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感受作文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感受作文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感受作文7篇

感受作文 篇1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窗臺上翠綠的銅錢草微微搖曳着朝我擺手,肥肥的多肉綻開萌萌的笑臉,門外的綠化區上也開出了嬌豔的大紅花…….陽光肆意揮灑着它無限的光芒,散發出它特有的熱情招待我們,所有人都毫不例外地接受了它的“汗水風暴”。我便決定做個關於太陽的實驗。

我從櫃子裏翻出了一張紅豔豔的邀請函,拍拍上面的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跑到門外,對着陽光專注地盯着那張邀請函。“一,二,三,四………”我一邊認真地數起來,一邊想結果會怎麼樣?“十!”我猛地轉頭興奮地看着白牆。奇怪,怎麼沒反應?白牆依舊白得耀眼。不對不對,怎麼沒有看到老師所說的會變色的現象?肯定不對勁!我失望地嘟起嘴,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我決定再試一試,屏氣凝神地盯着邀請函。“一,二,三,四……..”我這次數了五十秒,只覺得頭暈眼花,滿頭大汗,再看白牆,呀,白牆成了淺綠色!可是,那不會是樹葉在陽光下映在上面吧!我晃晃腦袋。又彎下腰撿起一個綠油油的綠茶瓶子,緊盯着看————“……五十!”一轉頭,白牆變成很淺很淺的玫紅色!我有些暈乎乎的,搔搔後腦,剛纔站在太陽底下已經大汗淋漓了,不過我還是對這個實驗半信半疑,便又迅速從書包抽出一張黃色卡紙,在陽光下駐足觀看,這時白牆變成淡藍色的!我揉揉自己的眼睛,這一切都是真的!我歡呼雀躍,我成功了!

爲什麼會這樣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上網一查,才知道這是感覺後效,刺激物停止作用後,感覺並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漸減弱………衆多的資料看得我眼花繚亂,“哦!”我恍然大悟。真神奇啊。

看來只有勇於實踐,才能得出真理!真不愧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感受作文 篇2

如今的我們,大多生活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中,無暇去鄉村感受那屬於鄉村自己的美。城市中的人們工作繁忙,任務頗多,總是不能抽出時間去感悟鄉村的美,所以鄉村獨特的景色被忽視了。

在鄉村中的田野裏,一片綠茵,一望無垠,一陣風過,綠葉壓低,層起層落,如同大海中翻滾的波浪,只一瞬間便傳播到那很遠很遠的地帶。這時,無論誰也會感到心情舒暢,一片海闊天空。此時天空會有幾隻飛鳥,嘰嘰喳喳地飛過,像是傳遞着一首優美的鄉村音樂曲。真可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鄉村中的蘆葦蕩中,是遊玩的“聖地”。一片高大的葦蕩,光透不過去,風吹不進來,任誰也不會感到其中有生物的氣息。小時候,常搭朋結友,一大幫人來此玩捉迷藏。由於蕩子很大,找到是十分困難的。於是,午餐自然不能回家去吃,只在蕩子中找一塊空閒且十分隱藏的地方,圍着坐下,吃些副食,只當是“正餐”。有時運氣好,會碰上野鴨蛋。雖然不會去吃,可以偷幾個砸人還是做得到的。這遊戲一玩就是一天,所以早餐一定要吃飽,當聽到家長喊時,就急忙順手牽羊折一根蘆葦杆作爲整天的唯一收穫。

鄉村是人類最早的聚集地,也是最早聚落。隨着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發展,城鎮逐漸興起,代替了農村的重要地位。但是,鄉村獨有的純樸、善良的氣息是揮灑不去的。所以城市的人們應該抽出一點空餘時間,去鄉村領略一下屬於鄉村的特點,感受鄉村獨有韻味和美麗。

感受作文 篇3

小時候喜歡跟着媽媽收拾家中的儲物櫃,我總是對從櫃中翻出那些同處一室多年卻未曾見面的東西驚奇不已,多數是壓了箱底的舊書。早期出版社並不精美的排版與整頁的灰白絲毫不影響我的閱讀興趣,我仍可以翻着這些泛黃的書頁看上一個上午。

我記得一本畫集,畫集裏每頁都印着整幅的植物工筆畫,其中有一幅桃花圖。由於印刷不精,有些模糊,只能看清楚大概輪廓及兩行雋秀工整卻不死板的小字:“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執子于歸,宜其室家。”我不懂其意,又因圖一會兒就看完了,書隨手一扔,此後再未相見。

後來,我讀到一本有關《詩經》的評析的書,才知道小字的內容印於《周南》中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看到“灼灼”二字,彷彿真的看到四月芳菲,漫天遍地的桃花;連結蒼穹的萬紫千紅,彷彿真的感到那一張張桃面所蘊含的歡喜的灼熱,以及那灼眼的鮮明與華麗。我才識尚淺,對大師所評析的內容理解不到一二,卻能把腦海中那幅桃花圖補全了。青墨爲枝,硃砂作桃,是哪戶人家有女將嫁?二千年前先人對和睦幸福單純而熱烈的嚮往已打破時空的束縛,透過一行行歌詞與沁人的桃花香氣一同撲面襲來。

《詩經》中有一曲《芣苡》,是我最愛的詩詞之一。“芣苡”又名車前子,和漫天桃夭的華麗景象不同,車前子是常見而樸實的,它通常敦厚地與田間地頭的野草生在一起,和善得容易讓人漠視。芣苡是首人們採車前子時所唱的短歌,歌謠不長,除去反覆無義的發語詞不過36個字,簡單地描述着採車前子的動作,不加修飾,也不加渲染。可小聲讀起來,卻感到每字的音調都輕快而賦有靈氣,鄉野田間的輕盈素淨流連於齒。

清方玉潤有評:“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羣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若斷若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我並不能達到這樣一種境界,閉上眼田家好看麻衣荊釵,吟唱採車前子的景象便歷歷在目。可翻開書,六字動詞白描出動感歡快的農作場景,大自然的清新與舒暢頓時由然而去,清澈了現代都市的紛亂污濁。農女歡歌的音符在車前淡綠的圓頁彈落,田間野草散發出的香氣縈繞。

我並不清楚《詩經》的文化價值,也不能透過行行文字解析出其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只能狹隘地把他看作先人的一部詩歌總集,記載着千千萬萬歌者吟出的音韻,及從時空中擷下的一朵盛開的香氣。

感受作文 篇4

這個星期六,我和媽媽閒着沒事,便帶了弟弟一起去大潤發購物,我們盡情挑選後,買了整整三大袋的東西,媽媽抱着弟弟,而我自然是那可憐的“搬運工”。

“惜緣,快去買一把傘來,我們打的回家吧。”經歷過一場大雨的媽媽早已失去了繼續購物的興致,一邊安撫着不安的弟弟,一邊不耐煩地說。我買來了傘,和媽媽一起等車,可是平時滿大街跑的出租車現在都不見蹤影。

風越刮越大,我的劉海都被吹得亂七八糟的,傘也打不住了。這時,遠遠地來了一輛出租車,我和媽媽激動地收了傘,可出租車在我們的面前只打了一個迴旋,又絕塵而去,帶走了我們的等待,也帶走了我們的期望。

我纔不願意放棄這輛讓我們等得望穿秋水的出租車,我快步緊跟過去,媽媽也抱着弟弟隨後趕到。我們看見一個約莫二十五六歲的年輕人正準備上車,猛然發現了“氣勢洶洶”的我們,便停止了動作,雙方便僵在那裏。

過了一會兒,他看見我們一個個被雨水打溼的狼狽樣和弟弟因不安而扭動身子的樣子,便微笑着說:“你們先吧,我不趕時間。”這時,媽媽也不好意思起來,說:“這怎麼可以呢,明明是你先看到的嗎,我們怎麼可以坐呢?這不等於搶嗎?我們沒事,再等一會兒吧!”說着,欲拉着我走。

“唉,別別別,你一個女人還拖着兩個孩子,本來就挺不容易的。加上現在又下了雨,就更辛苦了,你先吧!”說着,硬是把我們推進了車內,而他自己仍然站在路邊等待下一輛車。

我看見,一朵文明之花正在悄然開放……

這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段小細節,可是,他卻反應了我們這個社會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文明,讓我們行動起來,讓建設文明家園不再是一個口號一句空話,讓文明之花開滿整片家園!

感受作文 篇5

壺公懸掛的一把壺裏,別有天地日月。每一本書——不論小說、戲劇、傳記、遊記、日記,以至散文詩詞,都別有天地,別有日月星辰,而且還有生存其間的人物。我們很不必巴巴地趕赴某地,花錢買門票去看些仿造的贗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開一頁書,走入真境,遇見真人,就可親親切切地觀賞一番。

——《讀書苦樂》

楊絳先生走了,人間再無“我們仨”。

先生的一生跨越一個世紀,歷經沉浮滄桑,然而她卻始終以輕盈的姿態來承擔生命的沉重;她居於精神的“高處”,卻以“不爭”的品格尋“平處”而居;她的文字樸素平實,卻又雋永風趣,哀而不傷,滿載着“走在人生邊上”的智慧、豁達和俏皮。

楊絳先生曾將讀書比作“隱身”的串門兒,不必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打擾主人。所以,我們選擇將她的文字連綴成報道,以這種“隱身”的方式讀懂先生的一生。

先生生前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與另外兩個人團聚。請允許我們用這樣一種方式,表達不捨。

——編 者

親與情

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爲有我們仨

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爲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爲是我們仨。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一九三五年七月,鍾書不足二十五歲,我二十四歲略欠幾天,我們結了婚同到英國牛津求學。我們離家遠出,不復在父母庇廕之下,都有點戰戰兢兢;但有兩人作伴,可相依爲命。在牛津,我懷上孩子了。鍾書諄諄囑咐我:“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我對於“像我”並不滿意。我要一個像鍾書的女兒。

1938年回國,因日寇侵華,蘇州、無錫都已淪陷,我孃家、婆家都避居上海孤島。淪陷區生活艱苦,但我們總能自給自足。能自給自足,就是勝利,鍾書雖然遭厄運播弄,卻覺得一家人同甘共苦,勝於別離。他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我成名比錢鍾書早,我寫的幾個劇本被搬上舞臺後,他在文化圈裏被人介紹爲“楊絳的丈夫”。但我把錢鍾書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價值。

我最大的功勞是保住了錢鍾書的淘氣和那一團癡氣。這是錢鍾書的最可貴處。他淘氣、天真,加上他過人的智慧,成了現在衆人心目中博學而又風趣的錢鍾書。他的癡氣得到衆多讀者的喜愛。

鍾書曾逗阿瑗玩,說《圍城》裏有個醜孩子,就是她。阿瑗信以爲真,卻也並不計較。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鍾書於一九九四年夏住進醫院。我每天去看他,爲他送飯,送菜,送湯湯水水。阿瑗於一九九五年冬住進醫院,在西山腳下。我每晚和她通電話,每星期去看她。但醫院相見,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處,我還能做一個聯絡員,經常傳遞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裏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國與民

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儘管億萬“我們”素不相識,終歸同屬一體,痛癢相關

我們淪陷上海期間,飽經憂患,也見到世態炎涼。我們夫婦常把日常的感受,當做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嚐。這種滋味值得品嚐,因爲憂患孕育智慧。

鍾書除了在教會大學教課,又增添了兩名拜門學生。但我們的生活還是愈來愈艱苦。只說柴和米,就大非易事。

我們身陷上海孤島,心向抗戰前線、大後方。當時凡是愛國的知識分子,都抱成團。如我們夫婦,陳西禾,傅雷,宋淇等,經常在生活書店或傅雷家相會,談論國際國內戰爭形勢和前景。我們同自願參加“大東亞共榮圈”的作家、文化人涇渭分明,不相往來。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勝利的歡欣很短暫,接下是普遍的失望,接下是謠言滿天飛,人心惶惶。“人心惶惶”時,我們並不惶惶然。

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爲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我想到解放前夕,許多人惶惶然往國外跑,我們倆爲什麼有好幾條路都不肯走呢?思想進步嗎?覺悟高嗎?默存常引柳永的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我們只是捨不得祖國,撇不下“伊”——也就是“咱們”或“我們”。儘管億萬“咱們”或“我們”中人素不相識,終歸同屬一體,痛癢相關,息息相連,都是甩不開的自己的一部分。

我問:“你悔不悔當初留下不走?”

他說:“時光倒流,我還是照老樣。”

文與譯

我只是一個業餘作者,全部文章經整理,一半是翻譯,一半是創作

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

我當初選讀文科,是有志遍讀中外好小說,悟得創作小說的藝術,並助我寫出好小說。但我年近八十,才寫出一部不夠長的長篇小說;年過八十,毀去了已寫成的二十章長篇小說,決意不寫小說。因爲我生也辰,不是可以創作小說的人。我的全部小說,還在試筆學寫階段。自分此生休矣,只好自愧有志無成了。我不是專業作家;文集裏的全部作品都是隨遇而作。我只是一個業餘作者。

早年的幾篇散文和小說,是我在清華上學時課堂上的作業,或在牛津進修時的讀書偶得。回國後在淪陷的上海生活,迫於生計,爲家中柴米油鹽,寫了幾個劇本。抗日戰爭勝利後,我先在上海當教師;解放戰爭勝利後,我在清華大學當教師,業餘寫短篇小說和散文,偶爾翻譯。“洗澡”(知識分子改造)運動後,我調入文學研究所做研究工作,就寫學術論文;寫論文屢犯錯誤,就做翻譯工作,附帶寫少量必要的論文。翻譯工作勤查字典,傷目力,我爲了保養眼睛,就“閉着眼睛工作”,寫短篇小說。我在研究和寫學術論文的同時,兼寫小說和散文,還寫了一部長篇小說。1987年退休後,我就隨意寫文章。錢鍾書去世後,我整理他的遺稿,又翻譯了一部作品,隨事即興,又寫了長長短短各式各樣的散文十來篇。

《堂吉訶德》未經西語編輯審閱,只我自己校了4遍清樣,於1978年3月出版。9年後我又校訂了一次。我怕我所根據的版本已經陳舊,找了幾個新版本,做了一番校勘工作,發現我原先的版本還是最好的版本。至於我的翻譯,終覺不夠好。最近我又略加修改,但我已年老,只寄希望於後來的譯者了。

全部文章,經整理,去掉了一部分,把留下的部分粗粗分門別類。一半是翻譯,一半是創作。創作包括戲劇、小說和散文。

不及格的作品,改不好的作品,全部刪棄。文章揚人之惡,也刪。因爲可惡的行爲固然應該“鳴鼓而攻”,但一經揭發,當事者反覆掩飾,足證“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我待人還當謹守忠恕之道。被逼而寫的文章,儘管句句都是大實話,也刪。有“一得”可取,雖屬小文,我也留下了。

生與死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我已經走到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中外一例,都用這種種詞兒軟化那個不受歡迎而無可避免的“死”字。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規律,誰也逃不過。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爲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人生實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的。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禦。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處吃虧。

人需要鍛鍊。人有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劣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得在火裏燒、水裏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又淬,再加千錘百煉,才能把頑鐵煉成可鑄寶劍的鋼材。黃金也需經過燒煉,去掉雜質,才成純金。人也一樣,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粹,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諺語:“十磨九難出好人”;“人在世上煉,刀在石上磨”;“千錘成利器,難爲人上人。”修身——鍛鍊自身,是做人最要本的要求。

我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

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有關這些靈魂的問題,我能知道什麼?我只能胡思亂想罷了。我無從問起,也無從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爲不知”。我的自問自答,只可以到此爲止了。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小編整理自《楊絳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xx年8月版)

【小傳】

楊季康,筆名楊絳,著名作家、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11年7月17日出生於北京,1935年與錢鍾書喜結連理。曾創作《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遊戲人間》等劇本,翻譯了《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等高水平譯作,著有長篇小說《洗澡》、散文集《幹校六記》《隱身衣》等。晚年仍筆耕不輟,以90餘歲高齡創作了隨筆《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等作品。

感受作文 篇6

依偎在春風的懷抱,享受那輕柔的撫摸;散步在夏夜的小路,感受那靜謐的叢林;徜徉在秋日的豐收,聆聽那凋零的音律;投入在寒冬的祝福,幻想那冰雪的奧祕……這就是大自然的美妙,這就是幸福。

自然,要用心靈去歌頌。

我們生活的地方——大自然,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們,爲我們營造了一片美好的天地。

一天清晨,我獨自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在我的視線裏,有一片方形的田野。小麥露出了頭,探望周圍的景象,像出生的嬰兒,在母親的滋潤中一點一點地成長。當太陽撒下第一道光輝,禾苗上頓閃耀眼的光芒。“那是什麼?”我驚奇地問。走近一看,“哦,原來是露珠”。晶瑩透亮的露珠從禾苗上順着葉面滑到葉芯,頓時,我的心底感到一絲清涼,彷彿那露珠滴在了我的心裏,滋潤了我的心靈。我不由自主地想歌頌泥土、歌頌家鄉、歌頌自然。那一刻,我感到無比幸福,因爲我懂得了如何愛這片土地。

自然,要用雙耳傾聽。

來自自然的聲音:樹葉凋落的沙沙聲、田間的蟋蟀的聲、林間鳥兒的啾啾聲……都是大自然豎耳即聞之聲。然而,其他無聲之信息仍有待我們去探索。

你曾經聽過花開的聲音嗎?有人會問:“花開無聲,怎會聽到聲音呢?”其實,花開的聲音是要用心靈去傾聽、去感受。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夜的滋潤,喚醒了花莖的春芽,次日清晨,相繼開放了。雖然比喻的是冬雪,但春天的意境已躍然紙上。春天來時,繁花如錦,百花昂首挺胸,穿插在百草之間,排列得竟那樣井然有序,沐浴在這燦爛的陽光下煥發光彩。花兒含苞欲放時,是無聲的,但“無聲勝有聲”,這嬌豔流露在其中。

自然,要用雙手去擁抱。

我獨自走在沙灘上,看着那一望無際的大海,浩瀚而又碧藍,腳下踩着金黃色的沙灘,靜靜地向前走着。撿起一片貝殼,細看它的紋理,是那樣精巧、那樣別緻。我想,它們需要公平,上帝讓它們身體渺小,但應該更加美麗。

我站在沙灘上,回頭望去,一個個腳印停留在那兒,但我想,不久,那腳印將會被泥沙覆蓋。然而,我很高興,因爲,我懂得了擁抱大海、擁抱自然。

感受作文 篇7

橡皮?友誼?這些在常人眼中連不起來的兩個東西怎麼可能連在一起呢?也許只有橡皮你想不到什麼,但如果加上。這個暫時先保密。反正我只要和大家仔仔細細的把故事從頭說起,大家就一定可以明白我的意思。

現在,我就把那個神祕物品給大家揭曉了。說道橡皮,大家一定可以想到鉛筆的啊!沒錯,就是鉛筆。故事嗎?我當然要從頭說起:那是鄭州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爲了尋求知識,我在家中無聊地翻着枯燥的文字書。可我許久都沒有找到一個對我有用的問題。但突然,我的眼睛放射出了智慧的光芒,還帶着犀利的目光。我看見了什麼呢?原來是一個問題:鉛筆和橡皮對你有什麼啓發?

我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我想:能不能把兩者連接起來呢?原來是啓發我們不管什麼問題都會有一個答案。不對,如果這樣的話,那橡皮是對了,用來比喻答案。那鉛筆呢?不得而知......過了一會,我一拍腦門,我知道了......

鉛筆比喻自己,鉛筆寫出的字跡代表自己坐下的錯;橡皮比喻朋友,橡皮擦去字跡,是比喻朋友爲了幫自己而架下的後臺....是啊,誰沒有一個爲了自己不惜一切的朋友,誰沒有一個爲了自己失去了巨大"身體"的橡皮呢?也許有時,這塊橡皮也會把自己認爲的"藝術品",別人認爲不對的東西給擦掉。你有沒有生氣過?大家啊!請不要生氣,因爲這纔是一個真正關心你的朋友啊!真正.......的朋友。

如果你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你悟道了不同的事情。那就請你來告訴我,也許我們可以成爲一對要好的鉛筆和橡皮哦!是的,那是一定的。