平靜,但又不是晨中的平淡,彎彎的小橋橫跨在小河上,靜靜地沐浴着月光,黑黑的烏篷大船藉着月光歷數着它身上的皺紋,水潺潺地淌,月光跌落在那一波波,一圈圈的水紋上,碎裂開來,成爲了水的嫁妝。在水中,同樣倒映着整個的蘇州。一切都是那樣婉約可人,一如蘇州女子如水而又婉約的性格。這不就是他們一一蘇州女子身上獨特的風情嗎!

蘇州水巷的“小橋流水”凝聚了太多蘇州的風情和蘇州的人情,化成了我的家鄉一一蘇州一張獨特卻又韻味十足的名片。

家鄉的一張名片作文3

溫暖的家鄉,在你身邊是小確幸…

——題記

長沙,它很小有很大,小得只能裝下一個家,一所學校一個童年;它又很大,裝滿的我的回憶和過去…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我看着它變化,它也看着我成長的城市。

小時候,畫起我的家鄉,總能驕傲的`爲畫中琳琅滿目的街市添上一盞盞霓虹燈,打開記憶的罅隙,初見霓虹燈的我還在跟着母親蹦蹦跳跳地盯着這五彩斑斕的東西入了神:紅的紅,紅得熱鬧;藍的藍,藍得幽靜;綠的綠,綠得神祕。它們給城市的夜晚帶了一起勃勃生氣。也正因那是我的懵懂天真,只覺這霓虹燈即使在眼前,甚至可以伸手觸摸,卻可望不可卻,好遠好遠……

慢慢地,見的次數多了,便覺得霓虹燈是親切的。“遠近霓虹競閃明,泉噴玉樹彩珠生,京城各處街攤擺,食客怡然享趣情。”它們置於樹木灌叢之間,放射出一道道誘人的光,織成一件華麗的晚妝,一排排聚焦的光束,攀在幢幢樓宇之上,洶涌着光的波浪,灑落着的歡快節拍,起伏着都市搏動的心臟,琳琅滿目的商業街,懸掛着熙熙攘攘的慾望。

長大以後,發現長沙是個不適合安靜也不適合寂寞的地方,也覺那霓虹閃爍的燈,絢麗多彩,像極了生活在這裏的每一個人,盡着自己最大的努力,迎合着這個繁華耀眼的大城市。它如三棱鏡一般,可以看到它的很多面,同一種顏色卻可以迸發出不同尋常的光芒。同樣是一件事,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去將生活裝點得與衆不同。

聽雨知晴,這詞語聽來確是極美的,霓虹閃爍,在我心中也確是極美的。

“走得再遠,也別忘了回家的路。”家長和工作往往會成爲人們工作的兩端。需要動盪,卻又渴望穩定,希望逃避,也要歸屬。長大以後我們終將不顧一切地奔向遠方離開這個寄託着童年的地方,或許光鮮,或許苟且。但希望這耀眼的霓虹燈,會引領我們迴歸家長溫暖的懷抱…

家鄉的一張名片作文4

湖南人喜辣,南方潮溼,溼氣重,辣椒可是個去溼的好傢伙。我的家鄉,就在湖南中心那個並不起眼的小城市——婁底,那兒盛產辣椒。

小時,最愛吃的便是家鄉的辣椒。我留念那種不普通的辣味,那是屬於我童年的味道。

家裏人懶,不願常做辣椒,也只有等到過年,纔會有興致。其實工序並不繁雜,但卻需要時間的磨鍊以及長期不減的手藝。

做辣椒,定要採摘最新鮮的辣椒,最飽滿的辣椒。將它鋪在庭院前,置於太陽之下暴曬,時不時去給它“翻個身”。若天氣真的好,在晴日的午後曬一兩個星期即可成皮脆肉未乾的辣椒。

炸辣椒,將曬過後的辣椒放入油鍋中。本身曬乾了的透出一種似黑非黑的暗紅色,放入油鍋中炸更增加了它的脆感。已脫去水分的暗紅色外皮漸漸吸收着油的精華,脫去不起眼的紅色外衣,露着閃着光的黃色襯衫。再撒上各種調料,剛出鍋的辣椒與調料美妙相遇,發出“美滋滋”令人垂涎滴的聲音。再配上一個鑲有金邊的菜盤,一個一個整齊的擺放,如同一個高貴的女玉臥在盤中用她最美麗的姿態去“誘使”你將她吞入腹中。

“不見其人,光聞其聲”。用在辣椒上最好不過,“不見其形,光聞其香”。辣椒還未端出,你便能聞見從它身上遠遠跑來的香味,溢入鼻腔,沁入心田,甚是享受。

操起筷子一夾,輕輕一咬,又脆又酥的皮配上稍有肉感的心,一種難以言喻的酥爽感頓的開滿你的口腔,再慢些,調料在嘴裏漸漸散開,暈於口間的每個角落,那種似燒烤又非燒烤的味道配上辣籽的獨特美味,化開了你的心。

思緒又被帶回童年,那時,只要一有如此美味,就算吃得再撐也會不斷的往碗裏夾。一年也很少吃,也就自然把它當作最難得的佳餚。

現在,身處異鄉,隔家也原遠了,再想吃到熟悉的味道自然很遙遠。每當面對學校難以下嚥的飯菜,也在心裏期盼何時能吃到記憶裏的味道,兒時的佳餚。

家鄉,最獨特的是什麼?只要能深深地勾住每個人的心,魂牽夢縈的思念,足矣,即便是一飯一蔬。我愛屬於我童年的辣椒香,這必將成爲最珍貴的一張名片。對於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道菜,它如同海水,廣闊的包攬着我的童年時的歡樂,家的思念。這就好比一汪春水時刻漾在心田。

家鄉的一張名片作文5

萬里長江邊,西南半古壁。小城像嵌在長江邊,似與漫漫東去的江水有着不可分割的巧妙關係。認識長江,讓我們從宜賓上游的金沙江開始。

金沙江,所流經處多灘塗,少綠植。等到汛期漲水之時,江水沖刷兩壁,大量黃沙被帶走,似給江水渾渾地涮入金黃色的顏墨,故稱金沙江。這段江水似乎有着極爲暴躁的脾氣,常常在夏季咆哮着。

連着幾日大雨,雨如傾盆,拍打水面,好似道道通天的銀柱給江河注入源源不斷的黃水。水勢愈漲愈烈。洪水是管不住的!它像滿身渾沙的巨龍,伏着河道,翻涌着向前。河沙幾乎一夜蓋過兩岸的低田,只惹得那農家人哀叫,也擋不住這囂張的洪水。

到了三江主城,岷江與金沙江相併,聚成了長江。長江是個幸運兒。恰巧自此合流後,兩岸山勢漸趨平緩,河水也慢了下來。宜賓以下四季通航的美譽,自此有了行船繁忙的鳴笛聲,響起了這個工業化時代生生不息的強音。

兩岸鐵骨高樓林立,一水江畔公園繁多,每至暮黑夜下,就連對岸的荒山也披上了光裳——人們在山上架起大彩燈,發出明豔的光,冰冷的建築也亮了起來,紅光綠燈映在稍透青翠的江上,炫影隨水波輕輕晃動,恰似攪拌後咖啡的圖案,混作旋旋的一團。人們也常全家結伴來此,看燈,撫江,聽風。

江水到了南廣,便像攤開的沙,徹底地瀉漫開來,顯得十分開闊。這裏,便有紅色的宜賓大港——隨着三峽蓄流而升起的水位,更多大貨船可以驅行到這裏,給這座千年古城帶來無限的經濟活力。

大河兩岸,一面燈火通明,舟艩塞港;一面小橋流水,青舍人家。南廣古鎮散發的幽幽墨香,恰似古時山水之畫的靈氣毓秀:自人行矮牆中,江緣女搗衣,光陰慢慢似江水。

這五年,在對長江生態治理,及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政策推動之下,長江邊添了青山,在屏山與水富之間修建了水壩,洪水也被牢牢鎖在了原地。

這就是我賴以生存的長江!

家鄉的一張名片作文6

我承認,至少在我的國小時代,是不喜歡那些“依依呀呀”的腔調的。完全不理解郭沫若“聽罷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尋常。”的心情。好吧,是自己不懂得欣賞傳統,只是飄在那類空想的世界裏,證明內涵是怎樣消失不見的。

到我上國中之後,告誡自己要做一個有高尚情操的人,於是在奶奶的引領下,開始瞭解我們山西的特色——晉劇。晉劇,又叫“山路梆子”,亦稱“山西梆子”,解放後定爲晉劇。它與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並稱有山西四大梆子。晉劇的流傳範圍很廣,受各地區人民的欣賞。收到這裏,不免有一種自豪感,即便它並不屬於自己,卻也是一種來自於家鄉的驕傲。

晉劇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就已盛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記得在老家的農村裏有一個大戲臺,小時候過節的時候經常跑去湊熱鬧。戲臺兩邊掛着大紅燈籠,臺上有一些老式的桌椅,檯面寬大,卻沒什麼裝飾。記憶中最爲清晰的是一場《打金枝》,雖然自己也聽不懂唱的是什麼,可是演員的裝束、動作和唱腔,也引得我興趣盎然。小時候嘛,這些新奇的玩意兒,也夠我探究興奮上幾天的。

晉劇,即使你不明白它唱的意思,也會爲它的表演所折服,正如我的家鄉山西一般,也是一個會令人讚不絕口的地方。

晉劇約有四百餘個傳統節目,以鬚生、青衣、花臉、汰門的唱功戲爲多。在長期的藝術發展過程中,晉劇保留了蒲州梆子和北路梆子慷慨激昂的藝術特色,而且又具有婉轉細膩的風格,善於表現氣勢雄壯的場面,也能演出風趣活潑的場面。

晉劇中亦有不同的特色,老一代表演家十三寬厚的唱腔;蓋天紅背宮音的演唱;老三兒生的走臺步;說書紅高文翰的耍碗特技等。

當我開始瞭解晉劇的時候,才知道,這些古老的文化的魅力在於可以讓人用心去傾聽歷史,去感悟。正因爲它帶有家鄉的味道,又更顯親切。晉劇,山西的動態名片,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