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教我怎樣學習作文

學習乃之樂趣,思考,實踐,努力,缺一怎可?

聖人教我怎樣學習作文

自古以來,學習就是我們一生中的必經之路,無數學者聖人告訴我們方法,總結經驗,孔子曰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道出了精髓。

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這段話深刻的概述了學習對於一個人的意義所在,一個人就算你具備了“仁“、“知”、“信”、“直”、“勇”、“剛”這樣美好的品德,都得在學習中完成定位和制衡。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的生活環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學習,乃本。

有位書生一心想具有淵博的知識,卻又不願下苦功夫讀書,於是他就去向當時著名的詩人陶淵明請教學習的捷徑,說明來意後,陶淵明把這位書生領到自己耕種的稻田邊,指着稻子說:“你仔細看看稻子是不是在長高?”書生看了半天,眼睛都瞅酸了也沒有看出稻子的變化。陶淵明說:“那爲什麼春天的稻苗會變成現在尺把高的稻子呢?”

陶淵明又把這位書生領到河邊的一塊磨刀石旁問;“磨刀石爲什麼中間出現像馬鞍形狀的凹面呢?”書生說:“磨下去的。”陶淵明接着又問:“它可是哪一天磨成的嗎?”

陶淵明說:“你是否從這兩件事情上明白了學習的道理呢?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啊!”書生聽了陶淵明的這一席話,茅塞頓開,羞愧地說;“多謝先生指教,你使我懂得了學習是沒有捷徑的,只有勤奮好學才能成功啊!”

古人云:“不深思則不能造(成就)其學”。愛因斯坦也說過:“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爲科學家的。”在學習過程中,在教材、參考書裏,常有許許多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究、去發現問題,它不僅可以提高我們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會給自己的學習、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

伽利略去比薩教堂作禮拜。在教堂祈禱時,伽利略卻被教堂頂部垂吊的油燈深深地吸引住了。原來,吊燈可能由於有風而在來回不停地擺動。他注視良久,發現燈的擺動很有節奏,儘管擺動的幅度不同,可往返的'時間卻大致一樣。這個現象激發了他的思考,從而探究下去。如何證明他的觀察是正確的呢?他想到人的脈搏跳動是均勻的,於是他一面摸脈,一面注視燈的擺動,果然他測試到吊燈的每次擺動的時間完全相同。回到家裏。他又繼續作試驗。他找來兩根一樣長的繩子,各墜上一塊同樣重的鉛塊,並請來教父幫助作實驗。測試結果,雖然兩條繩子擺動的起點不同,但每次擺動的時間卻完全一樣,並在同一時間內各自回到垂直線上。就這樣,伽利略從—個偶然的生活現象中,經過思考與探索,揭示了自然界的節奏規律。它告訴我們,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有很多現象是值得我們去探索其奧祕。如果我們缺少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如果我們對所觀察到的周圍事物現象不去深入思考和探究,就象我們也看過類似吊燈擺動的現象而無動於衷,那麼創造成功的幸福也許就會從我們身邊一次又一次地悄悄溜走。

儒家曾經說過每日三省吾身、反求諸己之類的話,說出了思考的表面流程,卻淡化了它的艱辛。巴金說:“我在寫作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逐漸認識自己。爲了認識自己纔不得不解剖自己。”思考的過程,包含着探索、認識和解剖——對社會的探索,對自己的解剖和認識。很多情況下,一些所謂的思考者,有着對時代和歷史的諸多言之成理的看法,卻沒有解剖和認識自己的勇氣和途徑。時代的變遷,由每一個人的行動和思想構成,積小流而成江河,積小隙而潰長堤。

學習知識,三味合一,勤、思、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