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端午節作文彙編10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的端午節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彙編10篇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爸爸媽媽和我回到農村的爺爺家,一起過快樂的端午節。

眼看今年的端午節又要了,我的心裏已經在歡呼雀躍着,不禁回想起以前的情景……剛一進門,香噴噴的糉子味就撲鼻而來,饞得我直流口水。心想:“糉子,快點熟吧!我想快快吃你。”想到這麼美味的東西,一年只吃一次,我便問爺爺:“爲什麼端午節才吃糉子呢?”爺爺告訴我:“是爲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因爲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怕江裏的魚和蝦吃掉屈原的身體,把米和飯投到江裏餵魚和蝦,流傳到現在就演變成糉子了。”

爺爺還給我講了許多關於屈原的故事。我不禁被這位偉大的詩人而深深震撼了!長大後,我也要成爲一個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中國人。“糉子熟了!”奶奶的叫聲把我從危機四伏的楚國拉回到現實。

吃糉子了!我迫不及待地掀開鍋蓋拿了一個糉子。打開糉子一看,裏面包着大紅棗和糯米,吃起來香香的、甜甜的。我一口氣吃了三個糉子,太好吃了!可是,吃完後手粘粘的,這代表了我們對屈原無盡的思念和敬仰。

快樂的端午節,讓我懂得了許多許多……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2

我小時候就一直盼望着過端午節,因爲那時候我就知道,端午節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今天是端午節了,饞了一夜的我趕緊起來,我驚奇的發現,我的胳膊上、腿上都繫上了五種顏色的絲線編成的彩繩。我知道五絲繩代表着父母對兒女的希望和心願。這是什麼時候繫上的呀?我百思不得其解。

哎!我不管這些了,我還急着吃糉子呢!“咚咚!”的我跑到了餐桌前一看,嘿!真怪,桌上沒有糉子,倒放着糯米,竹葉、白線。“這是幹什麼?莫非是我們要自己包糉子,太好了!”我馬上洗乾淨了手,在媽媽的指導下,我把白白的糯米放在了水裏,糯米變得粘粘的。接着,我又把糯米舀出來,把帶着水珠的竹葉擺成十字架形,把那黏黏的糯米、花生、大紅棗放到了竹葉上,包出形狀來,然後再用線纏上。把包好的糉子放到水裏,“咕咚,咕咚!”煮着。只聽的.糉子在鍋裏敲着小鼓,聽着那悅耳的音樂,我感到好愜意!

糉子煮好了,還有好幾個角,竹葉上還帶着幾滴水珠,冒着熱氣,白線纏在糉子的腰上,顯得好可愛喲!我把竹葉打開,只見露出了白白的糯米,咬一口,細膩可口,糯米里包着花生米、大紅棗,吃起來又香又甜,回味無窮。

今年的端午節,我過的最開心!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3

在端午來臨的幾天前,母親便呼人做糉子。那時只要聞着竹葉的清香,便知又有好東西吃了。

知道媽媽要包糉子,我美食就往廚房跑,廚房空氣中瀰漫着竹葉的淡淡清香,誘惑着我的肚子裏的饞蟲。家裏包的是鹹肉糉子,新鮮的竹葉包着潔白的糯米,糯米里夾着噴香的臘肉、蛋黃,乾貝或冬菇等材料,外面用線纏繞捆縛着。

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逐漸熟了以後,淡淡的竹葉香、糯米與各種配料的味道都會散發出來,清香四溢,瀰漫在整個廚房裏。解開扎線,剝開糉子葉,甜糉子裏藏着紅紅的糉肉,鹹糉子裏白白的糉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糉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那時候早午晚都吃糉子,奇怪的是怎麼也吃不夠。

現在家裏不常包糉子,有時會在外邊買買來吃,總感覺膩口,吃兩口就吃不下了。市場上的合成糉子愈來愈受歡迎,人工包的糉子已成爲稀罕之物。看見越來越多的人在商場裏買糉子,我真擔心!擔心有一天家鄉的人都不再包糉子,一道人間美味不知道要向何處尋。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4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唱着這首歌謠,不知不覺又一年端午節到了。

端午又稱五重。這天兒童們手上、腳踝上都戴着紅、黃、藍、緊、綠五色絲線,脖子上掛着草綠的鴨蛋。家門口插艾葉、插菖蒲。傳說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爲了不讓河裏的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所以包糉子投進汩羅江餵魚。

糉子的形狀既不是方形,也不是圓形。奶奶開始包糉子了,只見她拿出兩片長長的蘆葉,雙手用食指和中指夾着蘆葉,輕輕繞成一個圓錐形,接着用左手扺着蘆葉底部,右手盛兩勺糯米倒入裏面,然後用多餘的蘆葉封住口,最後用竹套絲紮緊,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糉子的味道美味極了。有香腸味,有蜜棗味,有紅豆味……我最喜歡吃香腸味,蘆葉散發着清香,咬一口餡兒肥而不膩。

吃着奶奶包的糉子,心裏裝滿了甜甜的幸福。又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5

一年之中,我最期盼的就要屬家鄉的端午節了!它在每年5月初5等着我們呢!

每到端午節,不得不提的應該算吃糉子了吧!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有三角形的,有菱形的,有直筒形的……去年的那天中午,我和爸媽會開車去接爺爺奶奶去酒店。我總是第一個跑到包廂,服務員端上糉子到桌上,那糉香也已四處飄溢,糉米中摻雜着豬肉,板栗、紅棗、赤豆等,真令人垂涎千尺!我餓虎撲羊般抓起一個就咬,哇!人間美味呀!不一會兒,我的小肚子就變得圓鼓鼓起來。

從酒店回家後,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正是現場直播賽龍舟。周圍的人川流不息,穿着佳節盛裝,屋頂上彩旗飄揚。只聽“砰,砰,砰”,三發信號彈升上天空,所有龍舟按一字排開,“龍頭”上長着龍鬚,“龍身”上有一片片鱗片,真像一條真龍潛入水!“啪”,禮炮響了,十幾條“龍”在水上像離弦的弓箭一樣飛弛,水波碰撞着兩岸的岩石,發出嘩嘩巨響。行人紛紛給“龍”加油,指揮官在“龍頭”上敲囉打鼓,給身穿紅衣的船員加油鼓勁,終於,一條“小白龍”逐漸脫穎而出,奪得冠軍,兩岸掌聲轟鳴。

我家鄉的端午節有意思吧!希望你來到我的家鄉來作客!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6

想起端午節的糉子,真是讓我垂涎欲滴啊。因爲它太好吃了!這不,又要到端午節了,好想吃糉子啊~不禁讓我回憶起去年過端午節了。

依稀記得那天天有點陰暗,一個大好節日就被這天氣給破壞了,真叫人惋惜。

一大早,我媽媽就在客廳裏河東獅吼了。還沒等我吃完早飯,老媽就扯着我到菜場去買一些糉子葉啊,糯米啊,豬肉啊,臘肉啊……準備就緒後,我們終於開始包糉子啦!

說來也怪,媽媽包出來的糉子又快又好,糉子好像有靈性一樣;媽媽似乎好像有魔法一樣;不出一分鐘就包出一個;在媽媽手中好像在跳舞一樣;而我呢,包了半天都沒包出一個,而且,我包的的全部都散散的,扁扁的,跟沒吃飯一樣,跟泄了氣一樣,有的都漏啦。連我都覺得有夠爛,不對,是又醜又爛!!!氣死我也!

不一會兒,一股香噴噴的糉子香味,便瀰漫了整個房間。我肚子裏的饞蟲立刻就被勾了起來。不一會兒,垃圾桶裏便多出了五片糉子葉。嘻嘻——

品嚐完了好吃的糉子,電視里正在直播精彩激烈的龍舟比賽。加油聲,鑼鼓聲,此起彼伏。點實力和我家都熱鬧無比,其樂融融。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7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雖然它沒有春節那麼隆重的氣氛,但它卻寄託了我們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我們家鄉端午節主要的風俗就是包糉子和插艾草。

端午節前兩天,媽媽就把糉葉和艾草早早地買了回來。媽媽先把糉葉放在清水裏洗淨、浸泡,將洗淨的糯米倒進了盆裏。開始包糉子了,媽媽拿了幾片糉葉,用手指夾着將它們捲成圓錐體,把糯米放進去,中間再放上幾顆蜜棗和肉。媽媽嫺熟地轉動着手,一會兒一個糉子包成功了。媽媽告訴我糉子可以包出很多花樣,有三角形的、菱形的、船形的,還可以用蒲葉包成正方形的。包好的糉子被放進鍋裏煮了三、四十分鐘,一鍋香噴噴的糉子出鍋了,清香四溢,饞得我立馬想嘗上一口。

在媽媽包糉子的時候,我和爸爸也忙個不停,那就是插艾草。我把艾草和菖蒲分成幾束,用紅線紮好,爸爸將紮好的艾草和菖蒲分別插在院門、堂屋門、廚房門上。明間傳說這樣可以避邪納福。艾草還可以做藥材用,每年大伏天的時候,奶奶用曬乾的艾草燒一大盆熱水,給我泡澡,這樣不僅可以防菌防病,還可以讓蚊子不叮咬我。

我喜愛我,也喜愛我的家鄉。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8

我的家鄉在海門,海門的端午節特別有意思。

我記得每一年端午節快到的時候,外婆就會來到小河邊採摘蘆葉。她踮着腳,仔細觀察哪片蘆葉是最合適的,然後輕輕地摘下。她告訴我不能採那些太老或者太嫩的蘆葉,我總覺得外婆的眼光特好,每次採摘的蘆葉總是恰到好處地包裹住糉子。

蘆葉採摘回家,還要剪去兩端,放在水裏浸一夜,洗乾淨之後就開始包糉子了。只見外婆的手就這麼輕巧地翻騰幾下,一隻糉子就包裹好了,每次和外婆學包糉子,總是來不及看,要外婆手把手教才能包裹出一隻糉子。

包好糉子就放鍋裏煮了,我總是在鍋邊眼巴巴地等着,好不容易熟了,也顧不得燙,立刻拿了一隻剝開,墨綠色的蘆葉包裹着乳白的糯米和紅色的棗子,彷彿嵌着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好看極了。忍不住咬一口,糯米、紅棗的香味混合着蘆葉的清香直往心肺裏鑽。

今年的端午節馬上到了,我期盼着。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9

端午佳節的這個假期,對我來說,真的很快樂的。

早上一醒來,媽媽就給我係五色繩(就是五種顏色的繩子編在一起),在端午佳節系五色繩,聽媽媽說是我們這裏的一個習俗,五彩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相傳民間喜歡用五彩線系在兒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稱“長命線”,以祈求壓邪避毒,長命百歲,可以保佑孩子們平安健康。嘿嘿,媽媽連我的腳上都給繫上了五色繩啦。等端午佳節後的第一場雨後,剪下來扔到河裏去,可以帶走所有的黴運及煩惱,這樣一年都會開開心心的啦。媽媽還告訴我端午佳節的來歷,讓我知道了我們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

吃過早飯,我們一起去爬五蓮山,天那麼熱,還有很多外地的客人來爬山啊。我和哥哥不想去山頂了,就在山下玩盪鞦韆,結果一不小心掉到地上了,屁股摔得可疼啦,嘿嘿!

這個端午佳節,我真開心啊!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0

我的家鄉在南方的廣西,家鄉的端午到處都是人們討論包糉子的話題。總之人們都在忙着準備呢!我家也不例外,媽媽買糉子葉、婆婆切臘肉、剝花生,爸爸買糯米。

吃過晚飯,我們一家圍坐在一起,開始包糉子了。我驚奇地問婆婆:“怎麼會有紫色、紅色、黃色的糯米呢!”婆婆說:“那得靠兩種植物了,按照我們民間的說法,第一種就是羊咩咩花了,第二種就是小定葉,大家別看它的名字怪怪的,其實它還是個魔術師呢!你從外表看是看不出來是什麼顏色的,要煮了才知道它的顏色是可以改變的,有玫紅色、紅色、紫色、還有的時候是紫紅色的。”“這麼神奇呀!”婆婆又說:“不一定,最關鍵的一點是,包好糉子後,一定要用水泡六、七個小時,這樣煮出來的糉子才又香又好吃。”

第二天一大早,家家戶戶都在煮糉子,打開房門,到處都充斥着糉子的芳香,就連身上彷彿洗過糉子浴,帶着淡淡的清香,這就是我家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