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化傳承的作文(通用70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文化傳承的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文化傳承的作文(通用70篇)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

我的心總是被那獨特的甘甜牽絆着,滋潤紅豔的,形態紛繁的糖人,是脆薄的一片,柔光穿過糖質,留下一層紅亮,愈發的誘人。

上次吃糖人離現在也有七年餘了。

賣糖之人五十有五,穿一身灰不灰白不白的舊衣,他的面前是一輛簡易的小推車,車上有一個畫了各種圖案的轉盤,用力一撥,轉到什麼圖案,賣糖之人就會做出什麼樣的花樣。

我的運氣通常不怎麼好,從來都只能轉到體積姣小的鳥兔,只能看到別人拿走龐大的龍形糖人。拿起筆刷,賣糖之人便開始用紅糖水在板上作畫,他妙手丹青,嫺熟的手法下,幾分鐘就完成了一件藝術品。

來圍觀購買的人圍了推車一圈,有的看的是新奇,也有的看的是回憶。

把糖含在嘴裏,別是一番清爽甜潤,禁不住會咬幾口,甜蜜會更加濃郁,伴着興奮和喜悅,浸透心底。

日子像糖一般漸漸淡去甜味漸漸消失,賣糖之人也不知帶着他藝術品般的糖人去了哪兒。

現在偶爾還能遇到賣糖人的,不過就像甩開“迅哥”說的那樣“豆沒有那晚的好吃”,要價也膨脹了不少。

這一切,也許是因爲日益豐富的食品吧,口味和外觀更加多樣,人們更傾向於更加新奇的事物,冷落那古老的甜蜜,於是各種甜點、各種飲料把傳統的技藝取代,新食品越來越多,堅守下來的技手越來越少,一口甜中竟能品出絲憂傷。

文化的斷層的的確確是一種悲哀。

何時我才能遇見下一個賣糖之人?但願以後還能重溫這舌尖上的記憶。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2

中華文化博大精神,若要在禮儀,文言文,科技等中分個孰輕孰重,我會毫不有的選擇文言文。我爲何出此言呢?其實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是千千萬萬炎黃子孫度大自然的探索,每一個驚人的成就的背後隱藏着無數的失敗,甚至出現了血的教訓:在這時爲了延續種族,傳承是重中之重!

以口述而代代相傳?不失爲一種可行的辦法,但總會出現記憶的偏差,導致知識的不完整。所以人們學會了記錄,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她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爲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是現代漢語的源頭。在中華數千年曆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文言文的出現,讓許多千古名篇涌現。引人遐思的《桃花源記》,餘味無窮的《湖心亭看雪》,磅礴大氣的《望嶽》。即使在新文化運動時遭到了排斥,即使現在她已經不是常用語,即使她較於我來說是那麼晦澀難懂,都無法掩蓋它的光芒。語言文字本身是沒有任何對與錯之分,只有繁與簡之區,亦或者說它的價值與作用取決於使用它的人。中國語言文字一家,任何一個我們都不應放棄。

如今,上天賜予我機會生長在中國,有機會接觸文言文。我想要去傳承,無論文言文到底有多深,無論她是否常用,即使我現在文言文的知識還十分淺薄,但我願意我的綿薄之力去努力學習,來表達我對文言文的崇敬之情,在學習路上一步一步穩妥的走下去。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3

我攙着顫顫巍巍的奶奶走在故鄉的馬路上,父親拎着一個袋子,後面跟着大小親戚。這個在故鄉過的春節,不知是家裏爲祖上燒紙的第幾個年頭,抑或幾十年了吧。

火升起來了。火苗藉着風勢竄得老高,擺舞、翻動、無聲地怒吼。我將天堂銀行的鈔票擲入,火舌被短暫地壓下去,收斂一些;鈔票在烈焰中捲曲、湮逝,飛向另一個世界,於是火舌又翻騰起來了……

一陣輕咳,堂弟拉着我的衣角:“哥哥,好嗆啊,下次我不要來了”。我嘆口氣:“不行,你太小,還不明白……”記憶的潮水淹沒了我。

那年,比堂弟大五歲的我,同樣地對燒紙甚不瞭解。不能說是迷信,可也不知道爲了什麼,只在大人忙着燒紙時背身低聲咳嗽,敷衍了事。

那年,燒紙統由爺爺負責。回到家裏,爺爺已經累得癱倒在沙發上。我有些心疼:“爺爺,注意身體,下次別去了吧。”爺爺依然堅決地搖頭:“別看你爸爸一直跟着我,他心裏頭纔不想去呢。我要是再不去,誰還記得祖上啊。”爺爺有些傷感:“哎,我過去之後,咱們家可千萬別把這事忘了啊。那是咱家的根!看看他們,就想起了過去的苦日子,想起我的爺爺奶奶、父母對我的好,想起他們對我的各種囑咐,可惜啊,現在的好日子他們沒過着,都沒有享到福。孩子,你能懂爺爺的心嗎?”我沉默着,點點頭。爺爺撫着我的頭,頓了頓:“好孩子,交給你了。等我不在了,可別忘了每年看看我,給我燒點紙,爺爺可是一直惦記着你呢……”

“哥……哥!”我回過神來,又想到今年爺爺因身體不適未能前來,眼眶有點溼潤,隨着對親人離去的不捨,我漸漸明白,燒紙是我們對故人最深切的懷念和祝福,也是對過去的一種反思,爺爺把這重任直接交給了我,而這份責任也快落在我的肩上了。我俯下身將紙質小汽車交給弟弟,看着他稚嫩的小手將其拋入火中,我的心中充滿了莊嚴、肅穆之感,彷彿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我會慢慢傳承給弟弟,他也終會理解的。

多麼希望,將來我能帶着我的妻兒燒着紙錢,在黃昏下面對西邊的殘日——祖上的方向,深鞠躬;多麼希望,將來子孫們能將其代代相傳,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偶爾回首,尋找那家的方向。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4

看過一個科普節目,講的是宋室風箏的傳承者宋天亨,節目記錄了他製作二百多米龍形風箏的過程。但其中觸動我的,不只是那奇蹟般的風箏,而是節目結尾時博物館館長倪寶誠嘆的那一句:“沒有傳承,人亡藝絕,這些傳統手藝就真的沒有意義了。”

宋室風箏曾經裝點了北宋的天空,但現在卻和豆麪印花、佛山金箔鍛造等非遺一起,即將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國家的保護,若干年後,連“宋錦蜀繡”這家喻戶曉的,都可能淪爲今天的“木牛流馬”,空留書中的博引供後人瞻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值得傳承的東西太多,非遺也只是冰山一角,連列入重點保護的非遺都傳承不下去了,更別談其他的文化了。但目前看來,因爲傳承非遺收入低,補貼少,人們的認同感也不高,迫使多數非遺繼承人只把傳承當副業。這不得不讓人發問:這樣的繼承,還能延續幾代?

炎黃文化延續至今,如果按如今這種方式繼承傳統,若干年後,可能留下的只有漢字了。可漢字的傳承就順利嗎?漢字的發展從占卜祭祀的甲骨文,到刻寫汗青的小篆、隸書,再到流傳至今的楷行草書,在傳承中不斷創新。但現在涌現的“你造嗎?”、“表這樣”等所謂的精簡的流行語,是不是有異化漢語之嫌?有人在大學生中進行調查,發現近七成的大學生寫不好字,但耍起手機來卻可以得心應手,打的比說的還快。這樣傳承下去,真怕有一天,漢字被異化了,甚至被拋棄了,這又讓我們引以爲傲的文化載體何去何從呢?

不止非遺、漢字這些“大件兒”面臨着傳承問題,近代後起的文化在傳承中也變了味。《邊城》中描繪的鳳凰古鎮裏,生活是那麼閒適,民風是那麼淳樸。可當我懷抱一本《邊城》,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到古鎮時,想象中瓦巷籬牆的鳳凰古鎮,此時卻充斥着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古鎮的“面子”沒變,但“裏子”已經染上了浮世的菸酒氣,不再是夢中的那個乾淨的地方了。連鳳凰這樣顯名不過百年的古鎮,都已被現代人糟蹋的面目全非,其中的文化內涵早已異化成了俗不可奈的金錢至上。由此觀之,這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還沒有被完全異化,或許是個奇蹟吧!

在物質文化日漸異化的今天,精神文化也難以“明哲保身”。古人崇尚“仁義”、“孝悌”、“謹信”,現如今的確被大力倡導,但骨感的現實破碎了美好的初衷。“仁義”成了人際交往的鏡花水月,奈何虛與委蛇,笑裏藏刀;“孝悌”成了短視頻裏的逢場作戲,只求博人眼球,賺取流量;“謹信”成了官場職場的羊皮外套,多少阿諛奉承,貪污行賄?這不僅是傳承的異化,更是異化的傳承。

進入新時代,國人也漸漸認識到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從《漢字聽寫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將綜藝娛樂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用競賽的形式完美詮釋了中華文化的魅力,而且在直播機制的監督下,巧妙的規避了功利主義,使文化傳承的骨血脫離癌變,煥發新生。詩詞漢字是中國人的精神禮讚,以這種大會的形式讓其穿越時代來浸潤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或浮躁紛擾或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保持心中的一份恬淡寧靜。大會更是創新傳承的標杆,隨之《國家寶藏》接踵而來,用場景演繹的方式還原國寶的前世今生,藉以向匠人和國寶傳承者致敬。國人向文化之心日熾,掀起了傳統與娛樂結合的文化熱潮,文化傳承當以此爲契機,傳承接創新,在爲國人獻上精神盛宴的同時,讓文化傳承更具生長力和持久力。

傳承文化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實屬根本,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改造並且規避異化,纔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這泱泱五千年文化再傳承個五千年,我們不反對創造新文化,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可等閒視之。

五千年後,或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第一項寫着:“炎黃文化”,抑或華夏文明會和其它三大文明古國一起“載入史冊”,誰又知道呢?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5

昨天我去上二胡課,拉完一首《空山鳥語》後老師開始和我講一件事情,這可能是他有感而談,可對我的啓發卻遠遠不止隨便聊天的那麼簡單。

老師說我拉的《空山鳥語》實在不是那麼動聽,這是所有二胡曲中唯一一曲擬鳥叫的曲子。鳥是大自然的歌唱家,非常活潑生動,可到了我這兒,只是非常“有規律地叫”,並稱不上什麼個性隨意。隨之,她談起她的一位大學同學,是美術系的。現在那人的一幅畫可以賣到十萬元,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啊!但爲什麼別人大筆一揮,就是那麼珍貴,而我們拉二胡的或演奏別的樂器的一場演奏會下來才六七千呢?這就是藝術中幾度創作的問題。譜曲者如果算一度創作,首次演奏者是二度創作,再到我們的演奏已經是三度、四度甚至更多度了,但只要我們在曲子中拉出自己的個性,那才叫本事。

後來老師說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老師經常去香港聽演奏會,每次去領到的節目單或宣傳冊都會保留下來,作爲資料,它們都非常有意義。老師說着拿出一本印得精美的小冊子,讓我猜這是什麼,我說大概是一本小書吧!老師卻說不是的,這是香港一場二胡演奏會的宣傳單,宣傳單中不僅有本次指揮演奏者的詳細介紹,還有本次演奏曲目創作背景、內容、思想的分析,更有二胡的發展歷史的介紹,這本宣傳冊有二十多頁。這本小宣傳單的成本約爲十五港幣。主辦方竟不惜代價把免費給人們閱讀的宣傳單印得這樣精緻,目的是什麼?不就是爲了將民族文化傳承發揚下去嗎?我也在深圳聽過演奏會,我記得宣傳冊就是一張紙的內容,看看大陸的那些路邊傳單,更是印得亂七八糟,他們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賺錢。

文化需要傳承的。我拉二胡也不只是爲了拉得好聽,其實還是想成爲傳播民族文化的一個傳遞者。我將我所知道的民族藝術知識告訴我身邊的朋友,甚至今後告訴我的孩子,他們又將這個繼續告訴他們的朋友和下一代,那麼我們的一代代人的素質會逐漸提高。可以看看德國,德國幾乎每個人都會鋼琴,所以德國也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國家,這不就是藝術可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養嗎?

現代社會,西方的東西逐漸進入人們的眼球,人們的思想也書劍被西方化,課自己民族的文化卻幾乎丟得什麼也不剩了。這不應該成爲一種風尚,自己民族的東西不管怎樣都不應該成爲知識人們頭腦中一個遙遠的模糊的記憶,而是人們口中源遠流長的文化和民族氣息。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6

同學們,中華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國的經典浩如煙海。傳承經典,會讓你更加的多才多藝,傳承經典,會讓你感悟到生活的藝術。

原來,傳承經典文化有那麼多的好處,有些同學不禁要問了,什麼樣的文化纔算的上是經典文化呢?經典文化是人類社會最有價值的,最能經過時間歷練的,經過世人多次好評的文化,就像我們六年級現在所學的弟子規,它就是從古流傳至今,代代教育我們學習高尚品德的書。傳承下來這種高尚品質,從一人影響至一週,從一個人的小文明,到社會的大文明,其實也就是那麼一個動作,一句話,就能改變這個人的態度,這個社會的風氣。

那如何去傳承經典文化呢?我送大家十六個字:漢語是關鍵,歷史是線索,心情是動力。只有對國語的精深,對歷史理解的透徹,再加上一個堅持不懈的心,就能使你好好的把經典傳承下去。

學習經典,你就能更快的完善自己,傳承經典,能爲弘揚中華文化盡一份力,讓我們行動起來,學習經典,傳承文化,弘揚傳統,完善自我。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7

是誰,踏蓮塘微微盪漾?是誰,觀園內興衰炎涼?

是誰,望鏡裏白髮千丈?是誰,泣九州英靈彷徨?

風一更,雪一更;雲一晌,雨一晌。經典走過千百年風塵起落,滄海桑田,情懷不改。它是每個人心中的聖地,溫馨祥和,寧靜雅緻。它也是這個世界最美的花園,熔鍊人間萬象。上下五千年,多少名公繹思揮彩筆,妙手著文章!

經典,須我們,也須這個時代,來傳承。

古今多少文人,苦心孤詣,執著地持筆,用心、骨、血,去換回夢的真實。一個出口成章的世界,是多麼令人嚮往。多麼希望能生在那個時代,能與同道一起,舞文弄墨,遊山玩水,觀睢園綠竹,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經典的傳承,也被髮揮到極致。

中國古代經典,無論詩詞文賦曲小說,都有一獨特之處,即宇宙意識,納乾坤於一草亭,將人生、自然、時代、歷史、思想與生死融入短小篇章。其中一絕當推《春江花月夜》。聞一多先生曾盛讚:“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

但是如今,人們與經典分別太久了。我們追求名,追求利,追求生命的延續。心中那片聖地,也因未嘗得到經典的洗濯,而蒙上淡淡的塵。時代在加速,加劇了人們的恐慌。娛樂的多元化,讓我們難以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經典的深沉內涵。海格德爾說:“世界不能再向焦慮者提供任何東西了。”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經典的傳承,彌足珍貴。

聽父母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無論文理,皆可爲詩,真是羨慕。當季節的蓮,無法隨時光零落時,也許只有心中的蓮,可以不分彼此,盛放如初。這種無量禪境,也許只有傳承經典之人方能體味。佛曰:“緣深則聚,緣淺則分。萬法隨緣,不求則不苦。”傳承經典之人,要有一種信念,甚至信仰,雖不必逃離人間煙火,當必須看清這個時代,少些瘋狂的追求,以安靜從容的姿態,笑看人世轉變,看今日離枝的落葉,成了明日枝頭的翠綠。

雨窸窣滑過輕柔的夜,燈光編織一道朦朧的簾。這樣的日子,適合捧一本經典,倚窗靜閱。沒有世事紛擾,拋棄一切雜念。

乾坤間,我們當有自己的草亭。擺脫泛娛樂化的狂歡,我們還可以端然兀坐,靜味經典,在斜陽影裏,陶然忘我。用心,來傳承經典;用心,在繁蕪人生途中,傾聽時光深遠。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8

關注傳統文化現狀的人都清楚,有不少人可能根本就不在乎傳統文化,即便在乎又怎麼樣?就說比較喜歡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這幾個重要傳統節日的人們,在這些日子裏做了什麼?在春節期間,除了燃放鞭炮與大吃大喝,還做了什麼,還剩下多少內涵?說好聽一點,不過是有“傳統”沒文化,看上去熱熱鬧鬧,其實味同嚼蠟,結果是年越過越淡,就跟大家看央視春晚一樣,越看越沒勁。傳統與文化的分量顯然有些單薄,我們難道要靠鞭炮與吃喝提升傳統文化的魅力?弄得某些憂國憂民之士忍不住竭力疾呼“用法律保護傳統節日”,以此提醒人們記住民族傳統,不使洋文化吞沒民族傳統文化,可謂用心良苦。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是法定節假日的一些洋節日在城市裏越來越火,甚至在農村也開始流行。難道這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母親節、情人節、聖誕節什麼的,雖然沒有大型活動助威,更沒有特意放假,可參與者無處不在,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過節的理由和方式,各類大衆傳媒還連篇累牘地刊登一些十分有趣的讓人們感到親切的細節點綴節日氣氛。我們必須承認,洋節在我們這裏表現得很有活力,生活化了,很富有人情味,這就是一種“文化”氣氛。

再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很令人擔心得不到及時保護而面臨失傳。尤其是當前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性強,影響範圍較小,不爲衆人熟悉,過上現代化生活的青少年,對“非遺”更陌生更疏離,文化遺產就面臨消逝的危機。即使一些列入保護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事實上已陷入瀕臨失傳的境地。不僅民俗實物和器物平常難得一見,一些民俗文化活動也趨於萎縮。文化遺產靠什麼保護或者發展?戲要有人看,曲要有人聽。可如此豐富的傳統文化跟大衆文化生活漸行漸遠,僅僅靠列入遺產名錄恐怕難以爲繼,至於還想吸引外地人似乎有點勉爲其難。

因此,使本地人先熟悉本地的文化遺產實在是當務之急。不僅僅是在文化遺產日搞一陣子宣傳,地方報紙不妨長期開專欄介紹,地方廣播電視設立專題節目宣傳,逢節慶活動,各地要讓傳統文化內容走街串巷,使本地文化遺產廣爲人知,家喻戶曉。讓廣大羣衆跟本地文化遺產多一些親密接觸,讓青少年也能夠通過親身體驗熟悉本地的傳統文化遺產。由此使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躍起來,深入人心,植根社會,成爲廣大羣衆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文化遺產就不只是珍稀動物一樣的“遺產”,更是一個地方文化生活的重要乃至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原本需要特殊保護的文化遺產通過廣大羣衆尤其是青少年的零距離體驗而重新贏得大衆的喜愛,必然煥發生機,自然而然就能得到發展,何須誰再爲如何保護傳承焦慮?

另外,不妨多點“拿來主義”,向“洋節”學點經驗,引導更多的人主動參與到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中,使傳統更鮮活一點,給傳統節日注入更多的時代氣息,比如鼓勵大家讀幾本中國傳統經典著作,欣賞或參與諸如各種戲曲、相聲、評書等傳統文藝活動,大力爲傳統文化造勢,使傳統節日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文化節,我們的傳統節日就一定會更有滋味,更具魅力,傳統文化就一定更有前途。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9

今天是天一校園藝術節,學校組織我們少年部觀看了一場由著名錫劇演員特意爲我們展現的錫劇表演。

演員們共表演了《珍珠塔》、《雙推磨》、《李三娘》、《小夫妻相會》、《雙玉蟬》和《贈蟬》等錫劇中的經典傳統曲目選段。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有歌舞,有形體,有對唱,有單唱,有表演唱。精彩不斷的表演獲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錫劇顧名思義,就跟無錫有着不解之緣。但我們大部分同學卻都是第一次欣賞錫劇。因此我們全程都充滿新鮮感和好奇感,豎起耳朵,目不轉睛地盯着舞臺。

主持人告訴我們,錫劇是無錫的傳統戲種,距今已有百年發展歷史。它具有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格,深受無錫人民的喜愛。錫劇前稱灘簧,是江、浙一帶說唱藝術的一大支流,發端於古老的吳歌。現經國務院批准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錫劇的角色和京劇一般,分生、旦、淨、末、醜,其中老生、小生、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出現得較多。

這是一節別開生面的錫劇基礎普及課。深入淺出的講解加上臺上抒情優美、悅耳動聽的音樂,演員們用生動的肢體語言,向平時對傳統戲劇毫無接觸的同學們展示了傳統藝術別樣的美。此次活動,使得錫劇走進了同學們心裏,讓錫劇更具象的傳播,讓錫劇這個地方戲有了更大的舞臺,有了更多的觀衆。

一臺表演,一堂戲曲,看似與學校課堂無關,但卻實實在在的融入到了教育教學的課堂中。這臺節目不僅讓我飽了眼福,更讓我長了見識。錫劇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珍惜它,讓它能永遠地傳承下去。然而,現在我們小一輩對錫劇卻知之甚少。這一方面因爲包括錫劇在內的戲劇那慢悠悠的唱腔與如今這種快節奏的生活似乎不太相配,另一方面一些傳統曲目缺乏時代感,感覺離我們生長的年代太久遠了,多聽兩遍估計就會使人興味索然。更達不到百聽不厭的地步。

因此錫劇要想作爲中國文化得到傳承併發揚光大,必須要跟上時代的潮流。錫劇這一傳統地方劇種只有在我國傳統的基礎上固本納新、與時俱進,才能長遠發展下去,爲人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與精神動力。這些包括錫劇在內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擁有更廣闊的前景。而不是隻能作爲一個個冰冷的名詞被列在文化遺產名錄中。希望我們的後人也同樣有欣賞到這些藝術的眼福。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0

中華上下5000年,我們骨子裏流着的鮮紅血液所告訴我們的乃是紅色傳承,乃是文化傳承,乃是中國上下5000年傳承……

中國的文化傳承你是如何看待的?現在我們就拿當今特別火的漢服來說說中國文化傳承,大部分人都能接受這中國文化傳統服飾,數年輕人最多,並且他們會去理解學習,並且傳承發揚這種文化。但是少部分人還是不能接受中國文化傳統服飾,他們認爲這是戲子才穿的,但是不能因爲少部分人都不接受而不再繼續傳承這種服飾。畢竟這種服飾是我們的中國傳統服飾,是先輩流傳下來的我們理應去發揚光大,讓別人知道我們的中國文化。我們擁有着上下5000年的歷史,擁有着傳統文化服飾我們應該感到高興,應該感到自豪而不是感到嫌棄覺得這種服裝不倫不類!

中國的紅色傳承也格外讓我們注意,在那戰爭時期無數先輩奉上了自己的身軀以及鮮血,鑄就了現在一個新的中國。我們應該格外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歲月匆匆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我們應該發揚光大傳承着歷史。同學們讓我們握起雙手,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讓我們傳承我們中國的文化!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1

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彷彿太陽公公也被我們的熱情感染,每一縷陽光都是那麼活潑,像得到糖果手舞足蹈的孩童,又像一個個金色的音符,在歡快的跳動着,組成一闕美妙靈動又和諧的樂章,詮釋着快樂的真諦。

今天,我和文學院的同學們一起來到了一個小山村——大同,領略傳承的魅力,感受文化的古老和悠遠。

看到大同村的第一眼,並無想象中驚豔的感覺。乍一看,大同村確實村如其名,大同大同,沒有不同。海水不可斗量,村更不可貌相,如果你深入的去了解大同村,你會發現,武術,是其中的一個閃光點。

在大同村,習武之人衆多,上至垂暮之年的老人,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差不多都會個一招兩式,習武已蔚然成風,學習拳術、鍛鍊身體成了村民的一項主要活動。大同村的四門六合拳術已有一百多年曆史,武術文化源遠流長。

走進大同村的武術文化禮堂,武術教練程叔叔熱情的爲我們講解。牆上有一排文字和圖片,我們一邊徐步觀看,一邊聽程叔叔一一解說,把得到的信息立馬抄在那張活動記錄表上,碰到不知道的填空,就去問程叔叔,知道答案後又立刻抄上去,用求知若渴來形容一點也不爲過,堪比餓狼尋求食物時的那種可怕的狂熱,恐怕《竊讀記》裏的小女孩見到我們也會自愧不如。

好不容易解決掉了活動記錄表上的一部分填空,我們鬆了一口氣,猛抄暫時告一段落。沒頭蒼蠅亂撞說不定會剛好撞到蛋糕上,而我們一味猛抄其實也學習到了一點兒知識。大同村的拳術套路有很多,四門拳、五虎拳、六合拳等等,各具特色,讓大同村的武術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聽程叔叔說,他在假期裏都會收徒弟,教他們武術,在去年的暑假,程叔叔就收了幾十個徒弟。一段精彩的四合拳表演,便是程叔叔的大徒弟——一位大哥哥給我們帶來的。

只見他做了幾個深呼吸,瞑目蹲身,紮了個馬步。一旁的程叔叔告訴我們那叫準備動作,話音剛落,大哥哥突然出拳,拳頭握緊如鐵錘般,一拳打出去竟有風聲,我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這要是一拳打在木棒上,估計木棒都得斷成兩截。接着,那位大哥哥又鬆開拳頭,兩手悠然擺回,似乎乘着清風。他叉開兩腳,一前一後,不動不搖堅如磐石。他氣沉丹田,醞釀氣力,隨後漂亮的一個猛拳迅速打出,身體在打完一圈後立馬調轉方向,來了一記飛腿。表演結束了,我們意猶未盡,拍手叫好。

程叔叔的六合拳表演緊隨其後,令人目不暇接。雨點般密集的拳頭似鋼鐵般堅硬,一拳一拳如驚雷,出拳迅猛,帶着空氣被劃破的風聲。剛時似金屬相撞,柔時似雲翼輕展。六合拳剛中不乏柔,柔中蘊含剛,剛柔並濟,十分有力。打拳是十分費力氣的,這不,程叔叔打完六合拳後,說話都喘上了氣,不過也正因這一點,經常打拳纔有強身健體之效果。

傳承傳承,傳的是文化,承的是精神;傳承傳承,傳的是那份最初的美好,承的是那份單純的追求。傳承需要驚人的毅力,更是需要不懈的努力的…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2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祖國,各地都有各地的文化。而我們溫州的文化,也在文化禮堂中得以傳承了下去。

記得那是前年的春節,我外婆家附近的文化禮堂中在進行演出。愛湊熱鬧的我當然不肯放過這個機會,我同我的舅舅也報名了,我們打算合奏一曲古箏曲《漁舟唱晚》。

練習了大半個月,終於到了演出的日子。信心滿滿的我們在臺下看起了表演。有的表演民族舞蹈的,她們的物資優美動人,配合着特別的民族服飾和美妙的音樂,她們猶如朵朵綻放的花朵,在舞臺上大放異彩,贏得了觀衆們陣陣掌聲。有演唱歌曲的,我記得那是兩個和媽媽差不多大的阿姨,她們的歌聲婉轉動聽,那是一首畲族民歌,雖然我聽不懂她們唱得是什麼,但是從她們的表情和動作中,我感受到了她們的幸福和快樂。還有一個拉二胡的老爺爺,媽媽說這是她以前的語文老師呢!看他樸素的穿着,還有掛下來的長鬍子真是頗有一番拉藝術家的風範。他表演的曲目是著名的《賽馬》那忽快忽慢的節奏,時低時高的音調,彷彿真的有一匹馬在我的眼前飛奔而過,中華民族傳統樂器的魅力果然很不一般。一個個精彩節目輪番上陣,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不時響起,我也不免陷入這歡樂氛圍中,不禁忘記下一個節目就要輪到我了。

這時,舅舅跑來了,他提醒我馬上就要上場了,讓我準備一下。我這才依依不捨地離開觀衆席,來到了後臺。由於我已經練習的很熟練了,倒也沒那麼緊張,我在心裏默唸了一遍曲子,便上臺了。我和舅舅配合默契,琴聲如流水緩緩流淌,流進每個人的耳朵裏,流進每個人的心中。一曲彈完,臺下響起掌聲,我沉浸在歡樂中,緩緩走下了舞臺。

演出還在繼續,一個個節目又一次將歡樂推向高潮……

時間在歡樂中流逝,到了演出的尾聲了,最後一個節目,全場合唱了一首《明天會更好》,大概也是寓意着祖國的未來會更加燦爛,更加美好!演出結束,大家走出禮堂。每個人的臉上都煥發着幸福和滿足。這次的演出不僅是快樂的源泉,更是一次文化的傳承。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3

蒼鷹用翅膀感受了天的高遠,螻蟻用軀殼撫摸了地的堅實,每一方土地都有一方人,用自己的一生爲這方土地的奪目而奉獻一切。

那年我隨父母來到錫林郭勒盟。雙足踏入鬆軟的牧草中,我望着遠處山峯矗立在似有似無的暮靄中,看一抹長煙流過,灑下一束潔白。我爲這裏的景緻陶醉了。

一位當地大叔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拉着我的手到竈爐邊,教我做奶茶。我們先製茶包。我一步步模仿着他嫺熟的手法,用小刀輕輕刮拭磚茶邊緣,將其切成塊狀後,放入紗布中,這樣茶包就製成了。隨後,他將一把小米與牛油倒入炒勺翻炒,金黃色的小米在滾燙的炒勺中頓時活躍起來,隨着翻炒上下跳躍,用自己的每一寸“肌膚”去感受炒勺的熱辣,在光與火的交織下上下舞動。油光將其融爲金黃色的微粒,冒着點點星光。小米翻炒好後,他將這金黃色的小米一併倒入煮沸的清水中,白煙頓時隆起,瀰漫在鐵鍋的周圍。水面上暗涌着水波,小米在沸水中自如地遊動。接着,他將方纔制好的茶包放入水中,磚茶迅速與沸水混爲一體,在水中肆意潑墨,將澄澈的水渲染成深棕色。我幫忙將鮮牛奶倒入沸水中,奶白在水中蔓延開來,一股噴香瞬時沁入我的心脾。他左手捏起一小把鹽夾在大拇指與食指之間,將它輕輕灑入奶茶,右手則拿起木勺,在水面上畫着圈,隨着水面微波翻動着手腕,將調料與牛奶攪拌在一起,攪拌出水面上一道美麗的渦旋。奶茶的香氣滿溢了整個蒙古包,滿溢了整個錫林郭勒草原。

夕陽墜落時分,我們坐在鬆軟多汁的牧草上,任露水浸潤了肌膚,面對遠處落日餘暉給予山頭的最後一脂嫣紅,舉杯對飲。何等愜意!

我本以爲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都是這般無憂無慮,但我錯了,我注意到了當地蒙古包上的修修補補,也注意到了當地孩子手中殘破不堪的書本,更注意到了草原上日漸稀少的蒙古包數量。

接待我們的當地大叔說,越來越多的蒙古族人因爲各種原因背井離鄉,到城市謀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問他爲何會選擇堅守在這片草原上,他搖了搖手中的奶茶,笑了笑:“不忘本!這做奶茶的手藝,不能丟!”

離開錫林郭勒大草原的那天,我擁抱了那位當地大叔。相遇註定是一場沒有結局的煙火,轉瞬即逝,卻照亮了那年的星空。我不會忘記他在臨別時對我說:“小姑娘,別忘記告訴更多的人,向他們介紹我們蒙古族的文化!”

周國平曾說:“文化是生命的花朵。離開生命本原,文化不過是人造花束。”這位當地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着對這片土地的愛,詮釋着傳承文化的精神,詮釋着如盤旋之根般堅守的真諦。

文化,需要傳承者,更需要傳播者。尊敬的大叔,這被您傾注一生心血的蒙古族文化必將成爲祖國萬里河山中璀璨的明星。

堅守故土,紮根家鄉,傳承文化的精神,縱歲月流逝,也將永駐人間,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4

他彎下身子,鋪好襯布,找了幾個瓦罐、水果小心翼翼地擺在上面——這正是我在老師家學畫的事。在上幼兒園時,別的家長都把“漢字”、“單詞”、“數字”強行的灌輸給孩子,而我的母親卻按照“順其自然吧”的方式教育我,從來不強迫我算數認字,她看我對繪畫有興趣,便讓我去學畫。

而我這位老師其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畫家,他年輕的時候大學聯考落榜,在這失落的時候,他卻得到了一位著名畫家的賞識,這次難得的機會讓他十分珍惜,從此他刻苦練畫,他的畫也突飛猛進了。

開始上調子,鉛筆與紙摩擦發出的“沙沙”聲在耳邊環繞,遇到一個帶勁的對方,便開始埋頭雕琢,畫得越來越細緻。這時老師走了過來,低頭看了看我的畫,皺起了眉頭:“你爲什麼把這個骷髏畫得那麼黑!是不是畫的時候又沒有顧全大局?”,“告訴你多少遍了,先從暗的地方畫,否則整張畫的明暗層次就無法掌握了。”老師一把把我的畫奪了過去,手裏握住鉛筆,在紙上認真的畫着,每畫幾筆就擡一次頭,眯起眼睛看一眼,再低頭畫,“看見了沒有?就像這樣……”看着畫得如此精緻的骷髏,老師卻讓我重畫,戀戀不捨地問:“那我把它擦亮……”沒等我說完,老師就從牙縫裏蹦出兩個字:“不行!”接着又說:“畫是不能擦的!一擦就會出問題,特別的彆扭!那畫就跟貼了塊膏藥似的,特別難看……”

老師對我們很嚴厲,經常爲了一點小毛病就讓我們重畫,而且很奇怪,有時我們覺得造型畫得已經逼真到了極點,老師看了就會皺起眉頭,砸吧一下嘴,搖着頭說:“不好,不好。”在當今社會各種“炫技”廣受外行人追捧時,他始終堅持着他自己的原則。他時常跟我們說:“畫畫目的不在像,而在於表達,突出,要在像與不像之間找到一個最好的臨界點。要是一味追求像,誰又能像過照相機呢?但我們畫畫能通過對現實的改變,將一些東西畫得虛一點,一些東西畫得實一點,一些東西畫得暗一點,一些東西畫得亮一點,明暗結合,虛實結合,這所表達出的東西就會遠遠超過那些照相機了……”,我們似懂非懂得聽着。

直到有一天,我去看了一個畫展,畫展裏很多作品追求極致,處處都畫得逼真,我看了就感到好像有根針扎到了我的眼裏,十分刺眼,一眼都不想多看,大家都在追求精細,千篇一律,味同嚼蠟,但彷彿一幅不那麼細緻,甚至說得上粗糙的一幅畫讓我走進了畫裏,思緒連篇,駐足了許久。我終於明白了老師所講的“畫不在於像,而在於突出與表達。”

那天下了課,坐進車裏,母親激動得跟我說:“你們老師到莫斯科看完畫展後感觸很深啊,他今天跟我們說,他說西方繪畫的精髓傳承給我們這一代人是他們那一代畫家的責任……”聽了之後,我對老師肅然起敬,也對繪畫有了新的認識。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5

有時候覺得好的料理真的像一首詩。我相信很多朋友在吃日本料理時,常常覺得端上來的菜餚完全像一首詩。日本也特別講究餐具,有各種不同著名的“燒”。所謂“燒”,就是漢字裏的窯,陶窯。譬如說叫清水燒或者熱燒,是從不同地區陶窯燒製出來的陶碗、陶盤、瓷器。所以日本料理裏,你會覺得不只有味覺上的快樂,視覺上對於這些小碟子、小盤子也有一種認知的過程,它所承接的這個物品,也是非常講究的。

常常我們會發現,端來兩片非常講究的鮪魚生魚片的旁邊會放上一朵菊花,或是一朵茶花,有時候是一片紫蘇的葉子。這時候你會思考:這樣的盤飾到底爲的是味覺還是視覺?因爲你並不會去吃這朵菊花,可是在色彩學上,這朵花剛好用它的黃色襯托出魚肉的某一種透明度。所以我會覺得一個講究的料理到最後真會成爲一種文化,非常值得被珍惜和傳承。大家也知道,日本料理的師傅擁有非常崇高的社會地位,因爲他用他的料理傳承了精緻的文化。

歷史上改朝換代,政權的轉移,大家常常覺得那是大事。可是我們知道在一個真正悠久文化的歷史裏所相信的是:美的信息被傳遞纔是一件大事。如果美的信息中斷了,這個文化就成爲歷史的罪人。

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有所謂的文化財、人間文化財,這些師傅被當成活着的寶貝,因爲他們傳承了歷史、傳承了文化、傳承了美。

這種傳承並不是在一個很特殊的研究所,或者大學裏面去教學生,而是把美放在生活裏讓我們去認識,所以才彌足珍貴。所以回到我們自己的生活面來,大家可以觀察看看有多少美的信息,能夠在我們的每一天三餐中傳承下來。我特別強調三餐,我們是怎麼度過每一天的三餐?我們是不是在三餐裏感覺到自己非常優美的文化?還是草草率率隨便打發掉?我想這應該提醒我們如何能夠恢復食物的品質,將最基本的生活美學從這裏建立起來了。

在生活美學談到食物部分的結尾,我們特別希望大家能夠在生活細節裏面,重新呼喚起自己對食物的一些記憶。

如果剛好週休二日,家裏的人會說:“今天我們去哪裏吃飯?”或者“我們今天做什麼菜?”

如果是自己家裏做菜,恐怕你會特別碰到一個問題――我要到哪一個市場去買菜?

我自己有一些偏好,譬如我不太喜歡去現代的超級市場,好像總覺得那邊的食物已經被冰凍過,或者處理到已經幾乎沒有感覺了。傳統市場讓你覺得有一種人的快樂在其中,尤其小時候常常跟媽媽去傳統市場買菜,你會覺得大家都很熟。所以那些熟人當中,他會提醒你:“我今天有非常好的芋頭,剛剛從山裏挖出來的。”

我們會覺得傳統市場裏面有一種對於物質的快樂,就是你會感覺到它跟我們今天在超級市場這種沒有情感、冰凍的食物材料非常不同。

即使我住在巴黎時,也是去幾個傳統的市集。在市集裏可以聊聊天,然後看到不同農家種出來的新鮮果蔬,或者自家釀的酒、自家特別方法做的鵝肝醬或者肉醬,充滿一種人的親切,有人的記憶在裏面。

我記得以前淡水碼頭上一個賣蚵爹,就是蚵煎餅的小店,那家小店後來也消失了。當它消失後,淡水對我的吸引力就會少掉一個傳承。

這些都構成了小鎮文化中非常迷人的素質,也是大都市事實上無法取代的東西;因爲大都市裏的人太匆忙,匆忙到失去了精緻品味的可能,所以大都市裏大概千篇一律都會慢慢被快餐店所取代,人也找不回他原有那個小鎮文化的'悠閒和精緻。

所有的美通常產生在悠閒文化當中。

我想下一次大家可以再去感覺一下,你找的可能不只是小吃,而是小吃周遭人的生活美學,周遭人的一種溫暖,以及小吃文化給你一些非常重要的歷史記憶。它們存在,纔會有大都市的存在,如果小鎮文化全部消失了,大都市會變成一個非常無趣的地方。

這是生活美學的一個部分。希望大家也能夠開始對食物用心,對食物講究,在自己的生活裏,好好爲自己完成生命的菜餚。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6

中國之所以能成爲世界上的文明古國。我想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與內存的活力。

傳統文化是民族內在的靈魂和血脈,是古人對民族的身份證明,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統一的紐帶,是中華兒女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的家園,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動力。

可是長期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不怎麼尊重。在20世紀中後期,文化革命使得中國文化元氣大傷。固然傳統文化有缺陷,它的封建專制思想,綱常名教和等級尊卑觀念被保留了。然而世界上又有哪個民族文化是完美無缺,無懈可擊的呢?又有哪個民族對自己傳統文化鞭撻、摧殘得如此絕情呢?恰恰相反,我們到處可見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愛惜和保護。一片街區,一棟樓宇,一所宮殿,都被保存其原物風貌,儘可能給後人留下曾經的情感記憶和歷史文化。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顯得就猶爲重要了。不久前,網友陸續把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老規矩搬上了網絡,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臺,有人說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這個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應該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說,中國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國文化先進。如果說前者的思想有激進之處,那麼後者卻是一種極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只覺得異族的文化更優秀,於是放棄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別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遲早有一天,這個國家會像它的文化一樣,從此在世間消失。因此,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人應該做的。

對於那些過時了的,可以陳列在博物館,對於那些還適應時代需要的就好好發揚。如果說“笑不露齒,話不高聲”過於拘束,但我們在特定場合不應目中無人地放肆,要讓文明的言行舉止成爲生活的常態。如果在公開場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實在太累,你可以在家裏隨意放鬆。因此,不要說這些“老規矩”是死板的文化,我們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它變得更加靈活,更加的富有時代內涵的。

記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須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須重拾傳統文化,再造中華文明的復興。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7

文化看上去無形無色,卻決定了我們的社會從何處來,往哪裏去,就正如氧氣,無形無感,人人不可缺少一般,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軟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聯起來成爲社會。

文化是一條浩浩湯湯的長河,從遠古奔流而來,翻過崇山峻嶺,穿過柳林繁花,容納人生代代,沉澱滄海桑田。文化是一面晶瑩剔透的明鏡,照亮心靈的面容,倒映歷史的影子,既有慷慨高歌,亦有細雨婉轉,既有吟風弄月,亦有躬身沉思。然而殊不知,我們沉澱了數千年的文化,正在逐漸消失。驚堂木的聲音消失在深巷中,舞動的皮影隨着夜深而沉寂。我們隨着文化音符跳動而熾熱的心,也慢慢冰涼。

現實中,不如捫心自問,我們世世代代珍藏的“傳家寶”,現在還安好嗎?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越來越頻繁地耳聞目睹:手工藝人逐漸老去,帶着自己代代相傳的精湛手藝歸於田土。“申遺”,儼然悼詞落筆前的一聲絕望呻吟,“失傳”,成爲一種文化的最終結局。

當《論語》在曲阜的大街被當做旅遊紀念品出售時,我們能看見子孫在庭院玩耍時,上前問一句,今日讀詩否?我們忘卻了文化,而文明也在離我們而去。當小丑在殿堂表演,大師卻在流浪。爲了能夠保存他的技藝,而四處奔波。我們看着那臺上浮誇的動作,低俗的語言,我們還能笑出口嗎?

文化雖不能及時果腹,卻是精神的生命源泉。疏離文化之人,無法追尋靈魂的喜悅,忽視文化之民族,難以自尊、自信、自強,失去文化的社會,是灰暗的、死寂的、病態的,即使表面繁華美麗,也終究是沒有根的浮木。

現代人需要精神力量來支撐自己,需要以本源之水滋潤靈魂與心靈,防止在繁華中迷失自我,可當人類的精神家園逐漸荒涼,再也不像往日繁華時,人們才注意到文化的重要性,就如同人們只有到空氣稀薄之地,或難以呼吸時,纔會發現它的珍貴一般。

如今,大部分傳統文化被用在商業開發上,而這所謂的傳統文化也不過是一件商業外衣罷了。這樣的文化猶如一劑慢性毒藥,摧毀着華夏五千年的根基。且看學者陳更,慢朔詩詞世界,體悟古人境界,鉤沉古典文藝之美;故宮院長單霽翔“喚醒”紫禁城,使古物不再塵封、歷史不再褪色,一抹娟秀瓷花、一記遒勁筆墨,得以向世人訴說華夏傳奇,而本爲異鄉人的高佑思,深扎中國的土壤,甘做橋樑,爲世界還原沉蘊又純粹的中華文化。當我們注重文化時,我們的心才真正跳動起來。

正如史鐵生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所寫:“千般荒涼,以此爲夢,萬里蹀躞,以此爲歸”,惟有傳承纔是文化流淌的根脈,我堅信,日升月落,春秋更迭,世間萬物在不停的變化,而先人的智慧和血汗交織成的華夏五千年文化,卻如窖藏老酒,被時光層層堆疊,然後醇香。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8

前不久,我和其他小記者看了一場木偶戲。

這場戲主要講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故事,因爲全程都是說本地土話,實在聽不清楚,只能靠媽媽翻譯。不過也很開心,畢竟第一次看木偶戲,很新奇,想不到家鄉還有這麼有趣的藝術。

後來才知道,木偶戲是我們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了不起。不禁對木偶戲的演員們充滿了欽佩。

演出結束,我們找到演員們採訪。這些老藝人的年齡都已有70多了,他們自己說“快不能演了”。

老演員們告訴我們,玉林本地的木偶戲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唐朝的時候就有了。天啊,原來是那麼久遠的了,太不可思議了。“今天演的《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就是爲你們警醒,這是我們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你們好好傳承下去!”

不過說是這樣說,老演員們感嘆說“要想傳承下去也是困難重重”,因爲“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去高檔次的電影廳看3d、5d電影,根本不願意來這,更別說傳承下來,到時候可能連會拿木偶的人也找不到……”,說到這兒,面前的這位老藝人眼裏有一絲絲亮光,他流淚了。

木偶戲雖結束,我耳邊卻動盪着那位老藝人的聲音,回想着老藝人說的話。真的,就連爸爸--電腦和手機幾乎成爲他最重要的寶貝,有誰有興趣去關心那麼“落後”的東西呢?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下去,確實值得人們思量呀!老藝人們和我外公那輩人的興趣愛好,我們不可能只憑着學業單一地來傳承。要想跨過這一個門檻,必須要接好這一棒,告訴後代們,一代代傳承下去,這纔可能永久地使它成爲我們的驕傲。

就比如說我們的敦煌壁畫,日子是一年年地過去,可是,總有一天它終究會消失,那我們的後代,就只能在它沒有消失之前,儘量去把它拍成記錄片,放在文學館裏存放着,給後人們看……我們的木偶戲也不例外,當然少不了影音資料,但如果我們繼承了文化的傳承,它就不會消失!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9

中國文化的偉大,包容一切宗教,集中了一切文化。“儒”身爲“儒釋道”之弁。

《論語》作爲儒家學說的經典,千古以來的治國王道,一直推崇至今。而孔子,這位在春秋時期的老者,其“仁”,自漢便成爲正統思想。

依我看,孔子這個人非常偉大,風流瀟灑,萬事都懂。

周王之禮,仁世之樂。是孔子的治國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認知,這是他的修養。他一生稟信仁義,以恢復周禮爲己任。,視金錢權利爲糞土,忠信仁義爲生命,風餐露宿,日復一日,只爲拯救世人。他無法實現政治抱負而產生深深的無奈,才造就他超人的才人武略。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讀書要用思想,要提出問號,要懷疑。文化是對的,科技也是對的,只不過因爲時間的過渡,信仰的崇拜和時代的發展,產生矛盾,不在適合,而將一部分放棄了。但“人生要以人生爲目的”仍是最模糊而又最準確的基礎。

孔子是一個形象,而不是一個標誌,更不是一個偶像。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因爲孔子而改變,更不會因爲孔子而成功,成功與否都來源於自己,也許你認識了孔子,你就可以向別人炫耀,說你認識他,你或許會感到滿足,而你的聽者又會說什麼呢?真的不愛聽,假的有沒有滿足感。這樣的話,空氣應該是最好的聽衆了。孔門弟子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他們是孔子的聽衆,孔子是萇弘、師襄、老子的聽衆,而你又算是誰的聽衆呢?

“以不智不愚之身,處不死不生之地,做不文不武之業。”這是孔子的卓爾不羣,也是孔子最後的反省。而當今時代應該每個人養成獨立的人格,這纔是真正的民主,真正的自由。我想這纔是周禮。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20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其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古人的天人合一,今人的科學發展;古人的剛柔並濟,今人的和平共處;古人的“局力重民”,今人的“以人爲本”;古人的天下大同,今人的和諧社會。世間萬物無不追求統一發展。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似乎已沒有文化的隔閡,時間與空間的枷鎖已經被網絡和信息技術徹底拆除。再也看不到曲水流觴把酒賦詩的浪漫情懷,看不到九層臺上的巫舞搖曳,聽不到月下江畔的簫聲幽咽,聽不到囊螢映雪的琅琅書聲。無論高樓林立的學府裏,還是竹籬茅舍的鄉村中,無論是獨居一室的枯坐時,抑或是熙熙攘攘的人羣裏,有文化良知的人都應捫心自問:我們的文化根基在哪裏?我們的文化認同在哪裏?我們的文化長河將奔向何方?

歌舞昇平裏,爲什麼就沒有一點空間傳遞文化的火苗?爲什麼就沒有一點點淡雅之心。離開這俗世一會,去感受那漸行漸遠的遠古絕響?傳統文化是美的,只是我們沒有靜心去感受;傳承文化是快樂的,只是我們沒有用心去參與。《梅花三弄》的曼妙旋律,《清明上河圖》的精工妙繪,《空城計》的抑揚頓挫,哪一件不散發着文化的芬芳,你感受到了嗎?你體驗的是超凡脫俗的美與快樂。追求時尚與個性是人類的天性,而能與傳統文化交心,能爲傳統文化的傳承盡一份力,得到的將是永遠的時尚與個性。手中緊握住一把打開文化的鑰匙,將那把封住文化長河的大鎖打開,讓文化成爲我們生活中的陽光、空氣和水,讓它們成爲我們的血液。打開這把鎖住文化的鎖的鑰匙,其實就在我們心中,只有我們心中這把無形的鑰匙才能打開那把無形的鎖。紛繁世界有太多的韻華,只要我們保持那顆追求的心,文化的土壤便會滋潤着我們。依稀中,你是否聽到洞庭湖畔範仲庵的深沉呼喚,你是否看見李煜在七夕的月下填詞賦詩的幽幽哀傷。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21

日益繁忙的都市,偶有幾處靜謐幽深的街道,街道兩旁的老房子都有些年頭了,隱隱透着一股歷史的滄桑,古典的韻味和少有的充實。

老房子,在內居住的多是老蘇州,少見精美華麗的日曆,而大多隻慣用老黃曆,可能是認爲那一本厚厚的小黃曆會記錄下一年內的功德,每天一早撕下一頁,那麼昨天才算過的踏實。老房子門前總會有三三兩兩或站或坐的人在聊天,聊的多是自己的兒女,或者就是些新聞熱點。也正以爲如此,老房子裏的消息總是最爲靈通的。

推開老房門的一霎那,門板“咯吱”作響,似乎要勾起沉睡千年的回憶。從門口走到門前雖只有短短几步路,似乎有什麼要從腳下那凹凸不平的青磚間滲出。繞過第一幢房子,牆角有一個煤爐,即便已經很久沒用了,它卻一直在那,似乎可以看見從前老人在煤爐邊忙碌的樣子。轉彎便是一條幽深的走廊,頂上三三兩兩有幾個天窗。白天,這條走廊總有幾處是明亮的,夜晚卻漆黑一片,那明亮處通向的是一個個小院子。走廊中兩邊的牆十分粗糙,雙手貼合牆面,依稀可辨掌下的花紋。頂上的橫樑不再精美,卻充滿古老的氣息。老房子裏的人家大多都還沒有裝衣架,幾根竹子橫跨放兩戶人家的屋檐,竹子上掛着衣服,同時聯絡着兩戶人家的感情。前院房子裏的人家,每每聽到院子裏的人在聊天,會搬着凳子到院中,有時還會捎上些新的點心。每逢過節,一家有好貨,幾天後家家都有。

蘇州的老房子和北京四合院不同,而很多老人依舊願意繞到房後的院子中,打磨時間。小孩子就直接趴在窗臺上,害怕錯過好戲。院子中總有幾戶養花草的人家,老人們或是相互幫忙養着,或是相互交流經驗,以至於園中的花草總是那麼美麗,那麼動人。

許多老蘇州不願搬離老房子,因爲這裏有一份懷念和寄託。他們不願離開相伴多年的好友,不願住進只有鋼筋混凝土構建的冰冷的房子裏,那種沒有人情冷暖的生活是他們所不喜的。他們不願有住了十幾年卻不認識鄰居的感覺。他們要的是如納蘭容若心中“小構園林寂無譁,幽籬曲徑仿人家。”的生活。

當灰黑的磚瓦開始泛紅,老頭老太便相互攙扶走進廚房,商量着晚上的伙食。蘇州人燒菜總按人頭算,每個人愛吃什麼菜,都刻在老人心中。每天他們都期盼着接到兒女的電話,又害怕聽到兒女有事不回家吃飯的消息,害怕面對一張張空椅子,一個個空碗。淡黃色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在一起吃晚飯的情景,總是老房子裏最溫馨的時候。

每當到俗稱“過節”的時候,老房子中的人家都會聚在一塊折錫箔。有時小孩也會來湊熱鬧,學着長輩的樣子,可謂有模有樣。大人大多不願從外買現成的,只是默默圍坐在一起,懷着一顆對先人的懷念的心。那是老祖宗的日子裏,老人心中會不斷牽出無限牽掛和思緒。

就是在這樣平淡的日子裏,蘇州人平靜地傳承着千年的思想和精魂。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22

一個人,閒來無事,走進了一家普通的便利店,卻不知道該買些什麼。於是,就獨自在店裏慢慢逛。

春節到了,我突然想買點鞭炮,喜慶喜慶,逛了整整一圈,卻唯獨沒有遇見鞭炮。

問過之後,才知道原來現在政府爲了保護環境,不在允許隨便賣鞭炮。每個小店都能買到鞭炮的情況已經成爲歷史。沒能買到鞭炮,心中有些悵然,不禁想起以前過春節的時候。

鞭炮是我小時候過春節最好的玩具,每年我總會去偷偷買鞭炮。鞭炮種類很多,我最愛的一種只要一塊錢,就能買到一盒,像一盒火柴,裏面的鞭炮也像火柴一樣,小棍狀。

要用打火機點燃,十幾秒後就會爆炸,沒有絢麗多彩的火花美景,但有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和四濺的碎片,很嚇人,沒有人願意把它與象徵美好的鞭炮聯繫在一起。

肯定有人無法理解爲什麼我會喜歡這樣的鞭炮,不美,只能嚇人,同時還很危險。每個小男孩都有一點冒險精神,幻想自己是一個英雄,我也不例外。每當我手中有了一盒鞭炮,我就覺得自己有了可以依靠的後盾,不懼怕任何人,正因爲這樣,鞭炮也總能陪伴我許久。

而且,鞭炮確實給了我力量。到了春節時,家家戶戶都得做不少美食。香味吸引了不少“中華田園犬”,這些野狗就成了我用鞭炮的試驗品。不過,很顯然這些狗鼻子太靈,沒有一隻是被鞭炮嚇走的,它們聞到了刺激的味道就跑,但我從不計較這些,依然我行我素,照樣玩鞭炮。此外,我還試過炸沙子,嚇雞,炸螞蟻,炸紙巾等等。當然,危險的事也發生過,我曾經一不小心把鞭炮扔進媽媽的頭髮裏,好在她頭髮密,啞炮了,沒有造成傷害。

其他的鞭炮我也喜歡,每年都會放幾個。可惜,現在春節將至,大街小巷裏卻見不到鞭炮的影子,不禁有些懷念,鞭炮是春節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可同時鞭炮又會影響空氣,污染大氣,這種危險的易爆物,國家已經明令禁止,鞭炮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只能變爲回憶。一想到這件事,心中就有些悵然和失落。

春節的鞭炮是我童年的美好回憶,這個中華文明的瑰寶,我仍希望可以傳承下去。我們應該守護好這象徵美好的傳統,把中華文明推向世界。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23

碧空,澄水,大漠,江南。脫繮野馬般的思緒駕馭不住,在廣闊的歷史原野上自由馳騁,踏過了巍巍羣山,也渡過了滔滔江河五千年的歷史光陰在腳下忽然而已,緘默了實體的呼吸。逝去了秦皇漢武的雄風和六朝戰火的紛擾,往過了唐宗宋祖的權謀和元清帝國的鐵騎,歷史之水滌清了古老帝國的血統,卻清晰了新生代文明大國的脈胳,洗禮了將掩的歷史旅譜。而在那一脈相承之上,光芒四溢的,依舊是那鐫刻了千年的中國文字,在戰火和硝煙中洗禮的文字,在長江和黃河中洗滌的漢字。

誠然,中華文化得以傳承至今,不得不歸功於漢字的載動,而漢字又得以流傳千載,應是由於它本身的魔力吧!

撫摸着漢字,如同撫摸着祖先厚重的臂膀,它的美,是一切西文字母想象不了或無法比擬的雄壯。

漢字的美,在方正,在意境。字的方正,恰若紐約城的高樓大廈一般,橫豎得錯落有致,整齊不乏嚴謹。橫得如同北美平原的遼闊,豎則是巍峨珠峯的峭麗。瞧!拿出一張宣紙,緩緩鋪於桌面,用手指撫平,拿毛筆排出一串方塊字,一揮而就之間層見錯出的不啻是一種纖細雄渾的骨感,更多的卻是一種游龍勸水的豪邁,翩躚於太空的自由,倘徉於天地的博大胸懷。漢字的書法更別緻了,楷書有城市的和諧,行書有河流的奔騰,而草書卻是田地中的狂野,無拘無束,呼之欲出地衝破了封建的樊籬。那股遒勁不絕一仰難盡的氣勢,正好比王羲之訴說着,若游龍的八木三分,好比懷素,擺着春天朝的綽約風姿。

漢字的意境,更兼具了東坡的豪邁與柳永的婉約,即更是在紙上休息的字,亦會予人一種動態的美感,一條波紋激盪的河流。漢字不僅能看,還能聽,能品,能想,甚至可以觸碰,喏!楊柳柏鬆,湖海江河。前者我觸到了木的蒼桑,後者我摸到了水的脈搏。光是“赤橙藍紫”就有給人一種莫奇的印象畫派之感,在日出沉寂的海水,接受着陽光的挑逗,悸動着粼粼的褶皺,目至“清爽的海風”心身都會倏地,油然而生出由內至外的涼絲涼意,清清爽爽新新,抱着薄菏香味的南風,從千里之外的南太平洋撩動而來,在周身結上了一層薄薄的薄菏花。讀至“高山”,腦中更依稀勾勒了一幅3D立體的畫卷,一座偃伏於足下厚而拱起曲徑通幽的高山深處,一座褐而帶墨,深卻不暗,沃而不膩的熱帶高山。

羣山巍峨,是漢字的聳立,江河滔滔,是漢字的奔騰;原馳臘象,是漢字的遼闊,溝壑凹凸,是漢字的滄桑;大雨傾盆,是漢字的豪興,光風霽月,是漢字的吟哦;長虹貫日,是漢字的光輝,微風習習,是漢字的悠揚。

象形、指事、形聲、會意。每一個漢字都如同一位老者,寄予了千年的沉浮,即便是遠渡重洋的遊子,看到漢文排版的書刊,也會有一種飛鳥臨巢的感覺有剎那間迸發出來吧!時代若重回,只要倉頡沒有變更,那種司南般向心磁力,會一直指示着古老的東亞大陸吧!

漢字千年,它是我的身軀,是我軀殼中的血管,是我血管中奔騰的血液,是我中國傳統文化的脊樑。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24

一個國家就是一棵大樹,而那個國家的文化就是這課大樹的根;一個國家就是一棟高樓,而那個國家的文化就是那棟高樓的地基。文化是構成一個國家的根本,只有文化像根,一樣穩紮穩打地,像地基一樣打的穩、打的深、打的堅固,才能在風雨過後屹立不倒。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能代表中國的只有它,我們中國的文化之根——漢字。

漢字,不但是文化之根,而且還有着怒久的歷史。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一些陶器上刻一些符號,這就是漢字的形商周使其,出現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就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而金文就是刻在青銅器和鐘鼎上得文字。雖然甲骨文和金文出現在同一時期,但是金文比甲骨文更進步。這是漢字發展的一個過程,也是漢字發展的前期。後來,漢字演變成了小篆和隸書,這是漢字發展的又一個過程,也是漢字發展的中期。東漢時期,隸書又演變成了楷書,楷書的形體方正,壁畫平直。魏晉南北朝後,楷書成爲了漢字主要書寫體。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作爲漢字的規範體,並廣泛運用。與楷書並行的還有草書和行書,這就是漢字發展的後期,也是漢字發展的另一個過程,再後來就形成了現在的漢字,這就是漢字發展的全過程。

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都是那麼的神奇、那麼的奇妙、那麼的優美。中國漢字是多麼的神奇啊!每一個漢字都擁有着它自身的意思和含義,每一個漢字都形象代表着某物。中國漢字又是多麼奇妙啊!有的漢字不但神奇而且奇妙,有一些漢字真可用“同字不同意,同意不同字;字同意不同,意同字不同”來形容。

漢字的奇妙在書法家的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一點、一橫、一豎、一撇在書法家中變成了越冬的校精靈或舞者躍動的優着舞資。可是當這些筆劃組合起來就變成了一個漢字;當這些漢字組合起來的時候,它就奇妙的變成了一句話;當一句一句的話組合起來時,它就形成了一篇文章;當一篇篇文章組合起來的時候,就變成了一本書。多麼奇妙啊!漢字不但神奇、奇妙,而且還很優美。在書法家手上,漢字的形態各異,姿態萬千。或挺拔如峯,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又或凝滑如脂。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寫得字被世人稱爲“驚若浮雲,嬌若驚龍。”從此看出他寫的字甚是優美,而他寫得正是中國文化之根——漢字。從此又可看出漢字的魅力有多麼大。

但是,在如今的社會上,有多少人還能寫出一手好字呢?現在,很多人都依賴電腦和手機來寫字了,哪還有多少人能寫出一手好字啊!如果你叫一個成天玩手機或玩電腦的人來寫幾個字,都是歪七八扭的,哪有多少人還能寫出一手好字呢?讓我們呼籲全國人民。放下手機,放下電腦,放下電視,把漢字學好吧!你要讓我們的漢字在未來中消失,成爲一個歷史!

漢字,文化之根。它展現出我們中國漢字的神奇、奇妙、優美與它無限的魅力。不要讓電腦代替它,不要讓手機代替它,不要讓電視代替它,不要讓它悄無聲息地沉下去成爲一個歷史。我們要它發揚光大,而不是成爲一個歷史。讓我們呼籲全國人民,放下網絡,學好漢字,讓它發揚光大。它不但是我們的文化之根,也是我們中國的瑰寶!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25

武士道是幕府的產物,體現出勤懇忠誠,言必誠信,行必忠正;紳士是貴族的產物,體現出禮儀風度,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糱也;君子是儒家的產物,體現出胸懷天下,三尺青峯懷天下,一騎白馬開吳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精神,每個民族不同的文化最終都趨向於自我崇尚的完美,文化是不同的,但它們的品格是相通的,都是優秀文化的產物,民族能夠回望多久歷史,就能收穫多少的果實。

這些不同的優秀品格,賦予人類生存美學的不同內涵。

民族精神,文化品格之所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是賴以教育——教育的種子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生命力量。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四大名著之所以薪火相傳,家喻戶曉,生於筆耕不輟的偉大作家,也在於孜孜不倦的文化傳承人,讀脂硯齋“紅樓”如呷一杯信茗;讀毛宗崗的“三國”如見江水滔滔;讀金聖嘆的“水滸”如觀天罡地煞讀李卓吾的“西遊”如遊天上人間。教育對人的意義不言而喻。它爲學子們指明道路。教育開化人類,使無知的人們走向文明。天上雲彩旁的繁星,無一相同,才鋪匯成璀璨耀眼的銀河;海中珊瑚處的游魚,各有特色,才展現出靈動的海底世界;人間盛開的花朵,百花齊放,才勾勒成色彩斑斕的畫卷。就如同偉大的教育學者陶行知所說:教育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育並非是簡單地向孩子們灌輸書本知識,而是對孩子獨立人格,創造能力的培養和引導。吸收有益的知識,學習必要的技能,獨立地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們要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使每個民族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化。民族文化就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誌。

作爲中國人,我們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之道明允篤誠。蘭生幽谷,不爲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爲莫乘而不爲;君子行義,不爲莫知而止休。

正是生生不息的教育,使文化得以傳承,又是教育的不同,使民族傳承的文化得以不同。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26

中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文化歷史的古老的國家,一代一代的人相繼繼承並擴展上一代人的才藝與知識,將中國的文化永遠的傳承下去。可看看現在的中國人,一切都要追求潮流、時尚,將中國人以前的習俗、習慣通通拋之於腦後。在他們追求那些所謂的時尚的過程中,逐漸就迷失了中國人的本性。

西遊記,它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在以前,西遊記幾乎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不論是三歲孩童到70歲的老人,提起西遊記,沒有一個搖頭說不知道的。可現在呢?曾經老少皆愛、膾炙人口的西遊記退位了,一個個他過制的影視出現在中國人電視的熒屏上。問問現在的小孩子,孫悟空是誰,十個裏面至少有七個是不知道的。

京劇是我國三大國粹之一。現在只有年紀比較大的老人偶爾會聽聽京劇,而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年輕人都不會“浪費時間”去聽那些對於他們來說是無聊的京劇。他們覺得,只有那些節奏感很強的流行音樂纔是現代人該聽的音樂,可現代人不是中國人嗎?中國人該做的事情不是將中國文化傳承下去嗎?可是,越來越少的人去學習京劇,京劇的許多戲種也被慢慢的遺棄、丟失,等中國人覺悟、後悔,再回過頭再去找那些戲種時才發現,那些文化的瑰寶早已在他們追求時尚之時,遺失在他們自己的手中。等到那個時候再後悔,就遲了啊。

有的人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知道自己應該愛國,但卻從來去做中國人該做的事,從來不去保護祖先留給後代的珍貴的文化財產,那他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有什麼用?只不過是掛着愛國的名號欺騙自己罷了。

和他國相互溝通,相互取進固然重要,可千萬不要在這取進中丟失了中國人的本性!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27

近日看到一幅漫畫漫畫中,一位廚師身上寫着,寒假培訓的資料,旁邊是一幅傳統文化的鍋,被架在火上,另一邊是兩個人捧着熱湯在品嚐,

這幅畫面,讓我覺得我們應該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經典美德。

衆所周知,中國作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已經擁有五千年的竹文化歷程,經歷了歷史的長河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近代社會最後到達線的時候,中國的美德早已深入人心,傳統文化是歷史的象徵,在歷史中漫長的過程中不斷被洗滌從最初的尊老愛幼,吃苦耐勞,到現在的艱苦奮鬥,堅持不懈,哪一個不體現着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詩歌中大量讚美歌頌祖國山河的詩和人的真善美的佳作,數不勝數,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解除了人們生活的質樸安寧和諧,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寫出了他對隱居生活的悠閒安詳的喜愛,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建築也無不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每一個建築的獨特風格都有不同的意義。所以建築才被稱作凝固的藝術,比如說中國古代建築一般都是房檐向上翹起一層一層,每一層都比上一層大而且寬,這不正是體現古代封建君主專制終極全,的特點嗎?可見一個小的藝術中都蘊含着那麼大的聲音,足以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

中國的民族節日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例如傣族的潑水節,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蒙古族的那達慕集會,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應該弘揚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一直延續下去,不能讓這些文化在我們的手中銷聲匿跡,國家在不斷,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去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政府也應該保護我國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綿延不絕。

作爲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去弘揚傳統文化,讓世界更多的人去,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瞭解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帶動着經濟的發展科技的創新,努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與人才強國戰略,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讓中國的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垂不朽,使中國更加強大,祖國更加美好。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28

金秋十月,我們學校組織了一次到大足石刻的社會實踐活動。

大清早,同學們乘着大巴,一路上灑下我們的歡歌笑語。很快,我們便來到了大足的寶頂山,這裏雲霧繚繞,風景優美。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穿上統一的漢服,迫不及待地來到刻有“天下大足”的大門旁。只見寬闊的廣場上,整整齊齊地擺放着一排排具有古典氣息的石書桌,上面放着筆、墨、紙和《弟子規》,廣場正前方還掛着兩幅孔子的畫像。我們莊重而嚴肅地站在石桌前,仔細地聽着工作人員爲我們講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尊師重道,同學們虔誠地在孔子像前行三鞠躬禮,還恭敬地寫了一個“人”字,老師給我們講解了“人”的筆畫含義,一撇代表學問,一捺代表品德,大家還一齊朗誦了《弟子規》。最後老師在我們的眉心點上一顆硃砂,這個儀式代表老師已爲我們開啓了智慧之門。

通過學習儒家文化,拜孔子,讓我們知道了從國小要會禮儀,學會感恩,還教育了我們如何做人、做學問,如何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優秀學生。

隨後,我們來到了博物館的地下層。在那裏我們學會了如何沏茶,品茶,喝茶,讓我們知道了茶其實也是一種文化。

午飯後,我們來到大足石刻。這裏石窟有75處,造像多達5萬多尊,這些石刻以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技藝精湛而著稱,它是世界石窟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更是一部偉大的石窟“連環畫”。其中“千手觀音”石像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千手觀音”高7.7米,刻於88平方米的峭壁上。她全身鍍滿了金箔,金光閃閃,被譽爲“天下奇觀”,千手觀音共有1007隻手,手裏拿着120件法器,每隻手中心均有一個法眼,像在視察人間疾苦,這些佛手無一雷同,千姿百態地分佈在佛身四周,像孔雀開屏一樣美麗。

細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石刻全部由山體直接開鑿而成。可以想象,在那個缺乏現代科技的時代,古人不知克服了多少艱難險阻。我情不自禁地感嘆古代的能工巧匠們的非凡技藝。

隨後,我們又進行了寫生活動和參觀了石刻博物館。

通過這次大足石刻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一定要弘揚並傳承中華的傳統文化。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29

中華文化博大精神,若要在禮儀,文言文,科技等中分個孰輕孰重,我會毫不有的選擇文言文。我爲何出此言呢?其實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是千千萬萬炎黃子孫度大自然的探索,每一個驚人的成就的背後隱藏着無數的失敗,甚至出現了血的教訓:在這時爲了延續種族,傳承是重中之重!

以口述而代代相傳?不失爲一種可行的辦法,但總會出現記憶的偏差,導致知識的不完整。所以人們學會了記錄,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她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爲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是現代漢語的源頭。在中華數千年曆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文言文的出現,讓許多千古名篇涌現。引人遐思的《桃花源記》,餘味無窮的《湖心亭看雪》,磅礴大氣的《望嶽》。即使在新文化運動時遭到了排斥,即使現在她已經不是常用語,即使她較於我來說是那麼晦澀難懂,都無法掩蓋它的光芒。語言文字本身是沒有任何對與錯之分,只有繁與簡之區,亦或者說它的價值與作用取決於使用它的人。中國語言文字一家,任何一個我們都不應放棄。

如今,上天賜予我機會生長在中國,有機會接觸文言文。我想要去傳承,無論文言文到底有多深,無論她是否常用,即使我現在文言文的知識還十分淺薄,但我願意我的綿薄之力去努力學習,來表達我對文言文的崇敬之情,在學習路上一步一步穩妥的走下去。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30

前些天爸爸讓我看了篇報道,大大的配圖照片是一個蒼老且再也普通不過的老農,正站在破舊的房屋面前,舉着粗糙但堅實的手,似乎堅定地要告訴我們什麼,再看配圖標題,粗粗的黑體寫道:“溫州‘誠信老爹’身上流着道德血液”,小標題是:“八旬老人還兒債,誠信做人動鄉鄰”,整篇報道是講一個“溫州八旬老漁民爲在臺風中死去的三個兒子還債五年至今”的故事。誠信老爹,一個本來就生活拮据的老人,在承受了失子的巨大悲傷過後,平靜地對債主說出“人死債不爛”這樣的話,用“子債父還”之舉誠信守諾,用“誠信”之心感動了全村的人,也深深地感動了我,讓我肅然起敬。

德,不因顯爵而高尚;品,不因貧窮而低劣。誠信老爹,這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再現。中華上下五千年,就是一箇中華文化的文明史,誠信、謙讓、勤儉、仁義、從善如流等太多的中華美德故事了。

誠信,從《陳太丘與友期》中的陳太丘信守承諾;《孟母不欺子》中的孟母堅持說到做到,到商鞅的“立木爲信”,曾子的“殺豬償信”等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這些都是古老的故事了,歷史和時間或許把它們打磨得有些褪色了,但無論光陰的輪迴,世事的變遷,都決不會被一個有道德、有品德的中國人會遺忘、丟棄。

而當今社會,隨着那種摒棄誠信牟取暴利的風氣的不斷蔓延,食物都是“有毒”的,連自己親手生產的饅頭自己絕對不吃,這不僅是令人痛心疾首的社會現實,更是一種道德傳承的淪喪的悲哀!企業家們,爲了一切的利益,可以坑害人民,可以見利忘義,身體中再不流淌道德的血液!眼睜睜地,看着兒童的臉上不再洋溢着燦爛的笑容,老人的氣息愈來愈沉重,年輕人的朝氣蕩然無存,生產問題食品的人們難道沒有一絲從心底裏的愧疚嗎?捫心自問,當所有的食物大家都不敢輕易食用,當所有的誠信都被利益所吞噬,當所有的人全都以鄙夷的眼光打量着身邊的人,冰冷的世界,那些賺得的金錢可以使人感到溫暖嗎?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早在二千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已經告訴了我們,一個人要是失去了信用,那他將什麼事都做不成。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學追隨,失去了才學有機遇相跟,而失去了誠信你所擁有的一切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如過眼煙雲,終會隨風而逝。

中華文化浩如煙海,傳承中華美德,固守誠信品德,就如同一個國家有了靈魂,大樹有根,江河找到了源;不然,只能墮落,只能枯萎,只能乾涸……

真的,看似平凡困苦的“誠信老爹”,卻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復甦的點點閃亮,這與當下一些有悖於中華文化的行爲,值得我們思忖與反思。誠信的傳承也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我們重歸無塵的心靈,用“誠”和“信”,讓人與人之間少一分冷冷的懷疑,多一份暖暖的笑容!只有有了誠信我們才能發現:青草綠樹,藍天白雲,花香鳥語,美麗無處不在;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月圓月缺,美麗盡存其中……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31

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在這裏我們可以認識古代大思想家,瞭解古代神話故事,欣賞古代建築……,我最喜歡的有:中國剪紙、中國戲曲、中國皮影等等。

中國的剪紙文化非常有趣、好玩。我們可以剪出花鳥魚蟲、梅蘭竹菊。我見過剪出的花鳥魚蟲惟妙惟肖,十分逼真。作文吧我還見過剪出的梅蘭竹菊,看着這些花花草草感覺就能聞到花香。

中國的戲曲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我都聽過的戲曲有:豫劇、京劇、黃梅戲、崑曲等等。我剛剛聽到這些戲曲的時候我不知道他們在唱些什麼,後來媽媽說:那戲曲裏都在講述一個個感天動地的故事,讓我學到了很多道理。

中國的皮影戲就更美了。我看過武松打虎、美猴王、三打白骨精。這些皮影戲做工精良、惟妙惟肖,一根根絲線牽着皮影的手腳一上一下,特別好看、好玩。

這就是中國美麗的傳統文化,我歡迎五洲四海的遊客常來中國玩,我們也要保護和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32

窗花是一種貼在窗戶玻璃上的剪紙,是我國悠久的民俗,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貼上各種各樣、色彩明亮的窗花。窗花不僅可以嚇跑年獸,還代表着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

今天,我和幾個小夥伴們拿起了剪刀,在五顏六色的彩紙上,開始了剪窗花的旅程。首先把紙折成一個手掌心大的正方形,其次用鉛筆在紙上勾畫出精美的輪廓,然後用剪刀小心翼翼地沿着輪廓慢慢地前行,前行的過程就像一條條小溪在我手中流淌,又像一隻海鷗在海面上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不一會兒,就剪成了我想要的圖案。我迫不及待地但又慢慢地把它打開,啊!一個帶着我濃濃希望的龍樣的“福”字展現在我的面前,她就像一條帶着美好祝福,帶着美好憧憬的即將飛向天空的祥龍,讓我對未來的每一天充滿了活力。

小夥伴們的“福”字各種各樣:有的像溫暖的房子,有的像翩翩起舞的仙子,還有的像財神的金元寶。這些作品一個個都栩栩如生,讓我深深陶醉着。

剪窗花是一種藝術,一種文化,一種代表中國人民勤勞的象徵。我們偉大祖國還有更多的傳統文化等着你去傳承。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33

圓潤的臉上嵌着一雙智慧的大眼睛,而隨口說出的話一下就能顯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她便是我國中語文老師——翦老師。我總盯着老師那麼短髮出神,她是怎樣成爲這樣一位優秀的老師的呢?

雖然翦老師看起來年輕,有時還有些小孩子氣,可她教語文卻教了整整19年,比我還要大6歲!難怪她總能講課連課本都不瞄一眼,面帶微笑,用流利的普通話把課文都分析到位;有時講到激動處,就瞪圓了眼,還猛一拍桌子“砰!”嚇得正課出神的我忙把頭一縮,又立馬聽老師侃侃頁談。

也許就連翦老師都不知道她自己到底讀了多少書,那次我在辦公室,翦老師邊吃薯片邊拍拍我,問我詩歌比賽的準備情況:“嘿,廖婧宜,你選了一首什麼詩?”

“我準備了一首徐志摩的《偶然》”老師停止吃薯片,蹙着眉頭思索什麼,卻轉眼間便開心地笑出了眼角細細的皺紋:“是不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這一首?這首詩雖短小,卻清新別緻,耐人尋味。”

到了詩歌比賽,咱班的“男神”李汝珂正站在講臺上背誦一首席慕容的詩,快唸完時卻忘了詞,漲得臉通紅,眼睛不停眨動,還不時撓撓着:“呃……呃……”我也緊張也盯着她——然而愛莫能助。

就在這裏,一個聲音響起:“那是我調零的心。”全班齊刷刷看向聲音的來源,上一秒還低着頭的翦老師,此刻正幫李汝珂找到了詞,李汝珂匆匆朗誦完,跑下了臺,我幾乎是用崇拜的眼光看着老師的,而她渾然不覺,又低下了頭,對我而言,隨口接下一首詩簡直比登天還難;可對翦老師來說是再容易不過,我自忖書看得和咱語文老師比,卻是“小巫見大巫”,同時,我也感到了語文的博大精深。

生活中的翦老師是可愛至極的。政治課上就講咱翦老師總愛親親自家兒子肉肉的臉蛋兒,惹得全班同學鬨堂大笑,她兒子也挺不好意思。不僅如此,以前老師看聽寫,她就塞給我一大堆零售,笑眯眯地說:“沒關係,隨便吃!”還親切地摟着我,讓我感覺我們年紀相仿呢!

翦老師改變了我對語文的看法,加深了我對文學的喜愛,她那種文學修養讓我歎爲觀止,領略了文化的魅力,她上課有趣而深刻,文學積累也深不可測,還讓學生倍感輕鬆與快樂,她就如同一把文學火炬,一點點照亮每一個角落,並點亮了文化的聖壇,將希望傳承下去。老師,您的指引將會改變我前方未知的路,您傳承下來的文化將會讓我堅定不移地去探索語文未知的祕密!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34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一個民族的生命。美國總統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傳承沒有了,這個國家就會滅亡。

每一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傳承。比如我們天台,傳統的小吃有餃餅筒、糊啦?。更加地道的是天台話,天台話從小聽到大,不學自然會,鄉下就更加講究了。有這樣一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是賀知章寫出的鄉情鄉音。他二十幾歲離家,六十幾歲回到家鄉,口音不變,說着同樣的話,這說明了傳統是多麼偉大,多麼讓人激動啊!

當你身處異鄉的時候,正要回家,錢包沒了,車票也沒了。你正哭訴着,突然被一個同鄉人聽到了,一定會馬上給你補票,這種鄉情是無法割斷的。夏天的時候,在小店門口,在大樹下,只要一聊起天來,芸芸衆生,滔滔不絕,夏日的炎熱也會一掃而光。

傳統是民族的根脈,傳統關係着我們的生存,傳統是人民的文化,傳統是民族的精神之所在!在日常中,我們講的是普通話,但我也擔心我們傳統方言會失傳,所以我們要保護傳統,把傳統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35

“老師老師,我們這是去幹嘛呀?”同學們嘰嘰喳喳的聲音從不遠處傳來,這是新華小記者發出的好奇聲響。

“同學們,接下來會有一場講述匠心的精彩演出,你們可要看好了。”老師親切的話語讓我們很快地安靜下來,自覺站成一排觀看演出。演出節目有很多,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關於蘭花的表演。

一開始,優美柔緩的語調,很快讓我們着迷,並沉入其中。優雅緩慢的古箏調配上悠揚激盪的琵琶很快把蘭花那一乾坤正氣傳到我們的心中。我們入迷地看着,只見舞蹈女演員,那手一揚,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蘭花,一舞一跳,一踩一轉,淡藍色裙子迎風飄揚,恰似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蘭花。

接下來出現一個手握毛筆的男演員,只見他目光炯炯,盯着手裏的毛筆,有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揮舞着毛筆創作着書法。配上後面李叔同的書法詞,真是讓人叫絕。我看着表演節目,心中不禁發起深思,李叔同爲我們留下的經典著作,是李叔同想讓我們傳承的一種蘭花精神是一種,一身正氣、公正無私的品質。這就是匠心嗎?是的,這就是匠心!

一曲終了,那優美的調子還在我的心中迴盪,這次的研學之旅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也讓我明白了,所謂匠心,是需要我們當今這一代去努力傳承的!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36

在朱子文化苑實地探訪看到,整體建築爲仿宋建築風格,飛檐斗拱,紅柱青瓦白牆,裏面展出了明、清、民國時期的各種匾額、楹聯、中堂、照壁、屏風及各類木雕精品近2000件,涵蓋了傳承朱子理學的名言警句,教化獨到的家訓家規等。

相鄰的開山書院是福建最具影響的官辦書院之一。據尤溪縣朱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陳琳介紹,開山書院按“修舊如舊”原則復原修繕,集中展示朱熹一生中所創辦的書院,還陳列有大量明末清初的文房四寶以及當年書院曾有的文具、古籍、教本等。

尤溪縣不僅對這些珍貴的文化古蹟進行保護研究,更重視博大精深的朱子文化給尤溪留下重要的文脈。

據尤溪縣相關負責人蔡曉斌介紹,尤溪縣先後出版了《朱子行跡傳》《朱子詩選》《朱子文化基礎知識簡明讀本》等12本共200多萬字的有關著作,還整理規範了朱熹祭祀活動,成爲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同時,尤溪縣加大對朱子史料和文化的挖掘,與上海辭書出版社合作,集全國近百位專家學者精心編撰了《朱熹大辭典》一書。

朱子家訓文化在當地也得到很好的發展弘揚。尤溪縣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朱子家訓的研究,並把朱子家訓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相結合。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37

當“嫦娥一號”昇天的那一剎那,神州爲之驕傲與自豪!“嫦娥奔月”是中國遠古時代的美麗傳說,也是中華民族千年放飛的夢想,如今實現了!這時,我想起了高爾基的一句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追求進步是人類的天性。人類從遠古愚昧的舊石器時代發展至今天瞬息萬變的網絡信息時代,其間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對知識的不斷追求、創新以及文化的層層積澱。通過文化的傳承,纔有今天社會的革故鼎新,日新月異。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書籍就是取之不盡的智慧背囊,它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積累着做人的道理,它是力量的源泉!當人們在前進道路上遇到困難挫折時,它引導人們用科學的途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走向成功的殿堂;當人們心靈脆弱時,它賦予人們智慧去打開灑滿陽光的心窗,掌握前進的方向……讀書,能滋養心靈,陶冶情操。正是由於文化的代代傳承,今天,我們徜徉在先人爲我們構築的琳琅滿目、繁花似錦的文化大觀園中,領略祖國的旖旎風光、風土人情;聆聽詩人的豪情萬丈、憂國憂民;並從中感受到中華五千年文化的不朽與輝煌!

讀書傳承文化,滋養心靈。書,猶如我們生活中的陽光、空氣和水,陪伴我們一路前進。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38

隴原明珠靈臺縣,鶉觚傳奇美名揚。

我的家鄉在隴原東部的邵寨鎮,這裏物華天寶,四季分明,景色多變,山美水美人更美。

春與如絲,催醒萬物,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好奇東瞧瞧西望望,給大地鍍上了神奇的色彩,真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絕勝煙柳滿皇都。”桃花紅梨花白,樹樹新綠惹人醉。

夏日炎炎似火燒,雷聲隆隆雨就到。“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氣候溫潤,草木茂盛,花盛開,柳成蔭,處處馨香惹人醉。

秋風攜手落葉舞,果實累累換金裝。紅彤彤的的是柿子,黃澄澄的是香梨,蘋果家族人丁旺,笑滿山川香滿原,穀子點頭把手招,黃豆咧嘴哈哈笑,歡迎你來邵寨遊一遊。

雪花飄飄冬來到,銀裝素裹處處嬌。真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原馳蠟象。落光了葉子的樹上掛滿了金燦燦亮晶晶的銀條兒,而松柏樹上則掛滿了蓬鬆鬆沉甸甸的雪球兒。陽光出來了,北風過處,雪沫兒隨風飄落,五光十色,猶如一道道彩虹從天而降,恍若仙境,美不勝收。

美山美水毓美人,惠德惠心代代傳。文王畫畫卦山,千古美名傳,東漢滾龍寺,傳奇說不完,鶉鳥立觚杯,靈氣動天地

華夏文明傳千古,美麗靈臺更輝煌,攜手共建文明縣,齊心協力向前看!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39

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着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古時候,人們通過某種方式,讓這世間多了一份和諧,多了一份關愛。知道那是什麼嗎?且聽我慢慢道來!

孝道是我中華民族一項神聖的傳統美德。它是冷酷無情的,一旦錯過了,就再也無法挽回。有些人,父母去世後才懂得盡孝,但已經晚了,父母已經不在人世了,找誰去盡孝呢?

如果大家都不懂得盡孝,那世界不就亂套了嗎?不過還好,總是有那麼一些人站出來,有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人們:孝道是最重要的!

我們的古訓《弟子規》中曾提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說:父母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拖延遲緩;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這般有道理的古文古訓,現在的人們竟有大半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這真是中華民族的恥辱!

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應該繼承祖先對我們的期望,去完成它,去實現它!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裏,去關心他們,去孝順他們。同時,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去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傳統美德吧!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40

9月15日的上午,我們身穿校服,頭戴紅帽子去參加學校組織的“非遺的傳承,有你,也有我”的活動。在學校三位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興高采烈地來到了葉店祠堂,和六位非遺傳承老師一起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婺文化。

這次活動分爲六個項目,有書法、布藝、剪紙、版畫、漆畫和竹碳泥。我們其中的10位小朋友跟着倪老師學習漆畫,每個人手裏拿着一塊畫板,每2個人共用一個調色盤,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開始了畫漆畫。先用紅和藍調成淡紫色,用來勾畫花的輪廓;再用紅和白調成淡粉色,用來畫花苞;接下來用黃和藍調成綠色,用來畫葉子;最後用黃色畫花蕊;一朵栩栩如生的花就完成了。

這次學習各種婺文化的同學們都很興致勃勃地聽老師們講課,也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看着自己的成果,大家都咧開嘴笑了。

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們學到了許多書上沒有的知識,瞭解了婺文化的豐富多彩,我們要學習更多的婺文化,也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和學習婺文化。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41

咱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就來爲大家介紹一下端午節吧!

每一年得到五月初五是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家每戶都會包美味可口的糉子吃,我們家也不例外。

今年的端午節,外婆來我們家包糉子,我看見外婆準備的材料可多了,有糉葉、糯米、綠豆、五花肉,外婆說她今天要包的是綠豆糉和五花肉糉,我看見外婆把糉葉卷得像一個鬥一樣,再把糯米、綠豆和五花肉放進去,然後在上面再蓋一層糯米,再把糉葉包好,一個綠豆五花肉糉就做好了,不一會,外婆就包了一籃子的糉子,然後我看見媽媽把這些糉子放進一個大鍋裏面,把蓋子蓋上,再開火,煮了好久,我終於聞到了淡淡的糉子的香味,原來糉子已經熟了,於是我就叫媽媽拿了一個出來,我迫不及待的剝開一個糉子嚐了嚐,“啊,真香,真是回味無窮啊!”我邊吃邊說。

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賽龍舟了,就是一羣人坐在船上,用船槳來划船,船頭做成一個龍頭的樣子,船尾是龍的尾巴的形狀,之所以叫龍舟。岸上還有許許多多的人爲他們加油、吶喊,可熱鬧了!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如果你們還想知道的話,就來我們中國體驗體驗吧!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42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孝親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爲一名少先隊員,我更應該把它傳承下去。

我和我的奶奶、爸爸、媽媽,住在一起。奶奶像蒼老遒勁的樹根,沒日沒夜地爲我們家這棵大樹輸送養料。雖然奶奶嘴上不說,但我知道她有多辛苦。近幾年,奶奶的身體也不如往年硬朗,隔三差五的會往小診所裏跑跑。我很擔心,生怕奶奶生什麼重病。有一次,我的奶奶不知是因爲晚上睡了有海綿墊的牀,還是因爲早上衣服穿少了受涼的。一回到家後就病的動彈不得,一動就渾身發痛。我猜一定是奶奶的腰間盤突出這個老毛病又復發了。醫生叮囑爸爸媽媽:“這幾個月,大媽必須躺在牀上休息,再忙也不要讓她插手家務事。”爸爸媽媽精心照料奶奶,沒讓奶奶受一丁點兒罪。我是奶奶的大孫子,奶奶生了病也會在想我飯吃得好不好呀,睡得好不好呀······我怕奶奶操心,病情會加重,就比以前更乖了,有空時我還和奶奶談談心,聊聊我在學校裏發生的事。在我們一家人的關愛下,奶奶的病一個月就好了起來。

中華民族的文明住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裏的。我們將用這些文明來創造我們美好的家園。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43

古老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早已溶入血脈之中,並銘刻於靈魂深處,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記得小時候,我躺在外婆的懷抱裏,聽她講《山海經》裏的神話故事,讓思想插上想像的翅膀。長大了一些,我便開始自己閱讀童話,《馬蘭花》、《神筆馬良》的故事告訴我什麼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現在我上學了,開始着迷於古詩詞和散文小說:看着《水滸傳》,不禁爲梁山一百零八將的英勇豪邁所折服;感嘆於《紅樓夢》中賈家的興衰;好想學會《西遊記》中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駕起筋斗雲去大鬧天宮;真心佩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我便是在這樣的薰陶中,通過歷史觸摸到了華夏文化古老的底蘊,並融入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過年時放鞭炮、貼春聯,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的傳統習俗,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的傳統禮儀,無不是我國傳統文化世代傳承的體現。

做爲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明白梁啓超先生所說的“少年強則國強”的含義,所以我要刻苦學習,像敬愛的周總理一樣“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擔負起傳承並弘揚燦爛的中華文化的歷史使命,同大家一起共築我們美好的精神家園,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44

這個星期天,是個不平常的日子,我可不像往常一樣躺在牀上睡大覺,而是五點多就起了牀,快快地吃完飯到學校去。肯定有人會問我,“今天是怎麼了?”那好吧,我就告訴你們,今天我們學校要舉行“經典誦讀”大型活動,很多學校的老師同學都要來我們這演出,這是一個多麼激動人心的日子,我心裏不斷地在想:“既然參加了,就一定要把它演好。”

到了學校,我們迅速化妝,到舞臺上找位置。儘管天氣驟然變冷,但絲毫沒有阻擋住我們愉快的心情,寒風吹在臉上,心裏卻暖暖的。早在兩個星期前,我們班排練的“少年中國說”節目就已經開始準備了,一遍遍背誦、彩排,不知流下了多少汗水,更加堅定了我們一定要演出成功的信心。

最緊張的時刻就要來到了,上午十點左右,輪到我們上場了,當邁上舞臺的一剎那,緊張、快樂、甜蜜等許多心情都積攢在一起,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五味雜陳。一百多人共同演出,氣勢磅薄、氣宇軒昂,沒有一點扭捏做作。

演出剛剛結束,臺下就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我的心裏有種難以言語的成就感,以後若還有這樣的活動,我一定會盡全力積極參加,不光能深深感受中華傳統的文化底蘊,也能鍛鍊自己的膽量,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通過中華經典誦讀活動,讓我懂得了,在家要做一個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人,在學校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知書達理的好學生,我以後還會多讀、多看這些經典之作,把中華文化之精髓傳承下去。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45

雖然中秋佳節還沒有到,但是,我們四年級組已經開展了學科整合,利用各種渠道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班主任一馬當先,利用品社課向學生介紹了中秋節的來歷、習俗,帶領學生欣賞了膾炙人口的佳句名篇。爲了加強效果,老師們做了PPT,圖文並茂,深受學生的歡迎。同學們體會到人們借圓月、月餅期盼團圓、幸福的美好祝願,感受了濃濃親情,積累了佳作名句。

數學老師,把本學期的知識點融入傳統文化的教育中,他們結合了重量單位的教學,在教學生稱月餅重量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了重量單位。大家明白了傳統文化與生活息息相關。

英語老師,指導學生學習如何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的傳統美食——月餅。這一教學活動,學生非常有興趣。

美術老師,指導學生設計月餅的包裝盒,學生興趣盎然,有詩有圖,充分表達了中秋節期盼團圓、幸福的美好祝願。

音樂老師,帶領大家欣賞了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還教大家唱了一首兒童歌曲《爺爺教我打月餅》,同學們唱得聲情並茂。

科常老師,配合中秋節,把教材中有關月亮的知識提前。學生不僅掌握了人文知識,還掌握了科學知識。

各中隊還打算在9月內召開一次以“中秋“爲主題的主題會,展示同學們傳承中秋文化的成果。

通過活動,學生培養了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自覺地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46

國學是以儒學爲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載體,是傳承千年世代吟唱的絃歌,她是一把開啓智慧的鑰匙。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感受中華五千年曆史的脈動,聆聽古代聖賢的諄諄教誨,他們的話語點燃我們心底的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腳步。

從《詩經》裏走出來,宛如在水中央的窈窕女子,蕩氣迴腸的經典楚辭,更不用說老少莫不能誦的唐詩,那“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婉約思鄉,更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放。更不乏蘇軾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佳作,隨手撿拾的詩詞,都震撼着我們的靈魂……

閱讀經典,我能感受到一顆顆激越跳蕩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蕩氣迴腸的愛國情。屈原峨冠博帶、手執長劍,佇立在汩羅江邊眺望楚都,憂嘆長問,文天祥在零丁洋上悲壯的豪邁高歌,岳飛壯志未酬白髮陡生的剜心之痛,情景畢現,無不撥動人們的心絃。

誦讀國學經典,感受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領略中華民族多彩的風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誦讀國學經典,讓傳統文化的種子悄悄撒播在我們心裏,生長在我們的人生旅途,讓我們受用一生。

源遠流長的國學經典,是華夏文明經久不衰的精神瑰寶,誦讀國學經典,使我們情懷高尚,靈魂純潔,使我們的人生豐滿充盈。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47

10月21日下午,我們一羣小記者來到戴村鎮顧家溪村,實地探祕古法造紙術,瞭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一到顧家溪村委會,我就被眼前的一臺臺特殊裝備吸引了,於是我好奇地東摸摸西看看,可是毫無頭緒。古法造紙傳承人顧爺爺,看出了我的疑惑,叫我不要着急。等大家到齊了,顧爺爺先給我們看了一個小視頻,讓我們大致瞭解了顧家溪手工造紙的過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這個造紙術有二十多個步驟,比如拖竹、削竹、拷白、斷料、漿料、熱鍋翻攤一直到挑紙,非常複雜,每個步驟都需要嫺熟的技術,難怪現在越來越少人能掌握這門手藝了。

我還在顧爺爺的指導下親自體驗了腳礁摏料、抄紙和開紙三個步驟。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抄紙這一步驟。我捲起袖子,先把一個帶有竹簾的木頭框放進一個抄紙槽中,裏面是混有原材料的液體。然後小心翼翼地把整個框拿出來,讓紙纖維均勻地平攤在竹簾上,形成薄薄的一層溼紙頁,最後把抄成的溼紙移置在抄紙槽旁的溼紙堆上。這就是抄取紙漿,瀝去水分的過程,這樣可以初步完成脫水。據說就這樣一層層地疊上去,可以疊到大約20釐米高。太神奇了!

經過今天的活動,我親身感受到了古法造紙的獨特魅力。回家後,我迫不及待地把所學的知識告訴我的家人。雖然現在的科技非常發達,但是老祖宗的東西也不能忘記。我真心希望這項從南宋開始,至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手工技藝能讓更多的人瞭解,能一直傳承下去。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48

時間的長河蕩起輕柔的漣漪,中華民族的光芒將河水照得越發清澈透明,我就像河邊的一株小草,仰望着傳統文化的參天大樹。筆墨紙硯,橫豎撇捺,牽着我走進傳統文化的世界。

那個傍晚,太陽像是被墨水暈染過了一般,臉蛋也不再那麼紅了。柔和的光芒像胭脂一樣塗抹在牆壁上,倒影也漸漸變得修長。陽光一路相隨,我輕輕踏進這間非凡的小屋。撲面而來的是一陣沁人心脾的香,墨水的濃郁與宣紙的暗香調和在一起,令人心曠神怡,也載着我的一段回憶。

那時,我第一次執起筆桿,將無名指輕抵在筆桿後,老師的諄諄教導化作一滴滴濃墨,沾染了泛黃的宣紙。輕輕頓筆,再小心翼翼地拉出一條水平的線條,最後一收,不知練了多少遍。就這樣的一根根線條,組成了勁美的漢字。時鐘滴答滴答地響着,我的耐心也在悄然褪色,我加快了速度,工整的字跡也泛起了波瀾。這時老師走過來,他輕輕俯下身子,對我說:“書法是一種藝術,你要學會享受這種藝術,而不是一味追求速度,放慢速度,說不定會收穫更好的效果。”這句話彷彿一束光,照進我幼小的心靈。是啊,在這繁忙的世界裏,人們忙於生計,稍稍放慢自己生活的節奏,也許就會找到“柳暗花明”中的那個小村莊。

傳統文化的世界雖然廣袤無垠,但一點一滴都滋潤着我們的生活。我將會踏着腳下堅實的路,用濃墨書寫傳統文化的傳奇。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49

傳承優秀文化,爭做美德少年。怎樣傳承優秀文化呢?多讀書唄!多讀書才能多瞭解傳統文化知識,這樣才能傳承嘛!

怎樣爭做美德少年呢?還是多讀書唄!讀書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能使人修身養性,保持一種良好的心境。美德少年自然就做成了嘛!

由此看來,多讀書是有好處的,但是要選對書。像我們現在,應多讀一些歷史類的書,經典的中外名著等。這樣才能傳承,做美德少年。

讀書可以給人帶來快樂跟寧靜。當你不開心的時候或情緒低落時,打開你最喜歡的書,隨着主人公同他們一起走進故事中去吧!當你真正的與主人公連爲一體的時候,你會感到一種快樂在你心海里盪漾。這時,你內心裏的不愉快,已經讓快樂給擠出心房,飄向遠方去了。此時,你的內心裏只有快樂!

快樂是書給你的,書是最大的功臣。在書本里,我們可以扮演着多重角色,體會着多個人不同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這是在現實生活中所沒有的。

在書海里,你可以盡情的在你的幻想王國裏飛翔,做屬於你自己的夢,扮演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角色。

我們只有在書本里纔是最放鬆,最快樂的。書帶給我們的快樂有很多,而我們帶給書的又有什麼呢?

所以,認真讀書是對書最大的回報。

人不可一人不學習,人更不可一日無書,所以,讓我們認真去體會書帶給我們的快樂跟人生的道理。

傳承優秀文化,爭做美德少年,從現在做起,讓我們多讀書吧!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50

週五,我們看了《百鳥朝鳳》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隨着時間的變化傳統樂器嗩吶消失的過程。

故事的主人公遊天明,一開始自己不願意學習嗩吶但由於父親的逼迫,而去當時最有名的嗩吶匠焦三爺那兒去拜師學藝。焦三爺因看到了他父親摔倒後,遊天明所流的那一滴眼淚,將他收爲徒弟,經多次磨難,他終於可以拿到嗩吶跟師傅一起吹嗩吶了,漸漸的,他學會了鳥叫,並贏得了其他師兄的鼓勵,隨時間的推移,他的師傅也漸漸變老了,爲了不讓嗩吶失傳,便交給了遊天明,天明也對所產生的感情,並建立了遊家班,決心不讓遊家班解散,但隨着時代的腳步,嗩吶匠將不再受到尊敬,至於最後,不管什麼事,都沒有在請嗩吶匠,並被其他樂器所代替,不得已下,遊家班已解散,焦師傅在一次百鳥朝鳳中死去!

看了這部電影,我爲遊天明爲父親所留的那一滴眼淚與他對父親的想念說感動。爲他用竹竿從河裏吸沙繫上來的那第一口水而欣喜,爲他在暴雨中戲水而同情!爲焦師傅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是囑咐遊天明不要讓嗩吶失傳而感動。

隨着時代的進步,許多傳統的東西已失傳,人們只是一味追求時尚,流行,通過這部電影,我們應該傳承傳統的工藝,因爲那是我們獨有的更是老一輩人的心願,不應該失傳,行動起來!那不是俗,那是文化,讓我們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吧!

作爲青一代的年輕人,我們有這個責任和義務!一起行動起來吧!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51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獨特風采,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她魅力無窮,價值無限,我們有責任讓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她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營養,她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孫,她讓我們懂得如何做人。岳母刺在岳飛脊背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讓一代又一代的兒女懂得了什麼是對國家忠誠;李密在《陳情表》中深情哀婉的哭訴,讓世世代代的子孫明白了什麼是對長輩的孝敬;“頭懸樑,錐刺股”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的學子;季布的一諾千金,讓後代懂得了“誠信”的重要性;孔子、孟子、王陽明、張居正等先賢留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智慧。傳統文化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滋養着我們的民族。我們要珍視她並把她傳承下去。

但是,在當今外國文化的影響下,我們的傳承出現了問題。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西洋風,他們淡忘了李白、王守仁、張居正、于謙等人;他們淡忘了那清新自然、那沉鬱頓挫、那豪放飄逸的詩風。對他們而言,傳統文化正在漸行漸遠

在埃及和韓國爭奪我們造紙術的發明權時,在我國的馬頭琴成爲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中華民族的子孫該何去何從?我們的文化正被別人以非暴力的方式任意踐踏,當下又該何去何從?我們應該在情人節的玫瑰中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了!

想起一句名言:忘記就等於背叛。我們應當守住中華民族的瑰寶,讓優良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她在新時代裏煥發生機!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52

2月10號上午,小記者們在下孫文化村宗祠開展了一場“文化與傳承”的主題活動。雖然天空飄着濛濛細雨,但阻擋不了大家興奮的心情!

第一個活動是進行“開筆禮”。中國是禮儀之邦,崇尚“禮”。古人人生有四大禮,分別爲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開筆禮是以前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形式的俗稱,在這裏寓意我們以全新的姿態來迎接新的一年。儀程有四項:正衣冠、行拜師禮、硃砂啓智還有啓蒙開筆。

穿上了漢服,感覺大家都變成了斯文的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大家排得整整齊齊,認真地向孔老先生行了拜師禮,然後提筆在地下練字,知道了“青磚練字”的故事,懂得要勤儉修身。

這其中還出現了一個搞笑的小插曲:引導老師說她讀一句三字經,學生們跟着念一句。結果當老師唸了第一句之後,大家自然而然順勢背誦了下去,引得家長們莞然而樂。

簡單而莊重的開筆禮完成之後,老師便帶領我們參觀了湘湖文化展覽館,一起感受文化的薰陶。展覽館裏設有“序廳”、“歷史廳”等八個廳,集中展示了湘湖悠久的歷史風貌,深厚的民俗文化、風土人情。湘湖有著名的特產,如柔滑的蓴菜,肥嫩的杜父魚等。名人更是數不勝數,其中賀知章最爲大家所熟知。湘湖的山山水水,爲歷代文人喜愛,他們歌詠湘湖,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

這一次活動,印像深刻!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53

我國著名作家魯迅曾說:”唯有民族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進步。”當今世界,發展迅速,日新月異,但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被遺忘,我們不可隨大流,而逐漸淡忘自身的文化。

調查顯示,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傳統節日的起源,內涵,習俗早被淡忘,而西方節日及“雙十一”等人造節日卻得到了不少人都熱捧。這一現象得以證實多數國人的從衆心理還是揮之不去,寧願替外國文化買單也不願對自身文化加以傳承。對西方文化熱捧之人,你們是失掉自信力了嗎,爲什麼不堅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呢?

不要盲目從衆。“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但那些盲目追隨西方等節日的國人,是要傳統文化淡忘啊。“哇,雙十一快到了”,我相信這是很多年輕人在無意間發出的聲音,這種聲音何嘗不是一傳十,十傳百。在當今學生衆多的時代,補課大軍已成爲補課現象的代名詞,許多學生都有無處安放的補課心理可學習就需要補課嗎。一些狀元的事例我們不補課還更好。你可能會留意,詩人自殺,留學生不回國的現象越來越明顯,這值得我們反思。

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在衆多民衆已經順從腐朽思想的情況下,毅然選擇用自己的觀點及思想引導人民。在此過程中,竟不顧統治階級的反對,不與衆多人們一樣追隨錯誤思想。假如他從衆了會有如此一般的成就嗎?

文化的發展需要脫離從衆。畫家李可染曾說:“踩着別人的腳步前進最佳的結果也只能是‘亞軍’”。我國要發展自身文化就必須要國人加以修繕,而不是當前熱捧西方節日及狂歡人造節日的現象。這種盲目從衆只會讓我國與發達國家相差更遠,你只要想到我國孔子等也被他國人崇拜時就不會這麼盲目了。誠然,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也不能獨行,也需要與他國文化互相借鑑一下。

不希望淡忘傳統佳節等文化的我們,切不可隨大流。這時,我們就需要冷靜下來,脫離從衆的束縛,繼而傳承文化。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54

每次家中來客人的時候,老爸總是一副要讓客人們不醉不歸的架勢。我就納悶了,白酒真的有那麼好喝嗎?是什麼原因竟讓老爸喝得那樣着迷?

今天,我有幸參加了魯中晨刊小記者魯能泰山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的採風活動。嘿嘿,我終於可以把謎底給揭開了。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鍋爐房。剛剛進去,就感到非常熱。我們小記者個個臉上都紅撲撲的,因爲人很多,讓我覺得快要被蒸熟了似的。在原料倉庫裏,我們看到了成堆的高粱和大米。原來,老爸經常喝的酒就是用這些原料釀成的啊!但是這糧食是怎樣釀成酒的呢?帶着這疑問,我們來到了釀酒車間。真是“未進其門,先聞其味”啊,好一股香醇的氣味,車間四處都洋溢着濃郁的酒味,我想在這裏工作的叔叔阿姨就不用喝酒了吧,天天聞着這酒香,不用喝也能醉了。

走進車間裏的小套間,只看到一個個長方形的池子,池子之間,只留了小小的間隔。這間隔應該是釀酒師傅們走的路吧?嗯,應該是,沒錯的,我想,控制好這些原料在發酵池裏發酵的時間,一定是這釀酒的關鍵所在。

走進儲酒倉庫,偌大的車間裏,整齊地放着各種品牌的成品酒,這可讓我吃驚了,有:“金萊蕪”、“銀萊蕪”、“小天下”、“開源好日子”……與這相比,我老爸的儲酒櫃那可真是“小流比江河”啊!

看,那流水線上,一些工人阿姨正在忙碌着。洗瓶、灌裝,壓蓋、封口、貼標籤、打印生產日期、裝箱,再運送到成品庫。我們在阿姨忙碌的間隙提出各種問題,工人阿姨也都給我們作了詳細的介紹,這既讓我們看到了現代化的流水生產線,也瞭解了白酒生產釀造流程繁雜的工序,還真正地過足了記者癮。

正是有了這“玉露瓊漿”,纔有了這“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詩句的流傳,纔出現了我們的“詩仙”——— 李白。這白酒的釀造難道不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文化嗎?不應該發揚光大嗎?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55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爲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爲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爲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爲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爲流傳開來。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56

濃墨勾勒,淡墨填充,那是一雙老者渾濁的眼眸;水彩渲染,流光四溢,那是幾多爭奇鬥豔的牡丹;黑白兩色,純真透澈,那是幾隻初生的奶貓,好似一張白紙,尚未被世間風塵沾染污濁。幾個簡單的事物,在奶奶筆下,活了。

不同於我筆下的天馬行空,奶奶的畫總是貼近生活,樸素平易。可這樣獲人稱讚無數的畫於兒時的我而言,只有不解和無奈罷了。慢慢的,對畫畫的興趣,也在奶奶一次次要求和指點下從興致勃勃到萬般無奈。

她執着於人物的眼睛。奶奶曾拿着我畫的人物,指着他的雙眼,道:“畫倒是不錯,可是這眼,失去了它們應有的神,沒了靈魂的雙眼,又怎能支撐起人物所要表達的情感呢?”見我不解,她又說:“記住,畫是平面的,畫中的人可不會說話,而這時,眼睛,便是唯一讓畫外人窺視其內心的通道啊,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啊。”

她留意着生活中的一切。有時,一隻蝴蝶,幾朵野花,就夠她盯上好一陣的,每當我問起爲何要這樣做,奶奶也只是笑笑,輕聲說道:“‘這世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話用在畫畫上,不是更恰當嗎?不時常留意着,怎知什麼時候就錯過了身邊的美啊。”

她也經常給我看各種名畫。從徐悲鴻的馬,到齊白石的蝦。“幾幅這樣簡單的畫,爲什麼會千古流芳呢?”奶奶指着齊白石畫的蝦對我說,“看,不管在形態動作上怎麼多變,它們的身體都是六節。這樣的細節,一定是在細緻入微的觀察之後,才能畫出來的吧。如果不深入瞭解一樣事物,又怎能畫好它呢?”

在這之後,我的筆下,也漸漸多出了一些以前不曾出現的東西,一雙少女的明眸,似亙古星辰般耀耀生輝;幾枝雜花,棲於紙上,交相輝映。有時,我會在雨後找一片幽靜的樹林,看幾多野花帶着水珠,昂首淺笑;在夜晚守着窗戶,看一夜流星颯沓。

也許,對於我的後代,我也要這樣讓他們體會吧。我想,他們總有一天會理解的,正如如今的我一樣啊。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57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是《朱子家訓》中的一段話,告訴我們:吃一碗粥,一粒飯時,都應該想到它們的來之不易;用半根絲半根線時,都應該想到它們紡成時的艱辛。每次看到這段話時,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勤儉治家的朱子,想起爸爸對我的諄諄教導。

下了桌,我跑去衛生間洗手,打開水龍頭,水嘩啦啦地流了下來,我擠了好幾次洗手液,看着手上的泡泡,我開心地玩了起來,直到爸爸喊我才依依不捨地停了下來,屋子裏到處是洗手液的味道。我隨手把水龍頭一關,準備出去,毫不在意那一滴一滴往下滴的水。這時爸爸走了進來,看見了這一幕,他搖了搖頭嚴肅地對我說:“兒子你知道嗎?我們的先賢朱子曾經說過:‘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告訴我們吃一碗粥,一粒飯時,都應當想到它們的來之不易。這告訴我們要勤儉節約,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世界,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所以朱子把勤儉節約當作治家的訓言,我們要向朱子學習,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作爲新時代的新少年,我們要以朱子爲榜樣,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

那是一個烈日炎炎的中午,和往常一樣,飢腸轆轆的我,一回到家便直奔飯桌。看見媽媽做了一大桌好吃的菜,饞涎三尺的我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桌子上到處都是我掉下的米飯,雞腿還沒吃完就扔在桌子上伸手去盛湯……

聽了爸爸的話後,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捱打捱罵還難受。我羞愧地把水龍頭關緊了,把桌上的飯粒和雞腿整掃乾淨。現在想想:像朱子這樣的大人物,不應該是家纏萬貫嗎?可是他仍然勤儉治家。再想想自己的所作所爲,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改掉浪費糧食的壞習慣,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58

俗話說百善孝爲先。孝文化已在中華民族傳承千年。又有三省吾身之說,那麼我們身上是否具有“孝”這一優良品質呢?事不能拖,話不能多。孝的精神不可幾日速成。而是要發自內心的去實行。

我的故鄉雲夢自古出了一個大孝子——黃香。他冬天爲父母暖被,夏天爲父母驅蚊。幾十年來一直如此,他的孝心不是三分鐘熱度,而是伴隨着一顆堅守的真心。無獨有偶,董永也有着賣身葬父的感人故事。父母賜予了我們生命,所以他們是比生命還要尊貴的人。

隨着時間的流逝,社會的發展。孝的文化一直在流傳,可是卻被人們漸漸忘卻於無形之中。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每天和父母待在一起,即是孝的表達。正所謂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其實不然。陪在父母身邊的人是比那些常年不回家,只寄錢的人看似要好很多。可是他們的孝心真的存在嗎?沒錯,你是每天在父母身邊,可是你對他們好嗎?是有人常年不回家,可是他們卻每天心繫父母啊!

曾聽說過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兒跟她的媽媽爭吵之後賭氣摔門而出,漫無目的的她在街上走了一天,又累又餓,忽然他走到了一家賣面的門口,可是口袋裏卻沒有一分錢,這是老闆娘看到她,親切的喚她進來。聽過女孩兒發生的事後,煮了一碗麪給她吃,女孩兒吃完了後非常感激這位老闆娘,可是老闆娘卻不太領情的說:我與你不認識,並且就之煮了一碗麪給你吃,你就感激成這樣,那你的媽媽給你做了不知道多少次飯,可是你有感激的過她嗎?聽完老闆娘的話,小女孩兒恍然大悟,立馬跑回來家,發現早已做好飯的媽媽正焦急的等待着她。

可能孝一直都存在每個人的心中,可是卻被人拋之於腦後。並不是我們不善,而是我們不懂得如何去孝,孝文化,對於我們也已是耳熟能詳。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它真正的走進心底,讓它去彌補之前我們欠下父母的愛吧!

等孝精神深入我們的骨髓中,之後纔是發揚和傳承。要相信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所散發的光芒不可阻擋!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59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福建武夷山與朱子理學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朱熹從14歲起,在武夷山從學、著述、授徒、生活50多年,朱子理學在這裏萌芽、成熟、傳播。

福建省武夷山市官方2日向記者表示,將借鑑閩南、客家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經驗,加強朱子文化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普查,加強書院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揚,加快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核心區建設。

作爲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子文化對後世影響深遠,其所創立的閩學體系包含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爲弘揚傳統文化,宣傳國學思想,武夷書院講壇2日在福建武夷山正式啓動。歷史記載,武夷書院位於隱屏峯下平林渡九曲溪畔,是朱熹於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爲其著書立說、倡道講學之所。

根據規劃,武夷書院講壇每年舉行六講,邀請海內外朱子文化專家學者做主題演講。同時,武夷山正着手加快修復一批書院,將其打造爲普及朱子文化、傳播儒學思想的重要平臺。

朱文公第二十九世裔孫、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朱傑人表示,在中國大力倡導“一帶一路”戰略的背景下,具有現實意義的朱子文化正迎來多重機遇,將會促進中華文化海內外的傳播和交流。

武夷山市官方還披露,將實施朱子文化建設“五項工程”,建立朱子遺蹟遺存數據庫,對五夫鎮、風景名勝區等重點區域朱子文化遺產實施有針對性的保護修復;適時提升一批文化保護單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規格。

作爲東亞文明的象徵,朱子學傳入日本、朝鮮、歐洲等地區後,至今影響深遠。在對外交流方面,武夷山將推動朱子文化對外交流,配合舉辦“朱子之路”研習營、海峽論壇配套活動等對臺對外朱子文化交流活動。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60

歷史的長河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國五十七年的艱難歷程,中國人民在困境中追尋着黎明的曙光。面對五十七年的風雨滄桑,作爲華夏子孫,我們驕傲,我們自豪!我們可以挺直腰桿,拍着胸脯,字正腔圓地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強不屈的民族,一個偉大的民族!”;在知識經濟時代裏,經歷過百年奮戰的中國又蓬勃奮飛了,她博採衆長,堅持創新,勇於探索,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神舟昇天,實現了我們的飛天夢;2008年,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期待的一年,舉國上下,國人一致呼喊着:“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國家的富強讓我們懂得這個世界,珍惜這個世界。善於發現生命是點點滴滴的美,才能擁有積極的心態,敏銳的思維,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在事業上有所建樹。而對於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來說,人文素養更是立身、立國之本、是成功的關鍵。然而,人們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就勢必造成了對人文素養的忽視,所以就有了在風景如畫的景觀大道上打赤膊,在綠化樹上晾衣服,剛裝的電話亭裏電話不翼而飛這類尷尬現象,所以纔有了打着翻新的旗號對人文景觀的痛下殺手,爲了發展地方經濟不惜破壞當地環境的可悲局面。

我國的歷史底蘊深厚,也不乏人文大師,一個國家民族素質提高了,象徵一個民族的靈魂高尚;這樣,我們就無愧於五千年聞名中外的歷史,無愧於祖輩們打下的天下。

我們當代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肩負着時代的重任,今天的勤奮學習是爲振興中華,明天爲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同學們,讓我們沉睡的心靈甦醒吧,源遠流長的古文明,需要我們傳遞,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等待我們傳承,讓我們揚起夢想的風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做一個時代文明人,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種理想,收穫希望,讓這個五千年文明歷史古國,日月同輝,地久天長!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61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從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甲骨文開始,一直到今天的人類文明,無一不證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精神血脈,這個民族也將趨向滅亡。傳承中華文化,共建精神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歷史責任,更是時不我待的需要。

傳承正中文化,共建精神家園,要從我做起從小抓起。從一年級開始,我就似懂非懂地閱讀了《中華上下五天年》瞭解了從夏商周一直到民國跌宕起伏的歷史,歷史造就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思想和作品,明白了中國爲什麼是文明古國之一,知道中國有孔子。孟子。老子等聖人。對中華文化產生了興趣。

二年級時開始背誦《三字經》。《弟子規》裏面講了古代的君臣之道,孝敬父母之道,尊敬師長之道,兄弟相處之道,朋友相處之道等等君子處世之道。以及我們坐。立。行待人接物的姿態。,讓我對中華文化的精髓有了初步瞭解,讓我領略一番中華五千天年曆史文化積澱的魅力。接着我又閱讀過《論語》。《大學》和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讀本,雖然閱讀起來比較費勁,但從裏面能學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濃厚底蘊和內涵!

傳統文化曾一度被改革開放的浪潮沖淡,所幸的是現在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比如我們的國小課本就增加了《傳統文化》和《經典閱讀》課,這樣對每個孩子都進行了《傳統文化》的啓蒙教育,大大激發了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的興趣和積極性。很多電視臺都推出了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如《漢字聽寫大賽》。《成語大賽》都讓參賽者和觀衆對傳統文化有了能厚的興趣,不自覺的翻開書籍和字典查閱。

中華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傳承中華文化,共建精神家園,是每個中國人責無旁貸的任務!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62

讀了“傳承傳統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教育讀本,我心中的結漸漸解開……

小的時候,每當過年,外婆就會送我們小輩每人一箇中國結。那時,與爸爸給我買的玩具相比,我只覺得它單調、難看。

單調無味的紅繩上打了許許多多的結,多無聊的東西啊!但隨着年紀的增長,我也漸漸明白這單調的紅繩與藝術和文化沾似乎有聯繫,於是就覺得它多了幾分韻味,但仍不太喜歡,它遠沒有網絡遊戲對我的誘惑力。

有一年外婆送我們中國結的時候,我看見她手中握着一串兩條魚相緊靠、魚尾處垂下一串紅穗子的雙魚結,它好像一直盯着我哩!

可是,最後塞進我手中的卻是一隻在我看來十分醜陋的平安結,單調而無味,我乾脆直接把它扔到地上,並亂踩一通,嘴裏還唸叨着“壞東西,壞東西!”

外婆無奈地撿起平安結裝進口袋,她說我一連病了好久,送我平安結是希望我這一年內都能平安健康。而我卻沒能領會她的心意,——外婆是愛我的,她只是把每年對我的期望都寄託在了中國結中,而我卻耍起了小孩子脾氣。

不久後,我如願的收到到了雙魚結,可卻覺得它沒有那麼好看了,甚至就像我一樣蠢笨。對外婆的愧疚與平安結一起結成了我的心結,死死地系在我的胸口,無法解開。

不知是因爲這心頭的結還是外婆的手藝好,我竟越來越喜歡中國結了。後來,外婆一邊教我們打中國結,一邊告訴我們,中國結是很早以前就有了的,每一隻中國結都有自己的寓意,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是用錢可以買得到的,那是一種心願,一種期盼,我們不能讓它從這世界上消失了。

最近,讀了“傳承傳統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教育讀本,我瞭解到,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包括中國結在內的無數傳統文化,書法、古琴、戲曲、文學……它們是無價的精神財富,是炎黃子孫共同的精神家園,我們當然應該將它們傳承下去。

現在,我喜歡中國結,我喜歡傳統文化,它們是我永遠的“心結”。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63

從古至今,許許多多的優秀文化都記錄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可隨意看見,爲人們樹立榜樣。如:孔融讓梨、扇席溫被······

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孔融讓梨”和“扇席溫被”這兩個故事。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四歲的時候,有一天有人送來一筐梨,他父親對他說:“融兒,你先挑一個吃吧!”大家都以爲孔融會挑那個最大的梨,沒想到他卻拿了個最小的。他父親很奇怪,便問他:“孩子,怎麼不拿個大的吃呢?孔融回答說:“爹爹,我年齡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哥哥年齡比我大,應該吃大的。”所以,傳承中華美德,從小做起!

“扇席溫被”:和孔融同一個朝代的還有一個人,叫黃香。黃香是夏江地方的人,九歲的時候便沒有了母親,因此特別孝順他父親。所有勞苦的家事他都搶着做,讓父親有較多的時間休息。夏天時,黃香看見父親熱的睡不着覺,就用扇子扇涼蓆,再請父親去睡。到了寒冬,黃香怕父親受凍,便先躺進冰涼的牀鋪,用身體溫熱被後,在扶父親上牀。不久,京城裏沒有人不知道黃香的名字。當時流傳着一句話——“天下無雙,夏江黃香”,意思是說夏江的黃香,天下沒有人比他更孝順了。

“孔融讓梨”和黃香“扇席溫被”告訴我們什麼呢?一個是友愛兄弟的典型,一個是孝順父母的模範。友愛兄弟和孝順父母可以說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也是一個人培養仁心和愛心的開始。

但是,現在的這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破壞這個習慣。什麼“中國式過馬路”不管紅燈綠燈硬往前走,還美名其曰:“這麼多人他們不敢撞。”什麼“老人假裝摔倒訛人”都出來了。

看得出來,這些人道德素質很低。

要想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

不亂扔垃圾,節約用水、電,保護動、植物,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等等都是! 讓我們一起傳承優秀文化,爭做美德少年!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64

我們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傳承着五千年的文明。禮讓、家風、文明之行爲都是文化的傳承。

旅行,可以讓我們去觀看世界,可現在的外國人在一些旅遊聖地都用中國字體寫了讓我們怎樣怎樣的字樣,而沒有用其它國家的外國字寫出這些帶有羞辱的字。

看到這些字時,我有點憤怒,我希望我們的中國人在旅遊時注意自己的言行,我們是強大的,不能因爲一點不檢點小動作,而被外國人看不起。

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的行爲:在公交車、地鐵站這些地方,有了老人,殘疾人,孕婦時,他們只會穩若泰山地坐在位置上,不屑一顧的看着他們,不起來讓坐,我只想知道你們的良心何在,你們的心不會痛嗎?難道沒有學過尊重長輩和禮讓這些道理嗎?好多天真無邪的兒童都比你們這些長大後的年輕人知道讓座的這個道理。

我們的中國是有着文明禮儀之邦稱呼的大國,可是現在呢?人們吃完東西就會隨手把垃圾扔一地,最後還是環衛工人清理乾淨的。但是你們知道環衛工人早晨多早起牀上班嗎?早晨許多人還在睡夢中時,他們就已經起來了,下班也是在人們進入夢鄉後纔剛剛下班的,我真的要爲他們點贊,卻爲你的行爲感到悲哀。

我想起一首詩,"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兩萬……"可是現在的長城三分之一都已經沒了,那一定會有人對我說:"那不還有三分之二呢嗎,還長着呢。"那我想告訴你不是的,現在的三分之二中的三分之一以前被人爲破壞掉了,滿身傷痕累累的,而現在只剩下那孤獨的三分之一,而那些傷痕累累的印記也是被垃圾破壞的。你們難道就不可以保護一下我們現在所有的嗎?你們難道不知道當時因爲修長城害死了多少平民百姓嗎?

雖然現在已經進入了科技時代,但並不代表機器可以代替的了人,因爲機器的生命是由人類給的。雖然現在的人不愛護環境,但我相信一定可以改變,繼續傳承起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禮儀。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65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創新,利用現代方式給傳統賦予新的內涵。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

北京清華附小的學生爲致敬蘇軾,不僅通過吟詩等方式進行課題研究,完成帶有專業色彩的論文。這件事不正是利用創新弘揚傳統文化嗎?雖然國小生能力有限,但蘇軾的數據分析他們做的非常專業。這不正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繼承嗎?

文化創新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近年來,國學的興盛使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信息下傳播,有熱衷於漢服的大學生,還有成語大會的熱播。多種多樣的文化形式通過大衆傳媒進入我們的視野,爲我們鑄造一個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

春節期間曾看過央視的《經典永流傳》,印象最深的當屬四個成人演奏中國古典樂器,隨着孩子們身着民族服裝利用中英交替演唱《登鸛雀樓》。這種中西結合將傳統詩詞與現代音樂相結合使人無比震撼。傳承經典,與現實結合。

將經典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結合的事情屢見不鮮。而在我國古代文化也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如:柳公權在博採衆長的文化基礎上結合自身特色創造出渾厚中帶鋒利,嚴謹又開闊的柳體從而豐富了中國書法藝術,爲傳統書法增添新的氣息與活力。

隨着西方文化的滲入,近現代著名畫家徐悲鴻在傳統中國畫中融入西方色彩,既體現了中國畫的韻味又將創新融入畫中。從而創造出新穎而獨特的風格,尤其奔馬圖幾乎成了中國現代畫的現代標誌。

當今中國,傳統文化有些雖然已經消失,但保留了幾千年的文化我們要傳承下去。傳承經典,歷久彌新。隨着時代的發展推陳出新。讓傳統與現代科技結合,開展傳統文化活動,使人們喚醒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共鑄中華文化輝煌。

經典在於傳承,失去創新的傳承將會使文化缺失活力與激情。所以,傳承文化,重在創新。讓創新中華傳統文化成爲時代印記,讓人人都能銘記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利用創新方式,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信息的融合。

傳統文化的繼承需要創新技術的幫襯,讓傳統文化在創新的作用下歷久彌新,源遠流長。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66

物質和人事的變遷往往出人意料,它不似花開花落、潮涌潮退那般循環往復。它往往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不爲人知的。當杜甫和辛棄疾的頭像被人惡意塗鴉。當他們嚴肅深思的表情被曲解甚至被隨意塗改不被重視時,我們不禁要深思導致了這種結果的原因。

曾經被人口口相傳的《靜夜思》被如今的學生改得面目全非。他們無非理解“舉頭望明月”的淒涼愁思,理不能體會“低頭思故鄉”時的撕心裂肺。高速的工業發展、時代的演變甚至讓這些孩子們看不到城市的月亮,不能讓這些孩子明白“月是故鄉明”中飽含的痛苦和無奈。信息時代的全面到來,使得溝通有更多的渠道,故鄉的概念甚至在年輕的一代中失去了其原有的含義。試想,在這樣一個“在家靠網行千里”的年代,思鄉懷人之情怎能被人理解?由是,孩子不能理解“他鄉非故國”的悽惶,不能明白“月是故鄉明”的痛苦失落,他們看不懂杜甫眼中的憂傷,看不懂辛棄疾亡國的深切痛苦。

許許多多的人看不到這滑稽表面背後反射出的現代人內心的巨大空虛和文明的缺失。正因爲如此,他們不能理解甚至輕視中國古代的文明,或許這種差距來自於歷史演變中的代溝,但我們仍亟須改變現狀。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下五千年,華夏兒女應該變這深邃、綿長的過去感到驕傲,而並非一再沉湎於物質富足內心空虛的巨大人生缺口。我們應當擺正立場,這種隨意可笑甚至滑稽的塗鴉不是創造性的體現,恰恰相反這正是一個民族病入肌理的巨大反映!我們應當積極地直面問題,尋求問題根源。

可以想見,如果問題不被解決,文明的流失繼續加劇,那麼終將有一天,人們不再記得杜甫憂慮天下的目光;人們不再記得辛棄疾捨身爲國的赤膽忠心,甚至在孩子心裏就會形成惡搞插圖的認知。這將會嚴重阻礙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

回首一顧,彷彿可以看見千年前的金戈鐵馬,馬裏河山,不要讓這畫面成爲歷史中的一粒塵埃,仍需我們的努力!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67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五年級二班的張卓,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

有一次我在一本書中看到了有關倒貼春聯的意義,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在我小時候鬧的一個笑話,但是,這個笑話也讓我知道了倒貼春聯的意義。

有一次過年的時候,我和媽媽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去伯母家拜年,拜完年出伯母家門的時候,我看到伯母家門上的福字貼倒了,我一本正經的告訴送我到門口的伯母一家人說:伯母,你家‘福’字貼倒了!伯母一家人笑的前仰後合,媽媽也跟着笑。明明是貼倒了,他們的笑讓我一頭霧水。

在回家的路上我問媽媽:伯母家的‘福’字明明是貼倒了,爲什麼你們都笑我?難道那個字不是我們學的‘福’字?這時候媽媽微笑着說:這是運用中國漢字的諧音‘福到’了。我恍然大悟:福倒、福到嘛!我和媽媽一塊笑了,中國的漢字真是博大精深。

我國除了有貼春聯、貼福字的風俗,還有一個風俗,那就是過年一家人聚在一起打麻將。可是近幾年來打麻將的人

越來越少了,那人們過年都幹嘛去了,原來都去廣場上扭秧歌、跳廣場舞了。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鍛鍊身體了,越來越多的人會在百忙之中擠出一點兒時間,在晚飯後來到廣場鍛鍊身體。我最喜歡看的是扭秧歌,有時候還禁不住的跟在後面扭起來。隨着咚咚的鑼鼓聲響起,人們也跟着扭起來。雖然隊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們的腳步依然輕盈,姿態優美,動作極爲協調。隊伍四周圍滿了羣衆,他們一邊欣賞,一邊嘮着家常,悠閒自在。吹喇叭的還不時變換曲調,秧歌的隊形也隨之變化,讓人久看不厭,給新年、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喜慶。

現在人們的生活在蒸蒸日上,人們的文化生活也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着耀眼的光輝。同學們!讓我們攜手共築我們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的家鄉更美好!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68

我非常之榮幸的參加了寧海縣的首屆公民道德公益大講堂,本次大講堂的主題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講堂的目的是“構建和諧社會,再現中華盛世”.

談起“中華文化”這四個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話叫“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是教科書中常見的用來描述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句話,可是,要是問到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又有幾個人能回答上來呢?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引起了我的反思,身爲一名中國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卻不知道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我想這是讓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讓我痛心的事情.

雖是短短四天的學習時間,卻是讓我受益匪淺,感悟頗深,我是沒有什麼資格和能力來向大家闡述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因爲連我也正處在認識和學習中華文傳統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領悟幾千年前的古聖先賢傳承下來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時光來學習和踐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箇中國人的本分——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做一個有道德的中國人!

就談談我這四天來學習的感受吧!

大講堂的整個學習過程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除此之外還有免費的午餐和學習資料,還有免費的紀念品!這樣的公益活動已經很少見了.據我所知,參加大講堂的義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麼是“義工”,就是除了要幹最髒最累的活以外,他們的付出是沒有任何報酬的,我所要講的不僅僅是義工的概念,而是他們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見人鞠躬一定達到九十度,無論對方年齡大小都稱呼爲“老師”,每一次臺下觀衆鼓掌,站在一旁的義工們必是鞠躬表示感謝,四天來,我看見的加上我沒看見的,我不知道他們每一個義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數也數不清.在這些義工當中,上至八十多歲的老人,下至十一二歲的兒童,在我看來,我們這些人哪裏稱得上是“老師”啊?他們,纔是我要學習和尊重的老師啊!

這些義工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說一句,感恩,感謝!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69

從古至今,許許多多的優秀文化都記錄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可隨意看見,爲人們樹立榜樣。如:孔融讓梨、扇席溫被······

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孔融讓梨”跟“扇席溫被”這兩個故事。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四歲的時候,有一天有人送來一筐梨,他父親對他說:“融兒,你先挑一個吃吧!”大家都以爲孔融會挑那個最大的梨,沒想到他卻拿了個最小的。他父親很奇怪,便問他:“孩子,怎麼不拿個大的吃呢?孔融回答說:“爹爹,我年齡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哥哥年齡比我大,應該吃大的。”所以,傳承中華美德,從小做起!

“扇席溫被”:跟孔融同一個朝代的還有一個人,叫黃香。黃香是夏江地方的人,九歲的時候便沒有了母親,因此特別孝順他父親。所有勞苦的家事他都搶着做,讓父親有較多的時間休息。夏天時,黃香看見父親熱的睡不着覺,就用扇子扇涼蓆,再請父親去睡。到了寒冬,黃香怕父親受凍,便先躺進冰涼的牀鋪,用身體溫熱被後,在扶父親上牀。不久,京城裏沒有人不知道黃香的名字。當時流傳着一句話——“天下無雙,夏江黃香”,意思是說夏江的黃香,天下沒有人比他更孝順了。

“孔融讓梨”跟黃香“扇席溫被”告訴我們什麼呢?一個是友愛兄弟的典型,一個是孝順父母的模範。友愛兄弟跟孝順父母可以說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也是一個人培養仁心跟愛心的開始。

但是,現在的這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破壞這個習慣。什麼“中國式過馬路”不管紅燈綠燈硬往前走,還美名其曰:“這麼多人他們不敢撞。”什麼“老人假裝摔倒訛人”都出來了。

看得出來,這些人道德素質很低。

要想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

不亂扔垃圾,節約用水、電,保護動、植物,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等等都是! 讓我們一起傳承優秀文化,爭做美德少年!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70

在生活中踐行儒家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的。它不會讓我們“擠”不上公交車,而會使我們更有序更快捷地享受公交車上的旅途。

你或許聽說過螃蟹效應。桶裏的螃蟹競相踩在對方殼上,想爬出桶,可誰也無法到達桶頂。爲什麼?混亂無序的擁擠,使它們一個個疊在一起,它們只可能永遠地待在桶底。公交車也是如此,沒有道德禮儀的約束,誰也別想輕易擠上公交車。有了儒家文化,大家互相謙讓,有序乘車,非但不用擠,只需排隊即可。所以,你不用擔心“擠不上公交”這個問題。

孔子當年,身無分文,忍受着艱苦的環境,教書育人。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孔子堅守道德禮儀,實現了“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正是如此,他雖然一生清貧,卻名垂千秋,其留下的儒家文化成爲世界文明的一道豐厚遺產。

反觀之,那些擠不上社會大巴的往往缺乏的便是道德與禮儀。前些年因貪污被抓的扶貧幹部“表哥”,手上戴着與工資不匹配的大金手錶。長江巴士墜江事件中的某女士,因無禮搶奪方向盤,致使全車人的不幸遇難。他們都沒有堅守道德底線,禮儀標準,被社會所唾棄。

儒家文化如一支毛筆,道德與禮儀如濃稠的墨水,一筆一畫,美化了社會,創造了次序。

儒家文化值得我們傳承。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其中仍存在着糟粕,如封建思想、迷信,繁雜的禮教制度。我們應去其糟粕,留其精華。這樣跟着時代的步伐傳承,纔是最有意義的。

德與禮,正是其精華所在。當整個社會都融入德與禮中,難道還會有擠不上公交車的現象嗎?孟子曾說:“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這樣一個路不拾遺,外不閉戶的大同社會,誰不向往呢?而這便是德與禮的產物。

社會治理有溫度有高度,需要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力行。傳承儒家優秀文化,寧讓三分,不擠一秒,這便是堅守儒家道德禮儀的最基本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