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描寫的作文合集7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描寫的作文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描寫的作文合集7篇

描寫的作文 篇1

在我們的家鄉溫州有很多山,山上有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而我最喜歡的卻是大羅山的蘆葦叢了。

懷着愉悅的心情,我們一家人坐上車向大羅山的方向開去。到了半山腰,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蘆葦叢。

這是一片淡黃色的蘆葦叢,就像剛出生的小黃鴨身上的絨毛,讓人忍不住想摸一摸。它的周圍鑲嵌着五顏六色的野花,上面停着各種各樣的蝴蝶,你要是走上去,蝴蝶準會“呼啦啦”的飛走了……

蘆葦是那麼平凡,平凡的人們常常忽略它。蘆葦是那麼有用,它有第二森林之稱哦!它又是那樣美,美的如同小仙子,在微風中翩翩起舞,他們是在歡迎我的到來嗎?

最有趣的`要算蘆葦花了。一陣微風吹來,蘆葦花像一個個撐着小傘的孩子,向四面八方飛去,有的飛到陡峭的石壁上生根發芽;有的飛到河水中間安家落戶……它們是不是在周遊世界呢?紛紛揚揚的蘆葦花帶着我的希望飛向遠方,降落在屬於它們的地方,開始嶄新的故事!

這就是我愛的蘆葦草,這就是我愛的美麗的家鄉。

描寫的作文 篇2

冬日,去看一座古塔

冬日,去看一座古塔。

山路蜿蜒曲折,兩邊雜樹野草叢生。擡頭看着高塔的頂端,似乎就在前方,轉過一道坡,再轉過幾個彎,纔是真正的目的地。

站在塔前,只見臺階殘舊,石門滄桑。“珠暉塔”三個字倒是蒼勁有力,兩邊還有一副楹聯,刻在漢白玉的石欄上,“高峙船山遠綿學脈,流回耒水廣助文瀾”。相傳是爲清代安徽巡撫衡陽人王之春手書,楹聯本有三幅,但是能清晰看到的也就只有這一幅了。

珠暉塔是一座七層古塔,八角形,全部用磚石砌成,據說是爲了鎮財。相傳,當時衡陽很多外地商人,他們聚集了大量財富,都說流水散財,因爲衡陽蒸水、湘江、耒三水匯合北流,所以衡陽錢財會隨水流走。於是,一位風水先生出了一個主意,說是在耒河附近建一座寶塔鎮住水流,衡陽就可致富;又說珠暉塔爲與湘江西岸來雁塔互相平衡,協力壓住河牀深處的一根金扁擔。因此,珠暉塔有“積珠玉放光輝”之意。還有一種說法,因地珠暉塔地勢高,晨迎朝暉,晚披彩霞,璀璨奪目,如珠玉生暉,因此名爲“珠暉塔”。

珠暉塔裏面有石級的旋轉臺階,一直可以通到塔頂,每一層外面都有環道,可惜沒有扶欄,膽小的也就只能站在塔裏往外看了。

站在塔頂,是可以看到整個雁城風光的。只是現在城市建設早已今非昔比,能看到的也就是遠處鱗次櫛比的的高樓大廈,還有似綢帶、如綵帶般波光粼粼的耒水湘江。這養育了雁城兒女的江河水在陽光的照耀下,平靜地向前流淌,沒有波濤,沒有喧囂,和這珠暉塔相依相偎,共同守護着這一方水土。

從塔裏出來,可以看到塔基上的精美圖案,有的刻着荷花,彷彿整座石塔就長在荷花之上,有的刻着梅花報春,一朵朵梅花姿態各異,肆意盛開的,含苞待放的,有的`刻着雙龍戲珠,牛耕田地。可惜,很多石刻已經模糊不清,風化十分嚴重。

塔下,據說原來還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文君庵廟,現在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棵古老的樟樹,樹上懸掛着善男信女們祈福的紅布帶,樹下有香燭臺,給這座古塔增添了一些香火的氣息,似乎在告訴世人,這裏曾經的熙熙攘攘。

塔的另一側,還有一處香燭臺,上面有兩塊石板,不知道是誰寫的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切有爲法,皆爲虛幻泡影,凡所有相皆爲虛妄”,“六根清淨方爲道”,我想,可能是塵世之人的頓悟吧,告誡大家要常懷一顆感恩之心,要懂得進退。

原路下山,站在湘江邊上,回頭遙望那座高高的古塔,暮然間,耳邊彷彿響起晨鐘暮鼓。世事無常,風雲變化,唯有安守心中的一塊淨土,才能得清淨,亦如這古塔,亦如這古塔前的老樟樹。

描寫的作文 篇3

週四,我做了一個蛋糕。我先拿一塊綠色的橡皮泥把它捏扁做成蛋糕的盤子,再捏三個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圓柱體做成蛋糕的身體,我選用了橙、黃、粉三種顏色,然後又用橙色的.橡皮泥做蛋糕的果 醬,最後,用粉色和綠色搭配做蛋糕上的櫻桃。我做蛋糕也不是非常順利,遇到了一點困難,我在放櫻桃的時候,櫻桃總是掉,最後我使了好大勁才把櫻桃放上去。做蛋糕實在太好玩了,真是太開心了 !

描寫的作文 篇4

時令進入冬季,走在小城的大街小巷,凡是人員熙來攘往的地方,空氣中都瀰漫着一股甜甜的烤紅薯的香味。聞着它再沉睡的味蕾也會甦醒,再沒有食慾的人也想品償一口沁人心脾的香甜。

我對紅薯既感到熟悉親切,又有一種刻骨銘心的辛酸記憶。幾十年前飽含酸楚的日子,隨着一縷縷香味,薄霧一樣升騰在腦際,

在那個糧食產量低,吃飯不得不靠“瓜菜代”的年代,紅薯作爲主糧的替代食物,在農人的飯桌上伴演了重要角色。一年當中有近一半的時間要靠紅薯搭配大米,才能解決吃飯問題。那吃起來乾澀、堅硬、粗糙的紅薯,總令人難以下嚥,特別是吃後肚子火辣辣的感覺,使人們對紅薯懷有一種厭倦、膩味的心裏。現在從農村走出來的上了一定年紀的人,無不飽受了吃紅薯的辛酸,無不保持着對紅薯的若即若離的心態。

事過境遷,平心而論,在那個青黃不接的年代,還得感謝紅薯,是它無需肥沃的土地就能結出累累果實,使農人免受了飢餓,渡過了那個缺少糧食的年代;是它以旺盛的生命力伴綠了農人單調枯燥的生活;是它不僅可當主食,還可以做成多種副食品的用處,溫暖了農人整個冬天的日子。

紅薯甦醒在春天裏,生長在雨露下。在人民公社時期,生產隊除重視水稻種植外,對紅薯種植也很重視,從育種、催苗、栽種、管理到收穫投入了大量的勞力。陽春三月,大地氣溫回升,農人們將紅薯種從地窖中取出,一個緊挨一個安放在事先堆積好的.呈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牛欄糞上。牛糞熱量大,利於紅薯種發芽。紅薯種安放完後,蓋上一層草木灰,再遮上一層地膜,在保溫的條件下,不幾日,就會冒出嫩黃色的小芽,在暖陽下緩緩生長。待長到十幾公分左右,農人們將其稀植到熟地裏,讓嫩芽長成粗壯的紅薯藤。紅薯藤長到二三尺時,一般選擇雨天將其割回家或在地頭,一根根打頭去尾,剪成一節一節的紅薯苗,綁成把,然後挑到整好的旱地裏栽插。若是遇上晴好天氣,要點上一二次水才能成活。紅薯的生命極強,對土地沒有太高的要求,不需什麼肥料,一般熟地栽插後鋤上幾遍草,紅薯藤就會自然的生長,將地遮得嚴嚴實實,綠油油的一片。生長了五六個有時間,到了農曆八月份左右,成熟較早的蔸下會隆起小包,有的還從裂縫中坦露出紫紅的顏色,透露成熟的信息,農人就會將早熟的挖取食用。進入初冬,紅薯普遍成熟,收穫紅薯的忙碌就開始了。起初是人工用耙鋤一蔸蔸的挖,慢且累。後來有了創新,用牛拉着鐵犁翻挖,工效提高了幾倍,但破損的多些,土遮蓋的也不少。家中有小孩的早晚或星期天都會扛着一個耙鋤翻“漏網”的紅薯,均有不少收穫。收挖的紅薯撿起來堆放在地頭的一角,小山似的,也有些喜人的景象,生產隊當天按人口數分配到戶。分紅薯的場面是一幅生動的畫面,很是熱鬧,分撿的分撿,扶秤的扶秤,記帳的記帳,大人小孩忙得不樂乎。紅薯分配完畢,有的用蘿筐擔,有的用袋子背,有的用老牛馱,高高興興將勞動的果實搬回家。人們披着初冬的夕陽,蜿蜒在鄉間的小路上,灑下一路歡聲笑語,將豐收的晚歸圖繪就在蕭瑟的曠野中。紅薯收挖結束,家家戶戶的閒屋裏堆滿了紅薯。爲了妥善保存,不讓其腐爛,有效利用,農人利用晚上的時間進行分類處理,細小的留下餵豬,破損的洗淨磨紅薯粉,大的切成片拋灑在當陽的野外曬乾,均勻完好的放入地窖中儲存,慢慢食用。那時家家戶戶或在山邊,或在家中保溫的地方挖上幾個窖儲存紅薯,作爲半年的主糧的搭配。

紅薯從收挖開始,農人便進入吃紅薯的季節,早上家家戶戶蒸上一大鍋紅薯作爲一家的早餐。那時紅薯蒸熟後也有一股香味,但沒有現在的烤紅薯香,大人小孩每人撿一碗坐在屋檐下一字排開,曬着暖暖的冬陽,不緊不慢的吞嚥着。儘管他們的眉宇不很舒展,表情也是厭倦的,但爲了填飽肚子都木納地慢吞細嚼着;中午是紅薯大米煮的乾飯,雖薯多飯少,但比早餐好,就着蔬菜,大人小孩多少能進些油水,因此都吃得津津有味;晚餐是去了皮的紅薯切成塊狀投入鍋中,放入少量的大米煮的稀飯,與其說是稀飯,還不如說是紅薯米湯,紅薯和大米涇渭分明,稀湯清澈照人,吃到肚子裏還能聽到叮噹的響聲。飽食紅薯的日子,夢裏也充斥着紅薯的乾澀和酸楚。但紅薯做成副食品就是另一番的景象。紅薯熬成的糖香甜綿長,很有誘惑力,且不說熬糖的過程我們這些小孩是多麼的忙乎、高興、垂涎三尺的樣子,單紅薯糖熬好後放在房間的一角就夠我們眼睛受累的,進出房間不離其左右,總盼望着做凍米糖的一天早日到來。紅薯做成的薯片也是很有味的食品。將紅薯去皮煮孰後搗碎成團,切志薄片曬乾,炒熟後格外香脆,若放上一些芝麻就更有味了。這些食品雖然是紅薯爲原料做成,但那時都不能滿足胃的要求,多食不到。現在想起仍有一股揮之不去的香甜在腦海中盤纏。

分田到戶後,農村的糧食產量大幅提高,農人吃大米飯的願望實現了,紅薯作爲主食的替代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但農人還是小面積種植,主要用作飼料。後來隨着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重視飲食的營養搭配,紅薯作爲可預防疾病的食物進而在城市走俏。至此它已轉換了角色,以食療、改善食譜、增加食物的多樣性重上了餐桌,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生活。農人看到了紅薯的經濟價值,種植的熱情又高漲起來,種植面積又進一步擴大,種植的品種也有大的改良,原來的白心薯都換成了紅心薯紫色紅薯,個大、皮薄、含糖份高,產量高,畝產能達4至6千斤,畝收入超二千元,大大增加了農人的收入。紅薯賣到了城裏,受到了市民的青睞,堂而皇之的走街串巷,用它烤熟後的柔軟、濃郁香甜吸引市民,曾受到的委屈和埋怨,在市民的熱捧中一掃而空。

紅薯在那苦澀的歲月中農人雖吃得有些膩味,但還是幫助農人渡過了艱難的日子,農人仍心懷感激。現在作爲一種輔食,人們少而食之,更體會到了紅薯的妙處和它的美味甘甜是其它的食品不能代替的,紅薯的價值日益被人們所認識。農人也在生活富裕後的今天,念念不忘說着紅的種種好處,講述那些有紅薯相伴酸楚而充實的日子。

描寫的作文 篇5

外地遊客到我們揚州來,除了遊玩風景如畫的瘦西湖,遊覽古色古香的東關街,欣賞小橋流水的個園、何園,更重要的是品嚐到世界聞名的揚州炒飯。

正宗的揚州炒飯看起來就像是一幅五顏六色的畫卷。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米粒鑲嵌在金黃色的蛋塊上,青色的`豌豆、紅紅的烤腸丁、綠色的蔥花和橘色的胡蘿蔔丁彷彿鑽石瑪瑙般點綴在飯粒之間,真是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啊!

揚州炒飯的做法也很簡單。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在牀頭,我就開始動手了。首先在碗中敲兩枚雞蛋,泛白的蛋液圍繞着兩個金色的蛋黃,就好像是那初升的太陽,用筷子吧蛋黃和蛋液攪拌在一起。然後在砧板上把火腿腸、胡蘿蔔切成丁狀,把大蔥切成蔥花。接着打火,往鍋中倒一些油,從冰箱裏拿出昨晚的陳飯,放入鍋中,打碎成一顆顆的米粒。再把雞蛋液倒下,“刺啦”一聲。漸漸地,雞蛋慢慢膨脹起來,這時用鏟子把雞蛋分成塊狀,不停的翻炒。最後,將豌豆、蔥花、烤腸丁和胡蘿蔔丁放入鍋中。幾分鐘後,一盤揚州炒飯就做好了。

品嚐揚州炒飯也是件有趣的事。首先,要趁熱吃,因爲這時米飯會散發出誘人的香氣。我喜歡把米飯、雞蛋、豌豆、烤腸、胡蘿蔔和蔥花一起放入嘴中,細細地咀嚼,那種味道讓人感到很充實,整個嘴巴都在享受着。

揚州炒飯風靡世界,也是我們揚州城的象徵。

描寫的作文 篇6

人人都知道“知足者常樂”,孰不知“不知足才能常樂”。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一生髮明瞭許多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物品,如電燈、留聲機、電影攝影機……。若是他在發明了第一件物品時,就知足了,那麼後來的那些發明也就沒有了,人類的文明社會也將會遲到許多年。我想,這應該不是他所想要的吧!正是由於他的不知足,才一股腦兒地蹦出了更多的新發明,加快了整個人類社會前進的步伐,他在不斷地發明活動中獲得許多的人生樂趣,也使我們大家更早地享受了物質發明的快樂。

瓦特,由於他的不知足,發明了蒸汽機,使我們在水中航行時不再完全依靠風力的作用,想到哪兒去就開到哪兒去!萊特兄弟,由於他們的不知足,鉚足了勁兒,硬是發明了飛機,是人類的飛天夢想不再是紙上談兵的空想。貝爾,由於他的不知足,發明了電話機,使我們不再需要驛道快馬,四起狼煙,瞬間就知道遠方的訊息。

他們,由於他們的不知足,使得更多的新發明不斷的出現,由於他們的不知足,使的我們的社會才能更進一步得到發展。

現代作家史鐵生,下肢高度殘疾,但他不甘成爲一個毫無用處的殘疾人,便十分努力的拼命寫作,終使中國文壇多了一位新興作家。海倫·凱勒,亦是殘疾人,又聾又啞,可她不甘成爲毫無用處的殘疾人。經過她的`不斷努力,終成一位教育家。

他們,由於他們的不知足,使得文學領域中又多了一顆顆明星。

所以說,每個人只有不知足才能更努力,更發奮,這樣更能使自己不斷地獲得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快樂。在自我獲得快樂的同時也爲他人創造了更多地快樂,使得人們的關係更加親近,社會更加和諧。

就像我們老百姓,在解放初期只想着能解決溫飽就好,可在解決溫飽後,我們又不知足了,就想着奔小康,在過上小康生活後,又爲想過舒適的生活而努力。也正因爲如此,我們的社會纔會有更大的進步。

所以,就讓我們“不知足”吧!因爲不知足才能常樂啊!

描寫的作文 篇7

我的家鄉有一個南湖,它非常的美麗,美麗的不得了。

進了南湖,就可以看見一個大大的`魚池,一到旁邊魚就遊了過來,有的是金魚,有的是鯉魚,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魚。

再向裏走就可以看見鳳凰臺。登上鳳凰臺,站在上面向下望,南湖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南湖的水面平得就像是一面鏡子,綠得像是一塊翡翠。一陣風從湖面吹過,湖面就盪漾起層層波紋,在陽光的照耀下水面就像是鑽石般閃耀。

湖中還有小船在遊玩,有腳踏着的小遊艇在湖中慢慢的遊賞。遊船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湖中心有個小島。這個島非常小,島上還有兩棵柳樹,風一吹就像是兩位仙女在翩翩起舞。

如果你冬天下過雪再來的話,南湖會更加美麗,鳳凰臺也披上了銀裝,而且還能在冰面上玩滑冰玩陀螺呢!

南湖到處都是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去南湖的時候細細遊賞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