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會考作文的滿分攻略

隨着近幾年會考命題作文的升溫,在很多地區命題作文備受青睞,相對而言,考生因審題偏差而出現的失誤也明顯增多。作文審題的終極目標是準確到位、不偏不倚。考生只有將題目的外延和內涵理解透徹了,才能在立意、構思上不出現偏差,才能追求立意上深刻、構思上新穎等更高級的寫作目標。可以說,準確審題是作文寫作的基礎,是獲取作文保險分的“奠基石”。那麼,如何才能準確地審讀題目呢?

關於會考作文的滿分攻略

一、審讀關鍵詞

作文題也是有“題眼”的。所謂的“題眼”,就是題目中那些昭示、啓示或暗示寫作關鍵的詞語。考生在審題時如果能夠藉助題目中的某些關鍵字詞來準確理解題意,寫作時就能夠緊扣話題,突出重點,切中肯綮,自然也就能夠避免離題、扣題不緊等常見失誤。如浙江金華卷作文題目“熱門話題”,關鍵詞是“熱門”,考生要寫的不能是學習或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話題,而是在一定範圍內爲大家所熟知的話題。

二、審讀限制詞

我們說審題時要抓住關鍵詞,但不能置其他於不顧,導致偏離題意。如浙江溫州卷作文題“走,到另一個地方去”,一定要注意限制詞是“另一個地方”,寫作時既要表現出“另一個地方”的獨特之處,也要突出“去”後有什麼見聞、感受或啓發。題目中的副詞,往往是審題時容易忽略的,考生要重視作文題目中諸如“最”“也”“還”“更”“其實”“原來”等副詞所隱藏的信息和要求。如2014年浙江紹興卷作文題“我也是一束陽光”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副詞——“也”,這個副詞規定了文章應包含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與他人相比,“我”自己“也”很重要,“也”奉獻了“陽光”。又如2014年浙江台州卷題目二“原來________還在”,“原來”這個副詞就強調了其實某事物一直都在,只是之前沒有發現而已,引導我們從發現或頓悟的角度來寫作。只有審讀時抓住了這些限制詞,我們的作文才能切準題意。

三、審讀隱含義

抓住了關鍵詞,注意了限制詞,還要審讀它的隱含義。有的題目用的是比喻義或象徵義。考生在理解題目時不能只停留在其本義上,要仔細推敲,挖掘出題目的比喻義和象徵義。如2014年紹興市會考作文題“我也是一束陽光”,題目中的“陽光”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應是比喻義,考生不能簡單地理解爲太陽的光芒。這個“陽光”可以指能給別人帶來溫暖的品格或與衆不同的個性、風采……

真題再現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海的深處也許隱藏着美麗的珊瑚,目光的深處也許飽含着濃濃的'愛意,記憶的深處也許沉澱着生活的真諦,文字的深處也許寄寓着豐厚的意蘊……

請以“深處”爲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寫作;(2)文體不限,文章不少於500字;(3)文中不要出現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寧波的會考作文題很符合新課標對於中學寫作教學的導向,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我,並向思想更“深處”漫溯。對學生來說,不會造成審題障礙,都有話可說,但又必須寫出一定的思想深度。

初看這個題目,是一個極容易讓學生髮揮寫作的題目。但作爲應試作文題目,命題老師的用意並不會那麼簡單,我們要仔細品讀題目,挖掘出新意,這樣作文才更有價值。

首先,從常規思路看,同學們極易走上已有老題目的思路,如在審題時,將題目補爲“心靈深處”“記憶深處”“細微深處”“我心深處”“深處的風景”“深處的愛意”“深處的真諦”等等,很容易寫深處那些美好、感動、富有正能量的人和事。這樣的思考和理解,使得這一作文顯得非常常規化,在會考的考場上,絕大多數同學會這樣作文。

但細細品味題目背後給出的材料,“大海的深處也許隱藏着美麗的珊瑚,目光的深處也許飽含着濃濃的愛意,記憶的深處也許沉澱着生活的真諦,文字的深處也許寄寓着豐厚的意蘊……”這裏只是“也許”有,那麼怎麼樣知道確實“有”呢?就要敢於挖掘深處,題目的側重點就放到了“行動”上。俗話說,生活中“美”無處不在,就是要具有發現“美”的眼睛。從一定層面上講,今年的題目有一定的時效性,題目從一定程度上隱含着,我們做事做人不再只求表面工作,而是要真抓實幹,具有務實精神。

因此,《深處》不是簡單地寫某種存在,而是要通過自己發現深處“寶藏”的經歷,告訴讀者,要懂得生活的真諦,就要付諸行動,用心感知深處,在過程中感受真諦的價值。如,要懂得母愛、父愛、師愛,就要讓心靈開始旅行,在點滴生活中,挖掘深深的愛意。不再注重表象,而要追求實質。不再簡單告知生活中的美,而是要挖掘美深處的故事。

簡單地講,“深處”是一個人爲人處世的態度,也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