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緣何吃青團的優秀節日作文(通用10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緣何吃青團的優秀節日作文(通用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緣何吃青團的優秀節日作文(通用10篇)

  清明緣何吃青團的優秀節日作文1

清明節時,家家都會準備好佐料做青團,這星期星期六,我家也要做青團。

媽媽連夜準備佐料,爲了明天早點有青團吃。上午,我一進廚房,看見桌了上有一個巨大的粉團,旁邊還有很多的餡料。只見媽媽站在桌前,用手抓起一小團的小粉團,把小粉團揉成圓形,用大拇指在小粉團中心壓出一個洞,接着把洞變大,又把粉團捏的薄一些,用勺子把餡舀進小粉團中,最後把口“補”好。一個青團就大功告成了。我看媽媽很熟練,心想:媽媽都會了,我還怕不會。一股好奇心涌出心頭,自己也想動手試一試。

說幹就幹,我也學着媽媽的方法,抓出一把粉團,揉成小圓球,用手壓出一個洞……但我做的青團並不很好,再把團捏薄的步驟中,小團破了一個洞,露了餡,失敗了。我浪費了一些材料,不行,我得再試一次,我再次試了一次,還是失敗了。也浪費了一些佐料。進過兩次的失敗,我清楚的知道,不能再浪費佐料了。心想:這還不簡單,做得小一點不就好了。

我就把青團做的比媽媽做的小四分之一。除了把口補的不好以外,我以爲這一僅是完美無缺了,可是等媽媽把我親手做做青團燒熟以後,我咬了一口,竟沒有咬到餡,我再咬了一口,算是要到了餡。原來是皮太厚了我知道做任何事都要認真對待!

  清明緣何吃青團的優秀節日作文2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爲”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爲炊。

在寒日節的傳統食品中還有一種“青精飯”,據《瑣碎錄》記載:“蜀入遇寒食日,採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類槁》也說:“古人寒食採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爲青白團子,乃此義也”。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爲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爲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爲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賣青團的店家洞察到這以點,前些年曾出現過多種甜鹹餡料的青團,如豬油玫瑰青團、黑洋酥青團、金針耳鮮肉青團等,但好景不長,這些原本受人青睞的青團,竟然無疾而終,實在讓人百思不解。

  清明緣何吃青團的優秀節日作文3

江南的春天細雨綿綿,到了四月,水鄉田間,綠野青山,多了一隊隊踏青掃墓的身影,菲菲細雨中撐着陽傘,或緬懷,或賞景。返程時,手裏多少都拎着幾個綠色麪糰一樣的食物,江南人告訴你,這是清明特有的食品——青團。

這年的清明節,我有幸參與到製作青團的全過程。那是臨街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糕團店,每年這個時候,店門口總會排起長龍,等着買三五個青團,或自己品嚐,或送親朋好友。我吃過這家店的青團,鮮香四溢不粘牙,餡料十足易飽腹。但是這青團是怎麼做的?這麪糰是怎麼變成綠色的呢?趁着下午沒什麼人買的檔口,我向店裏師傅請求學做青團,師傅爽快地答應了。

首先,我在裝滿面粉的盆裏倒入足量的水,右手不斷攪和,讓麪粉與水充分糅合,只是攪和來攪和去,攪和成了“漿糊”,愣是攪和不出團團來。“你這手法不對。”師傅見了,立馬用他自己的獨特手法,不一會兒就成了麪糰。我驚訝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說,這個是靠手法,要勤學苦練才成。媽呀,做個糰子都這麼費勁,幹哪行都不容易啊。接着,放發酵粉,醒面1小時。這時,師傅拿出了新鮮的艾葉,用榨汁機榨成了艾草汁,綠汪汪的,我把這艾草汁倒入盆裏,與麪糰充分攪和……這麪糰綠了!原來青團之青的奧祕在這裏!師傅拿起一個鍋,倒少量的水,加上糖,大火煮七八分鐘,取出備用。又拿來紅豆,搗成豆沙,倒入剛纔煮成的糖汁攪拌均勻。又到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這翠綠的麪糰搓成長條狀,揪下一段,揉成小團團,壓成餅,放上豆沙再包裹,一個豆沙青團就成形了,再往鍋裏煮五分鐘,香氣四溢甜上心頭的青團就出鍋了!

我這垂涎的舌尖早已忍不住了,拿起自己做的青團,迫不及待咬一口,啊,好燙啊!“你冷冷再吃!”我媽一臉無奈地說我。燙過之後,感覺味道不錯,既有豆沙的軟糯香甜,又有沁心的草香回甘。青團吃完了,可心裏還是,甜甜的。

  清明緣何吃青團的優秀節日作文4

清明節前夕的一天,你如果走過我們的教室,你一定會聽到我們一陣陣歡樂的笑聲,聞到一股股清香。你肯定會問我們:“你們在做什麼?”我們會回答:“我們在做青團!”

下午一點到了,每個小組紛紛拿出自己準備的材料,擺放在桌子上,彷彿正開展着一場食品展覽會。瞧:有綠色的青汁;有香甜的餡兒;還有一個個道具。道具準備好,就蓋和麪了,這可是製作青團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只見一個個和麪高手——老師請來的家長們陸續登場。她們嫺熟地將麪粉倒入盆中,再加入少許的水,接着,陳冠宇媽媽將手伸入盆中,熟練的揉了起來。慢慢地,原本鬆鬆散散的麪粉在陳冠宇媽媽手中變成了柔軟的大面團,然後,再倒入事先準備好的青汁,繼續和。終於,青色的麪糰揉好了,家長們把麪糰分成幾段,依次分給每一個小組。

開始做青團了。我先取出了一箇中等大小的麪糰,在手中來回揉。揉成一個光滑的圓球體時,就差不多了,我接着把麪糰輕輕壓扁,然後小心翼翼的把壓扁的麪糰窩成一個圈,再把豆沙餡擠在裏面,注意不要擠太多,小心餡兒會漏。擠好餡兒,用筷子把餡兒往裏面塞一塞,再把麪糰一捏,一包,之後用保鮮膜將青團包好,這樣一個完美的青團就做好了。再看看其他人做的:杜駕麟在青團上來回抹上黑芝麻,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黑”團,不知道蒸出來味道怎麼樣?看看成婭媗的,她把芝麻、豆沙和青團一起搓,使青團變成了一個“大花臉”……其它小組也不甘示弱,都在埋頭奮力做着,整個班的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第一課下課了,朱老師給我們每個組評了獎。我們這組光榮地獲得了“最佳紀律獎”我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所有組製作的青團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就是陳申一組的青團,他們十分創意,有“長方形”;有“五角星”;有“餃子”;有“荷包蛋”;有“神舟飛船”;還有“青團一家”……他們這組不愧是“最佳創意獎”。獎評好了,就該把青團送到食堂去蒸了。我在教室裏聯想起了青團的味道,一定是軟軟的、糯糯的。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美味的青團,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青團,剝開保鮮膜,吃上一口,“真香”我說道,這青團帶着一股黃瓜的清香,吃進嘴,軟軟的,糯糯的,太好吃啦!

回家的路上,我腦海一直浮現着下午活動的場景,真是春暖清明,青團飄香。

  清明緣何吃青團的優秀節日作文5

一到清明節,我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青團,這次,我就要親自包一回青團。

材料都準備好後,我們就開動了,先把艾草洗淨,煮熟,加上米粉使勁揉,等到粉團變成綠色之後,就開始包了。

我撕下一團,壓平,放上豆沙,只差最後一步揉成圓形。我開始揉,可是,我一不小心揉成了正方形,真好玩!於是我第二個就做了一塊甜甜圈,第三個做了個……,越做越好玩,不一會兒,形形色色的青團就出來了,不過,有幾個我包着包着,一個不小心,一用力,“啪”一聲就爆了,裏邊的豆沙噴得滿桌都是。

我包完了,就想去看弟弟包得怎樣了,於是,我伸長了頭頸去看,他包的是一些什麼呀?爆餡的爆餡,漏餡的漏餡,有的居然還被挖了個洞,餡全流了出來,還有一個競是實心的,沒餡!

再看看外公包的,個個都很圓,幾乎都一樣,在桌子上一放,還會滾動,不像我一樣五花八門,也不像弟弟一樣潰不成形,這纔是最最樸實無華的青團呀!

這個清明節,我過得很快樂。

  清明緣何吃青團的優秀節日作文6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媽媽又開始忙着包青團了。

看着媽媽那熟悉的動作,我真想學會這一招呀!於是我就問媽媽怎麼包青團。媽媽滿口答應,還給我做了示範動作。我高興極了。媽媽一遍又一遍的說着包青團的方法,我都聽得不耐煩了,就大聲說:“我會了,讓我親自來包一個吧。”

我先拿一小糰粉,再把它不斷地揉,揉得很柔了,再用拇指在粉團的中央打一個洞,然後向四周捏開,口子不斷擴大,四周的粉也越來越薄,再把餡放進去,然後封口,但是由於餡放得太多了,口雖封好了,但還有不少餡露在外面。我心裏想,包青團這麼難,不幹了!媽媽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就說:“幹什麼事情都要有恆心,不能半途而廢,知道了嗎?”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媽媽還手把手地又教了我幾遍。於是我又包了一個,這一次可比上次好多了,媽媽誇獎了我呢。

就這樣,我一連包了四五個,有好幾個還和媽媽包的一樣好。

  清明緣何吃青團的優秀節日作文7

青團,是漢族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之一。爲了加深對這個傳統節日的認識,在老師和家長們的精心策劃下,我們班舉行了一次包青團的活動。要說吃,長這麼大我已吃過多次青團了;可要說到包,我可是初次嘗試,面對桌上那一大團揉好的青麪糰,我躍躍欲試。

看來心急的不止我一人,老師才宣佈活動開始,只見六、七隻小手紛紛伸向麪糰,轉眼間,麪糰就變了型,這邊一處高山,那邊一片窪地——面目全非。我也揪起了一小團麪糰,軟軟的,還帶着點餘溫,聞了聞,一股濃郁的艾草香撲鼻而來。我先把它揉得圓圓的,然後放在桌上用力壓扁,變成了一張薄薄的麪餅,接着往麪餅中間放了兩勺豆沙餡兒,揭起一端的皮向另一邊合攏,把邊緣壓牢並按出花邊,我的第一個清明餃就這樣出爐了,看着自己的第一個作品就做成功,心頭涌出喜悅和成就感。

趁熱打鐵,接下來做個什麼呢?瞧了瞧身邊的同學們,對,清明團是個不錯的選擇!於是,我又揪了一團麪糰,把它揉圓,然後在中間用力按下去,使它呈現出一個碗狀的坑,爲了讓我的清明團能多裝些餡兒,我要把坑按得大一些、深一些,哎呀,一不小心,底戳破了,“失敗怕什麼,重新揉過,何況這還是我第一次做清明團呢!”我不禁想到。這回,我小心翼翼地按壓,中間的坑逐漸變大變深,耶,我成功了!我高興的手舞足蹈,這次包個芝麻餡兒的,放好餡兒後,我一手拿着糰子,一手小心翼翼地,慢慢地把洞口一點點捏攏,直到封住爲止,爲了美觀,我特地把它放到了做青團的模具上按一下,一個漂亮的花形清明團就呈現在了我眼前。

我越做越帶勁兒,越做越有信心,又連續做了好幾個動物形狀的青團,一個比一個有進步,一個比一個有特色。望着桌上這些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青團,它們彷彿變成了一個個綠色的小精靈,帶着我走進了艾的童話世界!

  清明緣何吃青團的優秀節日作文8

聽到包青團,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但要包好青團可真不容易。

清明節前,我家也準備包青團,把從田野上摘來的艾青煮熟後和米粉加上適量的水用力均勻地揉在一起,然後就把米粉拉出來一小塊,裹成圓形,再把它弄成窩窩頭的形狀,最後放上餡子包成圓形。我仔細觀察大人們的操作過程,然後開始包着第一個青團,看看簡單,但包起來真不容易,特別是手不聽使喚,用力過大,米粉捏得不均勻,餡子就會往外流,餡子太少就會變成空心團,如果搓得不好就會變成好幾種不同形狀的團。

經過多次實踐一個個小巧玲瓏、形態各異的青團在我的`手中誕生了。這時媽媽就拿把包好的青團去蒸了,過了二十分鐘左右,一陣陣誘人的清香撲鼻而來,等媽媽拿出來蒸好的青團,我就奔上前去品嚐了我自己包的青團。啊!可香啦!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都誇我包的青團,和大人所包的差不多,我心裏樂滋滋的。

清明,踏青、包青團、祭祖,已成了我們國家傳統文化。

  清明緣何吃青團的優秀節日作文9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爲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麪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爲“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清明緣何吃青團的優秀節日作文10

青團是江南地區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裏,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春遊後我要跟我們班的十九個同學一起去參加製作青團活動。

到了中山公園,老師先教了我們三首關於清明節的古詩,這三首古詩分別是:杜牧的《清明》;韓翃的《寒食》;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學完古詩後我們就要開始製作青團了。老師分發給我們材料有:一袋加了糖的糯米粉,一小袋艾草粉,老師說這是從艾草中提煉出來的,而不是直接用艾草做的,還有一包紅豆餡和一些肉鬆。對了還有一個小碗和一杯水。

我們開始做青團了,我先用麪粉倒滿碗的三分之二,然後加入一點艾草粉和二十分之二的水開始和麪。不過我把水加多了,結果我的麪糰變成了“冰淇淋”,後來經過老師的幫忙後我終於弄好了。不過到做第二個麪糰時我加了太多的糯米粉而把我的手套黏在了碗裏,經過老半天跟糯米麪團的鬥爭後我終於擺脫了困境,來到了加餡料這個環節。我打算做一個紅豆餡青團和一個肉鬆餡青團。“啊!”是誰叫這麼大聲,我轉頭一看,原來是思媛包的紅豆青團被她揉破了,紅豆餡料和糯米糰子簡直分不出兩者是誰。我還看見了幾個同學的肉鬆青團被揉散架了。我心裏不禁擔心起我的肉鬆青團,不過幸好我的肉鬆青團命大,並沒有像其它肉鬆青團一樣散架。

通過這次製作青團的活動讓我真正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中華傳統文化值得我們這一代人去傳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